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501.2=60分)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嬴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是指( )A分封制、郡县制 B宗法制、郡县制 C分封制、行省制 D郡县制、行省制2、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4、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送来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代,这户人家已成为名门望族B文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很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5、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6、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 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7、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选官制度 D监察制度8、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A.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 B.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9、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10、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 C D 11、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做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C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 D儒家“民本”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12、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确立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4、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1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16、南朝刘勰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也是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有中国的官僚制度逐步取代世卿世禄制 中国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体系 古罗马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成文的法典 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 )A B C D 17、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材料反映( )A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B旧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C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不复存在 D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取代18、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 A嫡长子权力日益衰落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解体19、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曾经使中国引领世界文明达2000年之久,这其中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因素,这些合理因素包括( )强化了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统治者把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服从意识有利于增强对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执行力面对灾难中央政府有全国性的应急处理能力A.B.C.D.20、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2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代指丞相)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西汉设立中朝文臣任知州,设通判“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 B C D22、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23、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 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C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 D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 24、(2013南平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内阁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25、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A. 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 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C. 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D. 中国早期政治实行等级制度 26、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A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D中国古代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27、(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8、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A B C D 29、“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B. 官营专卖 C.市坊制度 D. 朝贡贸易30、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 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31、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 B C D 32、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此可知( )施复夫妇是机户 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 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 B C D33、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乙千年长期变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几乎具有决定性影响B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C.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较发达D.15英寸等雨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胡汉分界线3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 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 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35、福建永安黄历村土地买卖契约表(1552-1865)(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土地种类出卖人收买人契约性质出卖人与收买人之关系年 代苗田冯伟俊冯汉周典 族伯侄嘉庆戊午三年三月苗田冯起元冯汉周典 族兄弟嘉庆辛酉六年十二月苗田冯余庆冯汉周典 堂兄弟嘉庆癸亥八年十二月苗田冯仙寿冯汉琳卖 族兄弟嘉庆丙寅十一年十月苗田冯维贵范正宽冯燕魁卖族兄弟嘉庆丁卯十二年十二月 对此表中土地买卖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 B.体现了土地所有制为私有制 C.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D.制约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36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此规定( )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37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流动人口众多 制瓷业发达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迅猛发展A. B. C. D. 38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些市镇与明朝以前的城市相比,其主要( )特点有多为商业中心 个别市镇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呈现专业化特色 兼有政治、商业中心的双重功能A BC D39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A BC D40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D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41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必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此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的现象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42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4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属于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被官府所控制44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自耕农地主佃农工人商人占总人口比例1123352110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45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 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46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 )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 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47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历史的是市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A B C D48右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明州、登州是唐代著名的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经济中心不再是政治中心 B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C扬州和广州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49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50“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 )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51、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运行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隋文帝草创、经唐太宗大致确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官的选拔制度。它以公开、统一的考试作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径。它与郡县制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巩固、强化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材料二1905年废除科举是晚清“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变有着深远之影响。早在科举废除第二年,严复就指出,“此事乃中国数千年中莫大的举动”,其意义可与秦始皇“废封建、开阡陌”相提并论。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也认为这是“1905年时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池子华、吴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材料三清代科举一度为一百多万人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一旦这种生活方式不复存在,会使这一百万多人产生强烈的幻灭感和失落感,他们对清政府由原来的效忠支持开始转向不满和反对,而读书人在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科举制度废止后,在选官制度上出现了缺失。民国时期,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南京政府设立考试院,但它已无法像中国古代一样组织全国规模的大型选官考试了。清末民众不仅把新学堂称之谓“洋学堂”,还对学堂中的课程说三道四,“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以为窃盗预备学;学唱歌也,谓将来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更有宣称“吾家子弟,每日以采薪拾菜为生活,入学堂是绝我生路”。材料四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动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科举制虽以一纸诏书废除,但是新式学堂却非一纸诏书所能在农村建立,这导致了士绅流向城市就读就业,也带走了乡村的文化和经济资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及影响。(6分)(3)结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兴废?(2分)5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21题)(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立式双面开启转画灯箱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磁力传动泵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矫正设备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电石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电器用令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玩具配件麻鼻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照明用电感数据监测报告
- 公安交警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河北银行考试试题及答案
- 西药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山东枣庄东林农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新疆可克达拉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笔试真题2024
- 【苏州】2025年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部分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混凝土罐车运输合同协议
- 重庆金太阳2025届高三5月联考英语及答案
- 护理事业编试题及答案
- 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理论知识竞赛题库
- 2025届贵州省遵义第四中学高考英语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人工气道湿化管理
- 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4月调研考试英语试题答案
- 人工智能在食品检测中的创新应用探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