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与叠合板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_第1页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与叠合板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_第2页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与叠合板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_第3页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与叠合板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_第4页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与叠合板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本 科 毕 业 设 计 开 题 报 告设 计 题 目:年产1万片叠合板和3万片预应力混凝土 双 T板制品厂及配套设施设计 姓 名: 卫凯林 专 业 年 级:_ 0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 号:_ 200905010410 _ 指 导 教 师:_ 胡延燕 _ 时 间:_ _ 2013 年 _ 3 月 9 日摘 要: 简述了预应力混凝土材料在国内外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与研究进展, 并就其特点提出了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促进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和双T板的推广应用。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双T板Abstract: progress in appli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material, and puts forward the issues for further study on its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omposite slabs. Keywords: prestressed concrete , reiteration plate ,Double T plate 一、本设计课题的目的意义改成预应力混凝土制品的发展前景,放到最后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不断涌现,建设成本控制,建筑材料环保及回收利用等问题便日益提上日程。在建设工程当中,混凝土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原因在于混凝土具有很多优点,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性和其组分分布的广泛性;用途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建筑以及使用期间不需要经常维修保养。此次设计主要是关于混凝土材料中2种构件的设计及建厂设计,2种构件分别是叠合板和预应力双T板。通过对此次设计,达到对混凝土材料的衍生品的了解和研究,并对混凝土材料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其未来前景有所了解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发展史1866年美国工程师杰克逊(P.H.Jackson)及1888年德国的道克林(C.E.W.Dochring)首先把预应力用于混凝土结构,但这些最初的运用并不成功,低值的预应力很快在混凝土徐变和收缩后而丧失。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进入实用阶段,归功于法国工程师弗莱西奈(E.Freyssinet),他在对混凝土和钢材性能进行大量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于1928年指出了预应力混凝土必须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此论断是预应力混凝土在理论上的关键性突破。1938年德国的霍友(E.Hoyer)研究成功了不靠专用锚具传力的先张法预应力工艺,为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工厂化生产提供了简单可靠的方法;1939年E.Freyssinet创制的锥型锚具及双作用千斤顶,1940年比利时的麦尼尔(G.Magnel)研制的麦式锲型锚具,为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生产工艺,为预应力技术在更大范围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钢材的紧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大量代替钢结构以修复战争破坏的结构,于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0年成立的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更是极力促进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近30年来,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土建结构的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最初试用于预应力钢弦混凝土轨枕,之后预应力混凝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发展最快,尤其在二十世纪70年后期,我国修建的各类大桥几乎全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桥梁以外的土建结构中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个发生在我国土建结构领域内的变革已经到来。三、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缺点优点1)、抗裂性好,刚度大。由于对构件施加预应力,大大推迟了裂缝的出现,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构件可不出现裂缝,或使裂缝推迟出现,所以提高了构件的刚度,增加了结构的耐久性。2)、节省材料,减小自重。其结构由于必须采用高强度材料,因此可减少钢筋用量和构件截面尺寸,节省钢材和混凝土,降低结构自重,对大跨度和重荷载结构有着明显的优越性。3)、可以减小混凝土梁的竖向剪力和主拉应力。预应力梁混凝土梁的曲线钢筋(束)可以使梁中支座附近的竖向剪力减小;又由于混凝土截面上预应力的存在,使荷载作用下的主拉应力也相应减小。这利于减小梁的腹板厚度,使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自重可以进一步减小。4)、提高受压构件的稳定性。当受压构件长细比较大时,在受到一定的压力后便容易被压弯,以致丧失稳定而破坏。如果对钢筋混凝土柱施加预应力,使纵向受力钢筋张拉得很紧,不但预应力钢筋本身不容易压弯,而且可以帮助周围的混凝土提高抵抗压弯的能力。5)、提高构件的耐疲劳性能。因为具有强大预应力的钢筋,在使用阶段因加荷或卸荷所引起的应力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故此可提高抗疲劳强度,这对承受动荷载的结构来说是很有利的。6)、预应力可以作为结构构件连接的手段,促进大跨结构新体系与施工方法的发展缺点1)、工艺较复杂,对质量要求高,因而需要配备一支技术较熟练的专业队伍。2)、需要有一定的专门设备,如张拉机具、灌浆设备等。先张法需要有张拉台座;后张法还要耗用数量较多、质量可靠的锚具等。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开工费用较大,对构件数量少的工程成本较高。4)、预应力反拱度不易控制。它随混凝土徐变的增加而增大,造成桥面不平顺。四、混凝土叠合结构 混凝土叠合结构最初是为了解决全预制结构吊装能力不足,或者是为了解决现浇整体结构现场浇筑混凝土时施工模板支撑困难,或占用工期较长等施工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般是指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板上后浇混凝土所形成的两次浇筑混凝土结构,按其受力性能可以分为“一次受力叠合结构”和“二次受力叠合结构”两类。 1.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工艺1.1 钢筋张拉 预应力钢丝( 钢筋) 张拉可采用短线钢模法, 也可采用长线法, 钢丝( 钢筋) 一端采用高强钢丝镦头机镦头, 另一端采用千斤顶张拉。钢丝宜采用圆套筒夹片式锚具进行锚固, 张拉采用应力- 延伸双控。张拉应力应符合规范 1 规定, 为减少预应力损失, 可进行超张拉。预应力筋张拉后如果超过2d 未能浇筑混凝土, 应重新检查和补张拉。1.2 预制底板混凝土浇筑 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宜低于C30, 浇筑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骨料和水泥质量、及粗骨料最大粒径, 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 可采用成型平板振动器振捣。混凝土应及时养护。1.3底板叠合面粘结处理为保证预制底板与后浇叠合层的有效粘结, 板的上表面不得抹光。可采用的处理方法有: 1)自然粗糙面. 混凝土振捣至表面出浆后不加抹平而自然形成的凹凸不平的叠合面, 施工简便, 其水平抗剪强度也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故在一般以承受静载为主的楼盖结构中都可以采用; 2) 凹凸面(或锯齿面) . 用人工方法加工成有规则的凹凸形或锯齿形叠合面, 施工较麻烦,但水平抗剪强度较高, 特别是在动荷载下的疲劳强度较高; 3)配筋叠合面. 当外荷载非常大时, 需要从预制底板向上伸出结合筋以抵抗剪力。1.4 预应力钢筋的放张和薄板的堆放、吊装预制底板在混凝土强度达到75%以上设计强度时才能剪筋放张, 起吊时也应满足规范规定的强度。预制薄板堆放时用垫木隔开, 垫木应靠近吊钩, 并上下对齐。薄板在吊装时要平稳; 位置调整时可用撬棍拨动,撬棍的支点要垫木块, 操作人员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 叠合层的施工工艺2.1 板间拼缝的处理 为实现预制板板侧的连续传力, 传统做法是将横向钢筋以45度弯折伸出, 锚固于后浇层混凝土中, 如图1a所示, 这种做法使钢筋传力间断, 通常难以承受较大的弯矩, 拼缝处裂缝转角较大, 楼盖的整体性能较差。 通过系统的试验分析, 提出了改进的整体式拼缝形式, 如图1b 所示。拼缝处板侧面钢筋搭接长度可参照规范1 中规定的100%搭接长度取值。板缝内要有一定的重叠搭接长度;弯折处配置板缝纵筋, 以承受弯矩和防止挤压破坏。处配置板缝纵筋, 以承受弯矩和防止挤压破坏。 2.2 叠合层的施工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预制底板就位前, 通常需要根据施工阶段承载力和抗裂度要求设置有效的支撑。施工过程如下: 定位放线设置支撑吊装预制板就位支板缝底模和其它模板板面布筋、安装管线板面清洗浇筑叠合层养护拆模拆支撑。 3板与梁的连接双向叠合板通常在板侧与梁线平行的方向设置板缝, 由后浇混凝土实现板侧与框架梁的应力传递。板端的连接通常是以叠合次梁形成连续叠合板。五、预应力叠合板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1.预应力叠合板在国外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国外就开始将叠合结构应用于混凝土桥梁,40 年代则开始用于房屋建筑,但叠合结构在建筑中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在50 年代以后。最初的混凝土叠合结构是钢梁与现浇混凝土板的组合,也有采用木梁与现浇混凝土板组合的,之后逐渐发展为预制构件与现浇板混凝土层的组合,近年来采用了预应力技术。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产条件,都先后研制出适合本国的叠合结构形式。如波兰采取的DMSZ 式叠合结构楼面,即用预应力小梁作装配式承重构件,在小梁上搁预制黏土空心砌块,再在上面浇筑整体混凝土,使三者共同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英国在居住房屋、学校医院中广泛采用了一种“什塔尔唐”系统叠合结构楼面,即在特制的黏土空心砌块中加预应力,形成梁式装配承重构件,在其上面放置混凝土空心块,然后再在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楼面。英国混凝土有限公司还制作了一种“比藏”式预应力板,这种板在施工时被用作底部模板,在叠合之后使用时则作为受拉区。这种楼盖板新旧混凝土结合是通过一种特制的“燕尾”型沟槽来保证。20 世纪60 年代初前苏联应用预应力薄板作为底板制作混凝土装配整体式叠合楼盖板,靠板上部表面的人工粗糙面所获的粘结力和摩擦力,保证新旧混凝土共同工作,这种结构成功地应用在前苏联南方地区的抗震结构上。70 年代法国和西德广泛采用预应力薄板来制作混凝土叠合楼板,在新旧混凝土间配制抗剪力钢筋,以保证共同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施工规程。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是钢混凝土叠合结构,是一种由工字钢梁上设置抗剪铆钉,铆钉与有规则的波纹状压型钢板连接,压型钢板上浇筑混凝土,形成钢混凝土叠合结构。在研究方面,欧美一些国家和前苏联开展了多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外研究较多的是叠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连接;叠合面上下两部分的收缩微差造成的附加内力和变形;预制构件对后浇混凝土极限变形的抑制;以及抗裂度和挠度的计算方法等问题。 2.预应力叠合板在国内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在应用方面,1961 年同济大学朱伯龙教授研制了一种装配式密肋楼盖,预制部分为工字形小梁和薄板,面层为现浇混凝土,试验证明,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能很好地共同工作,是一种较好的楼面结构形式。20 世纪70 年代,我国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小梁与现浇板相结合的混凝土叠合式屋面得到发展,先后在天津、浙江、广东省市建造了一批采用这种结构的房屋,经济效果很好。这期间,原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试验成功将冷拔低碳钢绞线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为这种结构扩大了应用范围。80年代,混凝土叠合板除在多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外,也迅速推广到高层建筑中,如北京国际大厦、西苑饭店、昆仑饭店、武汉金源世界中心等20 多栋高层建筑的楼盖都采用了叠合楼板3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小城市,在民用建筑中,由于抗渗和运输安装的需要,抛弃了传统的空心楼板屋面,而采用了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楼盖屋面,不仅加快了施工速度,而且改善了屋面防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90 年代,随着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和高强钢丝的开发,预应力叠合楼板又发展成为高效预应力叠合楼板,并广泛应用在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较高的地区和对整体性、防火要求比较高的房屋结构的楼盖工程中。在研究方面,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成立的“叠合结构科研专题组”,对混凝土叠合板的受力性能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建立叠合板的合理设计方法提供了实测数据和理论依据。并在GBJ 1028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提出了叠合板的设计条文和正截面、斜截面、叠合面抗剪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GBJ500102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沿用了该成果。此外,1984 年,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所的卢盛澄高工等,结合工程实践,对预应力叠合连续板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对这种构件的支座调幅系数和叠合面的具体制作提出了许多建议性数据;2000年,田安国通过冷轧带肋钢筋叠合板的加载试验研究,并将叠合楼盖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较好经济效益;2001 年,王理满、赵健等通过极限承载试验,对高强螺旋钢丝预应力叠合板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 ; 2003 年,聂建国等在对4块高强混凝土叠合板和6块普通混凝土叠合板的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叠合面作法对叠合面抗剪性能的影响 。 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对预应力叠合板在实际工程使用上的可靠性及可行性,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部分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 目前对叠合板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仍沿用的是普通钢筋混凝土板的方法进行的,没有考虑叠合参数,如叠合前第一次加载弯矩的大小、叠合前后有效高度的比值、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强度比值等对其承载力的影响,没能建立起符合其二次受力特性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导致与实际承载力值有较大差别。 2) 截面内力转移对于叠合板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它缓解了叠合板由于两阶段受力造成的“应力超前”“应变滞后”两个受力特性,使得叠合板的承载力和延性不低于甚至高于现浇板,但是,截面内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内力变化过程,且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对其研究不多。 3) 由于叠合前后浇筑的两部分混凝土存在龄期上的差别,因而两者之间存在收缩微差应力。它会减少叠合板承受荷载时抵抗裂缝的可靠度并因而增加挠度,由此造成的影响不能忽视。 4) 从对叠合面的处理来看,常采用配置结合钢筋来保证叠合面有足够的抗剪强度避免发生滑移,但结合钢筋向外露出,使得叠合板的制造过程复杂,有待采用更合理的构造措施。六、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 1.预应力双T板的优势和新型双T板的特点 1.1结构性能好,成本低廉双T 板是一种体型简单、通用性强、便于工业化生产的构件,为适应工业建筑纵向6m的常规柱距,本课题所研制的双T板宽度由各地标准图中的2.4m增加到3.0m,板的布置变得更加简单、美观、合理,而且避免了板块与单体纵向尺寸不符而需要进行的切割。由于采用工厂制作,只要控制生产工艺达到标准,则质量很容易保证。同时随着板宽的增加,由于工、料、搬运、安装等费用的节约,双T板的造价可以大幅下降。目前一般单层厂房如果采用预应力双T板作为屋面板,其综合造价已经与轻钢结构持平,多层厂房造价明显低于钢结构厂房,但其抗腐蚀性、耐久性、防火性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后期的维护远远低于钢结构厂房。 1.2采用了高效预应力技术新型的双T板的预应力筋普遍采用了高强钢绞线,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到C40,高强钢绞线的材质稳定,施工工艺简单,省工,省料、省时、产品质量好,如果采用轻质混凝土还可以大大减小构件自重,从而明显改善了构件的性能、质量和外观,其经济效果也是明显的,可以大幅度节约钢材,减少了人工费用,提高了功效,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策。 1.3 整体性好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技术具有分块制作、整体受力的特点,最终板的受力为多跨连续板,克服了一般预制构件整体性差的缺陷,尤其对于双T板,避免了单块板悬挑翼缘受力差、质量难以保证的重大缺陷,具有优异的受力性能。 1.4应用范围很广,继续开发潜力大在单层多层和高层建筑中,双T板可以直接搁置在框架梁或承重墙上,作为楼层或屋盖结构。在单层工业厂房中,双T板用做屋面板,可横向搁置于托梁或承重墙上,也可纵向搁置于屋架梁上。因双T板适用于较大跨度,厂房可选用较大的跨度或柱网,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双 T板还可以竖直安装在带形基础上作为墙板使用,此时肋部作为柱,面板和附着于其上的保温层作为围护结构。如果同时采用双 T板作墙板屋盖和楼层构件,则所用的各种双T板应取相同的板宽及肋距,以便彼此联结和支承。这种全部采用双T板的建筑,其预制构件的类型和数量可减少,建筑自重减轻,施工周期缩短,取得较好技术经济效果。 1.5截面型式比较灵活双T板屋盖有等截面和双坡变截面两种,前者也可用于墙板。预应力双T板跨度可达20米以上,如用高强轻质混凝土则可达30米以上。双T板的板面宽度常取1.23米,肋距一般为板面宽之半,肋底宽不小于10厘米,等截面的肋高约0.51.5米,变截面的跨中肋高约0.51.5米。 2.预应力双T板的生产工艺在工厂中预制预应力双T板,常用60150米的长线台座和先张法生产。基本台座可用钢模或混凝土胎模,其肋宽、肋高、板以及板的悬挑部分常做成可调节变更的。混凝土的浇筑、振实以及压光可采用专用的行模机。构件的养护可用蒸汽循环加热,利用同一个台座和模板可以生产不同跨度、不同尺寸的预应力或非预应力双T板,也可改为生产槽板,或将台座纵向隔开,改为生产单T板,可一模多用,比较灵活。 2.1 材料选用 2.1.1 钢筋预应力筋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1860级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其性能满足GB/T5224-2003的有关规定,普通钢筋采用焊接钢筋网片,网片由冷轧带肋钢筋CRB550制作,也可以采用冷拔光面钢筋CPB550,钢筋直径5mm,其性能满足JGJ95-2003(冷轧带肋钢筋)或JGJ19-92(冷拔光面钢筋)的有关规定,同时应当满足JGJ114-2003的有关规定。钢筋的规格见表1。吊钩采用HPB235钢筋,不得经过冷加工;预埋钢板采用Q235钢;纵肋内钢筋网底部增配的钢筋为HPB335热轧粗钢筋。 2.1.2 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2.2荷载条件构件根据标准图集有关参数选用,用作屋面的双T板设计按照均布荷载考虑,其荷载取值如下:板自重1.0 kN/m2,屋面找平防水1.25 kN/m2,吊重0.5 kN/m2,活荷载按照规范取值。 2.3 设计主要控制准则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抗裂控制等级为二级,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不允许开裂。 2.4 生产工艺 2.4.1 钢绞线间距钢绞线在构件中的布置,根据GB50010-2002第9.6条规定钢绞线相邻间距不小于25mm及公称直径的1.5倍,钢绞线水平和上下排间距(中至中)取40mm,保护层(中到边)不小于40mm 。 2.4.2 钢绞线放张及脱模时间的控制钢绞线的放张和脱模时间主要根据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确定,每次浇筑混凝土时,要预留三组以上试块(表2),其中一组标准养护,用于测定28天强度,其余试块应当与构件同条件养护,用于测定放张前混凝土强度。预应力筋放张时,混凝土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强度的90%,即36MPa。 2.4.3 张拉台座采用长线台座法胎模生产方案,可采用墩式、插板式、或承插式台座。当采用台座时,台座的各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其它型式台座可参考相应的要求:1)台座的承力台墩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应满足抗倾覆的要求;2)台座横梁受力后的挠度应控制在2mm以内,并不得产生翘曲;3)钢丝锚固板的挠度应控制在1mm以内。台座长度以100m左右为宜,但不宜小于50m;台座表面应光滑平整,平整度用2m靠尺检查,不得超过3mm;横向应做成5的排水坡度。 2.4.4 胎模制作 胎模质量的好坏是双T 板生产的关键之一,尤其是肋边是否平直光滑,肋角的弧度是否够大以及两肋的轴线是否平行,对构件的脱模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便于双T 板脱模,胎模施工完毕后先用磨光机和磨石将胎模表面磨光,第一次生产时采用黄油均匀涂刷胎模表面,经晒干后再用脱模剂涂刷一次,以后每次生产均最好采用专用脱模剂涂刷。 2.4.5 钢筋网片安装双T 板肋中构造钢筋网片是由5冷轧带肋钢筋或冷拔低碳钢筋制作的点焊网片。网片安装后,必须采取可靠措施与模板固定,包括上下位置和水平位置,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偏位或上浮。悬臂板上的网片筋安装,可待板肋浇筑完毕及板面混凝土铺平后安放,然后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时嵌入板面下15mm,可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对先张长线法生产有端横肋的预应力混凝土双T肋形板,应在设计和制作上采取防止放张预应力时端横肋产生裂缝的有效措施肋端垂直于肋梁设置钢筋网片防止粘结锚固区肋梁的劈裂应力,对分散布置的多根预应力钢筋,在构件端部10d(d为预应力钢筋的公称直径)范围内应设置3-5片与预应力钢筋垂直的钢筋网。为便于施工,本双T板采用预埋支座钢板锚筋兼作防劈裂钢筋网片。考虑到粘结锚固区预应力筋应力较低,但双T板长度较大,端部容易由于温度变形等作用产生沿纵向的拉力,为避免端部出现横向裂缝,并保证端部预应力的应力较低区域的承载力,在纵肋的最下端布置一根钢筋采用热轧HRB335粗钢筋,根据不同跨度,粗钢筋直径有16mm、18mm和20mm三种。 2.4.5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混凝土搅拌后运到浇灌地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粗骨料采用1020mm。浇筑方法是在肋浇筑之后,停0.5h 再浇筑板面混凝土,这是因为考虑到板面薄,混凝土强度大、温度高、随着水分急剧蒸发会引起混凝土收缩,同时肋的混凝土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受到硬胎模的约束会造成板面转角处的沉缩裂缝。板面混凝土浇筑完毕立即用湿麻布遮盖,待终凝后及时进行蒸汽养护,这是保证板面及板肋转角处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 2.4.6 预应力筋张拉张拉设备应根据预应力筋根数选用相应吨位的千斤顶,如选用20吨小型千斤顶单根张拉,应考虑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的影响,为提高张拉效率,最好选用行程较大的千斤顶,张拉油泵采用ZB4-500型。张拉控制应力采用0.75fptk,即con1395N/mm2 2.4.7 预应力筋放张预应力筋放张,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进行。混凝土试件要与构件同条件养护,才能真实反映混凝土强度。放张方法是从台座中部开始,为避免构件端部钢绞线的粘结性能,应采用缓慢放张工艺。 2.4.8 构件脱模起吊该工程的双T 板及大型屋面板的面积大、板面薄,板面在台座上的吸力大,且预应力筋放张后,钢筋回缩、端部混凝土承受法向应力而挤紧胎模。起吊时应保证构件脱模时不受拉开裂,起吊采用30t 门式起重机,吊装绳索与板的夹角不宜小于45,且在起模时四个吊点受力要基本一致后同步上升,四角吊点高差控制在30mm 以内,构件脱模起吊时不得出现卡模和损裂现象。 2.4.9 预制板的堆放和运输为防止堆放及运输过程中预制板产生裂缝,应注意保证其板面向上,重叠码放时,应在肋梁下设置单独的垫木;放置垫木的位置应紧靠吊钩位置,码放高度不应超过4层,运输过程中不应超过3层,双T板一般每米重约0.60.9吨,其运输和吊装可选用适宜的平板拖车和吊车。 2.5 型式检验根据国家规范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21-90)的要求,标准预制构件应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具体包括:承载力检验,抗裂检验和挠度检验,三项检验全部合格后可以判构件结构性能检验合格。对研制的预应力双T板型式检验表明,构件破坏为延性破坏,构件的承载力检验系数实测值ou1.55后未出现斜压破坏和受拉主筋端部滑脱现象,构件的抗裂和挠度检验全部满足规范要求。3.预应力预制构件发展 从预应力双T板近年来在国内迅速的普及可以看到,合理地设计采用预制构件的装配式结构,在工期、施工环境、质量、成本等方面有很多优越性,今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配套规范的实施,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作为设计人员,应当认识到预制装配式房屋结构有独特的设计建造原则,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必须采用与现浇混凝土房屋结构不同的设计建造的原则。很多人往往将整体现浇理解为唯一的混凝土结构形式,而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理解为“现浇”的替代产品,从而要求预制构件同样满足现浇结构的构造做法。这种观点导致的结果是不仅设计质量差,还会给施工带来麻烦和困难。事实上,预制与现浇结构体系各有自身的特点,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结构的平面布置、层高、稳定性和静力体系等等。当然,预制预应力房屋不一定全用预制,也可以用现浇混凝土作为梁、板、柱连续的接头或作为现浇面以减轻预制构件运输安装时的自重,这种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所谓“半装配式”结构兼有预制与现浇两者的优点,基本上排除了两者的弱点,避免了预制构件连结的困难,因而近几年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之所以衰退的原因主要还是技术上的,首先是构件跨度太小,形式陈旧,不能发挥预应力混凝土的优势,其次是缺乏对装配式房屋结构的系统研究和认识。例如大板多层和高层公寓建筑,就由于开间太小,承重墙过多,加之预制构件连结困难,用钢量太大,缺乏经济竞争力而受到淘汰。预应力双T板的普及和大梁应用表明,我国预制混凝土领域只要进行技术革新,采用新技术就大有发展前途。1、概述1.1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1.2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缺点1.3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和叠合板2、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和叠合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存在的问题2.2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存在的问题3、预应力混凝土制品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崔崇,程水明,刘少明,刘洪超,张爱萍. 超细矿粉在超高强度管桩砼中的应用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23(1):15-18.1 赵顺波,张新中. 混凝土叠合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M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28.2 蒋森荣.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学M . 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9.3 周晓芬. 高效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 建筑结构,1997 (10) :1232124.4 田安国.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