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自然地理总复习.ppt_第1页
高一自然地理总复习.ppt_第2页
高一自然地理总复习.ppt_第3页
高一自然地理总复习.ppt_第4页
高一自然地理总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地理期末总复习 第一单元 地球在宇宙中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宇宙的概念:空间和时间的总称 2、特点: A、物质性天体: 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流星等 分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B、运动性天体系统: 概念: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普通性九大行星中普通的一颗 A、分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B、运动特点: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特殊性具备生命的条件 A、稳定的宇宙环境: 稳定的太阳辐射 安全的运行轨道大小行星各行其 道、互不干扰 B、适宜的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质量体积适中适宜的大气 原始海洋形成适宜的水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形态:炽热的气体球 成分: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辐射: A、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 断地向四周放射能量 B、能量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下 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 个氦原子核)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A、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物 活动的主要动力 B、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 从里向外结构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 指太阳大气的变化,甚至是剧烈的变化, 3、周期:11年 4、主要类型: A、黑子(光球层)强弱标志 B、 耀斑(色球层)最激烈显示 C、日珥(色球层) D、太阳风(日冕) 5、对地球的影响: A、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 变化与太阳黑子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B、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扰乱地球上空的 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甚至中断 C、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 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还产生“极光” 现象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视形状 2、成因: A、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 阳光 B、日、月、地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 生变化 3、变化规律: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4、利用: A、计时:我国农历的朔望月、星期的来历 B、根据月相出现的空间位置,可大致判断 时间和方向。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探测阶段: A、无人航天器上天: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发射成功。 B、载人航天器上天: 进入太空第一人: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绕 地球一周,成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 登上月球第一人:美国人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 ”飞船,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中国航天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 州5号”飞船,成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标志着 人类从空间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空间开发阶段 2、探测意义: A、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B、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 二、开发宇宙 A、资源类型: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B、开发手段:日趋国际合作 三、保护宇宙环境 1、太空垃圾的来源及危害 2、措施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 轨道面:赤道面 方向:自西向东。极地上空俯看:北逆南顺 周期: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真正周期,转360) 1太阳日=24小时时 (昼夜交替周期,日常生活所用) 速度: 角速度:两极为为0,其余均为为15/小时时 线线速度:两极为为0,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替减 读北半球经纬网 图,回答: (1)地球自转时 在春分日,图中 甲、乙、丙三地 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2)甲、乙、丙、丁四地自转线速度最大 的是 乙 甲 二、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轨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2326) 方向:自西向东。极地上空俯视北逆南顺 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真正周期,转360) 1回归归年=365日5时时48分46秒 (季节节交替周期,日常生活所用) 速度: 角速度:平均为为1/天 线线速度:平均为为30公里/秒 近日点快(1月初),远远日点慢(7月初)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2326 )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 归线归线 之间间的来回移动动,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归运 动动(周期:1回归归年=365天5时时48分46秒) D: 春分3、21 A:夏至6、22 B:秋分9、23 C:冬至12、22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昼夜交替 1、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自转 2、昼夜分界线:晨昏线(圈) 3、表示:太阳高度 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0 4、周期:1太阳日=24小时 5、意义:A、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单位 B、调节地表温度,使白天不至于太热,夜 晚不至于太冷,保证生物体生存发展 读“日照图”,回答问题: (1)请在图中标注M点,其太 阳高度角为0度,地方时为8时。 (2)图中地表C点有一物体沿 纬线向D运动,其运动方向向 偏移,发生偏移的根本原因是 (3)图中阴影和非阴影半球之间的界线AB 为线,图中D点大约再过小时日落。 (4)图中各点,此时太阳高度小于0 有 , 等于0 的点有 ,大于0的点有 。 M C G F D E 晨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A B 11 南 C、G A、F、B、M D、E N 判断: 当晨线与西经20经线经线 重合时时: A、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长 B、东东半球与昼半球重合 C、东经东经 70经线经线 的地方是为为正午12点 D、此时时北半球为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正确的是:( )A、B、C、D 二、地方时 1、概念:把太阳在上中天定为12点而确定的时 间或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成因:自转,偏东的地点时刻早 3、计算:东早西晚,相差15相差1小时时, 相差1 ,相差4分钟钟(使用不便) 4、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 5、区时: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 区共用时间 6、计算:东早西晚,相差1个时区,相差1小时 7、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中央经线120 E的地方时时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 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1-2 题: 1、甲地的时间为时 2、北京时间为日时 甲 A B N 3 78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原因:地转偏向力 2、规律: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上不偏 3、意义: 气流(风向)、河流的流动、洋流的流向 、导弹发射都受其影响 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2、规律:A、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B、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C、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北 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D、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春分):太阳直射南 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3、计算公式: A、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B、日出时时刻=12 1/2昼长长 日落时时刻=12 + 1/2昼长长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球形形状 2、规律:H=90I I(90纬纬差) A、空间分布: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 线向南北替减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替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替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替减 B、时间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纬线越 近,就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最大、冬至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最大、夏至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直射该纬线时最大, 北半球冬至日最小,南半球夏至日最小 我国某城市(80E、40N),为了获得更多 的太阳能利用率,不同季节热水器接收板与 地面的夹角不同,分析回答: 2、冬至日时,接受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 1、夏至日时,接受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 H 1634 6326 某地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高相等 ,则该地纬度是 楼 楼影 太阳 2134N或6826S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A、我国:以24节气中的四立为起点 B、欧美:把二分二至作为四季起点 2、气候四季: 北温带国家:与气候相结合,以3、4、5三个月 为春季,类推 三、五带的划分 1、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依据:是否有阳光直射现象、极昼极夜现象 3、名称: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高一年级地理期末总复习 第二单元 大气 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氮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伤害,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 3、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温度、密度、运动状况 1、对流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替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平流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高 平流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原因: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在 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1、2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受太阳高度 角、天气状况的影响大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二氧化碳 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颗粒的 尘埃反射太阳光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 空气分子所散射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量、二氧化 碳的浓度等影响保温作用的大小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 还给地面 3、意义: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了 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但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会导致全球 气候变暖,破坏全球热量平衡 (1)夜晚云 层对地面的作 用是:防止 散失, 原因是云层对地面辐射有 作用。 (2)白天多云的夏天,气温不会太高,原因是 ;深秋 夜晚,天空有云时无霜冻,原因 读图,分析回答: 白天 夜间 太阳辐射 地面热量 保温 云层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天空有云, 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 2、3 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太阳辐射不均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 动(上升和下降)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 运动风 运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高空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 力、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在如图所示的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中,标 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地转偏向力F和摩 擦力f 的方向及风向V。 985 990 995 F f V F 5、实际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向:三力作用: 低压中心: 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 (气旋) 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 高压中心: 从中心向四周辐散下沉, (反气旋) 北顺南逆,多晴朗天气 4、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低气压:降水多; 高气压:降水少 信风带:大陆东岸多,西岸少; 西风带:大陆西岸多,东岸少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三圈环流: 1、成因: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响, 2、组成:低纬环流: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 中纬环流: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 高纬环流:极 地 高 压副极地低压 3、表现: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信风 西风 东风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北半球: 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印度低压 )分割成块状,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 海洋上,形成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的亚 速尔高压 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蒙古、西 伯利亚高压)分割成块状,从而使副极地低气压 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大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和 大西洋的冰岛低压 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基本上仍呈带状分 布 四、季风环流 1、定义:随季节显著改变的大范围盛行风 2、东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范围: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3、南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范围:南亚和东南亚 2、5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过境时:阴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过境后: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冷锋降水在锋后 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阴雨、连续性降水等天气 过境后: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暖锋降水在锋前 二、低压和高压系统 1、低压系统: (气旋) 气流运动:从四周向中心辐合 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垂直方向:辐合上升 天气状况:易成云致雨 2、高压系统: (反气旋) 气流运动: 从中心向四周辐散 水平方向: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垂直方向: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天气晴朗 三、锋面气旋 气旋的东西部气流运动方向不同,易形成锋面气旋 ,西部为冷锋,东部为暖锋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 活动 2、气候类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 名称、分布、特点和成因(见下表) 热带热带 气候 类类型 分布 规规律 典型 地区 气候 成因 气候特 点 1、 热带热带 雨林 气候 2、 热带热带 草原 气候 赤道南 北两侧 010 之间 热带雨林 南北两侧 10回归 线之间 亚马孙河流 域、刚果河 流域、印度 尼西亚 非洲中部、 南美巴西、 澳大利亚大 陆环状分布 地区 赤道低压 带控制, 盛行上升 气流 赤道低压 带和信风 带交替控 制 终年高 温多雨 终年高 温,干 湿季交 替明显 热带热带 气候 类类型 分布 规规律 典型 地区 气候 成因 气候特 点 3、 热带热带 季风风 气候 4、 热带热带 沙漠 气候 1025 之间的 大陆东 岸 回归线 30之 间的大陆 内部和西 岸 亚洲印 度半岛 、中南 半岛 撒哈拉, 阿拉伯 半岛,澳 大利亚 中西部 气压带和风 带的季节移 动和海陆热 力差异 副热带 高压带 或信风 带控制 终年高 温,旱、 雨季交 替明显 终年 炎热 干燥 亚热带亚热带 气候类类 型 分布 规规律 典型 地区 气候 成因 气候特点 5、亚 热带季 风和季 风性湿 润气候 6、地 中海气 候(亚亚 热带热带 夏 干型气 候) 2535 之间 的大陆 东岸 3040 之间 的大陆 西岸 我国秦岭以 南、南北美 和澳大利亚 东南部 地中海沿岸 、南北美 3040 西岸、澳大 陆和非洲西 南端 海陆热力 差异导致 冬夏季风 交替控制 副热带 高压带 和西风 带交替 控制 冬季低温 少雨、夏 季高温多 雨 冬季温 和多雨 、夏季 炎热干 燥 温带带 气候 类类型 分布 规规律 典型 地区 气候 成因 气候 特点 7、 温带带 季风风 气候 8、温 带带海 洋性 气候 3550 之间 大陆东 岸 4060 之间的 大陆西 岸 我国华北东 北、俄罗斯 远东地区、 日本北部和 朝鲜 西欧、南 北美大陆 西海岸狭 长地带 海陆热力 差异导致 冬、夏季 风交替控 制 冬季寒 冷干燥 、夏季 高温多 雨 全年受 西风带 控制 全年 温和 多雨 温带带气候 类类型 分布 规规律 典型 地区 气候 成因 气候特点 9、温带带大 陆陆性气候( 包括10、温 带带沙漠气 候11、温带带 草原气候) 12、亚亚寒带带 针针叶林气候 (亚亚寒带带大 陆陆性气候) 亚欧大 陆和北 美大陆 的内陆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中纬度 大陆内 部 深居 内陆 ,距 海远 冬季长而 寒冷,夏 季短而温 暖,降水 少 极圈 附近 亚欧大 陆和北 美大陆 的北部 纬度 较高 终年 受大 陆气 团控 制 寒带带 气候 类类型 分布 规规律 典型 地区 气候 成因 气候特点 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