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ppt_第1页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ppt_第2页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ppt_第3页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ppt_第4页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 第一节 古代文化典籍解释 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目的 v1、克服语言障碍以初步读懂古代文化典籍 v2、消减历史距离以全面进入古代文化典籍 v3、依据历史现实需要以深入阐发古代文化 典籍 二、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内容 v(一)解释典籍文本的语言 v(二)考察作者立说的语境 v(三)阐发经典蕴涵的义理 (一)解释典籍文本的语言 v 1、诠释词义 v 2、疏通文意 v 3、阐释语法 v 4、分析篇章结构 v 5、阐明修辞表达方式 1、诠释词义 A.诠释词义的重要地位 为核心内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对象是理解困难的词语。 例:初,延年母自东海来,欲从延年腊, 到洛阳,适见报囚 v当初,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看儿子,打 算跟随严延年一起进行腊祭。到洛阳时,正 遇到处决囚犯。 B.注释词义的形式 v(1)直训 直接以词解词。用已知或常用的 词解释同义词(近义词),叫直训 。 如:元,始也;舟,船也。 v直训从形式上可以细分为:互训、递训 、同训等类型。 v互训:两个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训释。 如:走,趋也;趋,走也。 v递训:三个以上的词展转相训,即多字 互训。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 。 v同训:用某一个词来解释几个意义相同 或相近的词。如:冷,寒也;溧,寒也 。 (2)义界 也就是“下定义”,用一串词(词 组 或句子)给词义做定义式的解释,以 指明词义的内涵和外延,使人明了该 词与其他语词的异同。 如:肥,多肉也;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v目的、原则和特点 B.注释词义的形式 (3)串讲中释词 在串讲句子、文意的同时指出 词语的意思,这是释词的一种特殊 形式。 2、疏通文意 A.解释句意 (1)解释句子实意 用翻译的方法解释句子的意义, 所解释的是句子的实在意义。 疏通文意 (2)指出言外之意 用串讲的方式指出句中的言外 之意。 疏通文意 B.归纳篇章主旨 汉代的注解采用的是章句体, 在每一章的结尾处会出现“章指” 两个字,里面对文章的主旨就进行 了概括。 阐述语法 语法:遣词造句的规则。 第一本专门讲语法的书是马建 忠的马氏文通 对语法的阐述包括两大类:词 法、句法。 词 法 v主要是实词、虚词的划分;各类 词的语法功能的分析。重点是对虚 词的解释。 v两汉时期的训诂学者把汉语词汇 分为:词(虚词)、事(动词、形 容词)、名(名词、人称代词)。 句 法 (1) 对句读的分析。 用术语“绝句”表明句子的停顿。 古人给书做注解,进行注解的地方,往 往也就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2) 对句式的分析 主要包括:语序、省略、句型等问题 (二)考察作者立说的语境 v1、揭示作者面对的现象和问题 v2、勾画作者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如:齐人取子纠杀之。(春秋) 左传详细讲述过程,使读者明白 当时作者所面对的现象和问题,进而 展现其政治观和历史观。 v(八月庚申日,鲁国跟齐军在乾时作战,鲁 军大败。)九月,齐国杀死公子纠。 v鲁以外的国家不能说取,经文用“取”字,是 责备鲁国。取,表示容易得到的意思,就像 说拿来那子纠就杀了。十户人家的小城就可 以避难,百户人家的小城就可以隐藏不死, 凭着拥有千辆兵车的鲁国,却不能保住公子 纠,因此鲁公要被责备呵。 (三)阐发经典蕴涵的义理 v1、探求经典作者的本意 v2、发掘经典文本的意蕴 v3、将探求到、发掘到的本意、意蕴引 进现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中。 例 v如:论语为政以德 v朱熹: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所不 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 心。 v再如:毛亨解释关雎是申言“夫妇 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后 人指出“此乃传体,并经文所未言者而 引申之。” 三、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意义 v1、有助于读懂古代文化典籍(正确的解释 ) v2、有助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全面的解释 ) v3、有助于阐发全新的义理(创造性的解释 ) 四、“训诂”与古代文化典籍解释 v所谓古代文化典籍解释,实际 上是指的广义上的训诂。 (一)什么叫训诂 v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 毛诗诂训传。这里的诂训 就是训诂。 第一种观点 v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 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v“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 v“训,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v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个定义:“诂训者 ,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 尽归于此。” a.诂是解释“异言”的。 v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 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分古语与方言 两类, v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 、周曰年,唐虞曰载。” v方言:“逝,秦晋语也;徂,齐 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b.训是“道形貌”的。 v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 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 绘说明。 第二种观点 v近代学者黄侃先生:“诂”就是“故”,本 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 v训诂以语言解释语言 v总结训诂时间,论其法式,明其条例, 使之成为有理论、有规律、有系统的新 科学。 v求语言文字的系统和根源。 训诂与训诂学 v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 现象进行解释,包括:语音、词义、句 意、语法、文章的主旨、典故等。 v简言之,训诂就是给古书做注解,以 今语解释古语,以通语解释方言,以易 懂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使今天的人 们能看懂古书。 训诂与训诂学 v训诂学:研究全面解释文献语言的方 法、原则、规律的科学。它的基础是: 前人留下的训诂资料和训诂经验,包括 许多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字典辞书)。 v训诂与训诂学是不同的概念。训诂是 具体的注释工作;训诂学是研究注释方 法的学科。 (二)训诂的发展历史 v1、萌芽时期(先秦) v2、兴盛时期(两汉) v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v4、变革时期(宋代) v5、衰落时期(元、明) v6、复兴时期(清代) 萌芽时期 v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 正文。 v春秋战国时期,散见当时文献正文 中的训诂,已经很多了。 v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而逐步 发展。 v出现原因:适应社会交际的要求。 兴盛时期 兴盛原因: v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 进了训诂的发展。 v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v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 经籍,需要注解。 兴盛时期 表现:六经、正史、诸子和文学作品都 有注释。 v如:汉人郑玄三礼注是六经的注 释。 v汉书音义、汉书音训是对史 书的注释。 v孟子章句、淮南子注是对诸 子的注释。 v楚辞章句是对文学作品的注释。 v但最初的训诂,严格地说,还不成为 一个学科,它只是一种附属于古代典 籍而随文释义的专门工作。 v当时的训诂资料,存在于古代文献的 注释中,没有独立出来。 v当时的训诂目的是为了全面完整地解 经,内容包括注音、辨字、校勘、释 义。 v当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 传、注、疏、笺等)。 v传:传述之义,用以解经。 递达古今之言语者谓之传;解释古 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 v注:本义灌注,在释字义的同时又传 述 经义内容。 v笺:注书叫笺,从汉代郑玄开始。给 书表明其意,记识其事。 v疏:既解释经义,又疏通义理。兼取 疏通与疏记的意思。 训诂专书 v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另一种 训诂的方式。通释语义的专著。 v一些训诂大师们从实际的语言材料,也 就是从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 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编撰,形 成了类似后代字(辞)典的训诂专书。 影响最大的就是尔雅和说文。 复兴时期 清代训诂理论的总结与完善 v清代研究训沽的学者有两个派别: v一派是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 学。这学派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v另一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 这一学派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目 的是批判旧注、发明新义,从而提出训诂 的新理论,使训话学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提 高。 v这两派训沽学家,特别是“创新”派的训 沽学家,如: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 、王引之、俞樾等人,对训诂学的发展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 v归纳出训沽法则和训沽条例; v提炼出训诂学的理沦,使训话专书的数量 大大增多,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 功用 (1)学习和掌握一些训诂的基本知 识,可用以指导我们对古代文献的 阅读和教学。 v如:“故国平居有所思。” 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 功用 (2)训诂可帮助整理古籍。 对古籍的校勘、标点、注释 、翻译都离不开训诂的知识。 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 功用 (3)训诂可帮助编撰辞书。 辞书编撰中的词义解释等 也离不开训诂的成果。 尔雅、说文、方 言、释名等 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 功用 (4)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v古代训诂多半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例: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 。 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 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 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 木石。 十三经 v汉朝:五经 v汉朝时,以易、诗、书、 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v唐朝:九经 v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 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