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一节 概述 一、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的含义 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必要条件。 案例:张某驾驶摩托车将一骑自行车的女青年撞 伤。交警现场扣押了张的车子,并将摩托车寄 存在保管站。一个多月后,待张某交付了赔偿 费用后去取车子时,却发现被扣押在保管站的 车子不见了。保管站与交警队当即到派出所报 案。张某认为是交警队扣押了他的车子,致使 车子丢失,于是就找交警队索赔,而交警队认 为车子是在保管站被盗的,应由保管站赔。保 管站则认为本案疑点很多,案件未破,也拒绝 赔偿。张某随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赔偿, 状告交警大队。 四大要件: 主体要件; 行为要件; 结果要件; 因果关系要件。 第二节 国家赔偿的主体要件 一、主体要件的概念 1. 指侵权行为主体,而不是责任主体 2. 对其限制经历了由强变弱的过程 二、侵权主体的种类 (一)国家机关 1.国家行政机关 2.国家司法机关 2010新法的重大修订:看守所正式被纳 入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 (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公务员、国家工作人员 ? (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四)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1.受委托人超出委托范围实施了侵权行为? 2.应邀或自愿协助执行公务的组织或个人的 侵权行为? 讨论: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应否作为 国家赔偿的侵权主体? (五)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机关内部 机构或临时组建机构 第三节 国家赔偿的行为要件 广西贵港警察酒 后枪杀孕妇 媒体 质疑政府代赔 l中华人民枪支管理法 第5条 l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 第18条 l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 和武器条例第14条 国赔法第2条与第3条、4条、17条、18 条规定不一致 哪一个概念是国赔法的着眼点:公务 行为?职务行为?职权行为? 公务行为:时间、权限、目的、指令、名义 和依据(一要素说?两要素说?三要素说 ?) 职务行为:职权行为、关联行为 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 公务行为 个人行为 职务行为 民事行为 职权行为 关联行为 一、执行职务行为的概念 指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 行或不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的行为。 二、界定执行职务行为的标准 (一)实质内容理论(主观标准说 ) 主张采用主观标准即行为人的主观意 思表示判断行为的性质 1.国家机关的意思表示 l美国: l 如果公务机关仅告诉受雇人执行职务的 地点,而未告诉具体前往路线,结果公务 人员在途中发生车祸,致他人伤亡 l 如果公务机关明确告诉公务人员执行职 务的地点及路线,而公务人员却自己另行 选择前往路线而致人伤亡 l英国: l在G.VS.G案中,被告所辖的铁路职工, 误认为原告未购买车票而将其拘留 l 另一个案件中,被告的职工误认为原告 有盗窃嫌疑而将其逮捕 例如:张某殴打李某致轻微伤,甲区公安分 局的某派出所错误认定张、李为互殴,将两 人一并裁决拘留。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意思表示 例如:某交警某日在执勤时,看见前面来了 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他的冤家。当该车驶 近时,某交警以违章停车为由将其处罚。 (二)外表形式理论(客观标准说) 主张执行职务的范围应当以社会观念 为准,凡在客观上、外形上可视为社会 观念所称的“职务范围”,或者受害人有 理由相信工作人员是在执行职务,或客 观上足以认为其与执行职务有关的,不 论行为者意思表示如何,其行为均可以 认定是执行职务行为。 l例如,福州市公安局盖山派出所民警 黄振顺某日身穿便装在菜市场买菜时 发现小偷扒窃作案,在捉拿过程中, 一边表明自己的身份“我是警察”, 一边与窃贼英勇顽强搏斗。 l日本最高法院的一则判例:在某个休息日 ,东京都警视厅的一个警察穿着警服,携 带手枪,把川崎车站大厅中的一个旅客叫 到了车站办公室,说是要检查他的物品, 并要求其将现金、杂品交到警察署。在去 警察署的路上,该警察企图携物逃跑,但 被该旅客发现,于是旅客大声喊叫,警察 用手枪将其击毙。 (三)我国国家赔偿法的选择 “与行使职权有关论” 区分职务行为的具体标准? 1.执行职务本身的行为 2.与执行职务有关的而不可分的行为 3.怠于行使职权的行为 4.形式上具有执行职务的特征而实质与执行 职务无关的行为。 1 . 执行职务本身的行为 l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履行职 责的行为。包括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l法律行为: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相对人给 予行政处罚的行为,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某犯 罪嫌疑人的行为。 l事实行为:如保管被扣押的物品的行为,看 管被扣留的人员等。 2 .与职务行为有关联的行为 l这类行为主要是事实行为。包括: l滥用职权的行为 l如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警察违法使用武器 而致人死亡。 l由执行职务而引起的行为 l如公安巡警在追捕疑犯时,开枪击中了第三人 并致其死亡。 案例: l交警驾车追堵违章车辆,在没有作出任何警 示的情况下,反道行驶,将行人撞死。 l该案应否作为国家赔偿? l有些学者认为,这属于与行使职权有关的损害行 为,因此,应该适用国家赔偿。 l有些学者认为,这虽然是一个职务行为,而非个 人行为,但由于行为的相对方不是警察代表国家 行使职权的对象,警察与受害人之间不存在职权 关系,因而该赔偿关系不适用国家赔偿,而只能 适用民事赔偿。 3.怠于行使职权的行为 以警察行政不作为为例 A行政诉讼法67条第2款、警察法 第2条和国家赔偿法第3条第5项之间是 否协调? B警察对请求保护的事项是否要有管辖权? C受理请求的警察对请求事项的处理是否要 有过错? D不作为行为损害赔偿金额如何确定? l2009年6月3日、林女士(甲)驾驶私家车在 某交通路口等待红灯时,一只手(乙)伸进驾 驶室窗內抢走放在驾驶台上的手提包就跑,林 下车就追;离此约五米远处有一交警(丙)骑 摩托车经过;林跨上摩托车后座要丙追乙;乙 跑进一修理店后又转向对面马路;丙不愿继续 追并说“要追你自己去追,我已经报了警了, 还想让我怎么样”;此时乙藏在马路对面的綠 化带内,甲仍央求丙抓乙;丙说“我是交警, 如果他有刀我怎么办”;并愿将摩托交给甲去 追抓乙;此时乙已消失了踪影。 l问题: l1、甲的手提包被抢后有无寻求交警救济的权 利? l2、丙作为交警有无抓捕乙的职责、义务? l3、甲如何寻求法律救济? 理论分析 l一、甲在当时紧急情况下有请求丙履行保护 公民财产权的权利;请求权成立; l二、丙作为交警其职责是维护交通秩序;但 在当时的紧急情况和丙路过此地的情形下, 有职责有义务(广义上也成立)抓乙;丙开 始追乙的行为属作为;后惧怕乙有刀拒绝继 续追抓乙致乙逃脫并致甲财产损失则属不作 为;而且是主动不作为。 l三、甲可状告丙所属公安部门;并寻求行政 赔偿或请求公安部门破案。 4.形式上具有执行职务的特征,实 质与执行职务无关的行为。 l这类行为也是事实行为。 l如警察以执行职务为名,用器械将与其有私怨 的公民打伤,工商人员佯装收集证据,将个体 户的贵重物品据为己有。 案例: l某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到一工厂检查税收工作时 ,因吸烟导致工厂失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万元。 l该行为是职务行为吗?适用国家赔偿吗? 分析: l尽管吸烟导致爆炸的行为发生在执行职务 过程中,但吸烟并无形式上行使行政职权 的特点,因而不是职务行为,不适用国家 赔偿。 第四节 损害结果要件 一、损害的范围: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精神 损害 1.人身权: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健康权 、名誉权和荣誉权 (并非所有的人身权损害国家都承担赔偿责任) 2.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和知 识产权等 二、有人身权、财产权和精神的损害 例外: (一) 职权行为由于偶然因素等没有造成公 民、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的损害 (二)在复议和诉讼期间,有关行政机关暂 缓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职权决定不具有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的性质 (四)无罪错判有罪的判决虽已生效,但在该 判决刚一生效时,有关法院立即按审判监督 程序决定再审,并裁定中止执行该判决 三、财产权损害限于直接损失,人身权损害 限于直接损失和现实的间接损失 损害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确实存在 的现实损害。 l将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损害,不引起赔 偿责任。将来发生的确定的损害是否赔偿 ,各国有不同规定。 l如:演员在去剧场途中被警察错误拘留,演 员与演出组织单位预定的演出报酬赔不赔 ?有些国家赔,我国不赔。 l新法第35条: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 条规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损害的,应 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 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 抚慰金。 l推导:侵犯相对人名誉权和荣誉权的行 为,属于国家赔偿的范围,但以该行为 侵犯相对人人身自由权为先决条件。 四、须是合法的权益损害 张某伙同他人聚赌,被派出所干警抓获。当晚 在讯问中张某被殴打受伤。次日,县公安局作 出罚款5000元和没收赌具赌资并拘留10天的处 罚决定。执行完毕后张某不服,经复议机关复 议改为处拘留5天。张某要求赔偿。以下说法不 正确的是: A.县公安局对5000元罚款,应当返还 B.县公安局对张某的人身伤害应赔偿 C.县公安局对赌具和赌资,应当返还 D.县公安局对赌具和赌资,不予返还 【答案】C 五、损害的对象 损害者的利益不仅应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还应是国家对受害人承担特定的义务的 利益。 如何理解“利益”? 著名案例: 杭州市688名出租车主起诉市政府案; 北京行政许可法第一案 149名业主赢了市规 划委 六、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 (一)确认国家赔偿责任必须的条件: 1.因果之间具有逻辑联系 2.因果之间有直接相关性 l多因一果中,需要在具体情况下权衡各个 原则的作用。 l无中生有:无因有果不作为。 n不作为:1991年12月3日, 杨某收到恐吓信,限其7日内 将人民币10 000元放到指定 地点,否则放火烧其房屋。 杨立即报告公安局请求保护 ,然而,公安局接待人员对 此不以为然,未及时组织公 安人员侦查。12月22日,杨 某的房屋被人放火烧毁。杨 某请求公安机关赔偿损失。 陕西潼关工商局乱收费 车主 被罚2.7万服毒自尽 3.缺乏因果关系的事实 (1)受害人的过错 武汉7旬老太太阻止强拆活埋致死 (2)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与原因不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