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共4000-5000字)学号1307021041学生姓名冯春学院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专业物理学选题编号(不填)届别13届指导老师(不填)中文题目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英文题目Network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一、课题名称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二、研究背景与目的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实现了方便的沟通愿望,在这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挥洒人生。网民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网络已经成为当下议论最多的话题。但是,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享受着新技术,另一方面自身也不知不觉的变成新技术成果的“奴隶”。这个问题以青少年最为严重,因为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使其面临更多的矛盾和冲突,特别容易对其心理发展造成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重点论述一下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三、研究内容与意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网络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他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对现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又将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即将步入教师行列的我们,以后要面对的对象是青少年。在如今科技发达、网络普遍的现代社会中,网络的应用必不可少,青少年亦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没有把握好,计算机网络这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影响可大可小。此次的调查研究对我们以后的教学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教学意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四、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问题: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对现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又将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假设:调查人群都为有一定网龄的青少年,且接受调查时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真实作答。五、研究对象与变量研究对象:青少年自变量:网络应变量:心理发展的影响六、文献综述 网络文化的含义互联网是人类借助数字通信信息技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模拟综合构建起的一个与人类精神世界紧密结合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网络群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以及较恒定的行为模式它们可以被称为网络文化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网络文化的特征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势和高效新奇的特点。第一,开放和虚拟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网络世界无人控制也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对它负责这样就使得网上交往完全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的不真实性与虚拟性大多数网民都不愿意用真实的姓名由此提供的交流信息真伪难辨。第二,自由与个性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较网络传播是开放的任何网民的地位是平等自主而自由在这里网民可以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由性也为个性化提供了平台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进程选择交流的伙伴互联网如广阔的海洋任你在信息海洋中自由游泳大胆冲浪展现自我。第三,交互性与跨文化性网络互联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性使传播与交流不受时间地域身份的限制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种传播交流是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达到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网络文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国别的限制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对话和互动。第四,弱规范性和价值多元性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程度不一地呈现出弱规范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在我国也是网络引发多种社会法律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网络的公开性与弱规范性使得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甚至混乱的特征互联网中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信息固然大量存在但是不良信息与网络垃圾也四处泛滥色情错误价值观念恶意政治观点反科学伪科学信息随处可见网上的内容可谓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各种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其价值取向也相当多样化。1.国外研究状况 心理学家较早关注的互联网对心理发展影响的问题是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引发的心理障碍。Brenner(1997)2的研究显示,网络依赖行为和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相关,而与性别和种族关系不大。尤其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相比较之下,成年入网络成瘾时也需要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但是他们所体验到的失落情绪要小于相等条件下的青少年。对过度使用互联网引发的心理障碍,Jb理学家定义了多种术语。Goldberg借用了(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提出互联网成癌障碍(Internet AddictionDisorder;IAl3)的概念,主要是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KimberlyYoung则从DSMIV对病理性赌博的判断标准中发展出病态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Use;PIU)的概念,暗示着网络成瘾和药物依赖之不同在于,它更像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Young结合对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提出了八个问题以判断网络成瘾。如果个体对下列问题中的五个题目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判定为PIU: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IAD和PIU两种定义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没有将互联网的媒介作用和媒介内容区分开,也没有指明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是用于处理一般工作还是病理性成瘾。Davis(1999)提出PIU的认知行为模型3。他将PIU分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殊性的PIU是指成瘾者以前就有成瘾性行为(如赌博、沉迷于色情材料),网络加重了这种成瘾;一般性的PIU则是和一般网络使用有关的,如聊天、浏览网页等。这样PIU就分成了由以前的病理激发的,和一种单独的一般化的成瘾。此外,Davis认为,非适应性认知(maladaptivecognition)是PIU发生的充分条件。而心理机能障碍女口抑郁、社会焦虑、药物依赖等与生活事件(如环境压力)的影响,是PIU形成的必要条件。Hall,AlexS和Patrons,Jeffreyt4提出第四种网络相关障碍的概念网络行为依赖(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IBD)。网络行为依赖的并发症包括有意志消沉、冲动控制障碍和低自尊。他们认为网络的过度使用是生活中的一个良性问题,它弥补了在生活其他方面缺少的满意感,是普通人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并需要克服的问题。他们认为IBD仅仅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应付风格,可以通过基本的认知行为干预加以矫正。 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8. 2%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触网”的青少年已占到被调查青少年总数的100%。不容置疑,网络资源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同时也扩展了青少年的活动广度与深度,给他们带来了种种便利和好处。但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很难做到对网络资源进行严格审查,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逐一核实。人们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互联网。这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张磊(2009)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中撰文认为在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的同时,它也成为影响许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青少年在享受新技术恩泽的同时也无声息的变成它的“奴隶”。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的触网现状以及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在这些问题面前,提出了一些常识性的解决思路和对策,以其对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供一点帮助。梁崇科(2004)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教育中撰文认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网络的时效性、交互性、信息化使信息传播手段、传播速度得到拓展和加快,提高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隐藏性和复杂性,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庞杂多样,精华与糟粕并存、善良与丑恶同在。网络时代的到来既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途径,同时也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了影响。邓如陵(200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中撰文认为200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我国上网人数中,18岁以下的用户占17.6%,18 24岁的用户占37.3%,在5 910万网络用户中,青少年用户超过一半以上。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满怀激情地走进网络世界。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与网络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加强网络的教育管理,创建优良的网络环境,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向巍(2007)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及对策中撰文认为在网络快速发展过程中,青少年站在了最前沿,成为网民的主体人群。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8. 2%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触网”的青少年已占到被调查青少年总数的100%。不容置疑,网络资源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同时也扩展了青少年的活动广度与深度,给他们带来了种种便利和好处。但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很难做到对网络资源进行严格审查,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逐一核实。人们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互联网。这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七、研究方法与设计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查阅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收集整理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运用归纳法提炼和概括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再结合演绎方法,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网络时代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在本文写作之时,我到一些初高中学习,通过发放问卷、与学生座谈,得到第一手资料,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使得本文的研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并且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较之其他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特点,最后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现实指导意义。八、研究进度各阶段任务起止时间阅读并收集文献资料,撰写报告2016.7-8设计调查问卷并实施,收集数据2016.9-10撰写毕业论文初稿并第一次修改2017.1-3确定终稿2017.3-4九、成果形式学术论文的形式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成员:冯春十一、经费预算往返车费:500打印资料:100其它:200十二、参考书目与附录1陆桂芸,李勇.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2张玉如.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J.教书育人,2002 3李纲.探寻网络世界的“良知”N.光明日报,2002- 09- 17(5)4刘国皇.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书育人,20025张光辉,张红霞.论网络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政府对策 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106 -109.6彭阳,唐烈琼.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183 -185.7潘海平,朱立毅.别让“电子海洛因”伤了孩子EB /OL. 2001 -11 -22. http: www. people. con. cn.8曾琴.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挑战及对策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77 -79.9陶晓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72 -73.10林阳,祝智庭.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研究 J.开放教育研究,2003(6):37 -40.11徐虹.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其教育策略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