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时达标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2013-2014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时达标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2013-2014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时达标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2013-2014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时达标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2013-2014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课时达标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测课时达标【基础组】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兴起的标志是(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B.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C.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反对愚昧与专制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A.求同与存异B.人文与博爱C.浪漫与现实D.科学与民主3.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见,陈独秀反对( )A.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C.孔子主张D.封建专制4.(2012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的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A.洋务运动的影响B.维新运动的影响C.抗日战争的影响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5.“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白话诗,此诗最早出现在(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6.(2012杭州高二检测)当代历史学家袁伟时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这一评论着眼于新文化运动( )A.形成了思想解放B.打倒了传统的权威C.促进了民族的觉醒D.否定了封建王权7.(2012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B.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C.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D.导致文学革命的发生8.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民主、科学思潮C.社会主义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9.(2012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4)材料三对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提升组】10.(2012济南高二检测)右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共和制度深得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11.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12.(2012南京高二检测)“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3.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评价新文化运动时代的人物时曾说道:“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将陈、胡并立是因为他们( )A.反对专制独裁,讴歌十月革命B.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白话文运动C.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五四运动D.崇尚美国的政治模式,号召民主革命14.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这个意义特别表现在( )A.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B.国内中小学全部使用白话文教材C.广大妇女获得了解放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激增15.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荡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B.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C.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D.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16.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17.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成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成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成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C.上海即将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18.(2012武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场发生在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被称为新文化运动这个动荡不定时期里的一个高峰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五四运动。”材料一 “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凭借于旧传统者是多么的深厚。当时在思想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们反传统、反礼教之际首先便有意或无意地回到传统中非正统或反正统的源头上去寻找根据。所以言平等则附会于墨子兼爱,言自由则附会于庄生逍遥,言民约则附会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有时尽管他们笔下写的全是外国新名词,若细加分析则仍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旧格局。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材料二 这场运动的领导者认为,“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成功的先决条件。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以及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都受到了贬抑性的攻击,以为新兴的体制开辟道路。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评述材料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论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解析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蔡元培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胡适、鲁迅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2.【解析】选D。新文化运动用科学与民主这两面旗帜反对愚昧与专制,掀起了近代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3.【解析】选D。要结合当时“尊孔复古”的背景看问题。陈独秀认为北洋军阀利用孔教复辟帝制,颠覆共和。故他主张的“必排孔教”,实质上是反对北洋军阀复辟专制制度。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由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和孔子地位下降可知,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D。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积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所以中国近代最早的白话诗应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6.【解析】选B。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也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故选B。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A,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故排除C(1911年)、D(1917年),而B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8.【解析】选C。庶民的胜利介绍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而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运动。9.【解析】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回答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第(2)题根据材料“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回答根源,根据“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可知,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封建纲常名教。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分析材料可知,作者对新文化运动从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进行了较客观的评价,应该赞同。理由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主要原因:三次革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中国人在思想领域中封建意识根深蒂固。旗帜:民主、科学。(2)根源:自由平等独立之说。阻碍:封建的纲常名教。(3)依据: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4)赞同。理由:政治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思想和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传播,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10.【解析】选C。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符合材料及漫画描述的是C。11.【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12.【解析】选B。材料中认为“近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一是人权,二是近代科学,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推崇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13.【解析】选B。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掀起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1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尤其是青年学生深受其影响,民族意识逐渐高涨,同时题干强调民众关注国家政治事务,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最能体现这一意义。【规律方法】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变式备选】“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性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等信息可知A正确。B、C、D的表述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应排除。15.【解析】选A。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进步思想,促进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思想的开放,使其在五四运动中成为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16.【解析】选A。根据主题统计可知,新青年在19171921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占的数量较多,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17.【解析】选D。本题解题关键应注意时间“1920年”,这时期A、C还没有成为现实,而中国工人阶级在1919年已经登上政治舞台。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评述历史观点的能力。本题首先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一根据“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凭借于旧传统者是多么的深厚”“有时尽管他们笔下写的全是外国新名词,若细加分析则仍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旧格局”回答出观点,材料二根据“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成功的先决条件”回答出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同时做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做到史论结合。答案:(1)材料一的观点:构建新社会(构建新体制或新文化)应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用的成分。角度1: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史实:道家、法家思想与儒学的结合;儒学与佛教、道教融合形成的理学;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演进的过程。角度2:传统的文化与现代意识是相关联的(或:传统文化受到近代文明冲击,具有现代意识)。史实:传统经世致用和近代科技、生产方式相联系,如洋务运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或传统的民本思想等,注入了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