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 (第二版) 徐绍建目录 诗经:蒹葭、采薇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好乐何如 第一版是齐桓晋文之事庄子:秋水屈原:山鬼 第一版是湘夫人-李斯: 谏逐客书汉乐府:有所思、上山采蘼芜东方朔:答客难司马迁:项羽本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李固:遗黄琼书赵壹:刺世嫉邪赋-曹操:步出夏门行 第一版是短歌行曹植:白马篇陶渊明:和郭主簿 第一版是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王维:汉江临泛、终南别业 第一版是山居秋暝和使至塞上李白:庐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第一版是蜀道难、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杜甫:新婚别、阁夜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白居易:长恨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并序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欧阳修:祭石曼卿文、戏答元珍苏轼: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第一版是声声慢(寻寻觅觅)陆游: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文天祥:正气歌-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刘基:司马季主论卜袁宏道:徐文长传张岱:西湖七月半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曹雪芹:红楼梦(节选) 第一版是红楼梦(宝玉挨打) 第三版改回红楼梦(宝玉挨打)龚自珍: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鲁迅:秋夜、伤逝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郭沫若:凤凰涅槃、炉中煤 第三版删了凤凰涅槃徐志摩:再别康桥茅盾:香市朱光潜:文学的趣味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闻一多:发现沈从文:边城(节选)戴望舒:雨巷冯至:十四行(原野的小路)赵树理:传家宝 第三版删除了传家宝曹禺:北京人(第二幕)钱钟书:论快乐卞之琳:断章穆旦:诗八首张爱玲:金锁记第二版新增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老舍:茶馆(第一幕)巴金:怀念萧珊第三版新增登记(节选)梁实秋:雅舍艾青:光的赞歌第三版新增干校六记(节选)王蒙:春之声汪曾祺:受戒舒婷:双桅船贾平凹:静虚村记古代文学部分一、诗经之蒹葭,采薇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依风、雅、颂三大类编排。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 诗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矛盾、经济状况和风俗习尚。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朴素优美,多隔句用韵;结构常采用重章叠句形式,回环往复,富有韵味;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蕴藉含蓄,富有艺术感染力。 诗经为我国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对我国诗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蒹葭:P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朦胧的意趣:这首诗为怀人之作,至于所怀何人,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人认为是怀念朋友之词;有人认为是思念、追求恋人之曲。这样神秘而朦胧、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恰好可以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想:或是梦中情人,或是难觅的贤才,抑或是某种理想的境界。人们在苦苦寻觅各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时,都可以从这首诗里获得审美快感。2、艺术效果:本诗具有虚实相生、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把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感情,表现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虚实相生。全诗分三章,每章前四句以秋景起兴,并点出追寻的对象;后四句先实写对“伊人”的苦苦追寻,然后虚写追寻的结果“伊人”出现的幻景。幻景的出现,不仅深刻地表现出一个追寻者的痴迷状态,进一步深化了前面所述的实景实情,而且还给诗境抹上了一层追寻不得的怅然色彩,丰富了诗的情感质素。 重章叠句。重章叠句形式的采用,使得本诗有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美,而且本诗在重叠中,字句使用略有变化,丰富和推进了诗意的发展。从白露之“为霜”、“未睎”、“未已”,暗示了追寻时间的推移;“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空间位置的转换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不定和难以接触。这种反复咏叹,使得全诗内容层层深入,感情逐步深化。 情景交融。画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其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读来韵味很足。采薇:P4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诗歌内容:全诗分为六章:第一章写长期征战的士兵有家不能归的原因。第二、三章写归家心切,但由于戍边没有固定的地方,连给家人捎信问候也不能,甚至可能命殒沙场,再也不能与家人团聚。第四、五章转到回忆对敌作战的情况,侧重表现战斗的紧张、军队的声威和士兵们对敌人的高度警惕。最后一章写士兵还乡途中抚今追昔的哀怨与伤感。2.思想感情:按汉书匈奴传所述,当时猃狁侵扰北方边境,许多男子不得不服兵役,远征他乡,与入侵之敌作战。这首诗便描写了一位远征的士兵在战罢归来的途中,对同猃狁作战的回顾所流露出来的哀怨感情。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它将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下层士兵置于两对矛盾之中:一方面是西周与猃狁的民族矛盾。在这对矛盾中,西周的统治者站在正义一边,所以士兵们尽管对远离家乡、劳苦困顿的征战生活感到哀怨,但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因而都勇敢地投入战斗,表现出朴素的爱国精神和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另一方面,是西周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西周统治者只不过把人民当作他们防御的工具,打仗时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统治者跟本不管他们的生死饥渴。所以士兵们回乡时充满了怨愤,痛苦地感叹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艺术特点: 赋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诗中有比、兴,但主要采用了赋的手法,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虽为“直言之”,却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诉哀怨,肝肠寸断;述战斗,豪情满怀。 倒叙的结构。诗的前五章是对过去军中生活的回忆,末章才抒写作者当时归途的感触和悲哀。这样的倒叙结构,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回到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边地征戍战斗生活的情境之中,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复叠的修辞。它运用字句和重叠反复,造成语调的优美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 最后一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成为古代诗歌中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的经典诗例。二、左传 (02简答) 即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名著。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记叙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善于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节描写,使所记叙的内容故事化。左传尤其善长描写战争,注重交代战争的政治社会背景、谋划过程及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其胜负的必然性。在记叙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它往往通过任务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左传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宫之奇谏假道 本篇写虞大夫宫之奇就晋侯向虞借到伐虢之事,对虞公的谏诤。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明确指出借道的必然后果是虞国的灭亡。 文章分析精辟,说理透彻。宫之奇的三段议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晋借道之利害。首段,从当前虢、虞的位置关系出发,以“唇亡齿寒”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的直接威胁;第二段,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驳斥了虞公同宗不会相残的观点;第三段,以古书理论为据,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三段论述紧紧围绕一个主旨,充分说明了“虢亡,虞必从之”的道理,表现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和一个忠臣对国家前途的深谋远虑。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开篇用一句话交代事件背景,紧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写宫之奇的谏言。结尾以十几个字写明虞公不听劝谏的下场,不仅与篇首相照应,且进一步以事实证明了宫之奇的远见卓识和虞公的昏聩愚蠢。三、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大多比较朴素平实,语言简括,少有文采。王孙圉论楚宝 本文记叙了楚国大夫王孙圉与晋国赵简子之间关于出国宝贝的一段对话。王孙圉作为一个使臣,在对方企图以借楚宝为题羞辱自己国家的时候,从容镇定,机智有力地回击了对方,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王孙圉的论述酣畅淋漓,观点鲜明,机锋射人,始终不离楚宝又不囿于楚宝,纵横驰骋又层层推进。他首先断然否定了赵简子所说的白珩是楚宝,给骄横的赵简子迎头一击,变被动为主动。紧接着提出了楚人视为宝贝的是人才和物产,并说明了视其为宝的原因,就是于国于民有利。对比白珩,其无用而不可为宝之理明矣。第二段,王孙圉从具体论述楚过得宝贝进而泛论国家之宝,他所说的六种国宝,都体现了能为国为民派大用的特点。最后一笔收拢,又回到楚宝上来,进一步点明了华而不实的美玉不能被视为楚宝,并暗示了视其为宝的愚昧。这样,既使自己的论述首尾照应,无懈可击,又含蓄地对开头赵简子“鸣玉以相”进行了嘲讽。四、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的,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或互相辩难的言行,故定名为战国策。 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说理充分,论事透辟,尤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在人物刻画方面,一些篇章镂刻精细,极为生动传神。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庄辛说楚襄王P20 楚国从怀王开始,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趋势。顷襄王即位后,“淫逸侈靡,不顾国政”,庄辛进谏却不被采纳,终至秦兵攻破郢都。顷襄王逃到城阳后,不得不主动请庄辛来商量对策,庄辛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告诫顷襄王,如果只图眼前享乐,终日与倖臣为伍,丧失警惕,必将遭致国破身亡之祸。 庄辛这段谏言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引譬设喻,使说理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庄辛运用比喻至少有两个特色:一是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由物到人,娓娓说来却步步紧逼,直到击中顷襄王的要害。二是正面立意,反面设喻。其立意为“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而所用比喻,全为“晚”、“迟”之事,突出了亡羊而不补牢的后果,这种写法就更具震撼力,不得不令对方警惕和深思。 这篇文章还成功地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庄辛的劝谏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直言劝谏,表现了庄辛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第二段引用一连串的比喻婉言相劝,显示出庄辛审时度势的眼光、巧妙的攻心术、出色的辩说才能和不计前嫌的胸怀。 总的来看,这篇文章体现了战国策的主要风格和特色。五、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论语为语录体散文集,全书共20篇,每篇各有若干章,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雍容和顺,纡徐含蓄。有些篇章也能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描写中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25 本篇记述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说法,虽然志向大小不同,态度谦倨有别,但都是从正面回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只有曾皙的回答似乎离题,他不是讲得道国君信任后将怎样从政,而是讲投身于大自然,过悠闲自在生活的乐趣。这样离开政治而谈自己的志趣,却意外地得到了孔子的赞许。为什么孔子特别赞赏曾皙的志向呢?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来使所有的百姓安乐,这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他曾在回答子路关于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的问题时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曾皙的做法正是修身养性,以此教化社会,就能使百姓都过上安然悠闲的生活,这不就达到了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了吗?所以孔子由衷地赞叹道:“吾与点也。”也有人认为,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在不得志时残生的一种愤世嫉俗的思想。孔子曾周游列国,四方游说,却处处受到冷遇。虽然孔子是主张积极用世的,但在屡受挫折之后,有时难免会产生一种脱离人间世俗,自甘淡泊的想法。 这篇短文,虽然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描写人物的语态性格却非常传神。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子路的率直自负,冉有、公西华的谦逊,曾皙的洒脱和志趣高远,都一一表现得清晰而生动。特别是曾皙的那一段话,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煦、其乐融融的春游图,充满诗情画意,文采灿然。六、孟子(05简答) 孟子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先秦优秀的散文集。它主要记述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由孟子本人和他的门第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编写而成。孟子主要是用批判异学的方式来维护孔子儒学的正统地位和宣扬自己的观点。孟子内容宽厚宏博,行文气盛语壮,对古代儒家散文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好乐何如 本文论述君主的忧乐观,实已涉及为君之道,立论的理论基点是君主当行仁政,以民为本。文章的关键句应是:“与民同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些语句与梁惠王次段所说“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一样,都意在强调君主与民同乐的重要。文章由对齐威王个人爱好(“好乐”)的议论,引出君主“与民同乐”的治国之道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称王之术,颇能反映孟子说理近而能远、浅而能深的艺术特点。全文分为三节,都用对话形式结构其文。第一节主体是孟子与齐威王的对话,庄暴与庄子的问对只对主体内容起引发、提挈作用。孟子先肯定宣王“好乐”,然后通过提问使威王说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的感受。再将“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引向“与民同乐”。并细说君主将其欣赏音乐之乐、田猎之乐和顾及民众生计之乐结合在一起,才是“与民同乐”,否则即为“不与民同乐”,从而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读这节文字,不难看出孟子说理如何借助对话以推阐入深的手法。第二节写孟子借与齐宣王讨论文王之囿是大是小的问题,说君王之囿若与民同用,再大也不算大;若诛杀出入囿中的民众,则设囿如同设阱,小亦为大。显然,此节所言,仍体现了孟子君主当与民同乐的主张。第三节仅一问一答,但孟子的答词中又有问对之词。孟子答词除进一步提出君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必能为王于天下的观点外,还借齐景公、晏子的问对之词,具体说到君主当如何与民同乐的方法。从这番答词,可见孟子说理好引诗、传以及谚语为证,又爱用先王之事为证,而且引先王之事是展开来说,不同于后来骈文中的用典。七、庄子(06简答) 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的著作。 庄子的思想既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极成分。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其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庄子对统治阶级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当时黑暗现实也有所揭露和抨击。 庄子,文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纵横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于用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艺术成就是高潮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思想和散文艺术,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庄子秋水P50思想内容: 本文所阐述的是庄子的认识论。在这里,庄子把“无为”的思想用于认识论,将人的认识区别为小知和大知,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肯定了后者而摈弃前者。庄子所说的“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针对于小的大,只具有相对意义;二是针对所有的有限的无限,具有绝对意义。河伯所说“吾大天地而小豪末”,还只限于前一层次,只是在有限之中考虑问题,而北海若所说的“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都有无限之意。庄子首先是立大小,然后又破大小,从第一个小大的层次进入到第二个层次,即有限无限的层次,而无限才是真正的大知。大知者认为万物齐一,道无终始,无为即可以“反其真”,这就是文章的主旨。下面又借“夔怜蚿”等寓言进一步说明“反其真”即是乘天机而动,无为而无不为;再用孔子被围于匡一事证明无为的作用;用公孙龙问于魏牟事说明有为之辩不如无为之辩,无辩才能接进自然之道。最后,以“庄子钓于濮水”等三则寓言故事结尾,意在说明养生以保身、轻世以肆志、通情以知物,是深得无为之道、达到大知境界之人的处世方法。通观全文,其旨意带有消极虚无的色彩,但其中的辩证法的思想却能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某些有益的启迪。 庄子的文章特别善于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事理,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令人自悟而易于接受。本文首先在整体构思上虚拟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在这个大的寓言里又套有若干个小的寓言故事,避免了说理的枯燥乏味。其次,文章大量引用比喻说理,将深微玄奥的哲理蕴含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再次,本文以优美的文笔,将写景叙事与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如开头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赞扬了大美,揶揄了小美,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题。八、屈原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他的作品“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荆楚地方文化色彩。屈原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它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山鬼P54山鬼为九歌之一。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一组抒情诗,它存在于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中。九歌祭祀天神、日神、云神、司命之神、为国阵亡者之神等九种神灵,山鬼是祭祀山鬼的。和九歌多数篇章一样,山鬼也是将鬼神拟人化,使之具有人的情性、心态,而所写场景和“人物”活动也弥漫着神奇灵异的氛围。它像一首少女的恋歌,用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创造出优美、凄迷的意境。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写山鬼的服饰、神态、匆匆赴约、折花欲赠所思之人、独立山头久久眺望,描绘出一位美丽、多情、急欲与意中人相会的少女形象。后半部分写山鬼切盼“君”至而“君”未至的失望、怨愤情绪,既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然疑作”,说“君”之爽约使我对你说思念我将信将疑;最后直言“死公子兮徒离忧”,把心中怨愤吐露无疑。从艺术创作角度上看,诗人愈是写山鬼的怨愤,便愈能凸显她对“公子”思念的真切,而极写其思“君”不得的失落感、愁苦情,实与前半部分写她对与“君”相会的迫切愿望和美好憧憬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写出了人物情感的曲折变化,就使山鬼作为美丽、多情而又饱受相思之苦的少女形象更为动人。全诗用凄迷、苍茫之景写哀怨、愁苦之情,与离骚同一格调。只是离骚直抒其情,酣畅淋漓;山鬼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婉转。山鬼立意与离骚相通。九、李斯谏逐客书P60 这是一篇出色的奏章,也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作为奏章,它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使秦王收回了逐客的成命。作为议论文,它论点鲜明,层次清晰,论据充分,分析透辟,结构严谨,语言简洁而精美。 秦王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一旦做出决定,一般是难以改变的,可是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却马上改变了主意,可见此文具有多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谏逐客书之所以能打动秦王。首先不是以写作技巧取胜,而是由于李斯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紧紧抓住秦王希望“跨海内、制诸侯”的欲望,站在统一天下的战略高度来立论。文章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问题,每个层次的结论都归结到秦国能否强大并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上,这就必然对秦王造成强大的心理冲击,使其真正认识到逐客有百害而无一利,从而放弃了原来的主张。 从论证手法上看,文章紧扣主题,采用了归纳论证。正反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古到今,从人到物,又从物到人,洋洋洒洒,纵横论说,既有典型的事实为据,又有透辟的理论分析,由远及近,由轻到重,步步进逼,具有启发人比较、思考,促使人警惕的力量。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是,大量采用了铺陈排比句式,语意畅达,气势充沛,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体现了先秦散文向汉赋过渡的骈偶化趋势。十、汉乐府 “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指音乐,“府”,指官署。魏晋以后,人们又将乐府机构所创作、采集的诗歌统称为“乐府”,因而“乐府”又成为一类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歌体裁的名称。 乐府中的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同时语言朴素生动,表现方式丰富多彩,艺术成就也很高,在我国诗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表现手法:P63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失恋女子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开头五句写她真心实意地思恋着远方的情人,打算送给他一件极其珍贵的礼物来表达自己真挚热烈的爱情。但是,情人却变心了。“闻君”以下七句表现出她听到这一消息时无比的激愤:她折断、摧毁、烧掉表达爱的礼物,要永远断绝相思之情!然而,一阵激动过后,她又犹豫了。最后五句写她内心极其复杂的矛盾斗争:想到过去与情人幽会时的甜蜜情景,她实在是难以割舍,她犹豫不决、心烦意乱。她叹息着。阵阵秋风中传来晨风鸟拍翅疾飞、啼叫求偶的声音,天就要亮了,或许等到天亮后总能想清楚吧 爱情是乐府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但汉乐府中很少有描写男女之间自由相爱、情绪欢快的诗,而往往笼罩着一层不幸和悲惨的阴影。汉代“独尊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加强了,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本诗女主人公正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悲剧人物。 这首诗表现人物性格也颇具创造性,角度独特,手法新颖,用民歌特有的直白、泼辣、新鲜的风格,表现出一个爽直而又多情的女子在爱情遭受挫折时的典型心理。如她毁掉表示爱情的簪子,还要“当风扬其灰”,这种看似恨得失去理智的行为,正反衬出了她爱得有多深。短短的一首诗中女主人公的思绪几次转折,由爱到恨,由果决又到犹豫,生动地反映了她波澜起伏的情感。诗歌的语言以五言为主,但又不受五言句式的束缚,基本上采用口语,朴素自然,这是汉乐府的典型风格。诗中不断采用重复的形容来加重语气,也使得感情色彩更加浓烈。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写一个弃妇与故夫偶然重逢之时的简短回答。开头两句叙述了故事背景,接着就是这对已经分手的夫妻的一番对话,问与答似乎都是日常话题,但内涵却颇为丰富。弃妇的话只有三句:第一句是主动询问“新人”的情况,显示了她对故夫的关心,也委婉地暗示她对故夫似乎仍有情意。另两句是诉说昔日两人分离、自己被赶出家门时的情景,旧事重提之中仿佛含着无限的委屈。故夫的回答实际上也不仅仅是他对“新人”与“旧人”容貌、手艺的比较,“新人不如故”其实应是他怀念旧情的表白。 从故夫对弃妇的夸赞和表现出的旧情看,大约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不在故夫,或者竟如孔雀东南飞那样,是由于封建家长的迫害。古代认为妇女服食蘼芜可以多子,诗歌又以此开篇,是否暗示弃妇被休的原因是不能生育呢?诗中弃妇的话看似都很平淡,但结合全诗细心体味,却也不难察觉她内心积蕴着强烈的隐痛和不平。从故夫的回答来看,她的容貌、手工都不比“新人”差,但仍然难免被弃的命运。诗中表现出对这一被弃女子的深厚同情,从中也可认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女子的悲惨命运。 本篇是一首工整的五言乐府诗,基本上由几个问答构成,语言也很质朴,但却情景毕现,显得十分感人,其结构方法也是颇具特色的。十一、东方朔:答客难 东方朔性情滑稽,玩世不恭,不合于正统的儒家行为规范,故始终未得到重用。东方朔对汉武帝不仅多有良言进谏,而且有其独特的进言方式,能够寓庄于谐,收到很好的效果。答客难 据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多次上书,终不见用,“朔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文章第一段,“客”对东方朔的才能提出质疑:苏秦、张仪这样的说客都能迅速取得君主的赏识而登高位,而你东方朔,自认为有才,又全力尽忠数十年,为何还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恐怕是你自己没本事吧!对于这一问难,作者分三个层次作了答复:首先指出“时势造英雄”是苏秦、张仪得志的原因,而人生在群雄逐鹿、“失士者亡”的战国时期,有施展才干的机会;而当今“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如果苏、张再生,恐怕连我这样的侍郎都当不上!接着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因地位的高低而放松修身,仍要“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最后,作者反守为攻,直接表明自己有经帮治国之大才,“客”的批评是“管窥蠡测”,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 本文的中心是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虽然表面上说自己生活的时代“圣帝流德”,“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尊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但同时又说当时人才的遭遇却是贤愚无所区别,“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是“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这种矛盾得有点滑稽的对比并不是作者的疏忽,恰恰是以这种手法在发泄不平。 本文通过“客”的设问提出问题,又通过回答表达作者的看法,层层展开作者的思想,使文章形式上比较活泼,结构上也更加紧凑。文章句式骈散相间,以骈为主,语言生动流畅,比较注重思想感情的表达,在汉赋中也是很有特色的一篇。答客难这种“设论”或“对问”的文体,上承宋玉对楚王问,下启杨雄解嘲、班固答宾戏,直至韩愈进学解苏轼赤壁赋,对“赋”这一文学体裁风格形式的多样化,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十二、司马迁项羽本纪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知道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容,都是后代史家难以比拟的。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项羽本纪 作者将项羽纳入本纪,并放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反映出司马迁从历史实际出发的客观态度。史记还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列入世家,为处在社会下层的游侠、刺客、商贾等各类人物立传,均反映出作者识见的深刻性。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1.英雄本色:作者描绘了项羽以巨鹿之战大破秦军,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直到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视死如归,不失英雄本色的人生历程。2.爽直、重感情的性格:如霸王别姬,乌江赠马、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概叹等。项羽的豪爽磊落恰与刘邦临难苟且种种无赖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塑造了一个千古传诵的失败的英雄形象。3.残暴、刚愎自用、莽撞、优柔寡断:作者忠于史实,并没有因为同情而忽视对项羽一系列性格弱点和战略失误的记载,写出了项羽残暴、刚愎、莽撞,关键时刻往往优柔寡断等性格弱点。如杀降屠城起到了为渊驱鱼的作用,不纳良策屡次处置失当,轻信敌人而坐失战略良机,而且至死还认为是“天亡我”。他的失败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一种必然。(鸿门宴:为人不忍,勇而无谋) 本文对情节的剪裁、安排也颇具匠心。对项羽一生中几个关键场景,如使之名震天下的巨鹿之战,战略转折点的鸿门宴,以及四面楚歌中的垓下兵败,作者都作出了浓墨重笔的描写,通过典型场景塑造人物的性格。而有些离主要事件较远的琐事,看似无关宏旨的闲笔,却也有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如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皆半途而废,观秦始皇游会稽而欲取而代之的大言,都与他的后来经历有着内在联系。此外,本文文字朴素洗练而富于文采,行文风格明快洒脱而又跌宕起伏,对后代散文,尤其是传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P106 马援,伏波将军。最为史家所称道的是他为国效命疆场不惜马革裹尸的精神。诫兄子严、敦书 本文除开头几句交代修书的缘由外,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侄儿的毛病:好议论他人过失,褒贬国家法度,结交轻薄任侠的朋友,这都是作者平生最厌恶的毛病。“”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这也是作者修书教育侄儿的原因。第二部分作者列举当时的人物作为实例,告诫侄儿应当怎样处世为人。作者举出的第一个人物是龙伯高,其为人诚朴敦厚、谨言慎行、廉洁奉公而具有威望,作者希望侄儿们仿效他。接着,作者又列举了另一个人物杜季良,其为人豪侠好义、推己及人、礼贤下士、广交博游,作者却不愿子孙子侄慕其虚名而效其行。 这篇文章既是一篇家书,也可以作为一篇谆谆教诲的家诫。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子侄谨言慎行,这是封建时代士大夫全身远祸的一般行为规范。尤其是汉代,贵族豪强外戚骄横跋扈,不知防微杜渐而招致速败的教训比比皆是,马援在深受信任统兵出征时还不忘教育子侄不慕虚名、廉洁奉公、宽厚待人,并为他们树立好的榜样,其积极意义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本文在写作风格上也颇具特色,情意殷切,苦口婆心,反复申说,不厌其烦,如说“施衿结纟离,申父母之戒”,使其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同时,作者采用了举例、对比的说理方法,所举二人都是一时之选,作者也都“爱之重之”,但效法两人的得失却相去悬殊:效伯高不得,“刻鹄不成尚类鹜”;而效季良不得,“画虎不成反类狗”,“陷为天下轻薄子”。两个现实的人物,两个生动的比喻,把作者劝谏的意图表达得十分明白,也使文章说理更加形象。十四、李固遗黄琼书P107 李固,东汉时期大儒,仕途中因得罪宦官,被诬陷入狱,幸得到黄琼的营救才得以出狱。遗黄琼书 本文是古代应用文中的佳作。黄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称病不就。由于公卿推荐,被朝廷征辟,但他随公车来到洛阳东南的纶氏(今河南登封)后,又“称疾不进”。征辟是汉代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当时的一些名流出于种种考虑而不应征或不急于应征。因此劝说黄琼下决心“出山”,既要意见中肯,有较高的件事水平,也要能揣摩其心理,运用适当的说服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本文就是李固促请黄琼尽快应征入京的信。 本文文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说服劝导为主,作者首先发表了对出仕的意见:虽说像柳下惠那样不知自重可能被人看轻,但要像伯夷那样采取完全不合作的态度也未免太狭隘了;接着晓之以理,发挥孔子所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观点,劝黄琼不必过多考虑朝政清浊及个人得失而“待尧舜之君”,要以“辅政为民”为意,尽快应征赴京。第二部分以鞭策激励为主,作者举鲁阳樊君等人为例:樊英越是不应征,人们对他的期望反而越高,结果没能做出人们期待的政绩,反而把“处士”的名声损坏了。结尾部分作者就此借题发挥,对黄琼加以鞭策:“愿先生宏此远谟,令众人叹服”,激励黄琼尽快做出政绩,改变人们的看法,为自己,也为“处士”们正名。 本文章法严谨,说理透彻,情辞恳切,文字简洁,措辞讲究。文中不少议论或引用,或发挥,或自出机杼,都收到言简意赅的说理效果,其中“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着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等语已成为具有哲理性的警句。十五、赵壹刺世嫉邪赋P111 赵壹作品以刺世嫉邪赋为代表。赋中以激愤的感情揭露了东汉末年极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强烈的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以语言的犀利、感情的激烈和揭露的深刻形成了极为鲜明的特色,对赋的变化及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朝政,社会黑暗,政治动荡。作者生活的“桓灵之世”,更是汉代的“末世”,是非颠倒,道德沦丧。不仅人民生活痛苦,正直的读书人也屡遭迫害,政治上看不到出路,对现实极端不满。本文正是这种激愤之情的如实写照。全文可分为四段:开头一段即揭示了自春秋至秦汉的统治者都是“唯利己而自足”,而且一代甚于一代。第二段批判了当时的“情伪万方”、“佞谄日炽”的社会风气,正是这种风气造成了“邪夫显进,直士幽藏”的社会现实。第三段进一步分析了邪恶的根源“实执政之匪贤”,因此引起政治败坏,忠言难进,美丑不分,法禁不行的一系列恶果。作者在段末表示“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申明了绝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态度。最后作者假托秦客与鲁生的唱和概括全文,秦客的诗主要表现了对世风日下已不可挽回的悲愤,而鲁生的歌则以知命守分的思想自宽自解。本文的风格和汉代前期司马相如、枚乘等人所作典型的汉代大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思想特点看,前者虽然是“讽一劝十”,但也显示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气势和力量,本文则是一篇典型的愤世嫉俗的抨击之作。二者都是时代风貌的反应。从形式上看,本文变大赋的板滞、典雅、华丽为疏宕、通俗、坦率,体制简短,笔调犀利,不重辞藻堆砌和内容的铺陈,而注重直抒胸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又被称为抒情小赋,它是汉赋由体物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代表作之一,实开魏晋抒情小赋发展之先河。十六、曹操(07)曹操诗文兼擅。其文说理言事简约直致,有清峻、通脱之美。其诗全为乐府,既写汉末兵连祸结、民生艰难的社会现实,又写个人志在统一天下的宏愿和愿望难以实现的感慨。无论悯时悼乱,还是歌以述志,总以沉郁、直扑为特色。短歌行(07) 第二版已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思想内容:1.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但作者却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的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3.以周公自比,望广罗天下英才,共同建功立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艺术特色:1.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感性深沉,气魄雄伟,笔法苍劲又质朴浑成,有“建安风骨”;2.诗中典故、成句的援引化用也极具特色;(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诗经成句。)3.大量问句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使诗歌起伏多变,跌宕有致;4.妙用比、兴手法用以抒情。步出夏门行P117全诗共有四章,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这里选的是一、四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着意表现大海的磅礴气势和壮阔景象,显露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诗的起句平实,只是交代观海位置。接着写放眼纵观大海。只见水天辽阔,波光荡漾。一个“何”字准确地表现出诗人登上山头、一眼瞥见沧海时所起的惊讶、赞叹的神情。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见到海上“山岛竦峙”,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虽是秋天,却处处充满活力。陡然秋风劲吹,草木发声,海上洪波巨浪,喧豗奔腾。诗人的心像大海一样不能平静,他想到那运行的日月、灿烂的银河以至整个宇宙都出自大海的怀抱之中。这是何等壮观的境界!一个动荡不安而又包容一切的大海形象出现了。前人说此诗“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诗人写海确实是在写他自己。因此,他写海并不专写海的外观,而是写海的壮阔气势。在手法上可以说是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写海的外貌全属实写,其中写了静景,也写了动景。在布设景物时,由于插入山岛草木,海景便不单调;由于引入秋风,方显出大海生气。而写大海气度恢宏则用虚笔。这种虚拟之词出现在实写之后,尽管夸张,但仍可信,很真实地表现出了大海的特点。观沧海是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它通过写海来写人的性情、抱负,艺术水准很高。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言万物皆有竟时,即使是长寿的神龟、能兴云驾雾的龙蛇亦不能免,作为有志之士应该及时建功立业,到了晚年也要不断奋斗。因为人的寿命不一定全由天定,人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延年益寿。这种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和诗人在短歌行中表现的思想感受是相通的。这首诗开头四句从反面着笔,用两个比喻极言万物同有尽日,为的是衬托“老骥”、“烈士”精神气概的可贵。而在后四句中,“老骥”两句又兼有比兴作用。经过一番跌宕、渲染,“烈士”二句便显得十分突出。它实际上成了诗中之柱,下面的议论也是围绕它展开的。十七、曹植白马篇 曹植是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诗歌善于学习乐府诗又具有独创性,注重诗歌的抒情色彩,辞藻非常华丽,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白马篇P120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曹植的诗以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后期由于个人经历的显著变化,更多地表现有志难酬的激愤心情。本诗属于前期代表作。本诗就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夙愿,游侠儿不妨看做事诗人的自我写照。一、主要内容诗中着力塑造一个武艺高强,不惜为国捐躯的少年骑士的形象。1. 开头六句,先以白马奔腾如飞的画面推出一个骑术高超的游侠儿形象,接着用问答的形式补叙出他的来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2. “宿昔”以下八句,用一系列形象地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赞扬了游侠儿高超的武功(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3. “边城”以下六句,写出了游侠儿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保卫边疆的英雄气概(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4. 最后八句,热情赞颂他忧国忘私、视死如归的爱国思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二、艺术风格1.本诗构思严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人物形象不断丰满。尤其是对游侠儿这一形象的描写,手法新颖而具有创造性,如“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为人物披上一层传奇色彩。2.本诗语言简洁、清丽,注意字句的锤炼、韵律的和谐,前后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感情激荡,风格豪放,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3.诗人感情充沛,贯穿全诗,游侠儿不妨看作诗人的自我写照;十八、陶渊明 陶渊明早年儒玄双修,其人生观和诗文审美观都曾受到儒、玄思想的影响。陶诗清淡、自然,真趣流溢,不假修饰。出语平易却诗味醇厚。苏轼评价其诗:“其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