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ppt_第1页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ppt_第2页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ppt_第3页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ppt_第4页
讲义:孔子的人才培养教育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育方针 二、教育理念 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一视同仁,无私无隐” 3、教学相长,希望学生能超过老师 三、教育的内容 四、教育的方法 1、启发式教育 2、循序渐进 3、终身学习观 4、因材施教 人才培养教育观 v 孔子作为中国历 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 思想家,影响了一代 又一代学子,奠定了 中国文化的脊脉。 v 今天,本着“取其 精华”、“古为今用” 的指导思想,我们重 新审视论语中所 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 想,总存在着值得当 代教师学习、借鉴的 方面。 (一)以“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后天决定论为 依据,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孔子坚持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后 天决定论,强调的是教育、实践和人文环境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既然人性相近,差距是 后天形成的,那么在“出发点”上就没有高低 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 良好发展的可能。因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 类”的主张。 v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 是上不起学的,文化的传播范围有限。孔子是创 办私立学校的第一人。孔子创立私学,广收门徒 ,用他自己的话说,即“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 诲焉”(述而)。“束脩”有两种解释,一为十 五岁以上的成童,二为十条干肉。即使是后者, 也不是很高的学费,否则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室”(雍也)的人就很难拜在孔子 门下,成为人才了。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 灵公)即是对人无区别地加以教育的主张。他 的这种主张,仅从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中就可以看出:颜回、仲弓的父亲、子路“性鄙 ,好勇力”、子羽“状貌甚恶”等等。 v 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 和办私学的实践,体现了其 思想的人民性和平等意识, 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教育的 旧格局,使教育由官府走向 民间,从贵族及至平民,这 在教育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 变革。 v 孔子之后,各派私学 继出,庶民向学之风大盛。 到战国中期,出现了百家争 鸣的局面,在实践教育、文 化与学术繁荣的同时,推动 了政治 经济和社会变革。 v(二)孔子重师德,强调教育者要有良好的学识水 平、敬业精神和平等意识,提出了“当仁不让于师” 的教育理念。 在学识和品德修养方面,孔子在当时就获得的 极高的评价,太宰说他是“圣者”(子罕),认 为孔子是别人无法企及、不可逾越的。但孔子不仅 一再拒绝这种过高的评价,而且经常自找差距,不 断学习,终成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一代宗师。作 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师道等方面提出了一 下主张: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的 贡献,是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的师德,建立了“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的新型师生关系。孔子门下纵有三千学生, 有些学生又常年陪伴在孔子身边却能不厌不倦, 实属不易。作为教师,学习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 ,同时也是为了教育别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 育人者先受教育。孔子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 提出了不厌不倦的要求,可见其敬业精神和高度 的责任感。 一视同仁,无私无隐 v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 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 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二三 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 也。”(述而)正是这种 一视同仁平等态度的体现。 教学相长,希望学生能超过老师 v孔子有一句名言,叫作“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这与他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 之不如今也”(子罕)一起,构成了鼓励 年轻人奋发向上的有力支撑。 v (三)从人才规格和人才标准出发,孔子对 人才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 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 、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 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 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 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 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 、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 ,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v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 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 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 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 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 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 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v(四)依据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孔子 在实践中创造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 养人才的方法。 孔子是私学的首创 者,此前没有先例 。因此,孔子提出 和运用的教育方法 ,均来自其个人的 总结和实践,具有 发轫之功。 v启发式教育 v 孔子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 ,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 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 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 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 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 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 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 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v循序渐进 v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 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 ”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v终身学习观 v子日:“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 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踪矩。” 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就是我们今天 所提倡的终身学习。在学习中,他提出“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分为=三个层 次:知之,好之,乐之。其中,“知之”是终身学习 的入门和前提,“好之”是终身学习的必备的条件,“ 乐之”就可以看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终身学习的 良好的动力。也是我们在学习中去努力追求的境界 。 v因材施教 v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他也确实是这样实践的。颜渊篇中记 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而 孔子针对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学识,便有三 种回答。在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都 问“闻斯行诸?”孔子竟然用完全相反的话 回答他们,公西华提出疑问,孔子说道: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学中看对象,有的放矢,即使是在今天 ,也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主动 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孔夫子 的确了不得! 教育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方式,尽 管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但是 ,我们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