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技术标准.doc_第1页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doc_第2页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城市防洪标准 :城市根据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分为四个等级: 大于等于150万人的特别重要的城市,防洪标准重现期为大于等于200年; 在50万至150万人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0200年; 在20万至50万人的中等城市,防洪标准重现期为50100年; 小于等于20万人的一般城镇,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050年。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其控制规模为:居住区(1000016000户,3000050000人)、小区(30005000户,1000015000人)、组团(3001000户,10003000人);其规划布局形式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组合形式。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其中居住区用地(R)分为:住宅用地(R01)、公建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公共绿地(R04)等四类。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其中居住区用地(R)分为:住宅用地(R01)、公建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公共绿地(R04)等四类。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针对我国I一类建筑气候区,分为大城市及中小城市,提出了住宅日照标准规定,对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对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住宅侧面间距、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建的公共绿地指标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l0m;组团路路面宽度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l0rn,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居住区内道路纵坡应符合相应规定。居住区内的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 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设置人行通道。大、中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取代远距离出行的自行车;小城市应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自行车最远的出行距离,在大、中城市应按6km计算,小城市应按l0km计算。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决干路和支路四类。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一15,对规划人口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城市道路网布局:城市道路网规划应适应城市用地扩展,并有利于向机动化和快速交通的方向发展。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壤;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m之间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m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行道树带种植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绿带。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树冠为准,最小种植株距应为4m。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 道路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可选择行道树,其树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小型汽车为25m;中型汽车为35m;载货汽车为45m。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其处理原则是: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根据工程管线的性质、埋设深度等确定,布置次序宜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m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m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力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其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不同管线间分别有不同的控制要求。工程管线干线综合管沟的敷设,应设置在机动车道下面;综合管沟内相互无干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