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兰溪市黄湓大桥静动载试验报告浙江省兰溪市黄湓大桥加固后静动载试验报告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二OO八年九月1目 录1 概述12 静动载试验目的33 静动载试验依据44 试验组织54.1 人员组织54.2 仪器设备55 静动载试验65.1 静载试验65.1.1 静载试验荷载与加载实施65.1.2 测试内容及方法75.1.3 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75.1.4 加载方式与分级加载85.1.5 加载位置与加载工况确定85.1.6 试验加载程序115.1.7 静力试验原则126静动载试验结果分析及评定126.1 静载试验126.1.1 应变(应力)试验结果分析136.1.2 挠度试验结果分析186.1.3 裂缝宽度监测试验结果分析236.1.4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247 结论和建议257.1静载试验结果257.2 建议25I浙江省兰溪市黄湓大桥加固后静动载试验报告1 概述兰溪黄湓大桥位于兰溪市西侧的兰江上,主桥为52m380m52m连续箱梁,长344m,东岸引桥为五孔30m预应力T梁,西岸引桥为十九孔30m预应力T梁,桥梁全长1069m。主桥连续箱梁结构采用50号混凝土,单箱单室箱形截面,支点箱梁高5m,跨中梁高为2.4m,顶板两侧设1.5%横坡,腹板厚60cm渐变至跨中35cm,底板厚60cm渐变至30cm,箱宽8m,两侧翼缘板悬出3.85m,箱梁顶宽15.7m。连续箱梁为三向预应力结构,采用挂篮悬臂浇注法施工。箱梁纵向预应力束为715钢绞线(=1500MPa), 采用OVM15-7或YM15-7锚,预应力管道采用内径70mm波纹管;横向预应力束为高强碳素钢丝,每束为24(=1600MPa),采用弗氏锚、墩头锚,预应力管道采用内径50mm波纹管;竖向预应力为精轧螺纹钢筋(=750MPa),采用YGM锚,预应力管道采用内径45mm铁皮管。基础为钻孔嵌岩灌注桩基础,全桥共计117根,除5、10号桩径为1.2m外,其余桩径均为1.5m桩径。5号10号,19号27号墩嵌入微风化泥质粉砂岩2m,其余各墩台均嵌入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 本桥主要技术标准如下:1、荷载等级:汽车-20级、挂车-100、人群荷载3.5kN/m2。2、桥面宽:净1520.5防撞护栏,总宽16m。3、桥面横坡1.4%,纵向0.6%。4、通航等级:五级,净宽30m,净高5.5m。5、设计水位:百年一遇,33.93m(黄海高程)。6、接线标准:桥头接线按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标准。7、地震烈度:五度。黄湓大桥从1994年9月18日开工至1997年7月28日建成通车,大桥在投入使用8年后,由于施工质量等原因,该桥主跨连续箱梁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桥面铺装破损严重,由伸缩缝破损、老化变形引起的跳车,漏水问题尤为突出,危及桥梁的安全。为此,兰溪市公路管理段委托北京交科规划设计院对该桥主桥进行加固设计。主要采取化学灌浆与封闭裂缝、在主梁箱室内增加横隔板以改善箱梁的整体受力性能、在箱梁开裂区域粘贴热轧扁钢带限制裂缝发展、箱外底板粘贴碳纤维布、更换桥面铺装等方法进行加固补强。加固后桥梁现状照片如图11所示。图1-1 黄湓大桥现状照片为检验加固补强效果,受兰溪市公路管理段的委托,北京公科固桥技术有限公司于近期对该桥进行了静动载试验。2 静动载试验目的为检验加固补强效果,确定经加固补强后的箱梁使用承载能力能否满足原设计荷载等级汽车-20级、挂车-100的要求。确定本次加固后质量检测及荷载试验的目的如下:1. 通过对腹板加厚混凝土表面进行取芯,对新浇混凝土强度,典型裂缝深度及新老混凝土界面的粘结状况进行调查。采用敲击法对钢板粘贴效果进行调查;在箱梁底板粘贴碳纤维部位取样,对碳纤维与混凝土间的粘贴强度进行检测;采用索力测试仪对体外预应力的实际受力状况进行测试。通过测定主桥箱梁结构在试验荷载作用下控制断面的应力和挠度,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对结构实际使用性能和工作状态作出评价。通过测定主桥桥跨结构的自振特性、在动荷载作用下动挠度与冲击系数,评定主桥结构的动力性能。通过对质量检测及荷载试验、以及对检测、试验观测数据和试验现象的综合分析,对实际结构作出总体评价,为工程验收提供技术依据,并为今后同类桥梁设计提供经验和积累资料。3 静动载试验依据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 D21-89)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 023-85)3公路旧桥承载能力鉴定方法(交通部标准,1988年)4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送审稿,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5公路桥梁荷载实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6浙江省兰溪市黄湓大桥加固后荷载试验技术服务合同7浙江省兰溪市黄湓大桥质量检测与评价报告8兰溪黄湓大桥加固设计施工图4 试验组织4.1 人员组织为保证静载试验检测工作顺利、优质的完成,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专门组织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成立试验小组,具体人员组成见表4-1。 检测人员组成 表4-1序号姓名职称、职务本项目担任工作1郑晓华高级工程师静力荷载试验技术顾问2王润建工程师试验策划、试验车辆指挥加载3牛晓斐、秦伟航工程师仪器的粘贴、连接4逯志国助理工程师数据采集5熊海涛助理工程师挠度读取4.2 仪器设备本次静力荷载试验所用仪器设备及性能指标见表4-2。 试验仪器设备及性能指标 表4-2序号名 称规 格数 量精度1静态应变仪JC-4A1台1mx2测量导线10m、50m若干3智能弦式数码应变计JMZX-21221mx4综合测试仪JMZX-200X11mx5钢卷尺5m2个1mm6笔记本电脑IBM1台7其它工具等5 静动载试验5.1 静载试验桥梁静载试验,主要是通过测量桥跨结构在静力试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以确定桥梁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设计期望值是否相符。它是检验桥梁结构受力特征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5.1.1 静载试验荷载与加载实施就本加载试验项目而言,所需加载车辆的数量,将依据设计标准活荷载产生的该加载试验项目对应的控制截面内力或变位的最不利效应值,按下式所确定的原则等效换算而得: 式中: 静力试验荷载效率; Sstate 试验荷载作用下控制截面内力计算值; S 控制荷载作用下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计算值(不计冲击); (1+) 按规范取用的冲击系数。本次试验荷载根据汽-20、挂-100产生的控制截面内力、位移等最不利效应值进行计算而得;实际施加的试验荷载采用10辆单辆重约300kN的三轴载重货车充当,试验车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5-1。加载车辆主要技术参数 表5-1序号车牌号a (m)b(m)c(m)前轴重(kN)中轴重(kN)后轴重(kN)总重量(kN)1豫P326683.51.41.8921321233472豫P330283.51.41.8711311263283豫P582663.51.41.8641441243324豫P326293.51.41.8691251203145赣E207113.51.41.81041111033186赣Z434043.51.41.8901051053007豫N336883.51.41.8741051002798赣E853153.51.41.88799972839赣E227463.51.41.87312111430810赣E238353.51.41.8751101072925.1.2 测试内容及方法本次静载试验确定的测试项目及量测方法如下:1控制截面处表面应变(主应力)的测量采用在构件表面粘贴应变片(应变花)后通过导线连接静态应变仪进行采集;2箱梁挠度测试采用在桥面布置连通管,通过连通管内液面的变化来读取; 3裂缝宽度的变化采用骑裂缝粘贴弦式应变计进行监测测量。5.1.3 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由于主桥关于中跨跨中断面对称,故可选择半桥作为静载试验对象,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兰溪侧半桥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加载试验内容,确定本次试验测试断面为兰溪侧边跨跨中截面,兰溪侧次边跨跨中截面和墩顶附近截面,中跨跨中截面和墩顶附近截面。断面位置示意如图5-1所示。跨中截面顶板和底板各布置3个应变测点,墩顶附近截面除了顶板和底板各布置3个应变测点外,还在上下游腹板各布置一个应变花;并在次边跨和中跨墩顶附近的裂缝上,各骑缝布置一个弦式应变计,测点详细布置如图5-2所示(尺寸单位:cm)。挠度测点布置在桥面上游侧和下游测栏杆附近,其中中跨和次边跨的挠度测点布置在桥跨墩顶、桥跨跨中和四分点上,边跨的挠度测点仅布置在桥跨跨中、墩顶,共22个测点,测点布置示意图如图5-3所示。图5-1 箱梁测试断面示意图图5-2 箱梁各截面测点布置示意图图5-3 桥面挠度测点布置示意图5.1.4 加载方式与分级加载为了获取结构试验荷载与变位的相关曲线,防止结构加载意外损伤,就某一加载试验项目,其静力试验荷载一般应分级加载,分级卸零。静力试验荷载的加载分级主要依据加载车在某一加载试验项目对应的控制截面内力和变位影响面内纵横向位置的不同以及加载车数量的多少分级。本次试验加载方式为三次逐级递加到最大荷载,然后一次卸零。5.1.5 加载位置与加载工况确定加载载位与加载工况主要依据以下原则确定:尽可能用最少的加载车辆达到最大的试验荷载效率。为了缩短现场试验时间,尽可能简化加载工况,在满足试验荷载效率以及能够达到试验目的前提下对加载工况进行合并,以尽量减少加载位置。每一加载工况依据某一试验项目为主,兼顾其他检验项目。 加载工况:1 工况一:检验中跨跨中截面(A-A)在最不利偏载作用下产生的正弯矩效应及竖向挠度;2 工况二:检验中跨墩顶附近截面(B-B)在最不利偏载作用下产生的负弯矩效应;3 工况三:检验中跨墩顶附近截面(B-B)在最不利偏载作用下产生的主拉应力;4 工况四:检验兰溪侧次边跨跨中截面(C-C)在最不利偏载作用下产生的最大正弯矩效应及竖向挠度;5 工况五:检验兰溪侧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D-D)在最不利偏载作用下产生的负弯矩效应;6 工况六:检验兰溪侧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D-D)在最不利偏载作用下产生的主拉应力;7 工况七:检验兰溪侧边跨跨中截面(E-E)在最不利偏载作用下产生的正弯矩及竖向挠度。箱梁在偏载作用下受力最不利,所以各工况试验荷载采用如下方式(图5-3图5-9)的偏载布置。图5-3 工况一加载位置示意图(单位:cm)图5-4 工况二加载位置示意图(单位:cm)图5-5 工况三加载位置示意图(单位:cm)图5-6 工况四加载位置示意图(单位:cm)图5-7 工况五加载位置示意图(单位:cm)图5-8 工况六加载位置示意图(单位:cm)图5-9 工况七加载位置示意图(单位:cm)5.1.6 试验加载程序1在进行正式加载试验前,首先采用一辆加载车在桥跨L/2进行横桥向对称的预加载,预加载试验每一加载载位的持荷时间为20分钟。在预加载卸至零荷载,并在结构得到充分的零荷恢复后,即进入正式加载试验。2正式加载按以下程序进行: 工况一:0第级(40%,1-4号车)第级(70%,5-6号车)第III级(100%,7-8号车)0; 工况二:0第级(35%,1-4号车)第级(65%,5-7号车)第III级(100%,8-10号车)0。 工况三:0第级(30%,1-2号车)第级(80%,3-6号车)第III级(100%,7-8号车)0。 工况四:0第级(30%,1-2号车)第级(70%,3-4号车)第III级(100%,5-6号车)0。 工况五:0第级(30%,1-4号车)第级(80%,5-8号车)第III级(100%,9-10号车)0。 工况六:0第级(30%,1-4号车)第级(80%,5-6号车)第III级(100%,7-8号车)0。 工况七:0第级(30%,1-4号车)第级(80%,5-6号车)第III级(100%,7-10号车)0。3完成一个序号的加载工况后,在使结构得到充分的零荷恢复后,方可进入下一序号的加载工况。结构零荷充分恢复的标志是,加载试验实测的结构最大变位测点在卸零荷后变位恢复最后一个10分钟的增量小于第1个10分钟增量的15%。5.1.7 静力试验原则1试验时间原则上应选择在气温变化不大于2和结构温度趋于稳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本桥选择在夜间进行。正式加载前,用试验最大加载量50%的荷载对试验孔跨中截面进行预加载,并检验测试组织及仪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持荷时间主要取决于结构变位达到相对稳定的时间,只有结构变位达到相对稳定,才能进入下一加载阶段。同一级荷载内,当结构在最后五分钟内的变位增量小于前一个五分钟增量的15%或小于测量仪器的最小分辨率值时,即认为结构变位达到相对稳定。3数据读取全部测点在加载开始前均应进行零级荷载的读数,以后每级加载或卸载后应立即读数一次;在主梁变位达到相对稳定后、进入下一级荷载前,再读数一次。4加载的中止结构控制截面的变位、应力(或应变)在未加到最大试验荷载前提前达到或超过计算值时,或读数不稳定时,或结构出现损伤时,应立即中止加载。6静动载试验结果分析及评定6.1 静载试验用桥梁博士对黄湓大桥建立有限元模型,共划分130个单元,离散单元模型如图6-1所示。根据现场活载重量及布载方式,荷载效应理论计算值及荷载效率见表6-1。图6-1 黄湓大桥离散单元模型黄湓大桥静载试验控制截面荷载效应理论计算值及荷载效率表 表6-1加载项目加载工况试验计算值理论计算值荷载效率加载车数中跨中截面最大正弯矩(偏载)I1.45E+04kNm1.51E+04kNm1.048中跨墩顶附近截面最大负弯矩(偏载)II-3.13E+04kNm-2.96E+04kNm0.9510中跨墩顶附近截面最大剪力(偏载)III1.92E+03kN1.80E+03kN0.948次边跨跨中截面最大正弯矩(偏载)IV1.38E+04kNm1.43E+04kNm1.046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最大负弯矩(偏载)V-2.94E+04kNm-2.87E+04kNm0.9810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最大剪力(偏载)VI1.93E+03kN1.68E+03kN0.878边跨跨中截面最大正弯矩(偏载)VII1.40E+04kNm1.47E+04kNm1.05106.1.1 应变(应力)试验结果分析1 工况一:中跨跨中截面应变在工况一各级荷载作用下,中跨跨中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和卸载后残余应变见表6-2(A-A截面的16号应变片编号分别为A-1、A-2A-6,B-BE-E截面各测点编号以此类推)。工况一各级荷载作用下中跨跨中截面测点实测应变() 表6-2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顶板A-10-3-10-18-1A-20-4-13-24-3A-30-2-12-190底板A-4016232A-50933445A-6042739-3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工况一第III级荷载作用下各梁跨中截面应变实测值(平均值)、理论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变及相对残余应变见表6-3。中跨跨中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平均值)与理论值对比 表6-3跨中截面测点实测值()理论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变()相对残余应变(%)顶板-20-250.80-15.00底板35630.5612.85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由表6-3可知,工况一荷载作用下,中跨跨中顶板和底板应变的校验系数分别为0.80、0.56,介于0.500.90之间,符合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以下简称评定规程)的规定;顶板和底板的相对残余应变分别为5%和2.85%,满足评定规程规定的相对残余应变不大于20%的要求。2 工况二:中跨墩顶附近截面应变在工况二各级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和卸载后残余应变见表6-4。工况二各级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截面测点实测应变() 表6-4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顶板B-1057223B-20310212B-3026120底板B-40-4-19-251B-50-1-10-180B-60-2-12-160腹板B-101-1-30B-40-1-3-40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工况二第III级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截面应变实测值(平均值)、理论值、校验系数及相对残余应变见表6-5。中跨墩顶附近截面测点应变实测值(平均值)与理论值对比 表6-5跨中截面测点实测值()理论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变()相对残余应变 (%)顶板18200.90211.11底板-20-240.8300.00腹板-4-41.0000.00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由表6-5可知,在工况二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截面顶板、底板的校验系数分别为0.90和0.83,残余应变分别为11.11%,满足评定规程的相关规定;腹板应变的校验系数为1.00,不满足评定规程的要求。 3 工况三:中跨墩顶附近截面主拉应力在工况三各级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和卸载后残余应变见表6-6。工况三各级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截面各测点实测应变 () 表6-6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上游侧腹板B-1012 3 1 B-20-2-5 -4 -1 B-3032 3 0 下游测腹板B-40244 1B-50-10-1 0B-60103 0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工况三第III级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截面主拉应力实测值(平均值)、理论计算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力及相对残余应力见表6-7。中跨墩顶附近截面各测点主拉应力(平均值)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 表6-7跨中截面测点实测值(Mpa)理论值(Mpa)校验系数残余应力(Mpa)相对残余应变 (%)腹板0.1390.1670.830.03625.90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应力由表6-7可知,在工况三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截面腹板主应力的校验系数为0.83,符合评定规程的要求;但相对残余应变为25.9%,超出了评定规程规定的不大于20%的要求。4 工况四:次边跨跨中截面应变在工况四各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跨中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和卸载后残余应变见表6-8。工况四各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跨中截面各测点实测应变() 表6-8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顶板C-101-5-181C-20-3-5-19-1C-30-4-3-12-2底板C-40431575C-5057353C-60102441-1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工况四第III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跨中截面应变实测值(平均值)、理论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变及相对残余应变见表6-9。次边跨跨中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平均值)与理论值对比 表6-9跨中截面测点实测值()理论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变()相对残余应变(%)顶板-16-230.70-16.25底板44610.7224.54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由表6-9可知,在工况四荷载作用下,次边跨跨中顶板和底板应变(平均值)的校验系数分别为0.70和0.72,相对残余应变分布为6.25%和4.54%,均符合评定规程的要求。5 工况五: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应变在工况五各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和卸载后残余应变见表6-10。工况五各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测点实测应变() 表6-10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顶板D-1037181D-2018160D-30-14121底板D-40-4-10-212D-50-6-13-180D-602-10-131腹板D-10-1-3-50D-401-3-40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工况五第III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主拉应力实测值(平均值)、理论值、校验系数及相对残余应变见表6-11。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平均值)与理论值对比 表6-11跨中截面测点实测值()理论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变()相对残余应变(%)顶板15190.7916.67底板-17-230.7415.88腹板-5-51.000-0.00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由表6-11可知,在工况五荷载作用下,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顶板和底板的应变校验系数分别为0.79和0.74,相对残余应变分别为6.67%和5.88%,均符合评定规程规定的要求;但腹板应变的校验系数大于0.90,不满足评定规程的要求。6 工况六: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主拉应力在工况六各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和卸载后残余应变见表6-12。工况六荷载作用下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各测点实测应变 () 表6-12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上游侧腹板D-1014 -21D-202-1 -70D-3015 9-1下游测腹板D-401231D-50-1-2-4-1D-60-2362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工况六第III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主拉应力实测值(平均值)、理论计算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力及相对残余应力见表6-13。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测点主拉应力实测值(平均值)与计算值对比 表6-13跨中截面测点实测值(Mpa)理论值(Mpa)校验系数残余应力(Mpa)相对残余应力 (%)腹板0.2120.2230.950.02612.26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应力由表6-13可知,在工况六荷载作用下,次边跨墩顶附近截面主拉应力校验系数为0.95,不满足评定规程的要求,但相对残余应力符合评定规程规定的相对残余应力不大于20%的要求。7 工况七:边跨跨中截面应变在工况七各级荷载作用下,边跨跨中截面各测点应变实测值和卸载后残余应变见表6-14。工况七各级荷载作用下边跨跨中截面测点实测应变() 表6-14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顶板E-10-6-11-25-1E-20-3-9-16-1E-30-3-13-160底板E-40018472E-506930-2E-60119300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工况七第III级荷载作用下边跨跨中截面应变实测值(平均值)、理论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变及相对残余应变见表6-15。边跨跨中截面各测点水平向正应变实测值(平均值)与理论值对比 表6-15跨中截面测点实测值()理论值()校验系数残余应变()相对残余应变(%)顶板-19-230.83-15.26底板36450.8000.00注:表中数据,正值为拉应变,负值为压应变由表6-15可知,在工况七荷载作用下,边跨跨中截面顶板和底板应变的校验系数分别为0.83和0.80,相对残余应变亦小于20%,符合评定规程的要求。6.1.2 挠度试验结果分析1 工况一:中跨跨中最大正弯矩工况一各等级荷载作用下桥面各挠度测点实测挠度值见表6-16。工况一各级荷载作用下桥面各测点挠度实测值 (cm) 表6-16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0号墩10.000.010.040.060.01 10.000.000.070.110.00边跨跨中20.000.170.330.500.00 20.000.130.450.740.051号墩30.000.000.000.020.00 30.000.010.010.050.00次边跨L/4跨40.000.210.630.840.09 40.000.360.871.380.03次边跨L/2跨50.000.520.921.240.05 50.000.561.351.900.11次边跨3L/4跨60.000.270.820.980.06 60.000.661.491.570.172号墩70.000.020.080.18-0.03 70.000.010.160.39-0.02中跨L/4跨80.00-0.09-0.32-0.610.06 80.00-0.15-0.68-0.710.01中跨L/2跨90.00-0.72-0.93-1.19-0.04 90.00-0.82-1.53-1.91-0.16中跨3L/4跨100.00-0.34-0.55-0.74-0.00 100.00-0.27-0.66-0.91-0.023号墩110.00-0.030.050.000.00 110.00-0.040.050.080.01注:表中数据,挠度向下为负工况一第III级荷载作用下各桥面测点挠度实测值(平均值)和理论计算值见表6-17,实测桥面挠度曲线与理论挠度曲线对比如图6-2所示。桥面测点挠度实测值(平均值)与理论计算值 表6-17位置0号墩L/21号墩L/4L/23L/42号墩L/4L/23L/43号墩实测值-0.09-0.62-0.041.111.571.280.29-0.66-1.55-0.830.04理论值0.00-0.310.000.481.040.910.00-1.28-2.16-1.300.00图6-2 桥面挠度曲线对比图工况一荷载作用下测试桥跨各桥面测点挠度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见表6-18。测试桥跨(中跨)各测点挠度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 表6-18桥面挠度测点实测值(cm)理论值(cm)校验系数残余变形(cm)相对残余变形(%)L/4-0.66-1.280.520.04-6.06L/2-1.55-2.160.72-0.106.453L/4-0.83-1.300.64-0.011.20注:表中数据,挠度向下为负从表6-18中数据可以看出中跨跨中和3L/4处的挠度校验系数分别为0.72和0.64满足评定规程规定的挠度校验系数要介于0.601.00之间的要求,中跨L/4处挠度校验系数为0.52,略小于评定规程规定的下限值;中跨各桥面测点的相对残余变形均满足评定规程规定的不大于20%的要求。2 工况四:次边跨跨中最大正弯矩工况四各级荷载作用下桥面各挠度测点实测挠度值见表6-19。工况四各级荷载作用下各梁L/4截面挠度实测值 (mm) 表6-19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0号墩10.000.020.010.00-0.02 10.000.060.190.240.01边跨L/2跨20.000.130.370.470.03 20.000.240.740.940.021号墩30.000.01-0.01-0.050.00 30.000.020.130.190.03次边跨L/4跨40.00-0.23-0.68-0.96-0.04 40.00-0.14-0.31-0.450.02次边跨L/2跨50.00-0.25-0.91-1.160.05 50.00-0.73-1.67-1.98-0.04次边跨3L/4跨60.00-0.47-0.88-1.130.00 60.00-0.110.37-0.580.012号墩70.00-0.03-0.08-0.100.03 70.000.040.070.110.00中跨L/4跨80.000.150.420.530.07 80.000.220.510.790.00中跨L/2跨90.000.260.550.680.02 90.000.130.670.80-0.04中跨3L/4跨100.00-0.030.100.190.01 100.000.030.01-0.020.003号墩110.000.01-0.08-0.130.00 110.000.020.070.090.00注:表中数据,挠度向下为负工况四第III级荷载作用下各桥面测点挠度实测值(平均值)和理论计算值见表6-20,实测桥面挠度曲线与理论挠度曲线对比如图6-3所示。桥面测点挠度实测值(平均值)与理论计算值 表6-20位置0号墩L/21号墩L/4L/23L/42号墩L/4L/23L/43号墩实测值0.120.710.07-0.71-1.57-0.860.010.660.740.09-0.02理论值0.000.580.00-0.89-1.74-1.110.000.820.950.470.00图6-3 桥面挠度曲线对比图工况四荷载作用下测试桥跨各桥面测点挠度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见表6-21。测试桥跨(次边跨)各测点挠度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 表6-21桥面挠度测点实测值(cm)理论值(cm)校验系数残余变形(cm)相对残余变形(%)L/4-0.71-0.890.80-0.011.41L/2-1.57-1.740.900.010.643L/4-0.86-1.110.770.01-1.16注:表中数据,挠度向下为负从表6-18中数据可以看出次边跨各桥面测点挠度的校验系数介于0.770.90之间,相对残余变形介于-1.16%1.41%之间,满足评定规程的相关规定。3 工况七:边跨跨中最大正弯矩工况七各等级荷载作用下桥面各挠度测点实测挠度值见表6-22。工况二各级荷载作用下1号梁支点附近截面挠度实测值 (mm) 表6-22 荷载等级测点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0号墩10.000.01-0.06-0.07 -0.02 10.000.090.220.40 0.03边跨L/2跨20.00-0.10-0.27-1.02 -0.11 20.000.060.08-0.36 -0.041号墩30.00-0.020.090.10 0.00 30.000.310.380.42 0.00次边跨L/4跨40.000.220.420.69 0.05 40.000.480.711.03 0.18次边跨L/2跨50.000.150.350.55 0.10 50.000.490.911.79 0.32次边跨3L/4跨60.000.220.390.59 0.01 60.000.380.600.88 0.002号墩70.000.000.010.05 0.00 70.000.030.120.21 0.07中跨L/4跨80.00-0.16-0.35-0.60 -0.02 80.00-0.11-0.20-0.28 0.00中跨L/2跨90.00-0.33-0.65-0.80 -0.09 90.00-0.08-0.18-0.31 0.00中跨3L/4跨100.00-0.11-0.31-0.50 0.03 100.00-0.15-0.39-0.44 0.033号墩110.00-0.01-0.03-0.05 0.00 110.000.030.320.50 0.00注:表中数据,挠度向下为正工况七第III级荷载作用下各桥面测点挠度实测值(平均值)和理论计算值见表6-23,实测桥面挠度曲线与理论挠度曲线对比如图6-4所示。桥面测点挠度实测值(平均值)与理论计算值 表6-23位置0号墩L/21号墩L/4L/23L/42号墩L/4L/23L/43号墩实测值0.17-0.690.260.861.170.740.13-0.44-0.56-0.470.23理论值0.00-0.910.000.741.130.770.00-0.87-1.21-0.620.00图6-4 桥面挠度曲线对比图工况七荷载作用下测试桥跨各桥面测点挠度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见表6-25。测试桥跨(边跨)各测点挠度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 表6-25桥面挠度测点实测值(cm)理论值(cm)校验系数残余变形(cm)相对残余变形(%)L/2-0.69-0.910.76-0.0710.14注:表中数据,挠度向下为负从表6-25中数据可以看出边跨桥面测点挠度的校验系数为0.76,相对残余变形值为10.14%,满足评定规程的相关规定。6.1.3 裂缝宽度监测试验结果分析在中跨墩顶工况作用下,即工况二中跨墩顶负最大弯矩工况和工况三中跨墩顶最大剪力工况各级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裂缝上弦式应变计实测值见表6-26。各级荷载作用下中跨跨墩顶附近裂缝宽度变化值() 表6-26 荷载等级工况0第I级第II级第III级卸载工况二0-6-7-16-1工况三00-2-6-1从应变的测试结果来看在荷载作用下,中跨墩顶附近裂缝随着荷载的增大不断变窄,在工况二的第III级荷载加载结束后,裂缝宽度比原来减小0.0020mm,在工况三的第III级荷载加载结束后,裂缝宽度比原来减小了0.0008mm,卸载后裂缝宽度基本恢复的原来状态,宽度变化极小。在次边跨墩顶工况作用下,即工况五次边跨墩顶最大负弯矩工况和工况六次边跨墩顶最大剪力工况各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墩顶附近裂缝上弦式应变计实测值见表6-27。各级荷载作用下次边跨跨墩顶附近裂缝宽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影视工业化浪潮下的质量控制报告:2025年行业深度剖析
- 聚焦互联网医疗平台创新的2025年商业模式与患者服务满意度
- 2025年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 2025年乡村旅游民宿集群项目旅游产业链协同效应研究报告
- 2025年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协同管理下的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
- 艺术市场新机遇:2025年在线拍卖平台跨境电商策略
- 金融量化投资策略2025年市场风险预测与风险防范策略报告
- 中医历年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医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 中医伤科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第三类医疗器械培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医德医风培训试题(附参考答案)
- 二人合伙开店的合同协议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常考题:分数除法(单元测试)含答案
- 2025年全国青少年“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4月自考00840第二外语(日语)试题
- 2025年征兵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北京客运资格从业证考试内容
- 食物中毒的急救治课件
- 电厂内业资料表格
- 轨道交通工程暗挖隧道安全检查日报(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