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养生学 第一讲 概述 1 2 3 提纲 v养生学概述: v1、养生与养生学; v2、养生的原则; v3、养生的特点与分类; v4、健康、天年及影响因素; v5、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内容与学习方法; 4 v珍惜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生活得更好、生命更长 久是人的本能,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长寿不仅 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括健康地生活。人类 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自身适应自然、适应社会 、自我保护、自我养生的历史。 v养生学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是宝贵遗 产。 v中华上下五千年,除了有关养生的专著外,还散见 于经、史、子、集、诗中,卷帙浩繁,文字古奥。 v继承与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5 第一节 养生与养生学 v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即保养、培养生命之义,养,有营 卫摄养、养育、养护、赡养等意思。 v考察养生的实质,是指采用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 综合性措施,从而达到营卫摄养身心,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的目的。 v古人把所有的保健延年活动统称为“养生”。养生,又称摄生 、道生、保生、卫生、厚生等,对老年的保健养生则称为寿 老、寿亲、养老、寿世等。由此可见,凡是对人体健康长寿 起良好作用的措施均属养生学范畴。 v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 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6 v养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 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 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 的学说。 v从黄帝内经的问世,到养生论的形成,在 漫长的岁月里,多种养生学说的发展及相互渗透, 构成了独具特色和极富魅力的中国传统养生学。 7 v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个体, 是使正常人的健康得以维持甚至增强。如轻身、美 容、增智、增力、长寿等。养生是属于治未病的范 畴。 v作为养生的近义词“保健”是西医传入中国后才有的 ,保健是以群体为对象,体现西医防病的特点; v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中国传统 哲学、中医药学为基础,还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 、伦理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结合了医、道、儒 、释、武各家之长。 8 v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 ,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学的社会 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性质 则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学。 v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 得尤为博大精深。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 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 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提高全民 健康水平。 9 10 第二节 传统养生学的原则 v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 v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 v三、调节正气食饮有节 v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 v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 v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 11 v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 、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 法。 v养生学的方法虽各有千秋,但着眼点均是保养人的“ 精、气、神”。养生肤语总结为“保精、裕气、 养神”。中医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主张 外避风邪,内守精神,中养形体,合乎自然的动静 兼施的法则。 12 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 v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 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v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之所 以能生存和繁衍就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 ,秋季皮肤干;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v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若不明此 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 13 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 v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 体的生命活动。 v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 、脏腑组织等均有抵抗外邪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 形体的调摄。 v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 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 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 化生。 14 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 v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 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 v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 障碍;劳累过度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 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 滞气。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 v食饮有节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做到有节制,不偏食,不嗜 食,不多食;要注意饮食卫生。养生学提倡:食宜早,食宜 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软,食宜缓。 15 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 v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v 要固护阴精就要注意劳逸适度,过劳妄行、过逸都对健康不 利。孙思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 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 久行伤筋也。”因而主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 v固护阴精还要注意节制房劳。内经提出“以妄为常,醉以 入房,以欲竭其精”是使人早衰的重要原因。古人从固护阴精 的目的出发还提倡晚婚。节制房劳是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之一。 16 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 v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 v传统养生学认为:“形神合一”,“善养生者养内。” 一般来说,人生活在 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 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 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 静内守。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 v中医学认为心神主宰全身,心神受伤,全身五脏六腑都会受到影响。素 问指出养生要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调养精神的方法有“ 清静养神”、“节制感情”、“以情胜情”、“四时调神”、“陶冶性情”等。 v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 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 17 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 v形,指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 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嵇康所言:“形恃 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 v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与静都要适宜,不能过度,或有所 偏废。 18 第三节 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与 分类 v中国的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其内容丰 富多彩、内涵深刻,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 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精华,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文明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东 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v传统养生理论概括起来,有下述七个特点: 19 1、宏观自然,中和智慧 v传统养生学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变化,是把人体放在 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 v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功能,强调人体自身内 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 v传统养生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 指导,以儒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以类比、 演绎、外揣等为具体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和异 常以及维持正常和纠正异常过程进行理性的认识、归纳和总结 。 20 v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 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 态; v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 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涵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 v养生就是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 长寿。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 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 注意调节。 21 2、形神兼顾,以神为先 v传统养生学要求形神兼顾、俱养。主张形神共养,中国养生 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正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 v古代养生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 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 整个形体。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即“得神”、“守神”, 就能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死。 v养生方法上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为主要活动目标。 22 3、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v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 v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 v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 。 v传统养生学在提倡运动的同时却反对运动量过大,强调不能 “使极”与“过劳”。 v另外传统养生学从减少人体能量损耗和机体磨损的角度,尤 其是在传统哲学和儒学、宋明理学的指导下,更关注以静养 生,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理论,并成为传统养生学 的主线。 23 v中国养生理论所强调的清静养神,并非叫人心如死灰,什么 也不想,而是认为顺时而动才是养静的根本。养生随笔 卷二称:“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所谓“不妄 动”,实际上是指行止有常、饮食有节。 v可见静养之法最要紧的乃是心神安定,举手投足皆应安详平 和,这就表明古代养生家已经认识到,只有动中寓静,才是 真正的“静”。 24 4、区别对待,审因施养 v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 、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传统 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 v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 合。” 25 5、修心养性,道德为先 v重视道德修养被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放在养生的首要位 置,看作是“养生之根”。 v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 ,修道以仁”等观点。所言“仁者”,即道德高尚之人。老子 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 欲得”。 v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 甚至损人利己,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 损害健康。 26 v黄帝内经作者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长寿者 ,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即所谓“德全而不危”。 v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 德修养相协调。 v汉代华佗的弟子吴普就说过:“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 然后可得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 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nng妄,六者去妒嫉”。 27 v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 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 v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 ”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 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 养其身。” v孙思邈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 害亦无由作,此养性大经也。”“德行不克,纵服玉 液金丹未能延年。” 28 6、理法相融,简便易行 v“理”,乃是养生的理论、道理、原理,是用来解释说明养生 之道的。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人们真正认识养 生的重要性、可行性、实用性,使人们在一定层次、水准上 进行养生实践。 v“法”,是指养生的法则、方法,为具体养生方式、技术提供 规范,是某类养生操作技术或具体实践方法的指导性原则。 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适宜”等原则要求。 v在养生实践中,不能为了“术”而追求“术”,而应晓其“理”, 通其“道”,所谓“因术以明道,而至于道”。 29 7、紧贴生活,终身受益 v由于传统养生学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 因此寓养生 于日常生活之中,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 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 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 究,紧贴生活,关注生活的每一细节。同时一旦知 道了养生之道,就能在一生之中受其指导,从而终 身受益。 v养生的确可以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 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mo di老年,每个年龄阶段 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 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养生保健活动是人生 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0 二、分类 v传统养生学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分类。 v养生学的学科组成来分,有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 养生学,道家养生学,佛家养生学,武术养生学, 儒家养生学,心理养生学,民俗养生学等; v从采取养生的方法又可分为:情志养生、运动养生 、饮食养生、四时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 茶养生、饮酒养生、气功养生、房室养生、药膳养 生等; v从养生的人群对象来分,有婴幼儿养生、儿童养生 、青少年养生、成年养生、老年养生、妇女养生等 。 31 v有人从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文化修养三方面( 精、气、神)把养生分成三个部分: v第一层 生理养生 v生理养生,应注重四道: v1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 v2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 v3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 v4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 v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 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 ,度百岁乃去”。 v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保健养生。 32 v第二层 心理养生 v1是调摄情志,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的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 激所引起的反映。 v2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 ,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 33 v七情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 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 。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 要重视调摄情志。 v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 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 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 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这 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 34 v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 v孔子说“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 v荀子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v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 “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 ,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v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 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 35 36 v第三层 哲理养生 v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 观点。 v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 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 v所谓“四看”: v1、 “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 v2、“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 v3、“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 v4、“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 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37 v 所谓“六然”就是: v1、“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 v2、“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 v3、“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 v4、“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 v5、“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 v6、“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 38 39 第四节、健康、天年及影响 因素 v一、健康 v传统养生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的人,即俗称“健康” 的人。任何时代和民族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 v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健康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 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 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 要的社会性目 标。” 40 世界卫生组织还根据这个定义制 定了10条健康标准: v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安排生活,胜任工作。 v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v3、善于休息,睡眠好。 v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v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v6、体重适当,身体均匀。 v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 v8、牙齿清洁,无龋齿。 v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v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41 v所谓健商,就是“健康的商数”,这一概念是2001年 加拿大籍华人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谢华真教授借鉴中 医的哲学观点和整体观念等理论基础,论证了健康 与人的社会、心理、情感、精神、环境、社会等因 素的关系,首先提出来的整体性、全面性护理、自 我保健的新理念,是指一个人提高自己健康水平的 能力;是人类自身基本素质的标志。 v西医一般认为只有在出现症状或体征时才被认为是“ 生病”,事实上,有些疾病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已是病 入膏肓。从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分析,介于两者之间 的状态,叫亚健康。 42 二、寿命与天年 v1、天年是指自然赋予人类的生理年龄,即在没有 任何意外因素使生命缩短的情况下,从第一次呼吸 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古代文献认为:人的生命 是有一定期限的。这个期限就是“天年”。 v寿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生存的年限,也可 引申为使用的期限或存在的期限。 v我国古代文献一般认为人类的天年限定在100120 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 年,度百岁乃去”; 43 v2、祖国医学认为:人的寿命在母腹中即已注定。 如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 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和 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夭”。 v传统养生学在肯定存在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 规律的同时,也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张景岳对灵枢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时说:“所 谓天定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也”。人之所以能胜天 ,关键在于“养能合道”即养生有道。 44 v3、现代医学认为:寿命具有种属的特殊性。每个 种属有其一定的寿命期限;是被遗传用目前尚未揭 晓的方式调控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发现 :“动物凡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 v法国著名动物学家蒲丰(Buffon)提出了一种“寿命 系数”,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应为其生长期的57倍 ,人类的生长期为2025年,则人类的最高寿命应 在125175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张家口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医疗安全考核
- 张家口市人民医院儿童心肺复苏技能定期考核
- 2025年上半年全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含教师)笔试南充考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衡水市中医院呼吸道传染病防护与隔离技术年度授权复审题
- 2025江苏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第一批编外岗位(非事业编制)招聘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春季四川叙永县委组织部叙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叙永县事业单位人才岗位需求70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深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22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上海市人民医院免疫荧光技术考核
- 秦皇岛市中医院护理培训资源建设考核
- 2025福建福州市长乐区金峰镇人民政府公益性岗位招聘15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流延膜设备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医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放射诊疗培训试题及答案
- (零模)苏州市2026届高三年级期初阳光调研试卷 历史试卷(含答案)
- 九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广东卷)(原卷版)
- 码头生产调度管理办法
- 智能巡查机器人系统设计
- 3.2营造清朗空间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光的反射定律》听评课记录2
- (2025年标准)学生癫痫免责协议书
- 电商企业客服流失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