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县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巴塘县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巴塘县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巴塘县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巴塘县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塘县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目 录1综合说明11.1工程概况11.1.1项目基本情况11.1.2设计工作简况11.2工程建设目标21.3工程区基本情况21.3.1自然条件21.3.2社会经济情况41.3.3水土流失状况51.3.4水土流失防治情况51.3.5项目建设必要性61.4工程设计61.4.1设计原则61.4.2土地利用调整71.4.3工程总体布置71.5施工组织设计81.6水土保持监测设计81.7技术支持91.8工程管理91.9投资概算91.10效益分析91.11工程特性表9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122.1项目背景122.1.1项目来源122.1.2项目基本情况132.2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132.2.1建设任务132.2.2建设目标142.2.3建设规模142.3工程设计依据及说明152.3.1技术规范与标准152.3.2设计文件152.3.3设计说明163基本情况183.1自然概括183.1.1地理位置183.1.2地质、地貌183.1.3水文、气象233.1.4土壤、植被313.2社会经济情况333.2.1行政区划与人口333.2.2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33.2.3农村经济状况353.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363.3水土流失状况363.3.1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363.3.2水土流失成因373.3.3水土流失危害383.4水土流失防治情况393.4.1水土保持现状393.4.2管理机构393.4.3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393.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14工程总体布置434.1土地利用调整434.1.1土地利用调整原则434.1.2土地利用变化434.2工程总体布置454.2.1工程布置原则454.2.2工程总体布置455工程设计475.1工程措施475.1.1坡改梯工程475.1.2沟壑治理工程505.1.3小型拦蓄引排工程545.2林草措施575.2.1设计原则575.2.2水保林造林设计575.2.3措施统计595.3封育措施595.3.1设计原则595.3.2封禁治理设计595.3.3措施统计615.4保土耕作措施625.4.1设计原则625.4.2保土耕作设计625.4.3措施统计635.5措施数量汇总636施工组织设计656.1工程量656.2施工条件666.2.1自然条件666.2.2技术供应条件666.2.3交通运输条件676.3施工工艺和方法676.3.1坡改梯工程676.3.2沟壑治理工程696.3.3小型水利工程716.3.4林草措施施工736.4施工总布置736.4.1总体布置分区736.4.2施工占地746.5施工总进度747水土保持监测767.1监测内容767.1.1监测任务767.1.2监测内容和指标767.2监测方法777.2.1监测方法777.2.2监测人员与机构788技术支持798.1技术支持方案798.2技术培训798.2.1技术培训内容798.2.2培训方式和计划798.3技术推广809工程管理819.1工程建设管理819.1.1管理机构819.1.2管理制度819.1.3建设管理839.2工程运行管理849.2.1管理机构849.2.2管理制度849.2.3预防监督措施8510工程招投标8710.1招标依据8710.2招标范围8710.3招标组织形式8710.4招标方式8710.5招标初步方案8810.5.1标段划分及发包数量8810.5.2工期要求8810.5.3招标文件编制依据8810.6资质要求8811设计概算和资金筹措8911.1编制说明8911.1.1工程概况8911.1.2编制原则和依据8911.1.3基础资料9011.1.4建筑安装工程单价9111.1.5独立费用9211.1.6预备费9211.1.7资金筹措9211.2概算表9312效益分析10612.1经济效益10612.1.1计算依据及方法10612.1.2效益计算10612.2生态效益10712.2.1蓄水保土效益10712.2.2生态效益10812.3社会效益10812.4经济评价10812.4.1基本依据与方法10812.4.2主要指标10912.4.3费用计算10912.4.4评价结果10912.5评价结论1091 综合说明1.1 工程概况1.1.1 项目基本情况巴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巴楚河中下游,金沙江中上游。巴塘县地处高原的高山峡谷,岩层复杂,成土母质成份多样,垂直地带性明显,真土壤多为物理化物,质地粗统,岩石磷块多。巴塘县坡地占绝对优势,平地很少,森林覆盖率仅为9%,水土流失区域灌草郁闭度也不足70%,且大多数坡地的坡度在35以上,造成不同的面蚀,面蚀量约占全县水土流失的45%。由于巴塘县处于金沙江中上游,属于长江源头流域,金沙江流经县境188.2 km,县境内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峡谷深切,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峡谷在原来的基础上密度不断增大,向金沙江的输沙量逐年增加,危及长江下游的生态和安全。根据巴塘县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水土保持设计范围为巴塘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甲英乡绒塔顶沟,绒塔顶沟水土流失面积18.80km2。甲英乡绒塔顶沟位于巴塘县北部、雅哇区的西北面。东与莫多乡连界,南与拉哇乡相连,西与西藏的贡觉县和芒康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白玉县接壤。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沟壑冲刷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保护工作难度加大,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洪旱灾害频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工程区内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可行的,也是极其必要的。1.1.2 设计工作简况2013年12月,受巴塘县水务局委托,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始本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在进行了详细的外业调查,听取了工程区内群众的意见,根据现场踏勘及到有关部门调查收集了项目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及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资料,并于2014年2月完成了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在本工程设计过程中,得到甘孜州水务局、巴塘县水务局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1.2 工程建设目标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到工程实施期末,甲英乡绒塔顶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4 km,治理程度达到71.49,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治理。工程区内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3220t/km.a降为2150t/km.a,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6.05万t降为1.15万t,减沙4.90万t,减沙效益达到80.96%。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工程区治理后植被覆盖度比治理前提高1.79%,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1%,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80以上。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治理了水土流失,有效的恢复了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工程区内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农业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增长30%以上。1.3 工程区基本情况1.3.1 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巴塘县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地跨东经9857.53至9944.21,北纬292.9至3037.50,东与理塘、乡城两县接壤,南与得荣县毗邻,西以金沙江中心与西藏的贡觉、芒康县和云南的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相连。全县幅员面积7852 km2,辖5个片区、19个乡(镇),123个行政村、207个自然村。总人口5.14万人。县治夏邛镇,海拔2580m,距州府康定480km,距省会成都850km。工程区甲英乡绒塔顶沟位于巴塘县北部、雅哇区的西北面,距离巴塘县城20km。东与莫多乡连界,南与拉哇乡相连,西与西藏的贡觉县和芒康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白玉县接壤。2)地形地貌巴塘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中游东岸的河谷地带,其地形随金沙江走向由北向南倾斜,并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之状;其地势走向在昌波河口以上为北东南西向,在昌波河口以下为北南向。境内地貌属“川西高山、高原区”中的“金沙江东岸极高山亚区”,按其特征分为北部极高山区,中南部高山峡谷区和中东部半高山、山原区。3)水文气象巴塘所处的地理纬度,应属于亚热带气候,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受其复杂多样地貌类型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巴塘属于干燥型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受高空西风南支气流、西南印度洋季风和东南太平洋季风等天气系统的影响。据巴塘县气象站(诲拔高程2600m)多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2.6,年温差15.9,极端最高气温37.6,极端最低气温-12.8;多年平均相对湿度46%;多年平均降水量468.3mm,其中69月雨量占年雨量的84%;多年平均蒸发量2086.6mm,其中3-7月较大,约占年蒸发量的54%;多年平均风速1.2m/s,最大风速15.3m/s,相应风向NNW。4)径流工程区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其次为高山冰川融雪水及地下水补给。径流的年内变化及地区分布,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据巴楚河桃园子水文站插补后的长系列径流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深531.6mm。色巴沟集雨面积21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116万m3,多年平均流量0.354m3/s。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10月,多年平均流量0.595m3/s,占全年径流量的70.5%,特别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流量0.638m3/s,占全年径流量的60.2%,124月多年平均流量0.152m3/s,仅占全年径流量的17.8%。径流年际变化相对稳定,最大、最小年平均流量分别为0.501m3/s(1987年)和0.188m3/s(1971年),分别是多年平均流量1.82m3/s的1.42倍和0.53倍。5)洪水设计工程区属于暴雨强度较小的区域,暴雨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多集中在6-9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单次暴雨过程一般短于一天,暴雨笼罩面积较小,主要为局部暴雨,暴雨强度不大。设计工程区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的时间与暴雨对应,年最大洪水一般发生在6-9月,洪水过程多为单峰,具有山区性河流陡涨陡落、峰型尖瘦的特点。分期洪水成果见表1-1。表1-1 分期洪水成果表工程区位置F(km2)L(km)J()色巴沟219.41213绒塔顶沟7.226.29202绒塔顶移民新村1#沟0.51.66343绒塔顶移民新村2#沟0.331.69425绒塔顶移民新村3#沟0.301.75442绒塔顶移民新村4#沟0.251.724446)土壤、植被根据巴塘县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土壤土类9个,亚类13个,土属15个和土种35个(不含变种)。按植被分区,在海拔22002800m地带,为干旱河谷灌丛带,灌草的郁闭度约为0.38;28002900m地带,有落叶、阔叶灌丛和稀树灌丛林带,其郁闭度约为0.52;在海拔29003300m地带,有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其郁闭度0.6;在海拔33004200m地带,有亚 高山针叶林带,其郁闭度约为0.55;在海拔4200400m地带,有高山疏林灌丛,其郁密度约为0.2;在海拔45004800m地带为高山草甸带;海拔4800m以上地带属于流石滩植被带;活立木蓄积量(材积量)20207206m3;产柴量101036.03 m3。1.3.2 社会经济情况1)行政区划与人口巴塘县辖5区、1镇、18乡、74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280个自然村。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总人数9355户43814人,其中藏族41825人,占总人口的95.46%;农业人口为38107人,占总人口的87%,非农业人口为5370人,占总人口的13%。工程区绒塔顶沟属甲英乡所辖,共涉及该乡的雅哇村和绒塔顶移民新村2个行政村,村内总人口500人,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使得劳动力减少,约为250人。2)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工程区甲英乡绒塔顶沟面积18.80km2,其中耕地面积0.91km2,占4.86%;林地面积12.19km2,占64.83%;草地面积2.92km2,占15.55%;荒山荒坡面积1.43km2,占7.62%;水域面积0.85km2,占4.5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0.17km2,占0.88%;交通运输用地面积0.32km2,占1.71%。绒塔顶沟水土流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沟壑冲刷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保护工作难度加大,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洪旱灾害频发。由于该工程区经济基础薄弱,对治理措施投入不足,现有的治理措施规模小,而且得不到有效的维护,植被覆盖率低,基本农田少,造成越垦越贫,水土流失严重。3)农村经济情况甲英乡全乡人口902人,农业人口891人,占总人口98.78%,非农业人口11人,占总人口的1.22%。农业劳动力657人,农业人口密度为3.01人/km2,农业人均耕地1.73亩/人,粮食总产10.3万kg,粮食亩产270kg/亩,农业人均产粮117kg/人。工程区绒塔顶沟属甲英乡所辖,共涉及该乡的雅哇村和绒塔顶移民新村2个行政村,村内总人口500人,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使得劳动力减少,约为250人。该区农村经济主要来源于农副业和牧业,农业总产值为28.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1元/人。1.3.3 水土流失状况根据全国第二次摇感技术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勾绘,绒塔顶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8.80km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3.72km2,占19.79%,中度流失面积6.65km2,占35.37%,强烈流失面积3.58km2,占19.04%,极强烈流失面积2.94km2,占15.64%,剧烈流失面积1.91km2,占10.16%。土壤侵蚀模数3220t/km2.a,年土壤侵蚀总量为6.05万t。1.3.4 水土流失防治情况1)水土保持现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水土保持工作对全县来说十分重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全县各相关部门大力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全县结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人草畜三配套等工程,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多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保土耕作措施,使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多年水土保持工作,全县还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放手发动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植被建设,保持生态平稳;因地制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农业坚持保土耕作措施;加强执法,依法办事。由于巴塘县地处偏僻,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治理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目前全县每年进行治理的面积均不足 10 km2,治理速度缓慢,且成效极不显著。投资严重不足,全县地域辽阔,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治理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1.3.5 项目建设必要性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而且农耕地养分流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脆弱,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善该地区的环境,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节约耕地,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为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后续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该区发展,是实现全县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要求,也是全县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4 工程设计1.4.1 设计原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开发。根据工程区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危害程度、设防要求、生产力发展方向、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地布设植物措施及各项工程措施,合理确定各项措施的比例,形成综合治理开发体系。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坚持恢复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开发经济为目标,工程区应根据其基本情况结合老百姓的意愿,按区域经济发展主体规划,明确重点。3)开展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在坡度较陡的退耕耕地上,营造水土保持林。同时,要利用有利的光热条件,加强现有植被的管护,补植补种,开展生态修复,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为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保护水质创造条件。4)以治理生产用地为重点,以控制地面径流为主线,立足于发挥农业系统的整体功能,因地制宜地科学配置水土保持的护岸整治工程、植物防护工程、封禁治理等措施,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4.2 土地利用调整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工程区土地利用情况均有所调整,坡改梯增加2.99hm2,坡耕地减少2.99hm2,有林地增加33.68hm2,荒山荒地减少33.68hm2。1.4.3 工程总体布置根据绒塔顶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建立良性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在工程区具体布置措施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1)工程措施为了保护工程区内沟道两岸农田及居民安全,对冲刷严重的沟道进行沟壑治理,通过溪沟整治措施,减少沟道冲刷对两岸岸坡的影响,保护基本农田,避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根据工程区坡耕地的产出现状,在525的坡度上有条件实施坡改梯的坡耕地上,采取坡改梯治理。在拉拉顶坡耕地(13#图斑块)上进行坡改梯改造,改造面积2.99hm2,包括配套作业道路1.84km,排水沟2241m。在绒塔顶沟内进行沟壑治理,包括新建重力式谷坊18座,护岸702m。小型拦蓄引工程,包括新建溢流坝1座,蓄水池1个,引水管道2415m。2)林草措施主要营造水保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在荒山荒坡上栽植水保林,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新建水土保持林面积33.68hm2,主要种植油松84532株。3)封育措施注重天然植被的封育和改良,尽快提高郁闭度。设围栏7.2km,封禁标志碑4个,封育治理面积1218.88hm2。4)保土耕作根据工程区坡耕地的产出现状,在525的坡度上目前暂无条件实施坡改梯的坡耕地上,采取耕犁整地、培肥改土、栽培管理和间套轮作等一整套耕作措施,以达到蓄水保土,减轻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保土耕作面积88.45h hm2。1.5 施工组织设计本工程对外交通较为方便,巴塘成都约有850km的国道G318相通,沿巴楚河、金沙江左岸穿行,途经巴塘县城,贯穿整个工程区。工程较集中工区均有机耕路与外界交通网络形成可靠的运输通道,满足工程对外购设备、工器具和建筑材料的等的运输要求。 工程主要位于甲英乡雅哇村和绒塔顶移民新村,根据工程措施分布特点,分为两个工区。一工区设在雅哇村的拉拉顶,主要控制坡改梯、绒塔顶沟谷坊、灌排水、生产路、林草措施及部分封育治理工程;二工区设在绒塔顶移民新村,主要控制新村的护岸、谷坊及部分封育治理工程。本工程主体工程施工期为4月中旬11月,主体工程施工共7个半月,期间主要完成全部施工工作。4月、5月主要完成林草措施及封育治理,48月完成坡改梯部分,58月完成拦蓄引排工程, 5月完成绒塔顶新村谷坊工程,10月、11月完成绒塔顶沟谷坊工程,611月完成护岸工程。 1.6 水土保持监测设计通过开展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对设计、施工等工作的调整和修改,使工程建设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分析治理前后水土流失变化状况、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等,对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情况从经济效益、环境与水沙变化、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为客观评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提供较为可观、准确、真实的基础数据,为该项目的竣工验收提供依据,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今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寻求更好的治理方向和模式提供参考。1.7 技术支持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对水土保持措施在实施时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对重要技术问题组织有关专家现场提出方案,重点予以解决。巴塘县县水保站、水保监督站现有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加之多年的实践经历,造就了一批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完全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后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脱贫致富,振兴县域经济的德政工程和富民工程。为了切实把这项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乡上将从工程管理、宣传引导、预防监督等方面加强组织管理。1.8 工程管理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其组织管理机构为:由巴塘县政府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县水务局、县发改委、县林业局,县国土局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甲英乡人民政府等参与。其中县水务局是本项目的重要事项决定和责任主体单位,并负责本项目的具体日常管理工作,其他相关科室及有关人员,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该项目的有关工作。1.9 投资概算本工程静态总投资为538.06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投资412.33万元,林草措施费投资39.65万元,封育治理措施费7.70万元,独立费62.71万元,;基本预备费15.67万元),全部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转移支付资金解决。1.10 效益分析经计算,本工程的经济净现值为92.40万元大于零,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2.45%大于社会折现率7%,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16大于1,各经济评价指标均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在经济上是合理的。1.11 工程特性表表1-2 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特性表项目单位数量一、基本情况(一)位置与面积工程区位置巴塘县所属工程区绒塔顶沟治理面积km213.44(二)自然概况地貌类型高山峡谷多年平均降雨量mm468.3多年平均气温12.6林草覆盖率%78.055年一遇24h 最大降雨量mm60.110年一遇24h 最大降雨量mm52.9多年平均径流深mm531.6主害风方向西南风(三)社会经济情况总人口人500劳动力人250人口密度人/km23.76人均耕地hm2/人0.1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人571(四)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主要水土流失类型水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km218.80土壤侵蚀模数t/(km2a)3220二、设计标准重点工程设计标准十年一遇三、工程规模综合治理面积km213.44四、主要措施数量石坎梯田hm22.99谷坊座18蓄水池个1截排水沟m2241(二)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hm233.68(三)封育治理措施hm21218.88(四)保土耕作措施hm288.45五、施工组织设计(一)土石方开挖m339439.35土石方填筑m322970.99混凝土m3592.29浆砌石m36694.32干砌石m3整地hm22.99乔灌木万株8.45种草hm2(二)主要材料用量苗木万株8.62种子kg水泥t839.75钢材t28.07沙子m32860.21块石m37229.73(三)施工机械台班4235.80(四)总投工万工日2.16(五)总工期月9六、工程投资与资金筹措(一)总投资万元538.06工程措施万元412.33林草措施万元39.65封育治理措施万元7.70独立费用万元62.71基本预备费万元16.57(二)资金筹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转移支付资金万元538.06七、工程效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71.49年保土效益万t4.90增加林草覆盖率%1.79累计直接经济效益万元788.94效益费用比1.16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2.1 项目背景2.1.1 项目来源根据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巴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属重点治理区,必须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预防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巴塘县地处高原的高山峡谷,岩层复杂,成土母质成份多样,垂直地带性明显,真土壤多为物理化物,质地粗统,岩石磷块多。据调查,巴塘县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有:1)由于巴塘县坡地占绝对优势,平地很少,森林覆盖率仅为9%,水土流失区域灌草郁闭度也不足70%,且大多数坡地的坡度在35以上,造成不同的面蚀,面蚀量约占全县水土流失的45%。2)巴塘县峡谷深邃,山体陡峭,沟壑纵横,沟壑密度大,占坡面面积全县平均为33.8%,沟蚀强烈。沟蚀占全县水土流失量的20%左右。3)由于特殊的地质,巴塘县岩崩和山体滑坡现象突出,在红军山、波戈西、雄龙等地存着不同程度的重力侵蚀。重力侵蚀约占全县水土流失量的8%。4)巴塘县地质结构恶劣,每年雨季,泥石流普遍,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巴塘县泥石流侵蚀量约占全县水土流失的27%。巴塘县的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金沙江自白玉县沙玛与巴塘甲英乡交界的水车系入境沿巴塘县与西藏、云南的边界流经县内的甲英、拉哇、夏邛镇、竹巴龙、苏哇龙、中心绒、地巫、贡波等八个乡镇,从贡波乡的美荣龙出境,长188.2 km。由于巴塘县处于金沙江中上游,属于长江源头流域,县境内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峡谷深切,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峡谷在原来的基础上密度不断增大,向金沙江的输沙量逐年增加,危及长江下游的生态和安全。根据巴塘县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水土保持设计范围为巴塘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甲英乡绒塔顶沟,绒塔顶沟水土流失面积18.80km2。甲英乡绒塔顶沟位于巴塘县北部、雅哇区的西北面。东与莫多乡连界,南与拉哇乡相连,西与西藏的贡觉县和芒康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白玉县接壤。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沟壑冲刷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保护工作难度加大,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洪旱灾害频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工程区内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可行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根据“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建设原则,结合巴塘县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绒塔顶沟进行了详细的外业调查,听取了工程区内群众的意见,规划绒塔顶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4km,治理程度71.49。2.1.2 项目基本情况受地质地位环境影响,巴塘县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各类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6453km2,其中轻度以上侵蚀面积达到3918.41 km2,主要分布在县境内的金沙江河谷及其主要的三条支流两岸的高山地带,也是巴塘县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区。水土的大量流失造成主要河流每年存积的砂石增加,沙滩变宽,水位在不断上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山坡变成光秃秃的。在山洪暴发时,大量的泥石流冲毁民房和基础设施,给巴塘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巴塘县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水土保持设计范围为巴塘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甲英乡绒塔顶沟,绒塔顶沟水土流失面积18.80km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3.72km2,占19.79%,中度流失面积6.65km2,占35.37%,强烈流失面积3.58km2,占19.04%,极强烈流失面积2.94km2,占15.64%,剧烈流失面积1.91km2,占10.16%。土壤侵蚀模数3220t/km2.a,年土壤侵蚀总量为6.05万t。2.2 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2.2.1 建设任务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本次水土保持设计防治措施以坡改梯工程、沟壑治理、新建水保林和封育治理为主,本着工程、林草、耕作措施并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顾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安排工程总体布局,力求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兴利除害、标本兼治,减轻沟蚀危害,恢复工程区生态平衡,促进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存,永续发展。结合工程区概况明确项目建设的任务,主要包括:1)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入库(湖)泥沙。2)蓄水保土,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3)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4)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2.2 建设目标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到工程实施期末,甲英乡绒塔顶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4 km,治理程度达到71.49,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治理。工程区内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3220t/km.a降为2150t/km.a,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6.05万t降为1.15万t,减沙4.90万t,减沙效益达到80.96%。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工程区治理后植被覆盖度比治理前提高1.79%,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1%,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80以上。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治理了水土流失,有效的恢复了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工程区内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农业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增长30%以上。2.2.3 建设规模甲英乡绒塔顶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3.44km,主要采用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植物防护工程和封禁治理这4大措施。其中坡改梯2.99hm2,新建取水坝1座,新建引水管道2415m,配套生产路1.84km,排水沟2241m,蓄水池1口,谷坊18座,护岸702m,栽植水保林33.68hm2,封育治理1218.88hm2,保土耕作88.45hm2。2.3 工程设计依据及说明2.3.1 技术规范与标准1)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449-2009);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1-6 -2008);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4)水土保持术语(GB/T 20465-2006);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7)防洪标准(GB 50201-94); 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9)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10)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11)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2005);12)水土保持工程运行管理技术规范(SL312-2005);13)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73.6-2001);1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16453.6-2008);1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3-2008);1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2-2008);1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6453.1-2008);18)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2004)。2.3.2 设计文件1)四川省巴塘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2)巴塘县(513335)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3)2012年度巴塘县统计年鉴;4)甘孜藏族州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管理的通知(甘办函【2013】115号)。2.3.3 设计说明1)数据来源水土流失现状来源根据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山地所提供的巴塘县水土流失现状遥感图片等资料,结合工程区实测地形图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踏勘、复核后获取的工程区现状图。社会经济数据来源工程区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度巴塘县统计年鉴和四川省巴塘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表。土地利用现状来源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采用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现状利用调查中的调查数据,以及2013年12月现场调绘资料。2)调查勘测的技术方法本次勘察工作,于2013年12月进场,搜集整理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地形图测绘,分别从区域地质、现场工程地质及天然建筑材料三方面进行调查和踏勘,参考四川省地矿局1:20万义敦幅、波密幅区域地质图及报告、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2008年6月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基本查明了本工程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工程地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3)内业设计方法通过现场调查踏勘和收集的项目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及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资料分析,结合施工及运行条件、劳动力和造价等情况,经必要的论证选定技术经济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对各个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其中包括各建筑物细部布置、结构布置,确定主要结构的计算原则及编写出设计大纲,进行结构及构件的设计和计算,为施工组织设计和编制工程预算提供更详细的工程量,编制该阶段的设计文件。4)各项布局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开发,根据工程区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危害程度、设防要求、生产力发展方向、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地布设植物措施及各项工程措施,合理确定各项措施的比例,形成综合治理开发体系。防治结合,在治理的同时,高度重视无明显流失区和微度流失区的预防保护工作,加大封禁治理力度,加大自然修复力度,切实防止人为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治理开发一体化在治理开发的同时,结合三大效益,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途径。规模化治理,区域化布局。5)治理措施根据甲英乡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拟定各项治理措施如下:工程措施:山坡及山脚土层较厚,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在坡度较缓的地块治理措施以坡改梯建设为主。部分沟道侵蚀严重,有较明显的天然跌水,沟岸扩张,沟头延伸快,在沟道内布设谷坊和修建河道护堤,以抬高侵蚀面,有效拦蓄泥沙,防止流入下游河道,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林草措施:根据工程区内气候特征结合粱峁坡土层薄,相对海拔高度较高,零星耕地多,植被破坏严重的特点,大力营造粱峁水保林,形成“山顶戴帽子”的模式。封育治理措施:面对工程区内大面积的稀疏残林及幼林地,实施封禁管护措施,对稀疏残林进行封育管护,利用自然修复,使其尽快郁闭成林,改善生态环境。保土耕作措施:耕地少、坡度大的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需要实施保土耕作措施以达到保土、保肥、保水的目的,来提高农业生产。 173 基本情况3.1 自然概括3.1.1 地理位置巴塘县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地跨东经9857.53至9944.21,北纬292.9至3037.50,东与理塘、乡城两县接壤,南与得荣县毗邻,西以金沙江中心与西藏的贡觉、芒康县和云南的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相连。全县幅员面积7852 km2,辖5个片区、19个乡(镇),123个行政村、207个自然村。总人口5.14万人。县治夏邛镇,海拔2580m,距州府康定480 km,距省会成都850 km。工程区甲英乡绒塔顶沟位于巴塘县北部、雅哇区的西北面,距离巴塘县城20km。东与莫多乡连界,南与拉哇乡相连,西与西藏的贡觉县和芒康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白玉县接壤。3.1.2 地质、地貌1)区域地质概况地形地貌巴塘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中游东岸的河谷地带,其地形随金沙江走向由北向南倾斜,并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之状;其地势走向在昌波河口以上为北东南西向,在昌波河口以下为北南向。境内地貌属“川西高山、高原区”中的“金沙江东岸极高山亚区”,按其特征分为北部极高山区,中南部高山峡谷区和中东部半高山、山原区。1、北部极高山区:位于县境北部海拔3300m以上地区,地处巴曲、莫曲的上游和发源地。包括措拉区的茶洛、列衣、德达,雅哇区的甲英、波戈溪,中咱区的波密、亚日贡等8个乡。面积为4202.6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3.58%。本区除北东部丘状高原外,其余均为极高山峡谷地形,主要山峰均在海拔5000m以上,相对高度达10001200m,且山体高大,山脊呈锯齿状,坡面嶙峋,多悬崖绝壁,海拔5000m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原海拔一般在4600m左右,在其分水岭附近较为开阔平坦,有古冰川作用遗留的湖泊群,其中的措木龙、毛垭坝、刀许一带尤为突出,地势开阔,地表呈波状起伏,河道浅切,迂回曲折。2、中南部高山峡谷区:位于金沙江东侧的河谷地段和巴曲、莫曲、定曲下游的干旱河谷地带。包括夏邛区的党巴乡、夏邛镇、竹巴龙,中心绒区的苏哇龙、昌波、中心绒、地巫等7个乡镇。面积为2013.56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5.67%,其海拔均在2800m以下。本区河流深切,多呈“V”型河谷,山高、坡陡、谷深,山体被河流和洪水切割剧烈,裸岩、滑坡随处可见。冰沟较多,风化及风蚀严重,冲沟和支流与金沙江汇合处形成大量的堆积物和面积不等的洪、冲积扇。3、中东部半高山、山原区:位于巴曲、莫曲中游半高山和山原地带,包括雅哇区的松多、莫多,夏邛区的拉哇和中咱区的中咱等4个乡。面积为1627.6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0.75%,其海拔在28003300m之间。本区高山峡谷对照鲜明,河流切割仍较剧烈,但河滩比较宽阔,谷地与高山相对高差一般在20003000m左右。特别是中咱一带谷间宽阔,河漫滩宽,呈台阶地发育。地层岩性工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古生界寒武系、二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另有部分志留系、泥盆系地层及岩浆岩出露于工程周边地区。由于本区构造活动强烈,区域变质作用较明显,古生界大部分地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经过对沿线及周边的现场地质调查和研究,结合勘探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对各地层由新至老分别进行描述如下。第四系地层:包括全新统地层和中更新统地层,主要有残坡积层、冲洪积层及冰积层,大部分出露于地表。残坡积层主要由碎砾石土和砾石土组成,碎石主要为片状、薄片状及棱角状,岩性主要以片岩、片麻岩及结晶灰岩等变质岩为主,碎石及砾石含量一般55%左右,由粉土和粉质粘土填充,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麓地带及基岩表层,厚度可达10m以上。冲洪积层主要由砾卵石和漂石组成,卵石、漂石整体磨圆度较好,呈次圆状圆状,成分以硬质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及闪长岩为主,由砂砾石及部分粘性土填充,卵石、漂石含量一般55%左右,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巴楚河及其两岸支流的河床、河心滩、河漫滩及各级阶地,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河床、河心滩、河漫滩处较厚,可达20m以上,在各级阶地处较薄,厚度一般15m以下,且局部地段上部被崩坡积堆积物覆盖。冰积层成分主要为碎砾石土,含少量漂卵石,漂卵石磨圆程度低,呈亚圆形,碎石主要为片状及棱角状,岩性主要以片岩、片麻岩、闪长岩及灰岩等为主,碎石及砾石含量一般60%左右,由粘性土填充,零散分布于金沙江及其各级支流的两岸高级阶地,一般覆盖在全新统地层之下,少见直接出露地表,厚度可达50m以上。二叠系地层:沿金沙江两侧分布,南起巴塘县崩扎经波戈西、甲英至白玉县马西,划分为下统额阿钦群和上统妥坝组,其中额阿钦群分为四段,为一套碎屑岩、灰岩、火山岩,厚度大,变质深,生物稀缺,靠底部产少量化石,与下伏志留系地层呈假整合关系,妥坝组以碎屑岩为主,岩石变质程度较浅,或未变质,富含化石,上、下统之间呈角度不整合关系。工区周边出露有额阿钦群二、三、四段。寒武系中下统下段地层:区内出露寒武系地层主要为中下统下段地层,岩性主要为结晶灰岩、斜长阳起片岩、角闪斜长片岩、大理岩夹绢云绿泥千枚岩。由南向北,碳酸盐岩呈减少趋势,在党村附近夹有少量基性凝灰岩,另有火山岩和透镜状大理岩有零星出露。岩浆岩:形成于印支期,呈楔形侵入于中下寒武统和二叠系额阿钦群第二段中,出露面积6.2 km2,岩体与围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被北北西向断裂破坏,岩性主要为角闪正长岩,岩石具块状定向构造,半自行粒状结构、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有钾长石、角闪石、辉石及斜长石,其中角闪石、辉石部分发生蚀变,在工区周边主要分布于黄草坪-索依布之间。地质构造在地质构造上,巴塘县处于甘孜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