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姓最早能吃到西瓜在何时.doc_第1页
中国百姓最早能吃到西瓜在何时.doc_第2页
中国百姓最早能吃到西瓜在何时.doc_第3页
中国百姓最早能吃到西瓜在何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百姓最早能吃到西瓜在何时眼下,随着夏季的来临,西瓜已开始大量上市。炎炎夏日,来一块甜美的西瓜消暑解渴,如今已是再平常不过了。可是,中国最早关于西瓜的文字记载始于何时?西瓜是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还是“种出西域”?1959年在杭州水田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原始“西瓜籽”到底是真是假?明代文人解缙所撰“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的“西瓜联”为什么被“附会”到了苏东坡身上辽墓壁画发现迄今最早的“西瓜”距今已近千年中国古人最早“吃西瓜”的场面,是在内蒙古辽代墓葬壁画上发现的。1995年秋天,敖汉旗四家子镇闫杖子村农民挖水土保持坑时,偶然挖到了3座古代墓葬。敖汉旗博物馆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上级汇报,经同意后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了好多珍贵文物。令人惊喜的是,在一号墓室的东壁上发现了3只“西瓜”。“西瓜”出现在墓主人“宴饮图”中。整个“宴饮图”宽132厘米、高135厘米,画面很热闹:面画上有4个男子,其中墓主人半侧着身,向右端坐于砖砌半浮雕的黑色椅子之上,右臂肘枕于椅背上端,左手按于左膝;身着红色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足蹬红色靴子踏在一个红色小方凳上;头戴幞头,面部画面脱落,但可见眉目和长髯右侧为2名侍者,均穿圆领窄袖长袍,前者戴幞头,身体前躬,双手捧一内盛瓜棱小盏的海棠盘,做恭敬奉献状;后者戴氈帽,双手捧一大方盘,内盛食物。特別显眼的是,在墓主人身前的砖砌浮雕黑色方桌上,放有两盘水果,一竹编式浅盘内放有石榴、桃和枣等水果;另一黑色圆盘内赫然放着3只大西瓜。从这幅壁画上可以看出,当时契丹贵族(墓主人)的生活方式是相当讲究的,食用果品丰盛。这与辽史中所记载的契丹皇家、贵族喜欢用水果佐饮的饮食时尚是吻合的,与今天在正餐结束之后上个“水果拼盘”也颇为相似。据考证,此墓筑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六七年(公元1026、1027年)间。也就是说,这3只“西瓜”距今已近千年了,是迄今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发现最早的3只“西瓜”。870年前南宋礼部尚书洪皓从金国带回西瓜种子西瓜在早年属贵族的夏季消费品,那么,普通老百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上西瓜的?这要感谢一位名叫洪皓的南宋官员。洪皓是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进士,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深受宋高宗赵构赏识和信任的洪皓临危受命,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出使金国,希望求得宋金和平,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但不想却被金人扣留长达十五年之久,直到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才得以回到南宋。回来时,洪皓带回了金人种植的西瓜种子,最早种植于皇家特供菜园中,从此江南有了西瓜。这事在洪皓撰写的遭扣期间见闻录松漠纪闻中有交代:“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从洪皓的记述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西瓜形状、皮色与今天差别不大:“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此后,有关西瓜的说法开始频现于南宋文人的笔端。比如范成大西瓜园中的“年来处处食西瓜”,汪元量通州道中诗中的“西瓜黄处藤如织”,方回秋大热上七里滩诗中的“西瓜足解渴”,董嗣杲中伏诗中的“醉拾西瓜擘”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推知,西瓜在南宋已不是“贵族消费品”,当时普通老百姓也已吃上西瓜。在宋代文人中,最会吃瓜并能吃出道理来的,不少人说是苏东坡。据说苏东坡曾撰一“西瓜联”,上联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下联是:“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往右翻”。然而,这其实是后代好事文人的附会。苏东坡即苏轼,是北宋文学家,西瓜是苏死了四五十年后,才由洪皓带回南宋的,而苏东坡生前的北宋境内并不见种植西瓜的记录。即便有西瓜,也是从辽金地区“进口”的,属名贵稀罕瓜果,并不是苏东坡之辈能吃得到的,更别说经常吃了。实际上,“西瓜联”并非苏东坡的杰作,而应该是明代才智过人的大文人解缙所撰。到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洪皓去世时,西瓜已在大江南北四处种植。在湖北省恩施市境内,曾发现一块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刻立的“西瓜碑”。从碑记来看,当时西瓜已有四个优良品种:“蒙头蝉儿瓜”、“团西瓜”、“细子瓜(御西瓜)”、“回回瓜”。前三种至刻碑时,已在当地种植了80多年;“回回瓜”是从北方引进的,也种植了30年。水田畈村遗址发现的“西瓜籽”本为瓠瓜籽对于古人到底是何时吃上西瓜的问题,史学专家和农学专家的观点并不尽相同,对“西瓜的身世”也各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国产瓜”学派,认为西瓜是中国原生物种,而不是非洲原产;一种是“进口瓜”学派,西瓜原产地在非洲,而非中国。“国产瓜”学派,从中国古代传说和古文献中寻找依据。有一神话传说,称西瓜是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原名“稀瓜”,后讹传成了“西瓜”;再者,诗经豳风的七月一诗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说法。但“稀瓜”和“七月食瓜”中所说“瓜”,是不是现代的西瓜?并无确凿的史籍记载和实物证明。到1959年,“国产瓜”的观点获得重磅证据,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原始“西瓜籽”。有关神农氏的“稀瓜”传说,似乎一下子变成事实,不只证明中国是西瓜的原产地,还把中国栽种西瓜的历史提前到了4000年前。随后,“西瓜籽”又在汉墓中被考古发现:1976年,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今贵港市贵城镇境内)西汉墓椁室淤泥中,发现了“西瓜籽”;1980年,在江苏扬州西郊邗江胡场五号西汉墓随葬漆笥中,又发现了“西瓜籽”;在江苏高邮邵家沟东汉墓中,也找到了“西瓜籽”这些“考古发现”,令中国农学界兴奋不已。但这些“考古发掘”随后一一被证明是不可靠的:杭州新石器时代的“西瓜籽”,经鉴定是葫芦或其变种瓠瓜的种籽;广西和江苏发现的“西瓜籽”,实为粉皮冬瓜的瓜籽。在事实面前,“进口瓜”学派占了上风,中国西瓜“从国外引进说”观点,重新为国内学术界公认。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最早出现“西瓜”一词如果西瓜原产于非洲,那么何时引入中国的?持“进口瓜”观点的学者中间也有分歧,有“汉代说”、“南北朝说”和“五代说”等。其中,“五代说”最为广泛,也是主流观点。其依据来自信史。在欧阳修主编的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中,第一次出现了“西瓜”这一名词。新五代史的史料出处,是胡峤陷虏记中的说法。胡峤是五代后晋华阳(今安徽绩溪县华阳镇)人,契丹会同十年(公元947年),其作为宣武军节度使萧翰掌书记随入契丹。萧翰被告发谋反遭杀,胡峤受牵连被契丹扣押了七年,一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才被放回中原。陷虏记即记述了他在契丹7年间所见所闻:“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胡峤在笔记中,还交代了契丹的西瓜又是从何而来,“破回纥得此种”,即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家政全书中所说的“种出西域”。而“西瓜”得名,也因为“种出西域”。胡峤还交代了契丹人是怎么栽种西瓜的,其所记的“牛粪覆棚”技术,至今还为内蒙古东北部瓜农所使用。“种出西域”一说,似乎没有人怀疑。但对西瓜具体进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到上世纪90年代又冒出了一个新的观点,1991年8月,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到了一只“三彩西瓜”,由此出现了西瓜在唐代传入中国的“唐代新说”。陕西历博唐“三彩西瓜”真假仍无定论“三彩西瓜”的发现,说明唐代人已吃西瓜了:此“瓜”呈圆形,上端略小,放在一个敞口浅腹盘内,瓜与盘连体。瓜高13.5厘米、径14厘米,盘径23厘米。西瓜顶端的瓜蒂做成一环钮状,瓜皮上以绿釉绘出自然纹理,形象逼真。其文饰和风格,与唐代永泰公主墓所出的唐三彩器物装饰风格相近。陕西学者由此推断,“三彩西瓜”的年龄当在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中国古代人吃西瓜的历史,比“五代说”又提前了二三百年。“唐代说”一经抛出,便引来质疑。原来,这“三彩西瓜”并不是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的。1991年8月,西安长乐中路派出所民警将一个“三彩西瓜”送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称是案犯倒卖时收缴到的,经馆里专家鉴定是“稀世珍品”。据案犯交代,“三彩西瓜”出土于西安东郊田家湾的一座唐代墓葬中,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