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41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教版).ppt_第1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41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教版).ppt_第2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41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教版).ppt_第3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41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教版).ppt_第4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41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内容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1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近几年广东高考历史命题有关选修一内容主要考查商鞅变 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以及各国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 等。2015 年高考复习尤其注意从理论上掌握改革的一般性规律, 学习有关改革的基本知识,然后学习具体的改革;从近代化角 度把握重大改革,注意各国改革的异同点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共 性,认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一、商鞅变法 1主要背景: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 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 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 法、楚国吴起变法。 (5)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以法治国 的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6)历史机遇:长期遏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 弱;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 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2主要内容: (1)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 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 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 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3主要影响: (1)积极影响: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为秦国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 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 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 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改革不彻底,所 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1)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 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 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北魏前期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2主要内容: (1)建立新制度: 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 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推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 租调。 设立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健全地方基层政权。 (2)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 制,495 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 (3)移风易俗: 易汉服: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 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 第高低选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 统治。 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主要影响: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手工业 经济和商业都得到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 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 生活的鲜卑化。 (4)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一、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顺应潮流: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发 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 成功的根本所在。 2政治智慧:变法措施全面彻底,厉行法治,执行坚决, 取信于民,赏罚分明。 3广泛支持: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并得到新兴地主和人民 的拥护。 4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 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晋国分裂,士人游说、追求建功 立业等。 5个人品质:商鞅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不畏权贵,执 法如山。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 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材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 无所芬华。 研读:材料一中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促进了国 力提高。材料二中商鞅采取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的改革措 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 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 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 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 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 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 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 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 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研读:材料一表明,洛阳的繁盛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 阳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材料二表明,北 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向一商鞅变法 1(2013 年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 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 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 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 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 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 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 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 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 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 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 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 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考向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2013 年江苏单科)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 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 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 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 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 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 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 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 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 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 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 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 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 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1(2013 年广东珠海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 变革时代,关于变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政治上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B思想上百家争鸣 C经济上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 D经济上生产力发展 解析:选 C。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趋势加强。故 C 项表述错误。 2(2013 年广东中山高三期末)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 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实施 公田的收授分配保护宗法贵族利益 ABCD 解析:选 B。“为户籍相伍”,打散了国野制(一种地方行 政制度)的区分,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的 户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民”,而与材料无关。 故选 B 项。 3(2013 年广东潮州高三期末)(公元前 338 年)孝公死,惠 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 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 )表当时谁的利益?( A新兴地主 C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D富裕农民 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 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文中的“人” 应指没落贵族,本题选 C 项。 4(2013 年广东广州高三期末)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 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 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 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解析:选 A。孝文帝为了给改革寻找依据,减少阻力,指 出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以增加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感,故选 A 项。 5(2013 年广东清远一模)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 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 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 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解析:选 B。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互 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故在各族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