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步步高大二轮学案21解决好答抒情方法题的两个问题.ppt_第1页
2015步步高大二轮学案21解决好答抒情方法题的两个问题.ppt_第2页
2015步步高大二轮学案21解决好答抒情方法题的两个问题.ppt_第3页
2015步步高大二轮学案21解决好答抒情方法题的两个问题.ppt_第4页
2015步步高大二轮学案21解决好答抒情方法题的两个问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第六章 古诗古诗鉴赏鉴赏:读懂为要读懂为要,术语表达术语表达 情感内涵和抒情方法一直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的两个重点。随着 高考对古诗表达技巧考查的深入,从抒情角度(或抒情方式、方法 )切入考查已成为2014年不少省市命题的热点、亮点。因此,在二 轮复习中,强化抒情方法的知识构建和答题规范显得尤为必要。 该学案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 【学案略语 】 1(2014新课标全国,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 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 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 把这当作等闲之事了。“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后两句 说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好梦醒来,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 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斜月”意 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显然,这是 衬托的方法。 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 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 ,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 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 “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这便有了韦 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与其他诗 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 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 ,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 感 【赏析】 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 有一盏孤灯,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 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 奇。作者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 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注啼。 【注】 古诗十九首中有“越鸟巢南枝”一句,意思是说南方的 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上。 请简要分析“红槿花中越鸟啼”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答: 答案 (1)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诗人描绘 了“红槿花”开,“越鸟”啼鸣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 南方后的思乡之情。 (2)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见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到飞鸟 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出自己的故园之思。 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 彩。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 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 争”字,不仅将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 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 分”造成的。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 情致。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 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这一句中 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 连溪流都为之阴暗。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 特色的景物来写的。 【赏析】 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 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 燕泥也要畏避。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 地区的荒僻险恶。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这种衬托的手法,比连 续的铺陈展叙、正面描绘显得更有变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清人沈德潜认为此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 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 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 喻指。这样讲也不无道理。 颈联转向南方风物的具体描写,在写景中表现出一种十分惊 奇的异乡之感。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的时 候,三更时分鸡就会叫,津吏也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这一切和北方完全不同。这两句为尾联抒发被谪贬瘴疠之地 的深切思乡之情做铺垫。 尾联是在诗人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 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 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土,何况有情之人。此时 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 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这当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被排挤打 击、非罪遭贬的愤懑。最后一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 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这一联是 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注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 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 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 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贬涪州,后移戎州(今 四川宜宾)安置,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首词作于戎州。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 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政治 迫害的不满、调侃和抗争。 (2)运用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放浪不羁的形象 ,从而衬托内心的抑郁不平。如“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 簪花倒著冠”“黄花白发相牵挽”。直抒胸臆。如“人生 莫放酒杯干”“付与时人冷眼看”等。 此词是作者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 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 现了作者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 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 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 形象。 【赏析】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 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 作。因史念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 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 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 ,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 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 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 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 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 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 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 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 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挽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 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 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 中箭身死,辄书长句 杜 牧 将军独乘铁骢马,榆溪战中金仆姑。 死绥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 青史文章争点笔,朱门歌舞笑捐躯。 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问题反思 1古诗的抒情方法有哪些? 答: 2高考考查古诗的抒情方法在问题设置上有什么特点 ?常考的抒情方法有哪些? 答: 【题目】 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原 诗见“自我诊断”第4题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 1分 本题问的是“如何表达情感”,答案应包含 能表达情感的方法。该答案答的是借代,与 表达情感关联不大,勉强可得1分。至于对手 法的分析及要表达的情感,均是错的。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2分 该答案手法答得准确 ,部分情感(指“对 不满”)表述准确,但 对“对比”手法分析 不准,还有一重情感 未答出。 1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3分 该答案“对比”手 法答得准确,所要 表达的两方面情感 表述得准确、完整 ,可是在谁与谁的 对比上分析不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 满分 4 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该答案“手法”答 得准确,“分析” 到位,“情感”答 得完整且准确。 参考答案 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史家和达官贵人对赵纵将军 的态度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赵纵将军的热烈赞扬,对达官贵 人的强烈愤慨。(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2分) 评分建议 (1)颈联使用的手法有:对比、间接抒情、借代、侧面 描写等。答出任何一种手法给1分。但本题问的是“如何表达情感 ”,考生应该答能表达情感的手法。借代、侧面描写等手法,与 表达情感关联不大,分析酌情给分。 (2)情感可从两个方面表述:一方面表达出对将军的赞美、称颂之 情;另一方面表达出对达官权贵的不满、愤慨之情。如果表述为 “对将军为国捐躯却被人耻笑的痛心”也可给分。 诗中的“金仆姑”指箭,“死绥”指贪生怕死者, “青史”“争点笔”是赞颂死者以英勇战死名垂青史,而 “朱门”“笑捐躯”则是谴责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只顾寻 欢作乐,甚至讪笑为国捐躯者的人。诗的最后两句说诗人 自己也是性情中人,是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恨只 恨没有手执武器上阵杀敌的机会。此处的“殳”(音“书”) 就是做兵器的长杖。 【赏析】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重点掌握几种常见的抒情方法 1常见的抒情方法 古诗常见的抒情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 抒情。间接抒情是考查重点,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 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人抒情,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借议抒情(寓情于理)。 另外,像衬托对比、虚实结合、联想想象以及对写法、无 理而怨等手法,也属于抒情方法。应该说,它包括表达技 巧中的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但要注意:一些写景技巧, 如动静结合、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又如个别修辞方法 ,它们都与表达情感关联性不够紧密而直接,一般不在抒 情方法的知识系列中。 边练边悟1 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抒情方法。 (1)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7)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直接抒情 借事抒情/对写法 托物寓理/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对比 借事抒情/细节描写 用典抒情 无理而怨 2两类易混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与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这是古诗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最重要的抒情 方法。虽说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几种形式,但 从高中复习的实际看,都可叫借景抒情。高考对它的考查,不 只是在判断上,更是在景与情的关系和所要抒发的情感上。借 景抒情中的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乐景哀情(这时多答成“反衬”)。理清了关系,才有助于理解 所要抒发的情感。 边练边悟2 (20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撚(ni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 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该词描写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 令人思之不尽,可谓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 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 。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 平了,再写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 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 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 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 怪 【赏析】 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作者 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 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 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 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 ,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也只是一 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 丽之美。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 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谒金门“闲引鸳鸯香径 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 晖”,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只不过是“看花 ”“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 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而从“手撚花枝”,接以“ 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 秦观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边练边悟3 (2013广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 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 是苏堤也皱眉。 【注】 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 解析 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 :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 、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答案 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 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 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 情。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 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 ,这一画面在缕缕凄恻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 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 见作者此时的心境。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此句燕子千 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流。上片侧重写眼 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赏析】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 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 念。“修禊”“卖饧”均为古代民俗,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 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 “故乡惟有梦相随”,一个“惟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 的深深苦衷。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 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 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 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 远离故乡折柳,实徒增烦恼。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这种方法多指咏物诗的整体 表现手法,有时,非咏物诗也用此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考生会把它与借景抒情弄混。其实,它们有明显的不同 ,同是抒情,一个是借物,一个是借景。一个所借之物是 物品,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一个所借之景是 自然风景;一个所借之物,是主体式、单独的;一个所借 之景,是众多的,无主体的。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 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粉泪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 无凭安足信。 试分析下片画线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 答: 答案 借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 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词作。上片通过写景表现时光的流 逝,来烘托心中的闺思;下片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对心上人的思念 。情感委婉真实。 上片从分手的时候写起。“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 ”“萼”,花萼,花瓣下的一圈绿色小片。“初凝粉”指花蕾开 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现出雏形。“小桃”,桃花的一种,开花在 旧历正月,梅花开后。“损”,伤,这里指桃花被风摧残而 【赏析】 凋谢。这两句话是说,分手的时候梅花刚要长出花蕾,不知 不觉桃花也已经凋谢。“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这两句是说,开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经凋落,你因为什么 事还确定不了归来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写心上人久不归 来,闺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两句具体描绘相思之情。“栏干倚遍重来凭,粉泪偷 将红袖印。”“栏干倚遍”说明登高盼归之多,而“重来凭 ”表现出相思之深、之切。“粉泪偷将红袖印”,是说擦拭 眼 泪把衣袖弄上了脂粉。“偷”字表现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 害羞之态,将情感写得很含蓄。结尾由盼心上人转而怨恨蜘 蛛、喜鹊:“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蜘蛛 ”,这里指一种小蜘蛛,即俗传报喜的喜蛛。俗传喜鹊能报 喜讯,所以有“喜鹊登枝”之说。这两句是说蜘蛛和喜鹊已 多次相见,但心上人始终未归,真是误人不浅,像这样的不 讲信用怎能让人相信。不怨人不归,而怨蜘蛛、喜鹊“无凭 ”,无理而妙。 (2)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主要指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 ,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 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指咏史 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指具体的诗句中,多是局部 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诗才有的。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 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 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 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 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 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 江左。陈亮坚决反对。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 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 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 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答: 答案 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 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 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 疆北界”的欺骗性。 (2)这首词下片画线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 答案 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 胜多的故事。 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 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 乐观信念。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 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极目四望,不 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 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 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当 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 天限。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 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 【赏析】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做出”一语,表 达了作者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作者看来,山 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 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 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 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 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为少 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做的打算! “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 上、下片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的故事,“王谢诸人 ”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 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 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 辣,鞭辟入里。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 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 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而 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是祖逖统 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郁愤转向豪 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作者豪迈爽朗的胸襟气度 。 “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 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默无 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 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 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 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注】 王维诗集中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与胡居 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中述及胡居士“床上无毡 卧”等贫困境况,与此诗尾联以袁安喻胡某者相合。寒更 :指更鼓。箭:古代计时器,上有时间刻度,置于漏壶中 ,漏水不断下滴,箭上的时刻随之渐次显露,打更的人即 据此报更。袁安:东汉汝南人,住洛阳。一次大雪盈丈 ,洛阳令外出巡查,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 ,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 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 为孝廉。翛(xio)然:无所牵挂貌。 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用典。作者看到大雪而想起胡居士,并将胡居士 比作袁安,表达了对胡居士的思念。 这是一首抒写雪中思友的诗,表达出对友人深切的 关怀。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 怀人之情,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 颔、颈两联是写雪景的名句。颔联,作者先从听觉着笔, 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眼睛所 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风 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作者 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 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颈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 , 【赏析】 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 表现出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 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作者的 心境。作者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 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 二、掌握答抒情方法题的规范 1直接问:题干明确要求答抒情方式(法)。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该诗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该诗 (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分析某句(某联) 的抒情方式(方法)。 答题除要答出所用手法外,还要视题干要求要不要进一步作答。 一般而言,这类题很少只要求答出抒情方法即可的,如果题干中 要求“说明”“简析”,则要完成以下两步:对所用手法分析 ,点出所要抒发的情感。 边练边悟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 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月初诗人路过寿州之 时。这年四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 ,十月至颍口(今安徽寿县附近)。江海:指杭州。 赏析最后一句在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答: 答案 对面落笔,以景结情。诗人设想朋友在岸边长久地 眺望江上,可谓从对面落笔,更见深情;一派念友之情尽 收无尽苍茫云烟之中,韵味悠长。 首联“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点明被外 放的季节、行走路线和地点。接下来几句,便在“秋兴长”三字 上做文章。颔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两句,开 拓了一幅旷远迷茫的画面,这是幅远景,也是这幅贤人去国图的 背景。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将目力投向天涯尽头:长长的淮河消 逝在天地尽头,远处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即,久久地停留在视野中 ,与行船起伏上下。这两句诗紧扣诗题“出颍口,初见淮山”, 形象地道出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诗人出京是沿着蔡河、颍水 南 【赏析】 行,蔡河、颍水水面狭窄,加上两岸为平原,景色较为单调,但 一出颍口、入淮河,气象就截然不同了;淮河水天相接,气象万 千,一直延伸到天地尽头,青山也浮现在地平线上,与行船上下 低昂,诗人不觉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中间四句皆是写景状物,尾联“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 茫”则是由物到人、即景抒情。“波平风软”写细绵秋雨中的淮 河水面。“风软”是因,“波平”是果,而这又造成了苍茫烟雨 的景象。其中的“平”,尤其是“软”,已不是客观景物描写, 而是带有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望不到”则由物到人,着重抒写 了故人情谊。 2间接问:题干用语多带有“如何抒情”“如何抒发什么 感情”。 这类问法较为普遍,难度也大。因为针对它的回答,不只 是答出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