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大竹名人.doc_第1页
地方课:大竹名人.doc_第2页
地方课:大竹名人.doc_第3页
地方课:大竹名人.doc_第4页
地方课:大竹名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竹名人清(一六二三至一六九九)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谟家为道士,流遇江苏泰州。工书善诗。王士祯颇赏其诗,遂与订交。后师孙奇逢,学益进。有鹿峰、燕峰等集。卒年七十七。益州书画录费密(1623-1699)字此度,号燕峰,新繁人,生于明末清初,遭逢离乱,经历兵戈,后移家陕西、江苏等地。他广结文友,潜心著述,教授生徒,为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费密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嘉诰为四川大竹县训导,父经虞为云南昆明知县。他六岁从师读书,好学穷理,深得长辈的赞赏。二十岁时,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到成都。他只身去昆明探望父亲,途中被少数民族掳劫,幸为父亲赎回,受到镇守嘉定的明将杨展任用。后来杨展被投降张献忠的武林定所杀,费密出曾被俘。1652年,费密回故乡新繁,见祖传房屋已成灰烬,遂北行到陕西沔县定居。在沔县,他谢绝了当地总兵官和重金聘用,而专心研究医学。1657年,他又携家到江苏扬州。当时海内名流钱谦益、屈大均、万斯同、朱彝尊、孔尚任等都与他交往密切。为了不断增长学识,他于1673年徒步数千里专程到河南卫辉苏门山问学于儒学名士孔逢奇,得其真传。次年春他又到浙江与思想家吕留良切磋学问。费密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至老死,葬于泰州野田村。费密守志穷理,讲学著述,在文学、史学、经学、医学、教育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主要著作有中传正纪、弘道书、文集、诗钞、外集等40种298卷,并完成其父所编的剑阁芳华集20卷,雅论26卷。后代学者评论说:蜀中自杨升庵外,唯密著作最富,论说精辟,对后世颇有影响。在学术上,费密以汉儒为宗,力倡实学,反对宋儒空虚疏狂的积习,对其抹煞汉唐诸儒的功绩表示异议。费密肯定汉唐诸儒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对宋明理学的道统论进行深刻的批判,在开创清代学风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费密学识渊博,诗文亦颇有建树。他继杨升庵之后为中华和巴蜀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题材广泛,法度谨严,以深厚为本,和平为调,以善寄托为妙,常戒雕巧快心之语,清初蜀中谈诗者,首推费氏为大家。费密的诗现存55首,大多抒写亲身经历,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文笔清新,朴实自然。他的朝天峡一诗深受当时著名学者兼诗人王士祯的赞赏,称其中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两句为十字堪千古/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所圈阅唐、宋、明朝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中,就有费密的朝天峡。费密之子锡琮、锡璜也都以诗文著名于世,锡琮有诗集白鹤楼稿,锡璜有掣鲸堂诗集和贯道堂文集。费密生逢战乱,长期寓居江南,不能回归故乡,曾请著名画家石涛绘繁川春远图寄托乡思。故乡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先贤。清道光八年(1828),新繁知县马裕霖在新繁城南建费公祠,1922年,新繁知事刘咸煊将费公祠移建于东湖,扩大规模,更名四费祠,以纪念费氏四代六位乡贤。破山和尚破山和尚,法号海明,四川大竹人,为明末清初的著名高僧,渊源于佛门中影响最大的天童派“天童衣钵正在破山”,遂成为佛坛执牛耳的人物。他是当时西南以至全国的佛坛领袖,也是位名声远播的诗人、书法家、绘画大师。1633年,他回到川东梁山(今重庆梁平),建双桂堂(后被称为“西南第一丛林”),广收弟子,弘扬佛法,推动禅学,前后30余年,使四川乃至整个西南的佛教“兴盛到历史顶点”,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最后活跃及其终结”(见中国禅宗史)。由于他的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实践于明末清初战乱频仍的时期,在调和矛盾于血腥、和谐社会于刀剑、安抚百姓于水火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在诗歌、书法、绘画上,造诣高超,有大量作品传世。五百年来重庆一代高僧,为近古影响全国著名的诗人、佛学家、书法家、绘画大师。破山和尚继承圆悟风格,倡导棒打启悟禅风。自谓“万竹山中无剩言,拟开口处便还拳,连连打彻自家底,胜遇诸方五味禅。”(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四)法门以参禅与念佛、参禅与学教、参禅与持戒并重,在看话禅基础上,将禅、净、教、戒统一。嗣法弟子遵义文雪和尚称赞他:“九坐道场,风清日皎,触着磕着,令人便饱,棒下翻身,无处寻讨,六十年来料掉不少。收拾群机,雷奔电扫,恶辣钳()鎚,万国无闻,弦琴曲只一操”。(丈雪语录本师老和尚像赞)剃度弟子百余人,嗣法弟子八十七人,其中有录者三十四人,止有名号录无者五十三人,子孙蕃衍,遍布西南,诸如敏树如相、象崖性()珽,丈雪通醉、燕居德申、灵隐印文、半云如慧、密行寂忍、圣可德玉,两生真从、莲月印正、明然如泰、雪臂峦、云幻宸、竹帆波等,都或在贵州各有临济灯系,或直接阐教于黔中。临济禅系因黔中弟子的活跃而大振家声,溯源则当以密云、破山为中兴功臣。时人评论说:“西来一宗,自天童(密云圆悟)中兴,济下儿孙遍天下,可谓盛矣。然未有如双桂(破山海明)之尤超于诸方也。”(双桂破山明禅师年谱)。赤松和尚为他撰像赞云:“破头山上破家私,走向天童陷铁围。不料儿孙遍天下,西方佛日庆重辉。”(黔灵山志卷五)今弘福寺大殿尚悬有破山一联云:“悬佛日于中天光含大地,耀心珠于性海彩彻十方。”可见其影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说的是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现在的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他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江国霖江国霖(1811-1859),字雨农,号晓帆,大竹童家乡盐井沟人.父大溶,曾在在八角庙,盐溪老屋作塾师,生母邓氏,亦略知书。夫妇晚年得子,国霖又系单传,故极为钟爱。 国霖幼时随父学习,英敏强记,出语尺人。三岁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四岁学写文章,十五岁意以优成绩录入县学为诸生(秀才),十六岁补博士弟子,知府孙东缶(益廷)颇为赞赏,推荐到绥定(达县)府学深造,奖给助学补贴。国霖学习勤奋,鸡窗攻读,风雨无间。曾题联自勉:“奋起精神,读落满天星斗,养成羽翼,冲破万里云烟”。 道光十一年(1831),国霖乡试中举,十八年,取为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即任翰林院编修。次年,任广西主考。时大溶病殁,国霖奔丧回家,守制于童家禹王宫内。建“听风楼”书房,博览古今古典籍,间或步至田间,询部民间疾苦。三年服满。出任须天乡试同考宫,继为江南主考,国史馆协修,庶吉士教习和湖北学政。从政之余,潜心研读典籍,贯穿诸子百家,羡纂注成书。士民争购,一时轰动京城。 道光十十七年冬,出任惠州知府。到任伊始,立即清理积案,亲审讼词,及时快断。未逾半年,署风案牍一空。闲时微服出访。了解百姓疾苦,调查匪情盗情,及时施治。 惠州地处东江下游,水患频繁,十年九涝,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大水复又为灾,沿江数县,一片汪洋。国霖紧急动员抢险救灾,命令部属全力以赴,自出俸银,倡捐巨金,并亲到灾区慰问疾苦,广施钱粮。省城人从,则设站施粥,普救灾民。 道光二十九年,出任雷兵备道。距城十里,有海口镇。过去商船云集,市场繁华,后因西洋海盗数次来动,官兵畏而不出,贼焰益张,以致商旅裹足,百业萧条。国霖到任后,立即巡视海岸,增筑炮台,征募船只,并在水军中破格提拨优秀士兵黄开广,吴全美等多人。委以重任。派遣出海巡。先后捕获西洋海匪100余人,海患遂平。自是琼海数千里,商船往来,繁荣如旧。 儋州,历来黎汉杂居。咸丰元年(1851),土客籍失和,纷争迅速扩大,危及省城,官吏惊惶不安。国霖受命弹压,挥兵进至那达墟。自思黎人此举,全系受人蒙骗。只适当用兵,不就更多流血。乃不听从人劝阻,毅然乘轿独往黎寨,面见头人,陈说利害。黎人深受感动,遂负荆请罪,表示和睦相处,誓不相残。国霖更给布匹酒食,予以抚慰,并拨款修理房舍,安置流亡,医治战争创伤。儋州遂宁。 国霖治琼,奖励耕织,警戒游惰。提倡亲友睦邻,化息讼争。兴办学校舍以明礼,育人才。亲到琼台书院讲学,并筹款三千元设奖鼓励勤奋师生。琼州好学之风日盛。 三年,以政缚卓著,被推荐为广东按察使,旋升广东布政使。国霖夙夜匪懈,案头公文,日有数尺,皆一一过目,细心审阅。广东盐务,历来弊不少,以至课税难收。究其原因,多系官府自身不廉所致。国霖认为“官无私而后能缉私,先恤商而后能治商”。乃断然废除原附在盐价上衙门杂费。接着,又严格缉私,肃贪倡廉。盐政得以整顿。国霖常说:“患在内,不在外”,要求下属令必果行,严禁推诿拖拉。 咸丰六年冬,英国军队窜到佛山骚乱。次年十一月入侵省城;动走制府。国霖极为愤慨,遂召集官吏,商讨对策;清理内奸,储备资粮,整理乡团武装,准备随时迎击英军再次来犯。八年离任代理广东巡抚。不久即受人中伤,被朝廷革掉官职。 罢官以后,心情忧郁。闭门谢客,深居简出,以吟诗,习字自娱。间或到古寺散闷与僧侣为伍。国霖做官时已瘁劳咯血,此时旧病加剧以致卧床不起,咸丰九年病卒。遗体葬于大竹西乡八角庙。 国霖身体魁梧,内严外谦,生活俭朴,在粤做官司十年,未置田产,薪俸多接济别人。咸丰年间,录取秀贡,朝廷有捐银增额规定。国霖不忘桑梓,曾为家乡捐薪俸万两,使大竹每年得以多取秀才一名。一生所著诗极多,经精先留存编有,等收若干卷。观察林氏称其诗“清新隽逸,洗净铅华,足为性情淡雅,具有仙骨”。身后,惠州士民为其画象供于“三贤祠”中。范绍增范绍增名舜典,号海廷,绰号“范哈儿”,“大老造”。属马,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自幼不喜读书,常到茶馆“听书“,对江湖豪侠劫富济贫心向往之。13岁入袍哥,终日在外游荡。清宜统三年(1911),大竹县,渠县一带袍哥首领,同盟会员张作霖聚众而起。范绍增随之摇旗呐喊,随机应变,受到张赏识,收为袍哥小兄弟,并介绍加入同盟会。民国2年(1913),乡八霖参回“癸丑反袁”失败,被迫率部上山,在渠竹,达边境一带抢劫财物,购枪支,扩充实力,范则为张当总管事。民国5年,范绍增随张参加反袁护国战争。张在邻水县一带活动时,张被亲袁川军袭杀。范率部继续反袁。民国7年4月,受川滇黔靖国联军援川陕第二路总司令颜得基收编,任模范营营长。不久,编入征缉五旅王维舟团任营长,王离职后,范即升任团长。民国9年10月,颜德基参加唐继尧发动的倒熊(克武)之战失败,范绍增改编在熊系第一军第六师余际唐部任团长,驻扎云阳。此间曾回大竹县清河场,将被其抢过财物的人家请来,偿还损失。范绍增在余部受到排挤,日夜思变。一个风雨之夜,率部袭击驻夔府的第二军唐式遵部,夺得枪械上千件,集结两千多人,活动于酉阳,黔江一带。民国12年3月,杨森回川。范绍增受杨收编,任第四师第八旅旅长。次年,杨任四川军务督理后,委范为第九混成旅旅长。 民国14年10月,杨企图以武力统一四川,失败后下野充川,行前将部分武装交范统率。翌年3月,杨由湖北回万县,范即率部来归。9月,杨森脱离吴佩孚,被蒋介石委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范任该军第七师师长。民国16年,杨森派范部与北洋军合谋武汉,受到武汉革命军痛击,范受伤回川。“四一二”政变后,范曾收留与他共过事的共产党员王维舟在军中避难。是年秋又暗中出人出枪,支持大竹县团练驱逐杨森驻防大竹县的师长白驹。年底,杨森因范发展袍哥势力,不为已用。拟俟机杀之。范得讯后。于夜间乘汽艇逃命,旋在长寿约集杨森部师长郭汝栋等,通电讨杨,被蒋委为川鄂边防军司令。不久讨杨败,防地尽失,遂转而投*刘湘,任第四师师长。民国20年2月,刘文辉任四川省主席后,后与刘湘争夺四川霸权。刘文辉重金50万收买范绍增。范即将刘文辉送巨款之事告诉刘湘,询问处置办法。刘湘叫他把钱拿到上海去玩。范用钱在重庆修建一所华丽的范庄,并挟巨款到达上海。在上海爱到青帮头子杜月笙,张萧林等人的盛大欢迎,并被流氓集团“仁社”的老头子张锦瑚破格收为关门弟子。杜月笙还送范可装备一营人的英国式军需品。民国22年,范绍增奉令出川攻打洪湖的红军贺龙部。所属一个团被歼,范亦受伤。之后范绍增对红四方面军的围追堵截。民国26年,何应钦到四川整军。刘湘借机改编范部,免去其师长职务,名义上升为副军长。范对刘十分怨恨。抗日战争爆发后,范请缨杀敌,只身赶到上海前线,任第十一兵团副司令。上海沦陷后,随军撤退到汉口。时刘湘正在汉口万国医院治病。范受戴笠之托,监视刘与韩复渠的往来函电及代表联系情况。民国27年初,范绍增因支持川康整军和揭发刘、韩勾结有功,被蒋介石委为第八十八军军长,自募兵员抗日。他很快在四川编成4个团,但武器破旧不堪。范找到老部下,某武器修理厂厂长李文彬修理,自已拿出半数以上的修理费。他对官兵说:过去打内战,都是害老百姓。这回抵抗日本侵略,我就是倾家荡产,拼命也要同你们在一起,把日本人赶跑。民国28年初,范绍增率八十八军出川,在江西东乡一带同日军作战;次年夏,又转移浙西作战;冬,调太湖张渚地区担任防守。日军第二十二师团长土桥一次指挥敌伪.两万多人进犯,在宜昌一带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范亲临第一线督战,终于击败日军。民国30年春节时,老百姓慰问范部。范在张渚各界劳军会上说:这回打日本人,不是老百姓帮忙,还是打不赢的;二回我们不把仗打好,老百姓要吐我们口水!范虽在前线打了胜仗,却被蒋介石调任为没有实权的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范一气之下,于民国31年初回到重庆。回川后,范绍增交友甚广,与张澜,熊克武,陈铭枢来往密切,并在重庆南岸杨杰家里参与黄琪翔,章伯钧,杨虎等的民主活动,思想逐渐倾向反蒋。抗日战争胜利后,范面见顾祝同,要求把他原来的部队调去搞开垦。顾示意还要准备与共产党打仗。范对打内战已无兴趣,旋去上海,参加民盟,民革等组织领导的民主活动。他在沪凭帮会及川军旧部关系,成立“益社”,自任理事长。该社在经商过程中与中共地下组织有过联系,曾将药物,纸张等运往苏北解放区。民国37年3月,国民党召开“国大”,范绍增被选为国大代表。选举副总统前,蒋介石召见范等,要他们联系一部分代表支持孙科。范直说已经答应支持李宗仁。蒋对范当面抗命非常恼火,不久又得知范和杨啸天等人进行不利于国民党的活动,立即手令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等将范等逮捕。范得讯后逃脱。民国38年春,范绍增回到重庆,与民革成员交往甚密。秋,经顾祝同旋,蒋介石委范为国防部川东挺进军总指挥。范在大竹县,渠县一带,成立了纵队。12-14日,率所属官兵二万余人在渠县的三汇镇通电起义。解放后,范绍增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解放军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职。1977-3-5日在郑州去世,终年83岁。林孔唐林孔唐(19031926)字子陶。四川大竹人。1918年就读于县立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曾联络同学组织救国会。1923年春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4年秋,参与创办农业革新社,任事务主任,并在该社主办的农民补习夜校授课,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加入国民党,当选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第九区第三区分部执行委员。“五卅”运动爆发后,积极参加宣传演讲。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天津“大沽口事件”后,于同月18日参加抗议请愿,遭武装军警的开枪镇压,身负重伤,22日牺牲。时年23岁。遗骨葬于圆明园九洲清宴遗址。李斛李斛,号柏风,四川省大竹县人,画家,美术教育家。李斛自幼家境贫寒,1926年靠舅父接济人粱山屏锦铺南岩小学读书,1932年转至成都继续上中学。因自幼极好绘画,曾暗自投考成都艺专和东方美专,成绩优秀。后被舅父发觉,为就业考虑,强令其改读师范。1935年考人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学习美术,课外则常为贫苦工农、挑夫、小贩等画像。学至中途曾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当小学教师两年。1940年,成都师范毕业后,本想报考已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系,由于长江涨水,江轮停航未能成行。于是以教学为业,先后在江津、梁平、万县等地中小学和万县师范学校教美术,并任万县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同时作画卖画,负担全家生活。 1942年,他如愿考人中央大学艺术系,在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等先生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尤以素描、肖像画最为突出。在中大学习期间,青年李斛目睹了在外强侵略下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深知长期因循守旧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落后和挨打的厄运,在大师们的指点下,立志用手中的画笔,冲破当时中国画坛一味抄袭古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他认为,要使中国画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既要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技法,也要掌握国外绘画中有用的东西。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但是拒绝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那种保守的、闭关自守的态度也是不对的。要敢于吸收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只有兼收博取、通晓古今中外的美术、并把各种有益的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融化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他探索着把中国传统的水墨技巧与西洋的绘画艺术相融汇,在艺术实践中大胆尝试,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风貌的新中国画,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如1944年创作的战火中的难民、中渡口担煤工人等画,均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美展,后者当时即被法国使馆买去。1946年,创作嘉陵江纤夫、磨刀工人、赶车等作品,并在重庆个人画展上展出,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对他革新中国画的尝试,徐悲鸿先生深表赞扬,在画展上欣然为之题词:“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给予李斛以极大的鼓励。 1948年,李斛应徐悲鸿先生之召由四川来到北平,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系的前身)任助教,深得梁思成先生的器重。1949年他创作国画侦察,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美术展览,得到好评并获奖。1951年北平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先生任校长,李斛遂转至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素描、创作课,兼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素描课。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直至去世。 50年代及60年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为文化艺术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李斛革新中国画的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他在教学中努力实践革新中国画的教学方针,着重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训练,教导学生不但要努力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而且要重视学习西洋素描、水彩等绘画中有益的东西。他认为“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学习素描是能把基础打得更结实的”,同时指出“让国画系的同学学习素描、水彩,不是用西洋画宋代替中国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画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发扬传统。”他把学习西方科学的造型方法作为新中国画基础教学的重要部分,经常对学生进行“全程”教育,鼓励学生打好基础,广博修养。他教学的另一宗旨是走出校门,广泛接触人民群众。1955年他做了胃部切除手术,同时发现局部肝硬化,但他以身作则,经常带病带领学生到田园村头、工矿企业、建设工地画速写、槁创作、讲画理、传技艺,为发展中国画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绘画人才。 在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创作发表了一批深有影响的作品,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并深受人们喜爱的画家。1954年,他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美术采访,创作了毛主席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证、工地探望,均在1956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展出。1956年他画的人物肖像画印度妇女像,将中国传统的用笔用墨技法与西洋绘画中的造型。色彩技法融为一体,获得了极大地成功。该画和以后创作的女民警、女司机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58年为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他创作了关汉卿,现为中国历史博物棺收藏,我国和前苏联均选印为纪念邮票。1964年创作的齐白石老人像,神情刻画十分成功,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此外,广州起义、披红斗篷的老人、母亲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