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大力第四单元教学计划一、 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民俗风情及民间艺人的轶事,且映射出作者对人生世态的深刻体悟,文笔生动,趣味盎然,语言运用及表现技巧极具个性。二、 教学目标1. 在品味朗读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培养语感。2. 了解丰富深远的民俗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进而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乡土文化。三、 教学时间安排16至18课各2课时,19课、20课各1课时,另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综合性学习3 课时,共预计14课时。第一课时 单元起始课一、 通读每篇课文,初步把握内容要点。二、 比较本单元课文与写景抒情散文的异同,明确这些文章是描写人文景观的文章。三、 结合本单元所选文章的特点确定学习要点。1. 在品味朗读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培养语感。2.品尝民俗文化美味,关注乡土风情,感受生活,体悟人生。四、生词积累及实践运用。16.云南的歌会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民歌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认识云南民歌自然纯朴、气势壮观的特点,激发热爱民族艺术文化的思想感情。2.诵读品析,体味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境界,进而领悟作者借民歌歌颂的生命形态。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层次,品析语言。难点:领悟蕴含在民歌之中的生命之美。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是有一条条潺潺不息的河流汇聚而成,民歌就是其中的一条支流,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民歌及其思想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云南的歌会,领略云海之南的风土人情。2.介绍沈从文及本文创作背景。(见全解158页)3.教师或几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层次。(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文中写了哪几种场合下的民歌?各自的形式和内容及作者表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总的来看云南歌会和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演唱会有何不同?有哪些特点?总结、板书:文章写了三种场合下的云南民歌山野对歌,是才情智慧的大比拼,具有对抗性质,作者侧重表现活泼开朗的人物;山路漫歌,是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的即兴放歌,作者侧重表现唱歌的优美环境;山寨传歌,是民歌展览的盛会,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大课堂,作者侧重于表现热闹宏大的场面。总的来看,云南民歌淳朴自然,气势壮观。4.选段诵读品评,体会不同场合的特定情景。5.选择优美的文句美读,抓住关键词,借助联想和想象赏析,体会作者感情。顺便完成练习二。6.主旨探究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喜欢云南的民歌?文章真正要歌颂什么?提示:关注文章对年轻女人、自然环境、吹鼓手的描写。明确:作者借民歌要表现的是特定境况下的生命状态,生命在这里呈现出激越昂扬的奔放之美、清纯质朴的自然之美和传递文明的责任之美。7.拓展延伸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民歌,然后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民歌(如东北二人转,陕北的信天游)就其演唱形式进行描绘。(提示:可以从歌者的申请衣饰、歌曲的音韵情调、表演时的场面气氛等着笔,亦可虚实相生,描写歌曲所引发的联想和想象。)8.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略)附板书设计: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奔放之美自然之美责任之美山野对歌(人物)山路漫歌(环境)山寨传歌(场面)生命状态17.端午的鸭蛋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端午习俗,把握层层推进的行文脉络,领略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2.品味文章平淡幽默亦庄亦谐的语言,培养学生平淡为文的意识。3.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故土乡情的热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之情,培养学生从细微之处品咂生活的意识和态度。二、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及文章平淡之中的真挚感情。三、教学流程1.师生谈论端午习俗及其中的生活情景,引入教学。2.介绍作者及其创作风格(见全解165页)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哪些段落直接介绍端午的鸭蛋?怎样介绍?请用自己的语言复述。2)端午的鸭蛋之外还写了什么?重点了解“家乡的鸭蛋”。讨论: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3)你从文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总结:本文以“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方式结构文章,重点介绍家乡端午的鸭蛋,由远而近,娓娓道来。表现出对民俗文化、对故土风情的热爱,对童年的怀恋,这一切缘于作者对生活貌似平淡却真挚而细心的爱。因此,爱生活,就该爱其间的细枝末节,爱其间的时时处处。4.结合练习二品味文章语言。总结:本文的语言平淡而幽默,亲切而雅致,可归结为“三方面融合”,即口语与书面语相融合,方言土普通话相融合,白话与文言相融合。可见,美文佳作并不只出自于华丽的词藻,平平淡淡才是真,关键在于表达得体,运用自如。5.问题探究:讨论练习三。6.拓展实践针对眼下盲目崇拜洋节冷落传统节日的危机情况,用自己的笔发起守卫端午文化的行动。试模仿作者的文笔描写家乡的粽子。7.布置作业(略)附板书设计:结构: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情感:民俗文化、故土风情、童年稚趣语言:平淡而幽默,亲切而雅致(三个融合)教后反思:18.吆喝一、教学目标1.了解旧北京的吆喝声,体会其中的民俗民风,同作者一起关注旧时北京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进而更广泛地关注这一文化现象。2.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把握其“引叙议”的结构方式及时间顺序。3.体味文章亲切幽默极具北京味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对旧北京生活的怀念。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及结构;品味语言,感受其中的地方文化韵味。难点:领会作者的感情。三、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各地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流程1.播放旧北京的吆喝声,引入教学。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1)文章介绍了哪些行业的吆喝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旧北京的吆喝?内容形式、声音变化、音韵节奏。2)找出文中起承接作用的语句,树立文章结构。课文是按照“引入(1-3段)叙述(4-10)议论(12-14)”的方式结构的,在叙述时又按照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时间顺序进行的。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吆喝,凭借自己的理解表演,集体评议。4.找出描写吆喝的精美语句模仿朗读,并作简要分析。(提示:可抓住关键词从措辞内容、声音变化、音韵节奏或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5.思考:从文中林林总总的吆喝声中,你听出旧北京劳苦民众怎样的生活境况和生活态度?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6.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吆喝声,播放有关影音资料,选择一种吆喝自定角度评议,然后动笔描写下来。7.教学总结。(略)8.布置作业。(略)板书设计内容形式、声音变化、音韵节奏引(1-3)叙(4-10)议(11-14)生存状态苦中作乐思想感情)怀念与关切教后反思:19.春酒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围绕春酒叙述的事情及相关的习俗,体会作者对童年、故乡及母亲的深切感情。2.诵读品析清纯舒展、典雅隽永的语言及生动传神的细节。二、教学重难点同目标“2”三、教学流程1.师生交流春节中最难忘的“细节”,引入教学。2.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提问:1)文章围绕“春酒”写了哪些事?喝春酒(喝八宝酒)、喝会酒、自酿酒;2)你从作者笔下的春酒当中品到了什么“味道”?童心酒、母亲酒、家乡酒。3.赏读精美细节,品味其中的童心童趣、怀恋母亲和故土的情感。提示:认识母亲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厚道、分寸适度,可插入对其母亲可怜又可敬的人生的介绍。体会故土情怀当以醇厚温馨的风俗和人情为重。4.诵读末段,升华感情。提问:文章以问句结尾,蕴含着哪些感情?该如何朗读这一段?补充: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12岁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后,她再也没有回到过温州。她说过:“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2006年6月7日凌晨,这位90高龄的女作家,在美国逝世,永远搁下她那支饱蘸乡愁的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反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是啊,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故乡是海外游子永远的牵挂。让我们怀着作者那种不尽的哀思,齐读课文最后两段。5.拓展实践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心中的故土情怀,字数和形式不限。教师示例(注:此处可配上适当的乐曲。)故乡的酒小时候,过年是一杯甜美的酒,酒中浸泡着我的快乐和娇羞;长大后,回忆是一杯苦涩的春酒,杯中荡漾着我的思念与忧愁;而现在,到哪找道地的家乡酒? 清清的,那是母亲心底泛起的溪流;人生啊, 让我永远地品咂这杯故乡的酒提示:本诗是根据课文素材借助余光中乡愁体式而成。附板书设计: 喝春酒(喝八宝酒)、喝会酒、自酿酒春酒 童心酒、母亲酒、家乡酒教后反思:20.俗世奇人一、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感受其离奇曲折的情节。2.认识故事中的奇人,关注身边的俗世奇人,尊重普通民众的聪明才智,重视民间文化遗产。3.诵读,品析文章幽默风趣、津味十足的语言。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奇人。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为帝王将相、伟人名流立传。其实,在市井乡间的凡夫俗子中间身怀绝技的奇人高手也不乏其人。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冯骥才到旧时的天津卫去认识两位俗世奇人。2.教师示范,指导学生以评书或单口相声的语气情调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奇、人物奇、语言奇。3.两则故事,任选其一,复述梗概,抓住悬念、冲突及高潮之处,分析其情节之奇。4.抓住关键情节,结合具体文字认识奇人之奇。讨论课后练习三。5.结合具体语句,抓住关键词,借助朗读,从修辞、句式、音韵、炼字等方面品味幽默风趣、生动传神且津味十足的语言,即“语言奇”,完成练习二。6.拓展实践(任选其一)1)话说奇人,话说奇人,并动笔表现奇人。2)类文扩展,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张大力。附板书设计:故事奇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人物奇手艺、人品语言奇生动风趣、津味十足教后反思:第四单元总结复习一、复习要点1.积累词语,实践运用。2.通览课文中的民俗风情,拓宽文化视野,强化关注民俗文化的意识。3.类文阅读策略构建,阅读扩展。二、复习经过1.回顾本单元学习中所了解的民俗文化,重点交流其形式、内容、特点及透过文化现象所感受到的民族思想和精神。并以自己喜欢的语言形式写一段总结。可以是导游词、解说词,也可以是菜单、广告词等等。2.精美文段或文句赏析。3.构建阅读策略,类文阅读拓展。如何阅读表现民俗文化的文章?1)弄清文章所反映的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的形式、内容,抓住重点文段品味这一文化现象,认识其特点。2)结合相关的历史地域背景及文中的关键语句领会现象背后的民族思想和精神状况,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4.生词检测识记与运用。5.单元检测(试题略)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赛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张大力听了,正色道:“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