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原与抗原提呈 第 10 章 第一节 抗原概述 u 基本概念 u 抗原的性质 u 抗原的特异性 u 抗原的种类 u 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成分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 一、基本概念 抗原(antigen,Ag) 是指能特异性诱导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应答产生 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1.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2. 抗原性(antigenicity) 与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 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 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tolerogen)和变应原(allergen) 半抗原与载体 抗原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一方面取决 于抗原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对 抗原刺激的反应性。 (一)抗原的异物性 * 异种物质 * 同种异体物质 * 自身抗原 二、抗原的性质 (二)一定的理化性状 * 分子量大小(一般在10kDa以上) * 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 一定的物理性状 (三)完整性 抗原的免疫原性也与机体的应答能力有关 ,受遗传因素的控制。 三、抗原的特异性 特异性: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 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 抗原性的特异性 意义: *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 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 (一)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 * 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1. 概念 抗原决定簇(AD)是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 团,其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特异 性,又称表位(epitope)。 * 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 位。 化学基团的组成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化学基团的空间位置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2. AD类别 (1)按AD结构分类 * 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 * 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 determinant) (2)按决定基在抗原分子中的位置分类 * 功能性决定簇 * 隐蔽性决定簇 (3)按识别决定簇的免疫细胞分类 * T细胞决定簇:TCR(识别)表位 * B细胞决定簇:BCR(识别)表位 (4)载体决定簇与半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基的类型及性质 抗原的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 T细胞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不需 表位性质 主要是变性多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 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 8-12氨基酸(CD8+T) 5-15氨基酸、5-7单糖 12-17氨基酸(CD4+T) 或5-7个核苷酸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的比较 载体效应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犹如锁和钥匙,具有高度 多态性; 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所决定,而非由整 个抗原分子决定; 抗原决定簇的空间位置很重要; 抗原结构的旋光度也与抗原特异性有关。 (三)交叉反应 *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抗体 (或抗原)除可与其相应抗原(或抗体 )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 抗原(或抗体)发生反应。 * 共同抗原:两种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 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豚鼠内脏绵羊红细胞 Forssman抗原的发现 共同抗原 共同决定簇 相似决定簇 交叉反应发生的分子基础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 异种抗原(xenogenic Ag) *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eic Ag):如ABO血 型抗原、HLA抗原。 *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 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存在于 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四、抗原的种类 (二)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 和T细胞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 抗原属此类。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 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 TD抗原和TI抗原的异同 TD抗原 TI-2抗原 诱导婴幼儿免疫耐受 刺激无胸腺小鼠产生抗体 无T细胞的免疫应答 激活T细胞 多克隆B细胞激活 对重复序列的需要 抗原举例 + + - TI-1抗原 - + + - + + + - - - + - - - + 白喉毒素 、病毒血 凝素、 PPD等 细菌多糖、 多聚蛋白、 百日咳杆菌 、LPS等 肺炎球菌脂 多糖、沙门 氏多聚鞭毛 聚糖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激活B细胞的机制 (三)其他分类方法 uu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 源性抗原:如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蛋源性抗原:如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蛋 白质等。白质等。 uu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 性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性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 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 (一)免疫佐剂(adjuvant) 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抗 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1种类: 微生物及其产物、多聚核苷酸、无 机物,细胞因子等。 2机制 * 增加抗原表面积,使之易被吞噬; * 延长抗原在体内停留时间; * 诱发抗原注射部位及局部淋巴结炎症反应 ,刺激免疫细胞增殖。 五、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成分 (三)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极低浓度即可 激活机体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 应答。 (二)丝裂原(mitogen) * 非特异的多克隆激活剂 * 对T、B细胞有相对选择性 * 可用于检测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超抗原激活T细胞示意图 1SAg的种类 * 内源性(病毒性)SAg * 外源性(细菌性)SAg:多为细菌的外毒素,如 金葡菌的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等。 2SAg与T细胞结合的特点 (1)无须APC加工,直接与MHC-II类分子非多 态区外侧结合,无MHC限制性; (2)仅与TCR V片段结合。 3SAg的生物学意义 (1)诱导T细胞耐受; (2)参与病理过程发生:活化大量T细胞,产生 大量CK而致病。 特点 普通抗原 超抗原 物质属性 蛋白质、多糖 细菌外毒素、 逆转录病毒蛋白 应答特点 须被APC处理 无须被处理 然后被T细胞识别 直接刺激T细胞 反应细胞 B细胞、T细胞 CD4+T细胞 T细胞反应频率 1/106104 1/201/5 与MHC结合部位 肽结合槽 非多态区 与TCR结合部位 链V、J区 - 链V、D、J区 链V区 MHC限制性 + - APC存在 + +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比较 第二节 抗原提呈 一、抗原提呈和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 二、抗原提呈过程 * 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 * 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 抗原提呈 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 降解为多肽片段,以抗原肽/MHC分子 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识别的过程 。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 息提呈给T细胞的细胞,又称为辅佐细胞。 二、抗原提呈过程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源于APC外的抗原。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APC内合成的抗原。 (一)溶酶体提呈途径(MHC-II类途径) * 指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取、加工、处理为抗 原肽,与MHC-II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II类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细胞表面,供CD4+T细 胞识别的过程。 1APC摄取外源性抗原 ()巨噬细胞: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 胞吞作用。 ()树突状细胞:以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 吞作用为主,吞噬作用较弱。 ()B细胞:以BCR特异性摄取抗原为主; 非特异性胞饮为辅;无吞噬作用。 外源性抗原的摄取 mIg介导的 内吞 补体受体介 导的内吞 Fc受体介导 的内吞 吞饮 吞噬 被动吸附 2.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加工 天然抗原在胞内通过代谢而被修饰成能与MHC-II 类分子结合的、具有强免疫原性的肽段,称为抗 原的处理(antigen processing)。 (1)抗原在APC中的降解 (2)APC内MHC-II类分子的合成、组装及其作用 外源性抗原在APC中降解 恒定链依赖性的MHC-II类分子合成途径 1)MHC-II类分子的组装 * 场所:内质网 * 恒定链(invariant chain,Ii)的意义 2)MHC-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成 * CLIP * HLA-DM 恒定链非依赖性途径或称替代途径 APC表面的成熟II类分子可重新内化,进行再 循环 MHCII类途径:外源性抗原 内吞 内体与溶酶体中被降解10-30分子肽; 内质网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恒定链(Ii) 形成九聚体(Ii)3,并在Ii帮助下 高 尔基体 转移到内质体腔,形成 MIIC,Ii 被降解成 CLIP HLA-DM辅助在溶酶 体及内体内形成抗原分子肽-MHCII复合物 细胞膜。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一)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二) 3.MHC-II类分子-肽复合物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低结合率和低解离率 * MHC分子借助抗原结合凹槽与抗原肽结合 * 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和兼容性 4.决定蛋白质抗原免疫原性的分子基础 * 蛋白质的免疫显性表位 * MHC-II类基因型决定个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 锚着位点(anchor position) 决定肽与I类分子结合能力的12个特定的氨基 酸残基(强结合位点)。 锚着位点 “pocket” HLA-I类和 II类分子的 锚着位点 外源性抗原 吞噬小体 吞噬溶酶体 蛋白酶作用 形成10-17AA的抗原肽 (内质网)新合成MHC-II类分子 恒定链(Ii)抗原结合 槽为Ii所占据 Ii被降解并暴露MHC-II类分 子抗原结合凹槽 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 表达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与吞噬溶酶体融合 APC处理与抗原提呈 (二)胞质溶胶提呈途径(MHC-I类途径) * 指内源性抗原被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降解 为小分子抗原肽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 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供CD8+T细胞 识别的过程。 * APC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抗原、肿 瘤抗原,组织抗原等)主要经此途径提呈。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 TAP依赖机制 1)蛋白质抗原的降解 * 蛋白酶体(LMP-2,LMP-7) 2)抗原多肽的转运 * HSP-70,HSP-90 * TAP 3)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的结合 TAP非依赖机制 * 在内质网腔合成的抗原 TAP-1和TAP-2结合抗原 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被胞质溶胶中LMP酶解 抗原肽(含8-13个AA) 经TAP转运至内质网 形成抗原肽/MHC -I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APC表面 提呈给CD8+T细胞识别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一)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二) 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和内源性 抗原提呈途径示意图抗原提呈途径示意图 蛋白酶体 感染细胞合成 的病毒蛋白 病毒 MHC-类分子 细菌 Ag肽-MHC- 类分子 内体/溶酶体 M HC 内质网 Ag肽-MHC-类分子 TAP MHC-类分子 抗原加工提呈的两条途径比较 溶酶体(内体)途径 胞质溶胶途径 (endosome pathway) (cytosal pathway) 抗原类型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酶解部位 内体 蛋白酶体 结合部位 内体 内质网 结合分子 MHC II类分子 MHC I类分子 提呈对象 CD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山东警察学院军训动员大会校长发言稿9000字
- 健身销售培训理论知识书课件
- 俄罗斯碳中和课件
- 伤寒护理课件教学
- 2025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 顺义区驾校管理办法
- 资金管理办法使用条件
- 企业百万员工安全培训app课件
- 企业火灾安全培训小常识课件
- 2025年麻醉科镇痛管理规范测验答案及解析
- JG/T 231-2018建筑玻璃采光顶技术要求
- JG/T 155-2014电动平开、推拉围墙大门
- 托业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消瘦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朋友名义贷款车协议书
- GB/T 18867-2025电子气体六氟化硫
- 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高清版)DG∕TJ 08-15-2020 绿地设计标准 附条文说明
- 2025年下半年福建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限公司招聘9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小学金融知识小课堂课件
- 病历质量定期检查评估与反馈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