[应用文书]滨州市构建生态水利系统问题与对策报告xiugai.doc_第1页
[应用文书]滨州市构建生态水利系统问题与对策报告xiugai.doc_第2页
[应用文书]滨州市构建生态水利系统问题与对策报告xiugai.doc_第3页
[应用文书]滨州市构建生态水利系统问题与对策报告xiugai.doc_第4页
[应用文书]滨州市构建生态水利系统问题与对策报告xiuga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北地区构建生态水利系统问题与对策滨州市地处鲁北平原、九河下游,在旱涝灾害发生频繁,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如何趋利避害,建设节水型社会,构筑起生态水利系统,是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本文从对滨州市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构建生态水利系统五大体系的思路。 1、水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损失浪费严重鲁北地区年均降雨量575mm,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55亿m3,地下水资源量6.53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1.92亿m3,水资源总量10.16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77m3,接近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400m3的1/9。支撑工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水资源为黄河水,据统计,多年平均实引黄河水12.1亿m3。进入80年代,随着黄河流域用水量的巨增,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实行定量分配,山东分配给滨州市9.2亿m3,仅为多年实引量的76%。根据21世纪初期滨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到2010平水年缺水6.4亿m3,2030平水年缺水10.2亿m3。 现状引黄灌区多数干渠进行了衬砌防渗,但支、斗、农大多仍为土渠,因土质松散,渗漏严重,田间灌溉大多数仍大水满灌,水量浪费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42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万元产值耗水量达260m3。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全民节水意识仍待提高。2.2 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 按区域划分,滨州市以黄河为界,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濒临渤海,绝大部分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大于3g/l,无开采价值。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尚好,但由于地表供水不足,为满足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靠超采地下水维持水的供需平衡,根据滨州市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成果报告,浅层淡水面积1485km2,超采区面积622km2,占淡水面积的42%,年末多年平均下降速率在0.250.47m/a,最大地下水埋深30m左右。深层承压水出现了滨博和惠民两个深层承压超采区,面积达1382.1km2,年末多年平均下降速率1.96m/a,超采系数为0.89。 2.3 河床干枯、水体污染、水环境遭受破坏进入20世纪80年代至今,总体降雨量偏少,据分析,滨州市海河流域主要干流60年代年均入海水量15.39亿m3,70年代年均14.3亿m3,1980-2000年年均11.28亿m3,河道生态水存量逐年降低。为了满足发展需水要求,不惜挤占河道生态用水,致使非汛期多数河道河床干枯,环境恶化,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水未达标排放或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道污染严重,根据2004年滨州市环境状况公报,对反映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的16条河流、1个湖泊共41个测点进行了监督监测,在监测的39个断面中,共有类水质断面2个,占监测断面的5.1;类水质断面4个,占监测断面的10.2;劣于类水质断面33个,占监测断面的84.7。从监测结果来看,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有机耗氧物质、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原生的鱼、蟹水生动植物已不多见。地下水质亦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2.4 河道淤积严重,降低了防洪除涝能力20世纪70年代初,对骨干河道进行过全面治理,90年代初又进行过清淤开卡、分段治理。但因投入小、标准低,年代久远,水土流失严重,现状河道河床淤高12m,排涝能力降低2030%,多数堤防不连续,标准低,防洪安全还潜在着威胁。 4、构建生态水利系统的技术路线 4.1 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构筑防洪、防风暴潮保障体系。随着滨州市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的规模扩张,经济总量有着质的飞跃,2003年全市GDP达406亿元,是20世纪80年代GDP总和212亿元的1.92倍,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蔗,对预防洪水、风暴潮灾害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凸现以人为本,高起点规划、分期实施。4.1.1 跨地市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小清河等大型河道,规划标准除涝五年一遇、防洪五十年一遇;目标:至2010年完成清淤、开卡、复堤。至2020年构筑承泄50年一遇特大洪水的安全屏障。 4.1.2 市内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中型河道,规划标准除涝五年一遇、防洪二十年一遇;目标:至2010年全部完成河道的拓宽加深、堤防修复和控制性构造物。田间工程以连通河网为主,实现遇涝能排、泄水畅通。 4.1.3 滨州市海岸线长238.9km, 防潮堤标准为50年一遇。规划建设临海防潮堤33.4km, 临河防潮堤181.4km。目前,已建成防潮堤110km,经受住了2005年9号台风“麦莎”风暴潮的考验。目标至2010年,建成集防潮、国防安全、交通、旅游、生态开发、航海码头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4.2 优化配置水资源,构筑节水性社会体系。滨州市属资源性缺水,虽然黄河客水横穿市区,但已属于定量分配的资源,要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唤起人民的节水意识。 4.2.1 加大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耗水量。按照滨州市人民政府规划实施“一点两带”的建设目标,重点推动北带开发,用35年的时间建成5个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即滨海贝沙岛生态旅游带、150万亩潮间带养殖和盐及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带、130万亩潮上带盐碱地人工芦苇湿地开发带、200万亩梨枣经济林高产高效建设带、110万亩盐碱地低产田高产高效开发带。变高耗水农业种植为低耗水、高附加值的规模农业。 4.2.2 大力实施节水灌溉。一是完善引黄灌区干、支渠道防渗衬砌;二是推动斗、农渠防渗衬砌;三是推广管灌、喷灌、滴灌节水灌溉新技术;四是变大田漫灌改窄畦、短畦、小白龙灌溉。至2010年实现渠道防渗率达到60%,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提高到0.6,年节水2.4亿m3。4.2.3 城乡用水节水化。加大城乡居民节水器具的改造,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实施水价超量累进收费制度,促使节水型生活、生产模式的形成。逐步实现分质供水的目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至2010年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0%,万元产值耗水量控制在100m3以下。 4.2.4 加大治污力度,实现污水资源化。当地地表水污染,已是普遍现象,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决心制止水体的继续污染。一是强制工业污水必须达标排放;二是城市排水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 再生水利用是开发和利用本地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根据滨州市城市规划,2010年前,建成集中污水处理厂8座,总处理能力达25.6万t/d,处理率达90%,年利用再生水量8410万t,可用于河道生态、冲厕、绿地灌溉等。 4.2.5 继续加大河、湖拦蓄,平原水库的建设力度。要支撑住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淡水资源。可采用多种方式制造蓄水工具,一是在河道上梯级节制,建设橡胶坝、滚水坝;二是改造湖区加大蓄水;三是平原水库特别是地下水库的建设;四是利用城市建设用土将洼地挖成水面形成湖区,滨州市城市打造72湖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板。到2007年实现市委、市府既定目标蓄水能力达7亿m3。 4.3 以河道生态修复为重点,构筑生态化水网工程体系。 过去建设的水利工程侧重于满足人类社会对水的多种需求,相对忽视了维护一个健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求。由于水利工程可能引起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降低了生境多样性,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最终损害人类的利益。作为鲁北平原的滨州市,在创造河道生态修复条件、构筑生态化水网体系方面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4.3.1 维持河(渠)道的最小生态水量。没有洁净、稳定的生态水量是难以改善生态环境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全民节水、中水利用等措施,还河(渠)道生态需水量,改善动、植物生存环境。 4.3.2 保持河流的蜿蜒性和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是恢复生态环境的重点。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尊重天然河道形态,尽量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灌溉渠道设计也要注意模仿河流自然形态的特点。对于河流的裁弯取直工程要充分论证,持慎重态度。 4.3.3 用生态措施防护河(渠)道。现状河(渠)道防护工程建设,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上一提到高标准、就意味着用砼、钢筋混凝土或浆砌石砌筑。从生态学角度讲,河床材料的硬质化,切断或减少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机联系通道,本来在沙土、砾石或黏土中辛勤工作的数目巨大的微生物再也找不到生存环境,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无法生长,使得植食两栖动物、鸟类及昆虫失去生存条件。结合滨州实际,对引黄灌溉渠道还必须进行防渗衬砌,提高节水效率,坡面防护可探索和开发利于植物生长同时具有一定防渗性能的衬砌材料和施工工艺。对河道防护工程亦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如石笼陡坡的加固、土工格栅岸坡加固、灌木岸坡防护、土工网坡面绿化等。同时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和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每座拦河建筑物都要建设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过坝鱼道等。 4.3.4 治理的同时注重景观效果。在水系治理中,要充分体现生态观,满足治污、防洪、供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水利设施的造型美观及滨河的绿化、美化。特别是河流穿过城市或作为边界河时,结合当地文化,规划建设滨河公园、亲水平台,满足人民的亲水及休憩游乐要求。 4.4 以水土保持治理为重点,构筑林网体系。 滨州市水土流失属水力和风力共存的侵蚀类型,有水土流失面积2347km2。近20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兴修水利、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植树造林、封沙育林,截止目前已治理1274km2,仍有1073km2待治理。计划到2015年通过整平土地、植树造林,建成35条、长1510km的河流绿带长廊;13个、长995km引黄灌区绿带长廊;12条、长402km的省、国道绿带长廊;30座,长160km的平原水库绿化圈。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森林覆盖率山区达到60%,丘陵区达到35%,平原区达到20%,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5m2,构筑起风景贻人的林网体系。 4.5 强化管理、构筑现代化水管理体系摒弃传统的重建轻管,实现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管理转变。逐步建立水工程自动监测、管理、控制系统。 建立水情预报预警系统,在现状已建立部分雨情遥测的基础上,充实卫星云图接受系统,实现雨情、水情管理的现代化;建立流域通讯网,实现信息交流及时、通畅、资源共享;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建立防洪、排涝指挥调度系统;建立引黄调度中心;建立建筑物观测、自动化破冰防冻系统;组建水利科学实验中心等。至2030年,全面实现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 5、构建生态水利系统的保障措施 5.1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与水和谐相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所以必须增强水利发展的生态观,用“生态水工学”原理规划建设水利工程,使水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存,促进水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5.2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条件推行水务管理一体化,改变过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三位一体的统一属性被人为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包括调水、蓄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水生产全过程,水量、水质、水环境全方位的城乡统一管理体系,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5.3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是保障 一是探索有效的投资机制。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同时,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各类水利资产,建立良性的水利建设新机制。如大中型引调水工程、污水处理可吸引外资或民间资金独资或合资;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