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1页
精细化工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2页
精细化工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3页
精细化工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4页
精细化工认识实习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轻工业学院认识实习报告学生姓名 陈帅 专业班级 精细化工11-1 学 号 541104070102 院 (系)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朱学文、李刚森 完成时间 2013 年9 月 22日 2011级精细化工认识实习报告目 录1荥阳新源化工有限公司12氯化石蜡的简介2 2.1氯化石蜡的定义2 2.2氯化石蜡的分类与性状2 2.2.1氯化石蜡42 2 2.2.2氯化石蜡52 3 2.2.3氯化石蜡70 43生产工艺5 3.1氯化石蜡-52(-42)生产方法5 3.1.1热氯化法 5 3.1.2催化光氯化法 7 3.2氯化石蜡-70的生产方法8 3.2.1四氯化碳溶剂法8 3.2.2本体法9 3.2.3水相悬浮氯化工艺9 4工厂的生产工艺105环保与安全126建议及感想157车间布置图1 178车间布置图218 9氯化石蜡工艺流程图191、荥阳新源化工有限公司简介荥阳新源化工有限公司座落于风景秀丽的荥阳。公司成立时间2001 年,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化工园区,注册资金人民币 50.00 万, 厂房面积15000 平方米,是集化学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产品检测手段和质量保证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有机中间体、医药中间体、化工溶剂(助剂)等类多个品种;三种生产工艺方式,除了通用的连续性生产方式、间歇性生产方式还有公司自主研发的间歇兼连续性生产方式,三种生产方式共同使用,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不同要求的优质产品。年营业额人民币 3001 万元/年 - 5000 万元/年,月产量4000 吨 ,经营模式生产加工。荥阳市新源化工有限公司主营行业:超硬材料。同时主要经营增塑剂氯化石蜡;PVC复合稳定剂,超硬材料立方氮化硼;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工业盐酸等。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经营模式:生产加工年营业额人民币:1001 万元/年 - 2000 万元/年销售的产品:提供的服务磷酸铁锂 立方氮化硼 盐酸 PVC复合稳定剂 氯化 石蜡主营行业:超硬材料经营品牌:新源主要市场:大陆主要经营地点:荥阳市高村乡张村质量管理体系:内部注册地址:中国河南郑州荥阳市高村乡张村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成立时间:2001年03月09日营业期限:2008-12-08 至 2018-12-08经营范围生产销售:化工产品(氯化石蜡、盐酸)、净水剂、钛白粉、四氯化钛;销售立方氮化硼、石墨制品。厂房面积:15000平方米2、氯化石蜡的简介2.1氯化石蜡的定义英文别名:Chlorinated Paraffin (70%); Chlorinated Paraffin 52%; Chlorinated Paraffin 60%; Chlorinated Paraffin (40%); Alkanes, C22-40英文简称:cp (比如:氯化石蜡42称为cp42,氯化石蜡52称为cp52,氯化石蜡70称为cp70)中文名称:氯化石蜡CAS:NO.63449-39-8;106232-86-4中文别名:氯化烷烃EINECS:264-150-0氯化石蜡是石蜡烃的氯化衍生物,具有低挥发性、阻燃、电绝缘性良好、价廉等优点,可用作阻燃剂和聚氯乙烯辅助增塑剂。广泛用于生产电缆料、地板料、软管、人造革、橡胶等制品。以及应用于涂料、润滑油等的添加剂。2.2氯化石蜡的分类与性状2.2.1氯化石蜡42氯化石蜡-42又称氯蜡-42、42型氯化石蜡,简称CP-42,分子式C25 H46 Cl7,平均分子量594.81。为淡黄色粘稠液体,凝固点-30,相对密度1.16(25/25),凝固点一30。折射率1.5001.508。黏度(25)19002500mPas。氯含量42%。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和矿物油,如甲苯、氯代烃、丙酮、环己酮、醋酸乙酯等,不溶于水和乙醇。与天然橡胶、氯丁橡胶、聚酯等相容。加热120以上自行缓慢分解,放出H Cl。铁和锌等金属化合物会促进分解,不燃、不爆、挥发性低。无毒。 应用:用作氯丁橡胶、丁腈橡胶、SBS胶黏剂和密封剂的增塑剂。也用作中空玻璃聚硫密封胶的辅助增塑剂。还可用作阻燃剂。 质量指标指标名称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密度(50)/(g/cm3) 1.131.16 1.131.171.131.18氯的质量分数/% 4143 40444.044黏度(50C)/m Pas140450 500650折射率1.500-1.508 1.5001.508 加热减量(130,2h) 0.30.3 一热稳定系数(1754hX氮气10L/h)/%(HCI) 0.20 0.200.30色度(碘)31532.2.2、氯化石蜡52分子式:C15H26Cl6(平均组成)分子量:420(平均)含氯量:512%理化性质: 氯化石蜡52(简称氯烃52)是一种浅黄色或无色透明粘稠液体,相对密度(25/25)1.22-1.26,能溶于苯、乙醚等大部分有机溶剂,常温下与少量水混合能产生乳液,与PVC制品和合成橡胶,相溶性较好。在光照、日晒或加热至120时能分解产生氯化氢,铁等金属物也会促使其分解,使产品色泽变深变黑。氯化石蜡52物理性质一览表序号性 质指 标1.含氯量512%2.密度(50)12201270kg/m33.蒸汽压(65)26.66 毫帕4.折射率(25)1.5151.5135.凝固点-12-206.粘度(50)150250 mPa.S7.导热系数:400.117 瓦/米. K8.比容401.205 千焦/千克.K601.280 千焦/千克.K801.404 千焦/千克.K1001.567 千焦/千克.K1201.747 千焦/千克.K9.介电常数1012质量指标:(优等品)氯含量%: 50+/- 2密度(50C),g/cm3:1.231.25加热减量(130C。2h):0.3粘度(50C),m pa.s:150-250热稳定指数(175C, 4h氯氮(10L /h),HCL% : 0.1用途:主要用于聚氯乙烯制品辅助增塑剂和润滑油的添加剂等。包装:镀锌桶包装,净重250KG(也有塑料桶包装的)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贮存。2.2.3.氯化石蜡70分子量:1100左右折射率 :1.57 比重:1.6-1.7溶解性:溶于芳烃、乙醚、酮、酯;不溶于水、低级醇含氯量 %: 702软化点: 95 90细度(40目筛通过率) %: 99酸值mg KOH/g : 0.2 0.4分解温度 : 170 160中文名称:氯化石蜡-70英文名称:chlorinated paraffin英文别名:CP-70中文别名:氯代烷烃,氯蜡70CAS RN.:106232-86-4分 子 式:C25H30Cl22物化性质: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用 途:氯化石蜡70是重要的阻燃剂,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阻燃法规的建立和健全,该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广泛用于橡胶、电缆、塑料加工业。氯化石蜡-70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短链氯化石蜡(含SCCP-70)在环境中主要是对水生物种表现出特有的毒性。因此,欧洲委员会最近建议,禁止这种化学品在欧盟成员国销售和使用。目前,欧盟有11个成员国已签署防止陆上污染源污染海洋公约,承诺在限期内分阶段禁止使用短链氯化石蜡。但是美国环保署20世纪90年代中期完成了对SCCP的全面调查,认为没有证据表明环境中低浓度的氯化石蜡具有持久的副作用。所以不需限制SCCP的任何制造、加工和使用,唯一的要求是生产SCCP时需有书面报告。欧盟对SCCP的限制并未影响北美氯蜡产品市场,近年来其市场仍旧相对稳定。然而由于欧盟限制SCCP的销售和使用,已导致欧盟SCCP的销量大幅度下降,随着欧盟成员国采取进一步较为严格的限制措施,预计SCCP-70销售和使用量还会进一步降低。鉴于欧盟拟对短链氯化石蜡的禁用,SCCP-70的生产厂家和销售代理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3、生产工艺3.1氯化石蜡-52(-42)生产方法3.1.1热氯化法利用热能将氯分子离解(其氯分子热离解能为83.68KJ/mol),使其发生取代反应,这种方法称为热氯化法。3.1.1.1生产技术状况及工艺流程3.1.1.1.1原料精制氯化石蜡-52(-42)所用原料主要是液体石蜡和氯气。液蜡中往往含有芳烃和喹啉,吡啶之类的碱性氮化合物,水分和铁锈对产品的热稳定性和色泽有极坏的影响,超过指标必须处理。当前国内在液蜡精制方面有两种工艺路线。一种是用浓硫酸使液蜡中芳烃磺化,同时喹啉吡啶与硫酸生成盐类化合物。过量硫酸、芳烃磺化物及盐类化合物比重比液蜡大,通过静置分层后将其排放掉,残留硫酸用碳酸钠溶液中和,同样采用静置分层排放的方法分离。全部过程都是在带搅拌的搪瓷釜中进行的。另一种方法是用活性碳和硅胶吸附,因为芳烃、碱性氮化合物,硫化物极性大,容易被活性碳吸附,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当活性碳饱和后,先用蒸汽解吸,再用热风吹干,经再生后仍可使用。在使用氯气上,有的厂家用干燥气氯,有的厂家使用液氯汽化后的氯气。具备氯碱生产条件的厂家大都采用气氯代替液氯生产氯化石蜡-52(-42),其优点是简化工艺,节约能源,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其缺点是工艺氯气转化率低气氯干燥不好时,产品的酸值高。用液氯生产,优点是氯气转化率高,产品质量好;其缺点是工艺复杂,操作麻烦,不仅消耗大量的冷冻量、蒸汽和水,而且在液氯汽化时,还会遇到威胁安全生产的三氯化氮问题。3.1.1.1.2氯化工序精蜡油从精蜡油贮槽用泵送到蜡油计量槽,计量、加温预热后,放入氯化釜,通氯反应,进入正常后,用水冷却,控制反应温度100105反应中放出的Cl和没有反应的游离Cl2带出的液蜡油蒸汽经过石墨冷凝器和旋风分离器、缓冲器,石蜡油冷却后,回流到氯化釜,H Cl和Cl2送合成工序进行加氢气燃烧和水吸收,制成盐酸。经3540小时反应后,酸性氯化石蜡-52(-42)由氯化釜用泵送到脱酸釜。氯化过程中要控制氯的纯度。氯中含水,含酸雾会影响酸值,并要严防铁和其它重金属的混入,否则会导致产品色泽劣化,因重金属不仅本身显色,而且促进产品分解。另外如有Cl脱出,温度过高,局部过热等现象也会导致产品的分解和副产物增多。3.1.1.1.3脱酸配制脱酸釜内的氯化石蜡-52(-42),用经过缓冲的压缩空气,进入装有玻璃棉和硅胶的空气过滤器中,经分配台,送入脱酸釜赶酸。脱酸釜用汽水混合配制6065热水保温。赶出的Cl经水洗塔吸收后排掉。氯化石蜡-52(-42)酸值合格后,加入一定量的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或HFW-1作为热稳定剂,通过空气搅拌均匀后,就可包装。3.1.1.1.4包装包装容器规定用镀锌铁桶,并且必须进行清洗,应确保无锈、无水、无机械杂质,以防影响产品质量。包装每桶净重200kg误差0.5kg,盖严,确保不漏。3.1.1.2对热氯化法的技术评估用热氯化法生产氯化石蜡-52(-42),国际市场最早出现于1930年,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该工艺成熟,历史悠久,故被大部分生产厂家采用。缺点是对原料纯度要求高,液蜡必须精制。反应周期长,劳动生产率低,能耗高、成本高。3.1.2催化光氯化法利用催化剂与光量子的协同作用,将氯分子离解(其氯分子离解能约为238.49KJ/mol)使其发生取代反应,这种方法称为催化光氯化法。1.2.1生产技术状况及工艺流程1.2.1.1原料精制催化光氯化法对原料纯度要求比热氯化法低,故液蜡不用精制。1.2.1.2氯化工序蜡油从液蜡贮罐用泵送至蜡油高位槽,经过计量,加温预热后,放入主反应塔和副反应塔内。主反应塔加入催化剂后通氯反应,进入正常后,用水冷却,控制反应温度5560,反应中放出的Cl和没有反应的游离Cl2经石墨冷却器进入副反应塔。副反应塔中放出的Cl和微量Cl2经墨冷却器、尾气捕集器分离后,送至合成工序制备工业盐酸。主反应塔经56小时反应后,酸性氯化石蜡-52(-42)用压缩空气压至脱酸釜中,然后重新加入蜡油和催化剂,切换主副塔。1.2.1.3脱酸配制和包装与热氯化法相同1.2.2对催化光氯化法的技术评估催化光氯化法是生产氯化石蜡-52(-42)的新工艺,虽然开发时间短,但和热氯化法相比,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对原料纯度要求低,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能耗,反应温度低,生产周期短,提高生产效率10余倍;氯气转化率高,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建议国内新建和将要进行技术改造的氯化石蜡-52(-42)生产厂家,采用催化光氯化新工艺。3.2氯化石蜡-70的生产方法目前我国氯化石蜡70生产方法主要有3种:四氯化碳溶剂氯化法、本体法(热氯化法)和水相悬浮氯化法。3.2.1四氯化碳溶剂法 四氯化碳溶剂法是最早采用的氯蜡70 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如图1。该工艺较成熟,产品质量好,氯气利用率高,在国内已有二十几年的生产经验,但由于生产中采用了四氯化碳有毒溶剂,不但危害了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极大地破坏了臭氧层,不符合环保要求,已面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约束而被淘汰,同时其产品含有四氯化碳溶剂,不为用户所接受。另外,该法的另一特点是需要增加溶剂回收装置,大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该生产方法除在发展中国家尚有一定规模的装置外,在发达国家已被其他方法所取代,或正在改进。(其工艺流程如图1)图1 溶剂法氯化石蜡-70生产工艺图3.2.2本体法 本体法与溶剂法、水相悬浮法生产工艺相比较,工艺流程短,投资少,成本稍低。但该法的缺点是反应热难移走,生产操作不稳定,产品软化点较低,易分解,且不稳定,颜色较深,能耗较高,尾气含氯高。(其工艺流程如图2)图2本体法氯化石蜡-70生产工艺图3.2.3水相悬浮氯化工艺水相悬浮法的最大优点是采用水为分散剂,在高活性催化剂的作用下深度氯化,工艺控制稳定,无溶剂回收装置,产品不含四氯化碳,较受外商欢迎。缺点是氯化条件较苛刻,对氯化釜和分离机等关键设备要求高。国内外都在开发研究此项生产技术,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技术攻关,目前已形成规模化生产水平,产品质量与溶剂法不相上下,软化点达! 以上,部分指标优于溶剂法,取得了较大突破。产品已推向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其工艺流如图3)图3 水相法氯化石蜡-70生产工艺图4、工厂的生产工艺原料1:氯气物理性质:常温下的氯为黄绿色气体,比空气重2.5倍。液态氯是黄色微透明的液体。 氯气的分子式:Cl2 2 分子量:70.91密 度:3.214kg/m3 沸点:33.9(0.1MPa)熔点:-100.5(0.1MPa) 嗅味:具有窒息性刺激性气味。氯中含氢的爆炸范围:5%87.5%。化学性质:氯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几乎可以与各种元素直接化合。(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2Fe + 3Cl2 = 2FeCl3在有水存在时,金属氯化物三氯化铁会水解生成盐酸,加速铁管腐蚀。当温度高于65 时,氯气与铁反应速度加快,当温度上升至149左右时,氯气即会与铁燃烧,但完全干燥氯气或液氯在常温 下几乎不与铁反应。金属钛与湿氯气不起反应,而与干燥氯气生成氯化物。(2)氯气与氨的反应:氯气与氨即使在低温时也发生激烈反应。当氯气过量时,则生成油状的NCl3 。而NCl3分解时,发生强烈的爆炸。 8NH3 + 3Cl2 6NH4Cl + N2(氯过量) 4NH3 + 3Cl2 3NH4Cl + NCl3 (氯过量)(3)氯气与无机物的反应:2NaOH + Cl2 NaClO + NaCl + H2O(4)氯气与有机物的反应:C6H6CH3 + Cl2 C6H6CH2Cl + Cl原料2:石蜡油理化性质:分子式:CnH2n+2分子量:12(n+1)(2n+2)相对密度:0.7650.875 g/ml at 20熔点:7 沸点:234330闪点: 120石蜡油是无色透明状液体,无味无臭。可溶于乙醚、石油醚、挥发油,可与多数非挥发性油混溶(不包括蓖麻油),不溶于水和乙醇。对光、热、酸稳定,但长时间受热或光照会慢慢氧化。遇明火、高温、强氧化剂可燃; 燃烧排放刺激烟雾。生产工艺:液蜡从液蜡中间罐用齿轮泵送至液蜡反应釜中,并加入催化剂搅拌15 min,然后用压缩空气压至氯化反应塔。来自氯碱厂的氯气先液化进入缓冲罐中,然后用热水浇注氯气缓冲罐,一方面预热,最后经氯气分布器进入氯化反应釜。在反应釜中氯气与液蜡进行反应,反应过程中,反应混合液(液蜡、氯化石蜡混合物)由循环泵强制循环。采用六个反应釜串连的方式,反应之前六个反应釜均未进满氯化石蜡质量好。只进一半料(加好催化剂),使其没过热电偶。除一号反应釜其余进料停止。一号反应釜应控制好原油氯气流量,使其充分反应。氯气先进一号反应釜反应,然后一号反应釜尾气(Cl,Cl2 )进入二号反应釜反应。当一号反应釜注满原料,已经反应的产物进入二号,依次循环。到六号反应釜时产物含氯量最接近产品。反应过程中从塔体视镜处以波长0309m的光源照射。生成的氯化氢由反应塔顶部经氯化氢缓冲罐送至吸收装置吸收,以密度计取样测定反应液密度,当相对密度达到124时即认为反应达到终点停止通氯气。用压缩空气将氯化石蜡压至脱气釜脱气,脱气完毕测定酸值合格后加入稳定剂,搅匀后装桶。气体进入吸收塔制成工业盐酸。氯化石蜡工艺流程图见附图。氯气处理:当反应结束以后多余的氯气从反应中出来,通入水中,氯气和水反应生产盐酸,多次反应使氯气基本反应完全。5、安全与环保1.化工安全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近年来,从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中铁路、煤矿等行业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胆战心惊。剖析事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看出一些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着认识上、思想上的误区。管理能出效益,安全亦出效益,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安全生产需要多管齐下警钟长鸣。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犹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疏忽和麻痹。作为安全管理者或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消除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对安全设施的认识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施工现场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也呈现高、精、尖技术,并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个别从事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就出现盲目乐观思想,认为只要投入这些“精良装备”今后不会再发生安全大问题了,工作中也不注重抓小防大了,这种麻痹思想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对职工培训的认识误区。所以,抓紧对职工劳动安全生产的教育,也是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保障;三是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对待安全生产工作我们都知道“严是爱、松是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干部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三怕”思想:对上怕担责任,对下怕得罪人,对工作怕吃苦受累,造成形式主义、好人主义、官僚主义的严重局面,导致在执行和落实当中出现“缺位”现象。1.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再先进的安全设施和机器也要靠人去操作、去控制、去维修,其科技含量愈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愈高。因此,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没有一支恪尽职守、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安全生产就没有最基本的保障。1.2.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实践证明:安全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为落实“谁施工、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扭转一些干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不务实现象,就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形成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不同层次考核的对象、内容、程序,并结合职工群众评议、考核等办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考核。对未完成定量考核任务或发生安全问题的,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以此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促进逐级负责制的落实,实现从“要我抓安全”到“我要抓安全”的转变。1.3.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根据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和实际,各项管理方式、手段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与之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有效办法。首先要夯实安全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严查违章违纪。把重点放在杜绝违章违纪上,着力点放在预防上,从源头查堵漏洞。更关键的是要建立起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坚持逐级负责制,落实领导责任。要科学地界定逐级负责制,把领导负责、分层负责、岗位负责和专业技术负责区分开,使其职责明确,各负其责,确保落实;另外还要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安全天数。安全天数是衡量一个单位安全形势的一个因素,安全天数长,并不能说明问题少,关键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1.4.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和内容丰富的安全活动 努力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共同构筑安全大堤。结合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落实“一法三卡”工作,大力开展好各项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安全竞赛活动,如“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职工安全技能比武”、“提合理化建议”和“推行班组安全生产自主管理”等。同时持之以恒地坚持安全生产好的做法和办法,如班前(后)站班会、施工“三交、三查”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利用各种载体和形式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做实、作出新成效。1.5.是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八到位”即:安全生产认识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安全生产技术交底到位、安全生产职责到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到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到位、安全生产资金到位、安全生产检查、整改、落实到位。2、 目前我国化工行业存在的环保问题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年销售额500万以上的化工石化企业21236家,到底有多少化工企业,可能没有人能说清楚,但肯定是个可怕的数字。在这些企业中,存在如下环保问题:2.1.布局混乱、风险隐患大2.2.污染转嫁现象普遍2.3.毒性指标控制不力2.4.环境风险防范不到位2.5.环境监管能力不够2.6.被动环保的局面还将持续3、化工环保问题的解决对策“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要求:调整化学工业布局,淘汰高污染化工企业。对化工石化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下面几个环节着手加以缓解和解决。3.1.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国家划分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对各地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分类控制。环境敏感区域的发展必须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兼顾地方发展,考虑子孙后代的环境权利,从全局角度开展规划、制定标准法规,并在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如海南岛、西藏等特别需要保护的区域,应结合资源优势和生态特色发展清洁高科技产业,禁止发展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高风险行业。三峡库区等重要水域保护区域,需基于水体保护要求制定产业规划,解决好流域或区域内局部与整体经济发展的矛盾。3.2.新设园区严格把关、已有园区全面整顿新布设的化工园区应先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风险评价,充分论证选址的环境可行性。不应选址在城市规划区边界外5公里以内,主要河流两岸、公路、铁路干线两侧1公里内,居民聚集区、学校、医院、职工宿舍等环境敏感区周边3公里以内,饮用水源保护区及主要补给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泉域出露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等。3.3.对重污染行业进行产销监管对于农药、染料、有机中间体、铬盐、无机盐、焦炭以及国内资源缺乏而产品又出口的重污染产品,彻底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坚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严格限制出口的原则;制定出口产品环境管理监控办法,探讨环境资源税(或环境污染税)征收办法;严格监控重污染产品国际贸易动向,坚决打击国际污染转嫁现象;对于国内区域间污染转移应制定更严格的管理办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发展经济,尤其应特别关注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保护。3.4.加强环境风险防范结合环境风险排查的成果,分步分块按流域、海域、区域对已有石化化工企业和化工类园区进行全面的环境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所在位置的环境敏感性、污染防治措施的运行效果以及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等。根据评估结论,可将现有企业和园区从环境风险角度划分为:宜发展和控制发展、调整三类:对于环境风险较大的(控制发展类),在采取减缓风险措施的前提下,可允许其有条件发展;对于环境风险已很大的(调整类),应采取搬迁或关闭等措施,促进企业进行战略布局调整,避免加剧现有企业的环境风险。3.5.严格市场准入,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对污染源的监管、监控中,应考虑对毒性物质如一类污染物、苯系物等特征因子的监控监管,不能仅仅停留在总量控制因子的管理上。应加大对重污染行业的三废治理科研投入,建设国家级的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平台,如染料、农药、有机中间体等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多年来进展不大,应依托有技术实力的科研单位进行产品与配套的治理技术开发。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