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ppt_第1页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ppt_第2页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ppt_第3页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ppt_第4页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谭华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2009.4.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目标教学是建立在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 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B. S. Bloom) 等以美国 大学考试专家小组提出的分类组织结构理论框架为基础,把各类教 育目标归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相继出版了教育目 标分类学的认知领域(1956)、情感领域(1964)和动作技能领域 (1970)三个分册。L.W.安德森和D.R.克拉斯沃于1999年对该书进行 了修改,出版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 类学修订版。 教育目标分类学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 1.教育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 域,并把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再细分 为多个层次和水平,基本涵盖了个体发展的所有内容 ,为制定课程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其主 要目的在于保证教学从清晰的可实现、可检测的目标 开始,最后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结果。 认知教育目标按水平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 析、综合和评价6级; 情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价值 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5级。 1.教育目标的分类 技能领域目标分为7级: 知觉,运用感官获得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 定向,从生理、心理和情绪等方面做好活动的准备; 有控制的反应,对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 机械性动作,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复杂的外显反应,能熟练操作复杂的动作; 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能根据具体情境修正 自己的动作; 创新,根据具体情境需要创造新动作,强调在技能发 展基础上的创造能力。 1.教育目标的分类 修订版进一步将认知教育目标分为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 度。知识被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 知识四类,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六级水平。 认知过程维度 知识维 度 1.记忆 2.理解3.应用4.分析5.评价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元认知知识 说明:表中的空格用于填写教学活动或教学测评安排等。 2.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目标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理论基础。目标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其主要论点是:学生中的个体差异是其主要论点是:学生中的个体差异是“ “人为的和偶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和偶然的,而不是 个体固有的个体固有的” ”,“ “除了占学生总数的除了占学生总数的5%5%的超常学生与低常学生之外的超常学生与低常学生之外 ,其余,其余95%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 方面并不存在什么差异方面并不存在什么差异” ”;许多学生未能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在;许多学生未能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在 于缺乏合理的策略和及时、恰当的指导,否则所有学生都能取得于缺乏合理的策略和及时、恰当的指导,否则所有学生都能取得 优异成绩;强调教学过程中优异成绩;强调教学过程中“ “矫正矫正反馈反馈” ”系统的作用。系统的作用。 布卢姆主张用诊断性评价或事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布卢姆主张用诊断性评价或事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 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及时了解各种教学策略对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及时了解各种教学策略对 达到预定目标的效果。达到预定目标的效果。 3.目标教学在中国 1986年9月,布卢姆应邀到华东师大讲学,他 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等著作也在 中国翻译出版,此后在中国掀起了实验和推广 目标教学的热潮。在大量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 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教学模式。在 此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 了目标教学的实验。 诊断性评价 制定单元目 标 划分教学单 元 制定课时目 标 教材分析 实施教学 形成性评价目标达到未达目标 提高要求或 帮助他人 个别化矫 正或指导 练习 新的学习内 容 达到目标 终结性评价 目标教学过程示意图 4.目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教学要求明确教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强调以可操作和可评估的行为或指标表述教学目标 ,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在教学方法上,强调 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学生的自觉学习,鼓励学生相互 纠正、自己示范讲解和分类、分层学习。完整的目标 教学大致包括学前诊断性测试确定教学内容和标准 精讲示范难点重点学生练习课时目标测试反 馈矫正练习课时目标达成度测试形成性测试 期末测试等步骤。 4.目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显示在实施目标教学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班级人 数过多不利于施行目标教学;不同基础和接受能力的 学生课堂达标情况有差异,不能以一时表现对学生下 定论,也不能对所有学生按统一标准要求;情感态度 目标评价应避免随意性;目标教学应“小循环,快反馈 ,强矫正”,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课后练习,强化 训练,及时总结归纳;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激发和 巩固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他们体验和强化体育的积 极意义,注意运动爱好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5.教育目标分类学与体育课程 改革 目标教学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质量 效果明显。但有人认为目标教学很费精力,实验班所用时间比对 照班大约多1015%;也有人认为体育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相对 较难。1 布卢姆安德森模式偏重于教师的教,与当代教育思潮强调学 生自我监控和学习能力发展有较大差异,2与此次课程改革提倡的强 调学生能力发展、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和探究式学习的指导思想有也有一 定差距。 1 聂俊雄,雏议对目标教学的认识误区,中等医学教育杂志,1995/3 2 董奇,目标教学:理性的评论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7/17 二、运动教育模式 (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 8080年代以前,美国学校体育主要有以竞技性运动和健身参与两年代以前,美国学校体育主要有以竞技性运动和健身参与两 种课程模式,但较多学校采用健身运动课程。种课程模式,但较多学校采用健身运动课程。 运动教育模式是西登托普运动教育模式是西登托普(D. Siedentop)19851985年正式开创的课程年正式开创的课程 模式,它用较多时间集中教授一项竞技性运动项目。它包括模式,它用较多时间集中教授一项竞技性运动项目。它包括1010个个 相互关联的目标:相互关联的目标: 教学生运动技术以及发展学生完成这些技术所需的身体素质;能教学生运动技术以及发展学生完成这些技术所需的身体素质;能 够欣赏和运用战术;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能够计划和管理这项竞技活够欣赏和运用战术;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能够计划和管理这项竞技活 动;使学生能够作为领导、具备领导的才能;能够与同伴合作;尊重动;使学生能够作为领导、具备领导的才能;能够与同伴合作;尊重 传统;具备组织、安排本项目的竞赛;学会本竞技项目的裁判和训练传统;具备组织、安排本项目的竞赛;学会本竞技项目的裁判和训练 工作;能在课外参与体育活动。工作;能在课外参与体育活动。 20042004年西登托普来华讲学,运动教育模式开始在中国受到关注年西登托普来华讲学,运动教育模式开始在中国受到关注 。 1.运动教育模式的关键环节 运动季:通常包括练习期、季前期、比赛和季后赛;时间不少于 20节课。 运动团队:学生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自由组成学习团队,也可以由体 育老师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团队分组,在整个运动季中基本固定。 常规赛:运动教育模式中的竞赛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比赛,它是按赛 程有计划进行的“正规”比赛,可以采用对抗赛、分组循环赛、联赛等 形式。 季后赛:实际是正式比赛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决出最终优胜名次的 比赛。 成绩记录:除比赛成绩外,还包括击球率、命中率、名次、时间、 距离等。 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包括运动员宣誓、邀请特别来宾、颁奖典礼、 比赛场地的装饰、拍摄录像带等。 2.高中选项教学与运动教育模式 选项教学每个模块(相当于运动教育模式的运动季 )课时大致相当,但选项教学大多采取每学期一选 的方式,实际上可以使用的课时理论上达36学时。 选项教学更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运动教育模式可运用于高中体育与健康的选项教学 ,更有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 力。 在选项教学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组 织、管理能力。 三、课程标准视野中的兴趣 1.1.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 种心理动因和内部动力,是直接影响学种心理动因和内部动力,是直接影响学 习效果的心理条件之一,是一种学习的习效果的心理条件之一,是一种学习的 内在需要。内在需要。 1.体育学习动机 推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是低层次推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是低层次“ “自尊自尊 ” ”型或趣味型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生社会型或趣味型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生社会 化程度的提高,在教育的推动下,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教育的推动下,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和学习的社会目的性逐渐加强,学生和责任感和学习的社会目的性逐渐加强,学生和 学习动机从受年龄、个性和学校、家庭、社会学习动机从受年龄、个性和学校、家庭、社会 等因素影响的近景性学习动机逐步向间接的愿等因素影响的近景性学习动机逐步向间接的愿 景性学习动机过渡。景性学习动机过渡。 2. 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体育知识、探究或参与体育活体育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体育知识、探究或参与体育活 动的与积极的情绪状态相联系的心理倾向。体育学习兴趣动的与积极的情绪状态相联系的心理倾向。体育学习兴趣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 新能力。新能力。 体育兴趣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影响很大:对体育兴趣浓厚而体育兴趣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影响很大:对体育兴趣浓厚而 稳定的学生求知欲较强,通常能积极地、主动地参加体育稳定的学生求知欲较强,通常能积极地、主动地参加体育 学习;而对体育缺乏兴趣和愿望的学生则很难表现出积极学习;而对体育缺乏兴趣和愿望的学生则很难表现出积极 的体育学习态度。的体育学习态度。 2.体育兴趣 兴趣支配着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布鲁纳说:兴趣支配着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布鲁纳说:“ “最好的学习最好的学习 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 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 体育优秀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体育学习动机水平和强体育优秀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体育学习动机水平和强 度,他们有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愿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度,他们有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愿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坚定的学习信心以及坚强的克服困难的毅力;这些动,有坚定的学习信心以及坚强的克服困难的毅力;这些动 力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优良的成绩。力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优良的成绩。 2.体育兴趣 后进的学生主要是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后进的学生主要是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 的学习态度,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够坚强,亦即体育学习动机很微的学习态度,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够坚强,亦即体育学习动机很微 弱,导致学习成绩不良;而失败的学习结果使原有的体育学习需要得弱,导致学习成绩不良;而失败的学习结果使原有的体育学习需要得 不到满足以至于原有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因此,体育学习效果更不到满足以至于原有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因此,体育学习效果更 坏。这种较低较弱的体育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恶性循环,常使坏。这种较低较弱的体育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恶性循环,常使 体育差生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乃至出现厌学、弃学、逃学等体育差生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乃至出现厌学、弃学、逃学等 严重现象。严重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 的体育兴趣,把它作为毎个教学阶段的起始环节抓紧抓好。的体育兴趣,把它作为毎个教学阶段的起始环节抓紧抓好。 2.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内在兴趣)和间接兴趣(外在兴趣)两体育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内在兴趣)和间接兴趣(外在兴趣)两 个方面,直接兴趣建立在因体育运动本身产生的乐趣之上,间接兴个方面,直接兴趣建立在因体育运动本身产生的乐趣之上,间接兴 趣则建立在对纪律、学习成绩、教师、家长、从众、健康等的追求趣则建立在对纪律、学习成绩、教师、家长、从众、健康等的追求 上。体育运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有较多的直接上。体育运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有较多的直接 兴趣,这种兴趣能够使他们自觉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影响这种兴兴趣,这种兴趣能够使他们自觉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影响这种兴 趣的负面因素则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身心的劳累、学习中的困难以趣的负面因素则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身心的劳累、学习中的困难以 及不当教学引起的反感等消极情绪。及不当教学引起的反感等消极情绪。 2.体育兴趣 在学校阶段能否养成体育兴趣和习惯,对终生体育的影在学校阶段能否养成体育兴趣和习惯,对终生体育的影 响极大。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响极大。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在我国1616岁以上居民有岁以上居民有 66.74%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由于缺乏体育兴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由于缺乏体育兴 趣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了趣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了30.230.2。这说明学校体育对。这说明学校体育对 于体育兴趣的形成至关重要。于体育兴趣的形成至关重要。 不恰当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的主要原不恰当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的主要原 因。因。 影响广州市区初中生学习积极性的 因素 影响因素男女 %位次%位次 对体育缺乏兴趣29。70127。611 活动内容不吸引人21。20212。884 教师技术水平不高17。5734。917 目标高不可攀16。36418。402 教师指导态 度不好7。27515。953 同伴不够配合4。8569。205 运动能力差3。0376。756 身体状态不佳084。298 卢婵,成就动机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影响广州市区初中生学习积极性的因 素 表中显示:表中显示:2929。70%70%的男生和的男生和2727。6161的女生把的女生把“ “对体育缺乏兴趣对体育缺乏兴趣” ”当当 作影响体育学习积极性的第一原因;因教师自身或教学因素(表中作影响体育学习积极性的第一原因;因教师自身或教学因素(表中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2 25 5项)而影响体育学习积极性的男女生各占项)而影响体育学习积极性的男女生各占6262。40%40%和和 5252。14%14%,由于体育基础差(自感,由于体育基础差(自感“ “运动能力差运动能力差” ”和和“ “身体状态不佳身体状态不佳” ”) 的男女生仅分别为的男女生仅分别为3 3。03%03%和和1111。04%04%。这些一方面反映了兴趣是影。这些一方面反映了兴趣是影 响当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教师行为是影响学响当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教师行为是影响学 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首要原因。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首要原因。 影响广州市区初中生学习积极性的因 素 调查还表明了男女生在体育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男调查还表明了男女生在体育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男 生将生将“ “活动内容不吸引人活动内容不吸引人” ”排在第二位,而女生则把排在第二位,而女生则把“ “目标高不可攀目标高不可攀” ”排排 在第二位,这表明男生出于内部动机更注重体育课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在第二位,这表明男生出于内部动机更注重体育课活动内容是否符合 自己的体育兴趣,女生则出于外部原因而对高不可攀的目标自己的体育兴趣,女生则出于外部原因而对高不可攀的目标( (任务任务) )望望 而生畏。男生将而生畏。男生将“ “教师技术水平不高教师技术水平不高” ”排在第三位,而女生则把排在第三位,而女生则把“ “教师指教师指 导态度不好导态度不好” ”作为第三影响因素,表明男生更注重对运动技术水平的作为第三影响因素,表明男生更注重对运动技术水平的 追求,故而也就希望教师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女生自尊心较强,对追求,故而也就希望教师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女生自尊心较强,对 教师的态度很敏感,对讽刺挖苦、简单粗暴等尤为反感。教师的态度很敏感,对讽刺挖苦、简单粗暴等尤为反感。 3.体育兴趣的特征 体育兴趣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体育兴趣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体育兴趣在个体间表现出差异性,在个体内表现出层次性:有趣体育兴趣在个体间表现出差异性,在个体内表现出层次性:有趣 乐趣志趣,这也是体育兴趣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乐趣志趣,这也是体育兴趣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对体育活动感到有趣是体育兴趣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体育兴趣对体育活动感到有趣是体育兴趣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体育兴趣 发展的低级阶段,它往往短暂易逝,非常不稳定。处于这一阶段的兴发展的低级阶段,它往往短暂易逝,非常不稳定。处于这一阶段的兴 趣常常与对某种新奇感相联系,随着这种新奇感的消失,兴趣也会自趣常常与对某种新奇感相联系,随着这种新奇感的消失,兴趣也会自 然地逝去。此外,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然地逝去。此外,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甚至某种意外变化,甚至某种意外变化 ,都可能会使学习者产生短暂的兴趣。,都可能会使学习者产生短暂的兴趣。 3.体育兴趣的特征 乐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它是在有趣定向发展的基础上形乐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它是在有趣定向发展的基础上形 成的,是兴趣发展的中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习者的兴趣逐成的,是兴趣发展的中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习者的兴趣逐 渐变得专一、深入起来,如喜爱足球的的中小学生很可能会成天渐变得专一、深入起来,如喜爱足球的的中小学生很可能会成天 迷恋足球而对其他活动不感兴趣。迷恋足球而对其他活动不感兴趣。 志趣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当乐趣同学习者的人生态度志趣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当乐趣同学习者的人生态度 、社会责任感、理想、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时,乐趣便变成了志趣、社会责任感、理想、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时,乐趣便变成了志趣 。志趣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是取得成就的根本动力和。志趣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是取得成就的根本动力和 成功的重要保证。成功的重要保证。 体育教学中所指的兴趣主要指第二、三层次中学生力求认识或爱体育教学中所指的兴趣主要指第二、三层次中学生力求认识或爱 好某种体育活动、并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倾向。好某种体育活动、并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倾向。 3.体育兴趣的特征 体育兴趣的中心趋向性体育兴趣的中心趋向性 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对户外活动常常有广泛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对户外活动常常有广泛的兴趣,随着年龄的 增长,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广泛的活动兴趣会慢慢趋增长,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广泛的活动兴趣会慢慢趋 向于一个中心兴趣。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初中阶段及前后的向于一个中心兴趣。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初中阶段及前后的5 5年左年左 右中。在这个阶段,学生学生会循着右中。在这个阶段,学生学生会循着“ “普遍的活动兴趣广泛的体普遍的活动兴趣广泛的体 育兴趣特定的体育兴趣育兴趣特定的体育兴趣” ”的规律,逐渐形成把兴趣集中在某一项的规律,逐渐形成把兴趣集中在某一项 或少数体育活动上,而对其他体育活动的兴趣则相应下降。学生或少数体育活动上,而对其他体育活动的兴趣则相应下降。学生 对体育兴趣的下降或对体育活动的疏离,也通常发生在这个阶段对体育兴趣的下降或对体育活动的疏离,也通常发生在这个阶段 。 不同水平学生体育兴趣的 特点 69.2 52.6 53.749.5 49.5 41.4 29.426.2 29.7 16.8 24.3 10.38.1 兴趣经常变动兴趣经常变动 喜欢5项以上 喜欢3-4个项目 兴趣有变化 喜欢喜欢1-21-2个项目个项目 兴趣基本不变 水平水平2 2 水平水平4 4 水平水平5 5 资料来源:对广州资料来源:对广州1212所中小学学生的调查所中小学学生的调查 17.717.7 16.1 不同水平学生体育兴趣的 特点 67.3 56.3 52.3 48.146.4 22.438.0 16.826 18.8 10.315.6 喜欢游戏性项目 出于从众、好奇 喜欢竞争性项目 为了掌握技术 喜欢技术性项目 水平水平2 2 水平水平4 4 水平水平5 5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20042004年对广州年对广州1212所中小学学生的调查所中小学学生的调查 3.体育兴趣的特征 体育兴趣的不稳定性体育兴趣的不稳定性 体育兴趣的稳定性是指持久维持体育兴趣的心理状态,它产生于体育兴趣的稳定性是指持久维持体育兴趣的心理状态,它产生于 对体育的直接兴趣和内部动机。低层次的体育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对体育的直接兴趣和内部动机。低层次的体育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 转移,它会随学生的即时体验而变化。当学生尚未形成对体育活动转移,它会随学生的即时体验而变化。当学生尚未形成对体育活动 持久、稳定的兴趣时,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或消失;即使持久、稳定的兴趣时,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或消失;即使 已经产生了浓厚的体育兴趣,学生对具体体育项目的兴趣也可能会已经产生了浓厚的体育兴趣,学生对具体体育项目的兴趣也可能会 发生变化。为此,要求教师能把握学生兴趣消退或转移的时机,及发生变化。为此,要求教师能把握学生兴趣消退或转移的时机,及 时变换教学手段,以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鲜感。时变换教学手段,以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鲜感。 3.体育兴趣的特征 体育兴趣的兼容性体育兴趣的兼容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广泛的,通常会指向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广泛的,通常会指向不同的 学习科目。有一些兴趣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可能,如学习科目。有一些兴趣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可能,如 喜欢文科的未必会喜欢理科,喜欢艺术的也可能会对逻喜欢文科的未必会喜欢理科,喜欢艺术的也可能会对逻 辑性较强的科目感到头痛。但体育学习兴趣和其他学习辑性较强的科目感到头痛。但体育学习兴趣和其他学习 兴趣之间却不存在着这种相斥关系,无论对文科、理科兴趣之间却不存在着这种相斥关系,无论对文科、理科 或艺术科目的兴趣,都不影响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或艺术科目的兴趣,都不影响体育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反之亦然。反之亦然。 4.体育课程改革视野中的兴趣 激发、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 段; 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持久、稳定的兴趣,从而养 成体育习惯,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目的。 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趣味、竞争、克服困难 后获得成功的乐趣、自我超越的乐趣、运动过程中的 快感、愉悦的审美体验,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 兴趣的主要手段。 四、感觉统合训练理论 (Training for Sensory Integration) 1.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南加州大学的爱尔丝博士在 1969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她一生研究运动治疗法,其中最重要 的是感觉统合研究。她首先发现了在313岁儿童中,有 10%30%的儿童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 拉、多动、自控能力差、动作协调不良,或是易紧张、胆小、 内向、爱哭、不合群、挑食等症候群。这些并非是智力及教育 问题,而是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从 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作 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 人体的运动、感觉与认知功能的发展与脑成熟进程并进。 1.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 人与外界接触主要依靠各种身体感官与大脑之间的互 动,通过看、听、闻、摸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再将 这些信息整合,作出反应,指挥身体的动作,两者不断 互动,形成感觉统合。大脑的不同部位必须经过统一协 调的工作才能完成人类高级而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注 意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概括和理解能力,当 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 效运作,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没有感觉的统合,将会出 现人体内外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听觉语言 障碍等。 1.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的种类 前庭功能失调:前庭功能失调主要引起平 衡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听觉失调、视觉失 调、触觉失调和本体感觉失调等症状。 平衡失调 孩子头部不能长时间平衡地置于中央,突出表现 在上课时头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扭动频繁,身子也随时 变动。 四肢协调功能不良,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 跌倒,经常受伤,笨手笨脚,拿东西不稳,常掉地上, 常碰撞东西,害怕走平衡木。 1.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 注意力不集中 从婴幼儿期就比别的孩子活动量多,精力充沛,不知疲劳。 睡不好,翻身多、入睡难、梦多、梦惊、磨牙、遗尿、夜哭等 。 喜欢惹人,常无意识地摸别人的头、拍肩,易惹事生非。喜欢 同别人玩,但玩的时间不长,不懂得游戏规则,不能与人友好相处 ,甚至有攻击性行为。 安全与危险意识淡薄,喜欢打滚、爬高、从高处往下跳,甚至 抓狗尾。 恶作剧,上课不时发出怪叫,引人发笑。 组织力差,丢三拉四,杂乱无章,书包不整洁,玩具乱七八糟 。 易激动。听故事、看相声、看电视常忍不住大叫大笑或易感动 。对中肯的批评当时能承认错误,转身很快又忘掉,对有点不中肯 的批评就难以接受,情绪对抗,狂燥不休。 1.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 听觉失调 注意力不集中,常有漏听、漏题、漏作业,听写困难、听不全。听觉 过于敏感又容易被吸引干扰,但对声音的辨识力又不足,需刻意集中注 意力,却又经常失败,容易心躁焦急。 听觉感不良容易对大声和尖锐声常感到惊慌或讨厌,如鸣笛声、刹车 声。听觉处理不佳经常成为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视觉失调 视觉失调不同于眼的屈光度,而是眼球功能尚未完善,视觉范围狭小 ,视觉空间判断不佳,方向和距离掌握有经常性的差误。眼球振颤的孩 子对动态的画面容易注意力集中,如看动画片、玩电子游戏机;而对静 止的画面,如看黑板、看书、写字则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患儿无法 流利地阅读,常出现多字少字,漏行,写字跳字、偏旁颠倒、出格或抄 错题、看错符号、辨色力差、容易眼酸和害怕数学等。在生活上,患儿 常会视而不见,常碰桌椅、门、墙等,常有穿衣、穿鞋穿反现象。患儿 不喜欢目光直视,常用手式表达需要,谈话时目光闪烁,追视能力较差 。 1.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 触觉失调 脑神经和触觉神经关系密切,触觉的敏感或迟钝会影响大脑辨 识能力、身体的灵活和情绪的好坏。患儿常表现出情绪上的极端 不安,使父母及老师都不易沟通,胆小、内向、害怕陌生环境、 粘人、爱哭、孤僻、固执、脾气暴躁、掷物、咬人、自己打自己 。患儿特别喜欢熟悉的环境,喜接收固有的旧信息,不愿学习新 东西。 触觉敏感 不喜欢被触摸,甚至连自己的物品也不让别人碰,不喜欢拥挤 、碰撞,容易和别人争吵,朋友少,人际交往不良。 触觉迟钝 对危险和疼痛反应迟钝,喜欢被拥抱,被抚摸。患儿喜欢毛茸 茸的玩具或多毛的小动物,表现出皮肤肌渴的现象。 语言发展能力迟缓 语速慢,不爱说话,常用手势来表达,语言不清、发音不准, 有时说话不得当,语句组合逻辑性差,表达能力欠佳。 1.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 本体感觉失调 本体感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中的 协调性。如果前庭功能和触觉不良,本体感便很难健全发展, 并直接影响观察力、创造力及自信心。 行动障碍 眼睛看不到时,便几乎无法做出正确的动作 协调不良 不会跳绳或跳绳时绳子偏在一侧,惯用一侧手,如不端碗 、写字画画左手不放上来。小肌肉、小关节运动协调性差。 距离感欠缺 运动能力不足 做事效率低 2.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状况 北京城区智力正常学龄儿童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分别为 35.9%和10.3%,其中男孩(14.6%)明显高于女孩(6.4%);各年 龄间感觉统合失调率无明显差异;12.9%被调查儿童有行为问题;在 行为问题儿童中有76.1%伴有轻度感觉统合失调,34.2%有伴有严重 感觉统合失调,明显高于非行为问题儿童(29.2%,6.7%) 南京市鼓楼区539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为33.67%。 济南市区学龄儿童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分别为23.4%和13.5%; 沈阳市城区儿童轻、重度失调率为32.9%和9.81%,男孩感觉统合失 调率明显高于女孩,且以前庭功能失调发生率最高并有性别差异。不 良行为的发生率统合失调明显高于统合正常,对儿童的学习和心理健 康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手段有:中枢神经兴奋药物 ;使用特殊的矫治设备和技术进行协调能力训练;利 用特殊训练教具针对儿童学习能力发展不足而进行的 用以增加注意力、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心理训练 ;行为矫治;家庭指导等等。 运动疗法本质上也属于感觉统合功能训练,与其他特 殊手段相比简单易行、且无副作用。通过一系列运动 疗法可以改善儿童的感觉运作协调能力,在运动中提 高感觉统合功能。 2.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状况 郭玉芹等半年训练对胆小、内向、粘人儿童治愈率达100%。对多动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儿童的显效率达86.6%。对孤独儿童的显 效率达87.5%。58岁儿童训练效果最好,超过12岁效果不佳。 任桂英和王玉凤等的研究表明:感统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