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上市车企为例.doc_第1页
开题报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上市车企为例.doc_第2页
开题报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上市车企为例.doc_第3页
开题报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上市车企为例.doc_第4页
开题报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上市车企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论文选题报告 申请时间: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上市车企为例研究方向: 课题来源国 家项 目部、省级项目横向联系自 拟合 同编 号经 费 数(万元)题目类型基 础研 究应 用研 究工 程应 用其 它报告内容:(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国内外现状综述;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近年,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爆炸式的增长,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增长率是我国GDP增长率的1.5倍至2倍,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已经成为全球汽车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作为汽车制造业的领军者,中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汽车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中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为基础,尝试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全方位的财务绩效评价,首先,分别以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和个体为对象评价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随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宇通客车,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偿债风险状况、发展能力状况、投资者获利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对其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其财务绩效较好的方面的原因,同时对其尚需改进的方面提供了建议。(二)研究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1980年中国年生产能力为22万辆,厂家达到200家左右,每家年均生产量只有1000辆左右。到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1379万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随着我国GDP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汽车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温,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令世人瞩目。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对中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状况也成为公司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因此,选择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作为研究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可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评价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现状,从而发现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目前的现状以至于促进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通过实证分析,对中国汽车制造业当前的现状进行剖析,梳理出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探寻可以进一步完善的解决方案,这对本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制造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自从有了生产经营活动,财务绩效评价的行为和方法就相伴而生了,这己经为翔实的会计史资料所证实。但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绩效评价却是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公司制出现之后才得以产生的。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也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1)早期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成本财务绩效评价20世纪以前,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以成本业绩为核心,这是财务绩效评价的初始阶段。从19世纪初开始,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展,纺织、铁路、钢铁等行业的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先后建立了相应的业绩计量指标,用于激励和评价企业内部的经营效率。此时用于评价企业基本经营活动的指标就是成本。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原有的成本计量与财务绩效评价制度表现出很大缺陷。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对工作效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按照理想状态为各种产品制定了原材料和人工的数量标准,进而建立了产品的标准成本。随着成本会计、差异分析的运用,成本指标更加完善,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财务绩效评价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和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随着股份制公司的诞生,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不参与企业经营的所有者和债权人日益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为满足债权人和投资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评价内容也逐步发生了变化,由成本指标扩大到会计报表所能提供的偿债能力指标和利润指标。这一转变过程可以用两个较为典型的实例来说明:第一,沃尔评分法的提出。20世纪初,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在信用晴雨表研究和中财务比率报表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通过7个指标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这了个指标分别是流动比率、自有资本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自有资本周转率。虽然沃尔评分法存在许多问题,但他提出的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的方法为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开拓了思路。第二,杜邦分析体系的提出。同样在20世纪初,由多个独立的单一经营公司合并创立的杜邦公司,成为这一时期新型企业组织结构的典型。面对需要协调的垂直式企业的多种经营、市场组织以及如何将资本投入到利润最大的经营活动等问题,杜邦公司的最高管理者设计了多个重要的经营和预算指标,以协调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并将资源有效地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这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其为企业整体及其各部门的财务绩效评价提供了评价依据。(3)当代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EVA和BSC20世纪90年代是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以价值为标准的现代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方法EVA管理系统和以BSC战略管理系统为代表融入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方法。EVA管理系统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由美国思腾-思特(Stern &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针对剩余收益指标作为单一期间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所存在的缺陷,于1991年开发出的经济增加值指标。EVA是指一定会计期间企业使用一定量的资产创造出的全部收益减去该资产使用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EVA=息税前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产平均余额EVA的基本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是说,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而在传统的会计方法下,很多公司财务报表显示盈利,但股东财富不一定增长,因为会计利润计算过程中,只扣除了债务利息,而没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实际上,只有企业利润超过股东的机会成本或资本成本,股东财富才真正增加了。建立在EVA基础上的激励制度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取向趋于一致,有助于避免决策次优化。同时由于扣除了全部资本成本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从而该指标有利于克服传统指标对经济效率的扭曲,真正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最大限度地剔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但是,EVA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与不足。首先,EVA仍然注重财务数据,忽视非财务数据,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其次,EVA应用过程比较复杂,项目调整具有随意性;再次,EVA没有考虑规模差异,会偏袒规模大而收益低的公司。以BSC为代表融入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方法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在公司制定战略计划、评价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经理人员激励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许多经营人员感到以会计为基础的传统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己不能圆满完成这些任务。近几年来,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在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大多数分析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的经济理论指出财务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应该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1996年对250家大型美国公司年度激励计划设计的调查中,托瓦-潘林发现存在三类主要的非财务稽标:经营、顾客和员工。目前,经常使用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目标,如完成一项并购或项目的关键部分、公司重组和管理;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如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培训、团队精神、管理有公共责任创新能力,如研发投资及其结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目标;创新能力,如研发投资及其结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目标;市场份额。(二)国内的研究现状中国企业业绩考核评价的研究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并且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而渐进发展变化的。我国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产生并不是出于增强企业诚信和提高资源配置的需要,而是国家为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与控制,保证企业实现政府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管理措施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侧重于对工业经济的运行效果的考核,这一时期主要采用单一指标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财务权高度集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因此,当时的主要考核指标是工业企业的生产产值、企业规模和产品产量等,考核办法是将企业的年终完成结果与年初计划相比较,以此确定企业的财务成果。这种考核办法存在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投入、不重挖潜的严重弊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逐步建立,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的间接管理方式,在评价内容上考虑多角度,因此,我国开始逐渐采用综合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 在中国,企业经营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曾经出现过三次变革:第一次是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设计了一套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的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所替代,原来计划经济下比较单一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己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要求,为了更加综合的评价企业,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开始涉及到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等方面。虽然财务通则的颁布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但是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评价体系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能很好的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第二次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评价指标,新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对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更具指导意义,使得企业开始注重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资本保全意识,而且充分考虑到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企业财务通则而言,有利于企业增强资金保全意识、引导企业从过去注重追求产值和追求高投入逐步转向注重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人士而一言,该指标体系为其对企业财务业绩做出较综合的财务评价,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该指标体系没有考虑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第三次是1999年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颁发后,国企改革也拉开了序幕,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其中,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效绩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基本指标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己获利息倍数、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8项计量指标构成。修正指标是从各方面调整完善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计量因素,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辅助部分。通过修正指标的分析评价,实现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全面调整和修正,形成定量指标评价结果。修正指标由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速动比率等12项计量指标构成。评议指标是用于评价企业资产财务及管理状况等多方面的非计量因素,是对计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评议指标由财务者基本素质等8项非计量指标构成。该评价体系以统一的评价标准值为对比基础,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财务指标为标准来评价企业绩效的状况,有利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国际接轨。它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初步形成了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是最全面、最科学,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进入21世纪,国内很多学者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王雷和胡维华(2000)提出采用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市公司盈利指标、社会贡献考核指标等5个一级和n个二级财务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上市公司多因素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川潘琐、程小可(200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用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率共9个指标,对上证30指数样本股进行评价。冯福根和王会(2001)芳提出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多角度评价体系。池国华、迟旭升(2003)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探讨上市公司的整体财务绩效评价问题,在比较和评述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基础上,从评价程序的确立、指标体系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确定等三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创新与改进提出建议。李晓、李娜、余玉苗(2005)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现金获取能力的指标作为评价企业财务能力的基本指标,对各项财务指标在评价企业财务能力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专家匿名打分,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家打分结果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评价财务能力的综合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对电力行业在市场中的财务竞争力、不同电力公司的单个财务能力及整体财务能力进行了评价。顾文炯(2005)选取了常用的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股东权益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利润率、资产收益率共计15个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形成财务评价模型,从企业财务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质量四个方面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业绩进行评价。其他还有因子模型法,基于雷达图的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熵值的评价方法等。此外,各社会机构针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评价研究也层出不穷,自1996年以来,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每年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有关资料,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选取了盈利水平、发展速度和财务状况等三方面的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及全部资本化率进行考评。各上市公司的最后得分是在各单项指标考核评分的基础上,乘以每项指标的权重,然后相加得到总评分。 从1999年开始,上市公司杂志开展了“沪市50强上市公司”评选活动。这一评选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和市值4个指标,先计算4项指标的单项得分,然后根据单项指标由大到小对沪市全部参选上市公司进行单项排名。另外,步入二十一世纪,由国内著名财经网站“证券之星”网站与复旦大学金融期货研究所共同开发的“证星若山风向标”,上市公司财务评测系统,和由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与北京海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中国企业标准”资信评级体系在业界也拥有较高知名度。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侧重于对企业财务绩效研究方法及理论的探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运用统计学的相关方法,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谈到的居多,很少将这些分析方法具体的运用到汽车制造行业,对汽车制造行业及某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的很少。四在这种背景下,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评价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其他行业的财务绩效评价起到理论上的借鉴作用。三、研究的目的、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一)研究目的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是企业追求的核心价值。不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企业绩效评价给予高度关注,并积极开展探索实践,从财务数据入手,应用多元统计研究方法,构建绩效评价模型,通过理论模型研究和行业实证分析,客观评价上市公司绩效。这一方面,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企业管理;另一方面,有助于公司自身不断改善经营管理,调整投资决策。汽车产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带动和影响着整个工业经济,影响着产业金融资本和非产业金融资本的流向和流量,影响着中国家庭生活现代化的进程,改变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节奏和广度。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是整个上市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上游涉及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等行业,下游涉及销售、维修、保险、金融等行业。汽车制造业因其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力而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状况,已成为整个汽车行业发展状况的风向标,进而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利润是企业绩效管理追逐的最终目标,数量化则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最有效管理手段。尽管某具体组织、个体的绩效目标设置各不相同,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但这些评价指标中最有说服力的、与企业最终经营目标最接近的还是产量、销量、成本、费用、利润等财务量化指标。从企业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来看,无论是企业绩效目标的制定、指标分解、绩效指标统计、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激励等都离不开企业财务。因此,通过考察企业财务绩效状况遂成为考察企业整体绩效的最佳“窗口”。本文拟通过对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拟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发展能力、股本扩张能力等四个方面,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整体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发掘当前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寻汽车制造业可持(二)研究内容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筛选出若干客观指标,重新设置各指标权重,结合最新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探索尝试建立一套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提高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及管理的若干对策和建议。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归纳研究现状,阐述研究内容与思路;第二章介绍相关理论与概念;第三章主要探讨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第四章为实证分析;第五章介绍政策建议;第六章为总结研究结论和展望。研究的目的如下。1序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1.3 文献综述1.3.1 国外研究综述1.3.2 国内研究综述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研究方法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1 概念界定2.1.1 上市车企2.1.2 财务绩效评价2.2 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2.2.1绩效评价基本理论2.2.2财务企绩效评价的内涵2.2.3 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3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 构建原则3.2 指标选取3.3 指标内涵4 上市车企财务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4.1 主成分分析法介绍4.2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4.3 实证过程及结果4.4 上市车企财务绩效评价的结果分析5 提升上市车企财务绩效评的建议6 结论与展望6.1 研究结论6.2 研究展望(三)技术路线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如所示:问题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框架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核心概念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财务绩效评价的指标构建指标选择与构建构建原则上市车企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样本选取实证过程及结果提升上市车企财务绩效的建议价研究结论与展望上市车企财务绩效评分析图1 技术路线图四、研究的创新之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预期目标(一)研究创新之处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构建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上市车企财务数据,客观分析企业的财务绩效状况,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意见。(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在分析中需要选取科学、全面财务绩效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来评价上市车企的财务绩效状况。因此在选择财务评价指标时必须结合汽车制造企业的财务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合意的指标。五、可行性论证(1)选题可行性。已有文献对财务绩效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从理论到实证分析均较多的探讨。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中国上市车企财务数据为样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客观的评价上市车企的财务绩效情况。(2)数据可得性。学校、学院具备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泰安研究数据库(CSMAR)和网上可以查找各种资源数据库等,上市公司的企业年报中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披露,使得相关数据资料可得。学校图书馆已购买了CNKI中文全文期刊,维普全文科技期刊、万方全文科技期刊、Elsevier、ABI/INFORM GLOBAL、ABI/INFORM Dateline等中文、英文期刊数据库,可以下载和打印上述数据库中的相关学术文献,使得文献采集可以实现。(3)研究方法可操作性。本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本人熟悉掌握Excel、SPSS等软件的应用,为论文的数据处理工作提供了保障。(若纸不够,请另附页)主要参考文献:1 Robert Simon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 control systems for implementingstrategyM.Prentice Hall Inc, 2000.2Drunker,P.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measur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review, 1998.2.3任建国.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及其应用J.会计之友,2010(21):63-64.4Paul R.Brown.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Statement Analysis:A strategic Perspective J . DrydenPress, 2001.,5Richard S.William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on Employee PerformanceM.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9.59-63.6陈毅.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4):7-10.7孙伟.EVA在企业缋效评价中的应)9研究J.商业研究,2006.5.8KaIogeras N.,Banurakis G, Zopounidis C,etal.Evaluating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agri-foodfirms: Amulti criteria decision- aid approach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 2005.70(3).9张勇,李忐彤,李补喜.上市公同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J.山西财经人学学报,2001,23(4):87-89.10杨红丽.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历史演进看发展趋势J.经济视角.2007(2),72-73.1lJam Copeland,Valuation: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M. John Wiley &sons, 1995.12Darosa Debra.A, Niehaus Amy.H and Markwell Stephen.J.Assessment of a SurgeryClerkship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J.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0.17.13邓明然.高级财务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山版社,2004.14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7-65.15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6张先治.构建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6).17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问答M?北京:经济科学山版社,1999.18王雷,胡维华.多冈素层次模糊评价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数呈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19李晓,李娜,余玉苗?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模型及其运W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07.20潘淡,程小可.上市公司业绩的主成分评价方法J.会计研究,2000.21冯福根,王会芳.上市公司绩效多角度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12.22顾文炯.用闪子分析法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J.安黴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3Banker.R.D.,G.Potterand D.Srinivasa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inventive plan thatincludes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sf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0.24P.A.Pierksand A.Patel. What EVA and How Can It Help Your Company J.ManagementAcounting,1997(11):12 ?23.25A.H.Vause.Guideto Analyzing CompaniesM.London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26肖沪和.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创新设计与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3.22(7):30-32.27祝贺.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2007.28Kaplan.R.S,Norton.D.P. 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 1:71 ?79.29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0孙奕驰.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管理学院,2011.3101av Sorenson.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level Learning on Market Entr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