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1页
市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2页
市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3页
市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4页
市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为进一步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规模化,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精神要求。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结合我市地理自然条件和蔬菜生产实际,提出建设该项目。一、项目背景(一)项目建设的意义1、发展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是保障该区居民蔬菜消费安全的客观需要。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国内市场,尤其是京津唐地区需求将继续增长,其主要原因:一是该地区人口将继续增长。,随着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人口将进一步向京津唐区域集聚,必将增加蔬菜消费需求。二是该区居民收入高、对农副产品品质要求高,对安全、营养、保健蔬菜的需求量大。是我国最重要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2、发展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是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蔬菜生产效益高,一般露地蔬菜亩纯收入3000元左右,拱棚蔬菜亩纯收入800010000元,日光温室蔬菜亩纯收入20000元左右,是我市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一项产业。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优质优价,从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3、发展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不仅是以提高传统种养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手段增加农产品数量供给的过程,更是不断注入科技、信息、管理、服务、设施等现代化要素,逐步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的过程。通过发展京津唐优质蔬菜基地,使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经营形式等得到集成应用,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可全面提升以单产、质量、效益为标志的蔬菜现代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二)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德州是农业大市,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蔬菜是我市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全市有8个县市区蔬菜面积超过20万亩,被农业部列为蔬菜生产优势产区,有4个县市被列入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县。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0万亩,总产800万吨,总产值9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39%,德州市蔬菜发展规模档次与维坊等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位居全省前列。1、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实施“一县一品、一乡一品”战略,地方特色进一步凸显,全市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区域分工逐渐形成,规模日益增大,按品种形成了德州西瓜、辣椒、盖韭、大蒜、食用菌等十几个地方特色品种。按区域布局形成了平原县的西片黄瓜、中片番茄、东片西葫20万亩三大温室生产基地,宁津东部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齐河南部的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中国食用菌之乡”武城,建成了500万平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禹城市的20公里绿色蔬菜长廊等众多规模宏大的蔬菜基地。2、地方特色突出。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以色列西红柿、法国西葫、天津黄瓜、樱桃西红柿、小型西瓜、山药、芦笋、生菜等一批国内外优良品种在这里成功推广。通过加大本地特色蔬菜的开发力度,“德夏白16号” 等一批地方特色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审定,像德州西瓜、德州香把子白菜、庆云大叶香菜、经济开发区香椿刘香椿(清朝贡品)、武城辣椒等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其它优势资源也正在得到挖掘整理和开发,进一步丰富了居民菜篮子。3、产业素质明显增强。蔬菜设施栽培实现了从地膜覆盖、小拱棚、大拱棚、日光温室到智能化温室的梯次发展。示范区内实行五统一服务,菜农严格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集成应用了二氧化碳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有机无土生态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棚卷帘机及微滴灌等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日光温室品质蔬菜栽培技术优化集成与开发、进口番茄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开发等一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市奖励。4、蔬菜质量明显提高,地方特色品牌正在叫响。通过实施“绿色餐桌工程”、“十万亩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等措施,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山东省农业厅2009年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5.7%,居全省前列。全市260万亩蔬菜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种达40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品种16个,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种有7个。通过举办武城辣椒节、德州有机转换西瓜推介会等蔬菜品牌产品的展销联谊促销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在交通主干道道口设立大型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提高了“德州品质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有机转换认证的“德州”牌西瓜每公斤6元,仍被抢购一空,齐河的“康瑞源”牌金针菇被指定为奥运食品,陵县、平原的西葫、黄瓜等响誉京津。5、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目前,全市有60多处蔬菜批发市场,其中 36处年交易额超过千万元,有6家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定点批发市场。全市蔬菜加工企业80多家,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2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订单蔬菜基地面积不断扩张。全市蔬菜经济合作组织50余家。各品质蔬菜示范区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积极推进净菜包装标志上市,大力发展蔬菜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成效明显。二、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优势分析:1.自然条件适宜。我市地处东经115045117024,北纬3602738032。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北纬32-42之间属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我市正处于最佳发展区域。属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全年无霜期长达200天,年平均气温13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546毫米。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大部分地方均能用黄河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土层深厚,非常适宜蔬菜生长,冬季大棚不需加温就可进行越冬蔬菜生产。市域内污染工业企业少,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等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要求。2、区位优势突出。我市北接京津、南融济南,历史上就是京津南菜园。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可一小时到省、两小时入卫、三小时进京,京沪高铁接通后, 交通更加便利。与寿光相比,我市蔬菜的销售运输条件,更有比较优势。3、名产众多。一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为我们遗留了许多历史名产,如:德州西瓜、庆云香菜、紫芽香椿等。二是有刺黄瓜、粉色西红柿、法国西葫芦、越冬盖韭、食用菌等蔬菜产品规模不断扩张。为我们打造名牌产品提供了基础条件。4、技术优势明显。我市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广大菜农的种植经验、技术丰富,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体系较为健全,蔬菜重点乡镇都配有蔬菜站,技术力量雄厚。组建了德州市专家顾问团,与农业科研及大专院校合作广泛,常年进行农业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全国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能够率先在我市试验、示范、推广。(二) 发展潜力分析1、领导重视程度高,后发优势明显。德州市委市政府,历来对发展优质蔬菜基地极为重视,采取了种种措施促进蔬菜业的发展。1978年全市蔬菜面积仅有25万亩,到1994年突破140万亩,到2009年达到260万亩。 2009年以来,又实现了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到“提质”“扩量”的双轮驱动发展,大力开展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活动,市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予以扶持。由于我市蔬菜生产起步晚、发展快,与寿光等蔬菜老产区相比,土壤病菌和农药残留少,后发优势明显,易于发展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结构调整有空间。2009年,德州率先成为全国“吨粮市”,全市有1000万亩耕地面积,据测算60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即可保证我市粮食生产安全,全市现有260万亩蔬菜,尚有140多万的调整空间。3、品质改善有潜力。近几年来,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较快,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一批产品和基地得到质量认证。这些优良产品的单项或多项品质指标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但覆盖率有待提高,“三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有待于进一步扩大。4、单产提高有后劲。如日光温室黄瓜亩产最高可达3万公斤,但全市平均产量只有1万公斤左右,极具发展开发潜力。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一)指导思想以提升品质、安全高效、农民增收、保障京津唐地区蔬菜供应为目标,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打造蔬菜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全市蔬菜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监管制度化、生产档案记录规范化,产品销售包装化,产品营销品牌化。(二)基本原则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二要发挥资源优势,成方连片区域化经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梯次发展。三要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组织发展、完善市场销售体系等,全面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四要坚持质量安全原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科学用药、施肥,建立生产记录和档案,从生产环节抓起,加强质量监控。五要坚持政府适当补贴,企业积极参与,农民作为投入主体的原则。(三)发展目标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蔬菜面积达到300万亩,蔬菜全部实现无公害,“三品”认证覆盖率达到100%。按照国家绿色蔬菜生产标准,集中建成100万亩绿色蔬菜产区建设任务。即建设成10万亩黄瓜、10万亩西葫芦、20万亩西红柿、10万亩西瓜、10万亩韭菜、10万亩马铃薯、5万亩香菜、20万亩辣椒、5万亩豆角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00万平方米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内采用先进蔬菜设施装备,加强菜田基础设施和保护地设施建设,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高。 加强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实现优质种苗集中供应,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加强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蓝)色诱虫板等技术装备,建立蔬菜检验检测体系,健全蔬菜品质制度保障体系。打造冷链物流体系,实现蔬菜产品包装标志上市。通过培育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蔬菜品牌,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和山东名牌产品。净菜销售、品牌化销售率达60%以上 绿色蔬菜产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20%,菜农的蔬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四)区域布局1 、温室蔬菜区:要以临邑、平原、齐河、陵县、禹城、宁津为重点,发展精细蔬菜,大力发展西葫芦、黄瓜、西红柿三大主要温室作物,进一步膨胀棚区规模,形成区域优势。力争三年内使我市日光温室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2、都市农业区:要以德城区、经济开发区为重点,采用先进蔬菜设施装备,组装集成现代农业技术,汇集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把两区建设集旅游、采摘、展示、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城郊型蔬菜经济区。3、拱棚蔬菜区:以平原、齐河、禹城、陵县、宁津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拱棚西瓜、西葫芦、小拱棚韭菜等主导产品,力争三年内使我市拱棚蔬菜面积达到120万亩。4、加工出口蔬菜区:武城、乐陵、宁津要借助飞达、英潮、瑞丰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出口型蔬菜基地30万亩。5、露地菜区:以乐陵、武城、夏津、庆云、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马铃薯、大蒜、芹菜等品种,力争三年内使我市露地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并积极探索粮菜、菜菜、棉菜间、轮作模式,不断加强创新,进一步优化间作模式,丰富间作内容,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综合效益。6、食用菌区:以武城、齐河的“标准化菇房生产”“林菌间作”“工厂化栽培”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全市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菌种场等资源,对全市食用菌产业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实施“十、百、万、亿”工程,即在全市重点培育十个菌种生产企业,带动百村万户发展食用菌,使全市食用菌产值超过十亿元。四、工作措施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品质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围绕新棚用地、分散种植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等重点问题,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科学引导土地向企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流转,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实现优质种苗集中供应。(二)提高设施装备能力,为品质农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优质蔬菜基地选址要符合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标准,无工业污染,土壤洁净,水源良好;优质蔬菜基地内实现水、路、电三通。推广无支架日光温室棚型结构,提高蔬菜设施化水平;大力推广蔬菜农业机械,提高菜田机械化水平;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三)集成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为品质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品种优良化。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引进一批先进适用的蔬菜新品种,确保优质良种推广应用率达到100%。二是生产标准化。坚持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用药、用肥,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生产记录和档案,加强质量监测监控,确保生产安全。三是技术集成化。抓好农业高新技术在蔬菜生产中的集成应用。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农业高新技术,确保技术推广到户率80%以上。(四)建立健全检测体系,为优质蔬菜基地发展提供保障。逐步建成以市级检测为龙头,以县级检测站为骨干,以基地、市场和加工企业检测点为补充的检测体系,形成覆盖全市各类市场的蔬菜上市检测、监控网络。示范区率先建成检测站点。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产品溯源三项制度,实现蔬菜产品的可溯性。(五)推进知名品牌创建,提高品质农业效益。以蔬菜加工企业、批发市场或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申报绿色、有机蔬菜品牌。项目结束前,每个示范区都要申报成功一个绿色或有机蔬菜品牌,并带动周边农民实现蔬菜品牌化经营。加强品牌宣传,力争打造国内、省内知名品牌,实现优质优价销售。(六)加强采后处理建立冷链物流,提升蔬菜产品档次。对蔬菜质量的影响,除产品的自身品质外,蔬菜产品在采摘、运输、贮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使菜农损失很大。所以要按标准化加强蔬菜产品采后处理,搞好保鲜运销,推进蔬菜产品包装标志上市。支持基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冷链物流体系,购入冷藏货柜车,建造冷库及产品包装加工车间,减少蔬菜因为保存和运输造成的损耗,提升蔬菜产品档次,增加菜农的经济收益。五、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优质蔬菜面积增加40万亩,预计可增产蔬菜200万吨,增加产值20亿元。(二)生态效益。一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三是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生物反应堆二氧化碳施肥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农药对水土资源的污染,实现项目区农业良性循环,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社会效益。一是项目建成后,蔬菜总产达1000万吨,可保障京津唐地区蔬菜供应。二是通过项目建设使全市蔬菜质量全面提高,建成全国颇有影响的“放心蔬菜”生产基地市。从而使德州品牌形象全面提升。三是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德州市品质蔬菜业发展汇报提纲德州市辖1区、2市、8县,总人口56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6万人,耕地面积近千万亩,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蔬菜是我市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 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0万亩,总产800万吨,总产值9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43%,德州市蔬菜发展规模档次与维坊等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位居全省前列。一、发展现状1、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实施“一县一品、一乡一品”战略,地方特色进一步凸显,全市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区域分工逐渐形成,规模日益增大,按品种形成了德州西瓜、辣椒、盖韭、大蒜、食用菌等十几个地方特色品种。按区域布局形成了平原县的西片黄瓜、中片番茄、东片西葫20万亩三大温室生产基地,宁津东部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齐河南部的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中国食用菌之乡”武城,建成了500万平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禹城市的20公里绿色蔬菜长廊等众多规模宏大的蔬菜基地。全市有8个县市被农业部列为蔬菜生产优势产区,蔬菜面积超过了20万亩,平原、齐河、陵县、临邑4县被列为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武城、乐陵2县市被列为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2、地方特色突出。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以色列西红柿、法国西葫、天津黄瓜、樱桃西红柿、小型西瓜、山药、芦笋、生菜等一批国内外优良品种在这里成功推广。通过加大本地特色蔬菜的开发力度,“德夏白16号” 等一批地方特色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审定,像德州西瓜、德州香把子白菜、庆云大叶香菜、经济开发区香椿刘香椿(清朝贡品)、武城辣椒等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其它优势资源也正在得到挖掘整理和开发,进一步丰富了居民菜篮子。3、产业素质明显增强。蔬菜设施栽培实现了从地膜覆盖、小拱棚、大拱棚、日光温室到智能化温室的梯次发展。特别是2009年全市上下开展十万亩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以来,示范区内实行了五统一服务,菜农严格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集成应用了二氧化碳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有机无土生态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棚卷帘机及微滴灌等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日光温室品质蔬菜栽培技术优化集成与开发、进口番茄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开发等一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市奖励。4、蔬菜质量明显提高,地方特色品牌正在叫响。通过实施“绿色餐桌工程”、“十万亩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等措施,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山东省农业厅2009年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5.7%,居全省前列。全市260万亩蔬菜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种达40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品种16个,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种有7个。通过举办武城辣椒节、德州有机转换西瓜推介会等蔬菜品牌产品的展销联谊促销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在交通主干道道口设立大型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提高了“德州品质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有机转换认证的“德州”牌西瓜每公斤6元,仍被抢购一空,齐河的“康瑞源”牌金针菇被指定为奥运食品,陵县、平原的西葫、黄瓜等响誉京津。德州市(国强亚联)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创建进展顺利,面积较大,质量较高,市场前景看好。5、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目前,全市有60多处蔬菜批发市场,其中 36处年交易额超过千万元,有6家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定点批发市场。全市蔬菜加工企业80多家,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2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订单蔬菜基地面积不断扩张。全市蔬菜经济合作组织50余家。各品质蔬菜示范区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积极推进净菜包装标志上市,大力发展蔬菜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成效明显。二、发展优势1、领导重视程度高,后发优势明显。德州市委市政府,历来对发展优质蔬菜基地极为重视,采取了种种措施促进蔬菜业的发展。1978年全市蔬菜面积仅有25万亩,到1994年突破140万亩,到2009年达到260万亩。 2009年以来,又实现了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到“提质”“扩量”的双轮驱动发展,大力开展品质蔬菜示范区创建活动,市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予以扶持。由于我市蔬菜生产起步晚、发展快,与寿光等蔬菜老产区相比,土壤病菌和农药残留少,后发优势明显,易于发展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自然条件适宜。我市地处东经115045117024,北纬3602738032。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北纬32-42之间属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我市正处于最佳发展区域。属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全年无霜期长达200天,年平均气温13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546毫米。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大部分地方均能用上黄河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土层深厚,非常适宜蔬菜生长,冬季大棚不需加温就可进行越冬蔬菜生产。市域内污染工业企业少,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等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要求。3、区位优势突出。我市北接京津、南融济南,历史上就是京津南菜园。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可一小时到省、两小时入卫、三小时进京,京沪高铁接通后, 交通更加便利。与寿光相比,我市蔬菜的销售运输条件,更有比较优势。4、名产众多。一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为我们遗留了许多历史名产,如:德州西瓜、庆云香菜、紫芽香椿等。二是有刺黄瓜、粉色西红柿、法国西葫芦、越冬盖韭、食用菌等蔬菜产品规模不断扩张。为我们打造名牌产品提供了基础条件。5、技术优势明显。我市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广大菜农的种植经验、技术丰富,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体系较为健全,蔬菜重点乡镇都配有蔬菜站,技术力量雄厚。组建了德州市专家顾问团,与农业科研及大专院校合作广泛,常年进行农业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全国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能够率先在我市试验、示范、推广。6、结构调整空间大。2009年,德州率先成为全国“吨粮市”,全市有1000万亩耕地面积,据测算60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即可保证我市粮食生产安全,全市现有260万亩蔬菜,尚有140多万的调整空间。三、下一步工作打算2010年,全市蔬菜生产工作,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提质量、扩规模、创品牌、增效益”总体要求,积极引导、扎实工作,力争全市蔬菜总面积达280万亩,总产90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措施的落实:1、全程监控提质量。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把“蔬菜质量安全工程”做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全市大力实施。为此,在产前加强蔬菜投入品管理,加大对违禁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的清查力度,农业执法部门每年在重点蔬菜产区进行3次拉网式检查,净化农资市场,确保蔬菜生产投入品安全。在产中努力解决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问题,大力推广抗病抗虫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化学药剂防治次数,降低农药使用量。产后进一步完善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健全产品检测体系,逐步建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县级检测站为骨干,以基地、市场和加工企业检测点为补充的检测体系,搞好产品抽检和自检,以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2、多措并举扩规模。要围绕品质蔬菜业示范区创建,从培养亮点、制高点入手,实施“大户带强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