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七、戊戌变法教学案.doc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七、戊戌变法教学案.doc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七、戊戌变法教学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七、戊戌变法教学案一、背景: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历史根源)2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319世纪下半叶,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潮流。二、内容(一) 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想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以减少变法阻力;另一方面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 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方式:?(了解)3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这是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了解)(二) 第二阶段: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公车上书1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运动逐步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成为实际的行动。 1895年,康有为联合各省会试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维新变法,康、梁等人还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成立维新团体,1895年,成立强学会,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儒教)。在它的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等相继成立,预示着维新变法高潮即将到来。(三)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性质:资产阶级政治改革2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3内容:1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3军事: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4文教: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4特点: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2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四)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原因:A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与封建顽固势力力量悬殊;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了广大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C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教训:改良主义在当时行不通。三、戊戌变法的意义1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2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4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规律总结:1、通过例子学会如何比较改革如: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同: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都注意军事方面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异:1国际环境:明治维新处在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维新变法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2政策措施:明治维新、维新变法虽都有封建残余,但维新变法未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制宪法的内容3维新派无自己的武装力量,其群众基础无明治维新广泛(资、地、武士等)4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维新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注意变革政治机构,都注意改革军事;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都对外侵略扩张。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也更为全面、广泛。 2、改革的基本要素:原因、目的、内容、方式、性质、特点、结果、作用、影响。这也成为进行两种或多张改革比较的比较项。(1)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3)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4)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3、对改革评价的依据:是否能促进社会和生产力发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中进行评价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要看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4、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