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论》word版.doc_第1页
《钱塘江大桥论》word版.doc_第2页
《钱塘江大桥论》word版.doc_第3页
《钱塘江大桥论》word版.doc_第4页
《钱塘江大桥论》word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钱塘江大桥有感班级:物流3113 姓名:赵文惠 学号:1111521215摘要: 茅以升博士设计、建造的杭州钱塘江大桥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至今已经历了76年的风风雨雨。它的建成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关键字:大桥,钱塘江,茅以升,哲学思想Inductive view of the Qian Tang River BridgeAbstract: Dr. Mao Yisheng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ngzhou Qian Tang River Bridge was opened to traffic in September 26, 1937, has experienced 76 years of erosion. It is not only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bridge buil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t also a brilliant history of milepost China Railway bridge.The keyword : bridge;The qiantang river; MAO yisheng;philosophy0、前言钱塘江大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是对茅以升的才华的肯定。本文将对钱塘江大桥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同时探讨茅以升在其中运用的哲学思想。1、钱塘江大桥概况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截至2012年9月26日,“75岁”的钱塘江大桥已经实现了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21870天,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1.1结构钱塘江一桥全长1 453m,正桥长1 072m,南、北公路引桥各长93m和288m。铁路桥由16空跨度为65.84m的简支华伦式桁梁和两孔14.63m板梁组成。公路除16孔桁梁上层为公路外,北岸引桥由3孔50m桁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5孔9.2m钢筋砼框架组成;南岸引桥由1孔50m桁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两孔9.2m钢筋砼框架组成。大桥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上层公路桥,宽六点一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大桥建成未及三个月,日军铁蹄踏上北岸桥头,国民党军队下令炸毁,直至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它也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桥于建国后曾多次维修。大桥如江上飞虹,雄伟壮观。该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服役20多年。如今在老桥下游13公里,第二座公路、铁路平行的钱塘江大桥于1987年底动工,1993年建成并通车。成为浙赣、沪杭铁路复线的枢纽。北接沪杭铁路线的乔司站,南接浙赣铁路线的萧山站。铁路桥长2860米,公路桥长1792.8米。双虹飞彩,宏伟壮观。现另筑三桥,与其并驾齐驱。1.2.参数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宏伟壮丽的景观。大桥全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相当于二车道),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雄伟壮观。大桥如虹飞架南北,铮铮铁骨肩负重任。1.3.时间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采纳。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亡我中华。茅以升尽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热爱祖国,对时局的忧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2、修建意义登上杭州六和塔后极目眺望,会看到一座雄伟的现代化两层铁路、公路大桥飞架在钱塘江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铁桥钱塘江大桥,它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主持设计建造的。然而,这座大桥在建成89天时,由茅以升先生协助炸毁过。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2.1.里程碑钱塘江大桥于1935年4月开始建设,1937年10月全部竣工。桥全长1453米,上层为双车道公路,车道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2米;下层为单线铁路。正桥18孔,跨距66米;桥下距水面有10米空间,可以畅通轮船。在铁路和公路桥之间,有10.7米高的M形钢架,承托公路桥面,既分承了运载的重力,又凝聚了桥身的承应力;立体几何结构,巧妙地美化了这条千米“苍龙”。桥身联接北岸青山巨塔和南岸广袤平原,江、山、水、塔、桥和谐地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立体图画。钱塘江大桥的建成,粉碎了非洋人不能建造铁桥的神话,成为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茅以升回国13年后,他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授的职务,应邀南下杭州担起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和钱塘江大桥工程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在此之前,中国政府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曾搞过一个设计,是一个公、铁、人行道同层并行的联合桥。形象佝偻、桥面宽、桥墩大、稳定性差,投资需要758万银元;而茅以升经过一年多的勘察、设计、筹备,设计出了一个双层联合桥,外形美观,桥基稳固,投资只需510万银元(合当时美金163万元)。2.2.为国争光钱塘江自古就是一条凶险之江。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浪涌入,若遇台风过境,浊浪排空,势不可挡;提及高达5至7米的钱塘江大潮,更令人生畏,这是其一;再者,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钱塘江无底,当然它不会是无底的,但是,江底石层上有极细的流沙,深达40余米,在上面打桩,十分困难。故而在早年,杭州人若说起某件事绝对办不成时,就会说:除非钱塘江上架起一座大桥。有的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然而,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却矢志不渝:一定要造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建桥并非一帆风顺,茅以升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打桩。要把长长的木桩打进厚达40多米的泥沙层,站在江底岩石上才算成功。他首先设计了一艘打桩船,不幸遇杭州湾狂风巨浪,触礁沉没;他又赶制了第二艘打桩船,仍然定位不准,辛苦一天,只打成一根桩。按设计要打1400根桩,这样要打到何时才能完成?沉了一艘船,进度又很慢,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此时,深明大义的茅母,风尘仆仆地赶到杭州,以唐僧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终获成功为例对他进行开导,极大地鼓舞了他的斗志。茅以升特制了江上测量仪器,解决了木桩定位问题,再用“射水法”打桩。即把钱塘江的水抽到高处,通过水龙带将江底泥沙层冲出一个洞,然后往洞里打桩。用“射水法”打桩,一昼夜可打桩30根,工效大为提高。浮运沉箱,是关键的基础工程。长18米、宽11米、高6米的钢筋混凝土沉箱,像一个无顶的大房子,重达600吨。要把这样的庞然大物从岸上运到江里,然后准确地放在木桩上,由于潮大水急,难度极大。有一个沉箱,在四个月内就先后数次被冲到下游的闸口电厂,上游的之江大学等处。后来根据一位工人的建议,把每个3吨重的6个铁锚改为每个10吨重,在海水涨潮时放沉箱入水,落潮时赶快就位,结果十分顺利,一举成功,600吨重的箱子稳稳地立在木桩上。茅以升充分发挥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900名工人的智慧,攻克了80多个难题。在总工程师罗英协助下,还打破先做水下基础,再做桥墩,最后架钢梁的传统造桥程序;采用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法,即基础、桥墩、钢梁三种工程一起施工,并使全部工程做到了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奋战,大桥于1937年9月建成通车。3、主要事件3.1.炸毁大桥1937年7月7日,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明显地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形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直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日军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烟弥漫中,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带着对战争的忏悔,将他拍摄的这张照片亲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他的愿望直到1946年才得以实现。抗战胜利之后,钱塘江大桥被修复,成为浙赣线上的关键性工程之一。3.2.毁大桥1949年5月杭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妄图炸毁钱塘江大桥,以图阻止解放军南下。在杭州地下党和铁路工人的努力下,偷偷将炸药量大幅削减,而且关键位置的炸药引信被切断。最终国民党工兵实施炸桥时,只破坏了大桥南侧引桥附近的一段铁轨,在大桥桥面上炸出一个洞,大桥主体没有受到太大破坏。此时解放军第21军63师已迫近大桥,国民党工兵无法实施进一步破坏,大桥最终比较完整的回到人民手中。 如今,杭州段的钱塘江上耸立着十座大桥,钱江二桥、钱江三桥、钱江四桥。唯独钱塘江大桥桥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轮山前。4、钱塘江大桥上的哲学思想茅以升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优秀继承者,他把和谐思想运用于工程项目,追求工程与社会的协调、工程与人文的协调。4.1工程与社会协调工程项目的开展首先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可行性,同时还必须重视工程项目的经济性。茅以升坚持从社会需要性出发研究工程项目的必要性。他提倡工程和经济的和谐,追求工程与经济的共生,考虑社会经济的可行性,保证工程建设资金筹集的可能性,以期在社会经济承受范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工程建设资金。4.1.1钱塘江建桥的必要性建造钱塘江大桥,无论是从加强我国的科学技术建设还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展现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来看,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说,钱塘江大桥是公路铁路联合桥,这种双层桥的结构在我国属于首创,它的建造是我国现代化桥梁建筑之先声。其次,钱塘江大桥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第一次由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它的建造终结了外国人一手包办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历史,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钱塘江自然条件恶劣,而茅以升等人通过技术创新,改进施工方法,成功地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充分展示了我国桥梁工程师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4.1.2社会经济的可行性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的可行性,即工程建设资金筹集的可行性,主要研究资金来源和筹集方法等,保证工程项目的开展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茅以升认为,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考虑社会的经济承担能力,只有得到社会经济的充分支持,工程项目才有可能顺利完成。特别是像钱塘江大桥这样大的一个工程,需要的经费数额巨大,能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大桥的建造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茅以升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浙省银团的借款合同加以修改,把全桥抵押改为按部、省经费担负的比例抵押”。由于时间紧迫,茅以升尽力设法,尽快分头于五家银行接洽,日夜赶办修改合同的事,终于在两天之内与五家银行以及浙江省建设厅、财政厅修改好合同,最终获得了铁道部的工程借款。4.1.3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建桥资金的获取有了渠道,也就是说工程的建设具备了经济可行性,然而,下一步更重要问题是,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衡量工程技术与经济的协调,追求技术的经济合理性,在保证技术适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保证工程建设的经济性,使工程具有更充分的社会经济可行性,实现工程与社会的协调。茅以升认为,“设计是决定能否多快好省地完成建设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省”就是指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工程设计上,选择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是影响工程是否经济的主要因素。茅以升提出,“任何工程设计,都应该以坚固、适用、经济美观为前提”。在钱塘江大桥建桥方案的设计上,茅以升经多方考察和反复研究,拟定了大桥设计原则:“(1)钱江水浅,而沙滩变化无常,为顾及航行关系,桥墩距离以相等为宜;(2)钱塘江桥为铁路公路联合桥,应顾及各种运输的需要,而且桥长一公里,必须同时考虑运输的畅通,以节约时间;(3)钱塘江桥关系国防,应顾及军事上的防御;(4)设计务求简洁,以最大限度节约资金为目标”。4.2工程与人文协调茅以升重视工程与人文的和谐,认为无论是技术经济方案的提出,还是工程项目的实施,或者工程教育的开展,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必须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做到理论与实践协调和统一,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强调能力的培养和理论的学习同样重要。茅以升主张扩展科普,繁荣科普创作,把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开来。他以身作则,致力于科普创作,留下了数百篇优秀科普论文,将高深的理论化的桥梁等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众多媒体上发表,为我国科普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4.2.1在工程和人文之间建架沟通之桥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和实施属于科研的范畴,而科学的普及则与人文的概念息息相关。科学研究是提高科学知识,科学普及是传授科学知识。两者都需要时间,需要实践,需要扩大科学知识面。科研为生产服务需要通过科普,科普促进生产需要科研开路。科研与科普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与工程与人文协调的思想如出一辙。对于科研与科普的关系,茅以升在谈谈科研与科普的关系(1978)一文中做了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茅以升认为,“对于科学来说,科研是为了提高,提高的结果就改进了科普,即提高指导下的科普;普及中产生新问题要研究,即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的水平有高有低,科普的基础也有大有小。水平愈高,基础愈大则科学愈发达”。茅以升主张要扩展科普、繁荣科普创作,把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到群众中去。他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