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doc_第1页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doc_第2页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doc_第3页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doc_第4页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教学步骤】一、导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不管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老迈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冒死只身赴虎穴,凭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战争轻松消于无形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二、关于左传及历史背景见创新方案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生字:函(hn)氾(fn)佚(y)缒(zhu)阙(ju)多音字:朝(zh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ng)(人名逢孙)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秦晋围郑形势图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资料显示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教学要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回答:编年体史书。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明确】: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再赘述)3、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4、指导学生诵读、理解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第二自然段(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明确: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说秦师的重任。(齐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诵读指导: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领读,齐读三段)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再齐读一遍)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敝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齐读课文)【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三、布置作业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导入【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学生讨论)【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二、【讨论】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一词多义)1、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 像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 比得上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 表转折“至于”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 表假设,假如2、说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 说法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劝说请说之(墨子公输) 陈述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 同“悦”,高兴3、辞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婉言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命令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 文学(词、赋)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借口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 告别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辞4、鄙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 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边境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 昏庸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浅薄5、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 含蓄不露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 微小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 稍微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不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如果不是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 即使不是6、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 他执策而临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