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期末练习试卷分析.ppt_第1页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期末练习试卷分析.ppt_第2页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期末练习试卷分析.ppt_第3页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期末练习试卷分析.ppt_第4页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期末练习试卷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姚守梅 认识语文新高考 新高考是对学生在平时语文学习实践 活动中所形成能力的考查。 平时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鉴赏审 美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 教学:以知识为对象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学习。 考试:是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对象的认 识过程。 认识过程了解和确定。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具有很强的学习功能,考试 是高效率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考试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和巩固过 程,是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调研 期中 期末 一模 二模 摸清 起点 诊断与调研预测与评估 终点 冲刺 命题功能划分 命题与用题 命题 功能(侧重):检测、评估 查 形式:学生答卷 实质:从学生答卷结果看教学效 果 期中、期末:强化、互补 重点考查进入总复习后,学生知识 和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复习方 法的感悟和复习内容的落实。 重在引领 学生从备考意识、思维 状态、学科知识和能力(应用、审 美、探究)等方面走进高三。 从期中到期末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梳理 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二是 帮助学生总结和掌握复习方法、规律 与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 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反思:做得怎样? 命题与用题 用题 功能(侧重):激励、发展 导 形式:教师讲评试卷 实质:从教师教的结果看学生学 的 质量(落实) 对了。 激励来自于得 到了分,得到 了高分的喜悦 。 学生没有得到 发展的激励, 只是得到了验 证与确认的激 励。 懂了。 激励来自于认识 的清晰,思路的 打开,方法的获 得,理解的深入 ,能力的确认与 提升。 学生得到的是发 展的激励,这种 激励才是最有价 值的激励 。 试卷讲评建议 总原则: 课上讲评注重共性 课下辅导关注个性 抓得准,讲得透,落得实 试卷讲评课 (1)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思路的分析、重视题 型的归类和变型 (2)讲评前做好“统计”: 数据统计、问题统计 (3)精选讲评的内容:学生的常错点、易错点, 重要考点和典型题型 (4) “六问”: 此题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 怎么想到这样做的? 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 此题还可变换什么形式?怎么解答?讲评后你收获 了那些答题方法(答题路径)?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定位:重基础、重落实、重积累、重运用。 试试卷 结结构 考查查 内容 题题 号 分 值值 题题型能力层级层级 选选 择择 填 空 简简 答 作 文 识识 记记 理 解 分析 综综合 鉴鉴 赏赏 评评价 表达 应应用 探究 语语文 知识识 的掌 握及 运用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13 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 语、熟语) 23 33 辨析并修改病句43 了解中外重要作家作品 基本常识 53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 一项是 A宫阙 入目三分 戏谑(n) 叱咤(zh)风云 B诡秘 大块朵颐 应(yn)承 奴颜婢(bi) 膝 C巨擘 情投意合 箴(zhn)言 强(qin) 人所 难 D震憾 学贯中西 整饬(ch) 徇(xn)私舞 弊 音同误写、形近误写 声母误读、韵母误读、声调误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 要解决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监管 的问题, 就必须完善相关立法,改革法律服务市场的监 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曹操高陵的发现, 了古代文献中对曹操 高陵的位置、曹操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 载是确凿可信的。 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北 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的八年多的努力,这项 工程终于于日前 。 A不利 验证 告成 B. 不利 印证 告罄 C不力 验证 告罄 D. 不力 印证 告成 不力:不尽力,不得力。不利:没有好 处;不顺利。 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 验证:通过试 验得到证实。 告成:宣告完成(较重要的工作)。告 罄: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罄:尽;空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 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很难说完。 语境意识(精细辨析)、答题技巧、 思维习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人行道上卖菜的那个小贩,远远地看见城管 执法人员走来,立刻七手八脚地收拾摊子准备 撤退,同时还不忘用暗号给同伴报信。 B.由于体制僵化,管理模式落后,这家公司的经 营状况江河日下,业绩从上市初期的每股收益 1.2元,逐渐跌至现在的每股收益0.02元。 C.在过去几年间,美国网坛名将威廉姆斯姐妹俩 曾有过20次职业赛场的交手纪录,结果两人各 赢10场,可谓平分秋色。 D.某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被媒体曝光 的几个学术造假事件只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 ,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只 能用于指许多人,此处应为“手忙脚乱” 。)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句 中有“逐渐”)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 表示平局。 冰山一角:现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 小部分。 语境意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08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 国家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受灾群众进 行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B.目前房价居高不下,买房成了低收入人群难以 企及的梦想,就是城市中等收入者,也难以承 受如此高昂的房价。 C.春节临近,商场打折,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 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 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D.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终于落下了帷幕,与 会领导人就全球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这一议题达 成多项一致共识。 (不合逻辑) (搭配不当) (成分赘余) 5.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 是 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贾谊 苏轼 范仲淹陆游 B屈原 苏轼 辛弃疾李清照 C屈原 杜甫 辛弃疾陆游 D贾谊 杜甫 范仲淹李清照 反馈题: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屈原)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迅)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 ) (二)文言文 高考要求: 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阅读理解考查信息筛选、整合、分析、概括 期中检测选材: 贴近教材、贴近学生、注重迁移 有文学色彩,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结合 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引导教学: 厚实积累,学会迁移 关键在于文本的解读 试试卷 结结构 考查查 内容 题题 号 分 值值 题题型能力层级层级 选选 择择 填 空 简简 答 作 文 识识 记记 理 解 分析 综综合 鉴鉴 赏赏 评评价 表达 应应用 探究 文 言 文 阅阅 读读 理解常见见文言实实 词词的含义义 63 理解常见见文言虚词词 的含义义和用法 73 理解文章内容 83 115 筛选筛选 文中的信息; 归纳归纳 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 思;分析概括 作者在文中的 观观点态态度 93 沧浪亭记 苏舜钦(宋) 予以罪废 ,无所归,扁 舟南游,旅于 吴中,始僦舍 以处。时盛夏 蒸燠,土居皆 褊狭,不能出 气。思得高爽 虚辟之地,以 舒所怀,不可 得也。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铜山 (今四川中江)人,迁 居开封(今属河南)。 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 新,为守旧派弹劾,罢 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 为湖州长史,不久就病 故。工散文,诗与梅尧 臣齐名,人称“梅苏” 。有苏学士文集。 第一段:罢官之初 旅居苏州的情景。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 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 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 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 ,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 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 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 无穷极。澄川翠榦,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 尤与风月为相宜。 第二段:写发现风景胜地和构筑沧浪亭的经过。 “沧浪”典出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 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与世推移”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 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 ,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 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 亦鄙哉。 榜本为摇船用具,此作动词。 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此指装束随 便。 磨戛摩擦撞击,可理解为斤斤计较。 第三段写在沧浪亭一带乘舟上由得怡悦情趣,从而 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 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 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 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 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 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 为胜焉! 沃然受启发而领悟的样子。 闵同“悯”。 最后一段承接上端的感慨加以引申,发而为论,认 为仕宦使人沉溺最深,表达了对庸俗势利官场的厌 弃。结尾庆幸自己尚未忘怀于沧浪亭的优美景色, 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阜广水崇:高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适:到去 C不亦鄙哉鄙:鄙陋 D予既废而获斯境 废:(被)罢 黜 7.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予以罪废,无所归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 中 (代词,的地方;名词,处所) B.杠之南,其地益阔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助词,的)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 (介词,在,到;介词,比) 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对于;形容词词尾)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 它 C.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 物 而后得以排遣 (读、思;直译、意译)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 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 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 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 D.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 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 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 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灵活运用,有法,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法 辍:辍耕之垄上 愆: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罪过、过失) 恤:忧虑、担心。 参考译文 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 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 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 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君子遵循事物 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诗里说 :“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 人的议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重理解分析 重鉴赏评价 期末检测选材: 注重经典、形象性强 (三)古代诗歌鉴赏 试试卷 结结构 考查查 内容 题题 号 分 值值 题题型能力层级层级 选选 择择 填 空 简简 答 作 文 识识 记记 理 解 分析 综综合 鉴鉴 赏赏 评评 价 表达 应应 用 探究 古 代 诗诗 歌 鉴鉴 赏赏 理解古代诗诗 歌的内容 123 鉴赏鉴赏 古代诗诗 歌的语语言 122 古代诗诗歌形 象及作者 感情的分 析、评评价 125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曹植:(公元192- 232),字子建,曹操第 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他是建 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锺嵘诗品称为 “建安之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 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建安风骨”、 曹植 曹植后期受到兄长曹丕、侄子曹睿的忌恨 和压制,此为他在封地时的怀人之作。 北林:诗经“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 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方舟:两只船并在一起叫“方舟”, 这里 泛指大的舟船。 难任:使人难以承当。 遗(wi)音:寄送书信。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看到的景色:秋 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 ”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 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 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之子”:那人。指诗人思念之人)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 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 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 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 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 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分 ) (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 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 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 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 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 分)。(意思对即可) 结构、守法、语言、内容、情感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反馈题: 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形影忽不见,翩 翩伤我心”。 学生答案示例: 全诗意在寄托诗人的相思之苦,但起笔便引 高台二字,使得境界十分开阔,诗人在这浩 远辽阔的背景下受秋风、沐朝阳、望北林, 寄情于景,于是诗人心中的悲便有了力度, 更能震撼人心,因为环境愈开阔,心愈空旷 ,孤独就愈明显,以壮景写哀情,情愈显其 哀,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4分 ) 学生答案示例: 开头两句描绘了作者站在高台上,看到秋 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一副萧 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忧伤的心情,以悲 景作为全诗的起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 调,开门见山的表达了作者悲伤、忧愁的 感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2.5分 )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1) ,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2)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5)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 (关汉卿窦娥冤) (6) ,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 ) (7)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8)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 。 (李密陈情表) 13(共8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 得分) (1)操吴戈兮被犀甲 (2)悟已往之不谏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一蓑烟雨任平生 (5)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6)襟三江而带五湖 (7)奈何取之尽锱铢 (8)不矜名节 知识识 思维维 表达 盘点激活 合理、层次、周密、灵活 正确、清晰、生动 (四)现代文阅读 期末检测选材: 实用文本:社科文 文学文本:小说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试试卷 结结构 考查查 内容 题题号分值值题题型能力层级层级 选择选择填空简简答作文识记识记理解分析 综综合 鉴赏鉴赏 评评价 表达 应应用 探究 现现 代 文 阅阅 读读 筛选筛选 、整合、推 断文中的信 息 143 153 归纳归纳 、概括文本 内容 164 174 理解作品中重要 词语词语 的含义义 183 欣赏赏作品的形象 ,赏赏析作品 的内涵 195 实用文本阅读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洋绘画不追求“气韵生动”,大画都只 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毫无生气。 B.“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的说法,虽然前 后矛盾,却反映了艺术的三昧境。 C.“一粒沙里见世界”“万物皆备于我”, 体现了“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艺术美 。 D.人们不能用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是因为 宇宙三昧境比艺术三昧境更深奥。 (信息的筛选与推断) 原文:西洋印象画派认为:“以前的西洋画 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大画,毫无生气 。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 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 画的进步。 选项: A西洋绘画不追求“气韵生动”,大画都 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毫无生气。 原文: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 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 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 般特色 选项: B“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的说法,虽然 前后矛盾,却反映了艺术的三昧境。 原文: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 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 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 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 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 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 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 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 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那么这个“我”怎 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 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项: C.“一粒沙里见世界”“万物皆备于我”,体 现了“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艺术美。 原文: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 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 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 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 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 选项: D.人们不能用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是因 为宇宙三昧境比艺术三昧境更深奥。 15艺术三昧境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在一幅 优秀书法作品中,“多样”、“统一”分别指什 么?“多样的统一”又指什么?请概括作答。(4 分) 15.(4分)要点:“多样”,是指一幅书法作 品整体(结构或者章法)中所包含的线条形式上 的差异性(或:字的大小、偏正、肥瘦、浓淡、 刚柔等各具特点,各有不同)。(1分)“统一 ”是指这些各具差异性的笔画、字体,能够有机 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分)“多 样的统一”是指一幅书法作品由每一笔能看到全 体,而全体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2分)(意思 对即可) (信息的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文学文本阅读 关于作者: 小小说界有“凌鼎年现象”之说。意指,在短 短的22年中,凌鼎年先生是少数写作小小说数 量超过一千篇的作家之一;他不但追求数量, 而且作品质量也比较整齐。凌鼎年先生较早提 倡创作系列小小说。并苦心经营了“古庙镇风 情”“娄城风情”“微山湖风情”几个系列, 这为他“在不断寻找着变化,寻找着对于中国 传统文化与文人心态的准确把握”(吴泰昌语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顾建新教授在微型小 说学一书中论及他的创作时说:文化意蕴小 说是凌鼎年对微型小说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思 考,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小说考查的主要切入角度 (1)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征,理解人物 情感,评析人物作用。 (2) 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某情节的作用。 (3)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探究小说发生的社 会背景。 (4) 分析小说刻画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 的手法,鉴赏其表达效果。 (5) 分析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探究作者的创 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 微型小说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 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 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 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近似速 写,所以往往立意集中,情节单一,结构 精巧,也常有巧妙的情节转折或新奇的故 事结局。我们在阅读中除了把握小说的基 本特征外,对情节发展、主题展开的关键 点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菊花“绿荷”(极其珍贵)(1、2段) 老菊头(视“绿荷为生命”)(312段) 爱菊,养菊有方,拒加花卉协会,自费看菊展, 防谬种流传只种一盆,老菊头到此已经有了较鲜 明的性格“菊痴”(有点狭隘)。 侄女及“男友”出现(13段结尾) 老菊头对“绿荷”的痴迷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夜半护荷而跌成骨折,疑心侄女而搬荷在床前 ,绿荷没了精神,放心不下拒晒太阳,“绿荷一 缕芳魂去矣” “菊痴”(偏执、异化)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三段的对老菊头的介绍,突出了他爱菊之极 ,也为后文他摔伤后侄女照顾他和菊花埋下了伏笔 。 B.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绿荷”的茁壮美丽 ,直接表现出老菊头养菊技术高超,对“绿荷”呵 护备至。 C.小说中“侄女”和其“男友”这两个人物的出现, 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老菊头的性格特点得以 充分展现。 D.老菊头爱“绿荷”与它“出自清廷御花园”的身份 有密切关系,所以这完全是一种追慕名气的庸俗之 爱。 E.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断刻画人物,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 厚。 17小说第八段,用四个“必”,写出了 老菊头怎样的心理?四个“必”连用,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 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 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 非正宗绿荷!” 17.(5分)第一问要点:视绿荷为“命 根子”;担心正宗绿荷不是自家独有; 对其它绿荷品种不屑,以拥有正宗绿荷 而自傲。(意思对即可)(3分) 第二问 要点:语气极其肯定,突显了老菊头唯恐 正宗绿荷非己独有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2分) 学生答案示例: 17. 四个“必”写出了老菊头虚荣自傲的心理 ,自认为只有自己才拥有正宗绿荷,对其他绿 荷不屑一顾。突出他的心胸狭窄,自命不凡和 顽固不化。自己掏钱看菊也体现出他内心的恐 惧自卑,生怕别人有比他还正统的绿荷的心理 。四个“必”连用,句句连贯,层层递进,突 出老菊头对菊畸形的爱,强调了他的傲慢自大 已成为一种必然,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为下 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18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 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 种” 。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结尾有什么 作用。(6分) 结构、内容、表达情感、艺术效果? 18(6分)要点:和前文中绿荷的茁 壮美丽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悲剧效果; 含蓄地揭示了正是老菊头偏执的喜爱、 狭隘的占有,才导致了绿荷绝种这样的悲 剧;引发了人们对正确的爱的方式的思 考;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态度:否定 老菊头的做法,同情老菊头的遭遇,惋惜 绿荷的绝种。(答出三个要点,意思对即 可,每个要点2分) 学生答案示例: 这一结尾写出绿菊因老头的多疑而毁 于一旦,交待故事结局;与上文开头 时绿菊漂亮的形态描写和老菊头呵护 备至的情节形成呼应和鲜明对比;从 而揭示出美丽也会因猜疑与保守最终 凋亡,表达出强烈的讽刺;结局出人 意料,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内心的共鸣 。 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答题步骤 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 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 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 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知识、思维、表达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 察、阐发与评价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 悟、探究与阐释 探究创新能力,指能进行探索,能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通常渗透在对语 文应用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的考查中。 (五)阅读延伸题 10.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 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 的看法?请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 10(10分)评分原则:有明确的看法,且 能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 ;有看法,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 分;看法不够明确,也缺少具体分析,语言 不够通顺,得14分。 聝 在我看来仕途失意后,比起屈原的投江自 尽,寄情山水是让心灵得到解脱。日与锱铢利 害相磨戛,如今有了清闲的机会,何不仔细欣 赏这世间万物的美好?欧阳修失意而寄情山水 ,所以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飘逸。苏东坡 失意而寄情山水,所以有了“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尽收眼底。陶渊明失意而寄情山水,所 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美。正 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让我回报以 歌。”当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打击敲击着我们的 生命,又何苦不放过自己,激情所爱,奏出一 份闲适。 (8-9分) 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一个人要有目标,不 应被一个困难打败。苏舜钦的仕途失意让人惋 惜,但是他不应寄情山水,安于冲旷。有目标 就不应放弃。他既然已入仕途就说明他的目标 是求取功名,仕途是困难重重的,被贬是常有 的事,心中只要有目标,就不应怕这些困难。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可是他没有被困难打败 ,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意志,最终还是成功 了。仕途失意既是一个困难,又是一个使你奋 发图强的动力,它让你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也 为你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6分) 你谪我?没事,我不怕,男儿志在四方,为何 非屈于你这幽暗腐朽的朝廷啊?仔细看看,天 下之美尽不在宫中。你谪我?正好,我游山玩 水去了。这也许便是苏舜钦的想法,在朝廷为 你做牛做马,落不下后人仰慕之名,倒不如寄 情山水鸟林虫鱼,逍遥一生,且留下名篇名句 ,留个后人知名,足矣。现实中的我们也如此 ,若遭遇不顺,不应整天浑浑噩噩,看开些, 看看人苏舜钦的洒脱,咱从头再来。不怕失败 ,就怕放弃。以平淡的眼光看得失,你才会如 苏某人一般获得真正的成功。(3-4分)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朝廷的不 满和被贬官的忧郁心情,此文章大多通 过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情感。作者也通 过对一些景物美好一面的描写来烘托出 当时的悲凉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弊端。 这篇文章的优点就在于通过景物来表 达作者内心深处的不满。能让我们更加 地去了解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中,用 最真实的感受来体会作者的感想。 (1分) 19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 根一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 ,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 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 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 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行为的看法。( 200字左右)(10分) 19.(10分)评分原则:观点明确,联想合 理,分析精当,语言通顺,得810分;有 观点但不够明确,联想基本合理,分析较具 体,语言通顺,得57分;观点不够明确, 联想不够合理,分析不够具体,语言不够通 顺,得14分。 学生答案示例: 老菊头坚决不让谬种流传,正是对事物纯 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劳斯莱斯始终 坚守精雕细作的工艺,至今仍保持名车桂 冠;而三元等厂家没能如广告般严把品质 关,最终砸了自己的品牌。对品质的坚守 ,也是对信念、人格的操守。然而,坚守 品质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老菊头正是因 为对绿荷过分狭隘的保护才导致她芳魂去 矣的悲剧。过于保护正宗,就会失去与新 事物发展联系的机会,无法与新时代相适 应。我们要坚守品质却不能固步自封,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坚守中革故鼎新 。(9-10分) 学生答案示例: 我认为这种行为反映的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