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冯延巳对宋初词坛的影响-论.doc_第1页
浅谈冯延巳对宋初词坛的影响-论.doc_第2页
浅谈冯延巳对宋初词坛的影响-论.doc_第3页
浅谈冯延巳对宋初词坛的影响-论.doc_第4页
浅谈冯延巳对宋初词坛的影响-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冯延巳对宋初词坛的影响摘要 南唐词人冯延巳是“开北宋一代风气”的关键人物.他的词虽“不失五代风格”,然 “堂庑特大”。冯延巳在继承“花间”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对内心情感世界的深化,词作中呈现出一种浓浓的感伤情调,真实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无奈挣扎和对人生的痛苦品味。较之“花间”,题材从女性描写转向思考生命的忧患,风格由浓艳转向雅致,作法由含蓄委婉走向空间境界阔大,以大境写柔情。冯延巳创作中的这些变化,对北宋初期词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 冯延巳; 词;宋初词坛; 影响;士大夫化;抒情化;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著名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有阳春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其词“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次皆在花间范围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冯延巳的词作在南唐独树一帜,很有特点,其词出于“花间”而又高于“花间”,主要通过描写男女离情别恨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词的语言清丽动人,善于寓情于景。词体在他手中开始转向士大夫的抒情化,向雅化发展,对宋初词坛产生很直接的影响,在词的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冯延巳词作的解读,从内容和作法、风格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冯延巳词对宋初词坛产生的影响。挠于心头,成为一种永在长存的极迷惘的情意,不像韦词之情事于“去年花下”,于“初识”如此具体。冯词“闲情”已足以令人联想万端,实是含蓄丰富。而且对这“闲情”之执拗,即便是“花前病酒”以致“镜里朱颜瘦”,也是“日日”“不辞”,即便到了年年“河畔青芜”“堤上柳嫩”的季节,无限悠长的愁情仍无可排遣,不如将自己独置于凄寒寂寥的平林小桥上。三是在作法上:作词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苦闷相思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和以春景写悲情。试看鹊踏枝.清明: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清明是这首词的题目,用了大量的笔墨去些春天的景色,然而最后两句却是写的感情,但表现出来的却是把感情寄托在景色里,感情的抒发大于写景。这首词以春天作为背景,大量描写了春天五光十色,百花竞相开放的样子,但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中却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浓”字,和一个“慵”字把作者这份闲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收句又话锋一转,惊残好梦说出了作者的无奈,自己正在浓睡,做着自己的好梦却无奈被惊醒了,惊醒之后还不知道再从何处去寻找,词表面是说春日好梦被惊醒,实际却是说现实的美好就像一场梦一样,被残酷的现实惊醒,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忧患之情。用大的背景抒发细腻的感情,把苦闷相思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以春景写悲情,这是冯延巳在写法上对“花间”的突破。第二章 冯延巳对宋初词坛的影响一、内容题材上的影响1、从“花间”到士大夫化花间词的题材内容一直摆脱不了闺阁庭院,伤春悲秋的范围,所显露出来的也都是一种娇媚艳丽的词风,充满了香艳和脂粉之气。从冯延巳开始,他的作词中开始表达士大夫内心的情感世界,开始将伶工之词变为了士大夫之词。词是起源于民间的,到了中唐,词一方面仍然保留着民间词的率真通俗和清新的特点。当然另一方面也慢慢开始呈现出淡雅含蓄的文人化的风格。由于词的体式在中唐词人哪里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他们对词进行的士大夫化的成就还很有限。所以,词的发展还需从内容题材,到形式风格等方面进一步实现士大夫化,这也是词的发展的大势所趋。冯延巳正好就是完成这种转换的关键人物,他具备了将词进一步推向雅化、从而使词走上士大夫化的各种条件。冯延巳的词中以男女为主人公,一离愁别恨为主题的词不在少数,北宋初期代表词人晏殊和欧阳修的词也是这样,正因为这同样的词的创作主题现实了宋初词受到冯延巳词自我抒情化的影响。虽然王国维说“不失五代之风格”,他所写的仍然是男女爱情故事和伤春悲秋的情绪等传统题材,但是词中的那些抒情主人公的精神风貌和形象气质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在他们身上寓有更丰富的“雅正”内涵。冯延巳词风疏荡清丽而不涉及淫靡,极大转变了花间词的香艳的风气而变为雅洁的特点。体现出士大夫们对雅正情调的追求。我们再看渴金门: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这首词虽然是写一位思妇,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句已深入到了人物内心的世界,“乍”与“皱”两个字,将主观的感受和体验非常巧妙的融入到了客观的景物中,写得传神而且细腻,表达出了一种富有思致的情绪。可以看到冯延巳的词的兴趣点和注意力与前人比较已经有很大转移。他的词不再是把描写的重点放在对女性对情欲的追求与色相的欣赏上,词风不那么香艳、不那么庸俗,而是流露出更加高雅的文人的意趣。这些表现缠绵的风韵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士大夫优雅的生活情趣。陆游在南唐书里说李憬曾戏问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风趣地回答说:“安得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也”。从李憬和冯延巳君臣二人所喜爱的句子来看,都表现出了含蓄典雅和清丽婉转的特色。这正好表明他们追求“中和雅正”词风的那种审美心态。冯延巳词中凝聚着的文人审美追求中的那种“雅致”,对其后的宋代士大夫文人是有很深刻的影响的。例如宋初的词人晏殊就曾经以写“女儿词”自夸,以炫耀自己的词作得雅洁。他讽刺柳永的词是“妇人词”,认为柳永的词沾染上了市井的理俗。晏殊所说自己的“女儿词”,实际上是指象冯延巳的词中那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言情更加含蓄委婉、气质更加高雅脱俗、抒情风格更加雅正。冯延巳这些“女儿词”作品的出现,不仅仅是提升了花间词的品味与格调,与此同时,也为宋代的文人们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例如晏殊的词 : “槛菊愁烟 兰泣露 , 罗幕轻 寒, 燕子双飞去 。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 知何处? ” ( 蝶恋 花) 。与冯延巳所做的菩萨蛮有着非常相似的主题,就是情致。 两首词的主人翁都是离别男女,素描写的主题都是离愁别恨。 晏殊蝶恋花中“槛菊愁烟兰泣露 ” 与冯延巳菩萨蛮词中“细雨泣秋风”两句的手法是如此的相同; “ 罗慕轻寒 ,燕 子双飞 去” 更是直接饮用冯延巳词中的 “寨 帘燕 子双飞去”。再看欧阳修所做的玉楼春,词的主题同样写的是闺阁妇女的相似愁。欧阳修词中的 “深夜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和冯延巳所做的归国谣中的那句 “ 深夜梦魂情脉脉 , 竹风替 雨寒窗隔” ,写的都是表达内心的凄苦,而且都是以深秋那萧杀的夜景来衬托的。冯延巳感慨自己的身世的感情和对国家的担忧在词作基本是以儿女愁情来表现的,晏殊和欧阳修则直接继承了这种含蓄的表达手法,体现了那种自我抒情化的继承。2,忧患之情冯延巳词中的忧患之情的产生是有所背景的,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朝代,有着特殊的正直背景和时代环境。冯延巳所经历的南唐先由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再由强生的国家又日渐衰败成为一个弱小的国家,在战争后甚至向后周称臣,还通过割地的方式来求和,是多么的屈辱。他作为一个看到了这整个过程的重臣,怎么会无动于衷呢?而这时已经衰落的南唐,还出现了残酷激烈的党争,对他的仕途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因素激发了他的忧患的思想感情。一边看着自己国家的衰落,自己的仕途不保而无能为了,这种内心的复杂纠结正是他作词是的心理。这种忧患之情在词中的表现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形容的那种,“和泪试严妆”,这句话准确的形容了冯延巳的作词风格,而且他在词中大量运用了一个词语,那就是“旧恨”,这个词在冯延巳所做的词中出现了多次,如:“昨夜笙歌容易散”、“历历前欢无处说”、“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夜夜梦魂休漫语,已知前事无寻处”、“旧欢前事杳难追”、“昔年无限伤心事,.“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也写了许多的新愁,如:“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开眼新愁无问处”,这些词中的句子所表现出来的真是新仇旧恨。也突出了他作词是忧患之情的体现。对于他作词的忧患之情,许多学者都有一些论述,杨海明先生在其唐宋词史一书中就指出了冯延巳的词带有许多鲜明的时代烙印:“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引言,勃兰兑斯),冯延巳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就是因为他深刻而形象的揭示和再现了这一个特定时代中的特殊的心理和特殊的灵魂”。而这“特殊心理和特殊灵魂”的核心就是忧患意识,即书中提及的“它(指冯词)在抒写艳情的同时,注入了相当深广的忧患意识”。刘扬忠的唐宋词流派史则进一步指出冯词的个人抒情风格为:“以忧患感伤为主调,以哀为美”。由于冯延巳常常将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放在一个可以略去具体时间与空间的场所或者放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和错综复杂的时间里抒发,他的词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往往能将他的忧愁升华到整个人生忧患和悲凉的生命意识这种更高的层面。如: 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绕砌蜚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这首词前面几句用了秋风,芭蕉叶,折断的荷花,等等作为意象,表现出一副败落的情景,但景色是用来为抒情服务的,这首词就表现了一种意气消沉、颓废消极的情绪,把这种景色的败落用做对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中,表达了作者面对山河残破,眼睁睁看着国家衰败的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深深的忧患之情。再看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晏殊最为得意的代表作之气,也是非常脍炙人口的篇章,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感伤春天的离去,暗示要珍惜时光。实际上却是为了感慨抒情而写的,词的上片主要是思念过去,而下片却是借景物来写眼前,重点是对现实的感伤,让人深思,回味无穷。当然这种忧患之情也是受到了冯延巳作词的深刻影响。再看欧阳修的采桑子十年前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这首词开头就是回忆,回忆十年前的场景,感叹光阴似箭,过得飞快,让作者头发都已经发白了,最后一句“犹似当年醉里声”,作者还在回忆当年的歌舞宴会。这首词也同样是表达出了做着的忧患之情,对时间流逝飞快的担忧,对自己垂垂老矣的担忧。晏殊身世不如冯延巳和欧阳修那般坎坷,但在词中也同样表现出了自己的忧患之情。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宋初词人的这种忧患之情无疑是收到了冯延巳的影响。二、作法与风格上的影响 1、“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清代刘熙载艺概评论冯延巳词说:“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明确肯定冯延巳词的艺术价值。冯煦在为成肇麐编选的唐五代词选序中也说:“吾家正中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晏、欧,实正变之枢纽,短长之流别”。王国维又说:“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这些言论基本上得到后世学界的一致认同。不仅这样,在宋代著述中也有不少提到晏殊、欧阳修喜爱冯延巳的词的记载。如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就曾说道:“味冯公之词,典雅丰容,虽置在古乐府,可以无愧”。虽然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晏殊的词作风格与冯延巳词风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并且无论从年代和地域上晏殊、欧阳修都拥有接触到冯延巳的词的条件。北宋刘攽中山诗话云:“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 这里提到晏殊非常的喜欢冯延巳的词,并且称晏殊所作的词“亦不减延巳”。直接肯定晏殊与冯延巳在词创作上的关系,暗示晏殊作词受到冯延巳词的影响。另外近现代学者如刘毓盘亦言:“晏家临川,欧家庐陵,王安石、黄庭坚,皆其乡曲小生,接足而起,词家之西江派,尤早于诗家。北宋中前期的词坛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词人主宰着。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词人在南唐词风的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他们继承了南唐词人的词学观与词风的余绪然后加以发展,“延续”着“五代词风”。龙榆生在其唐宋名家词选说:“延巳在五代为一大作家,与温、韦分鼎三足,影响北宋诸家者尤巨。南唐歌词种子,向江西发展,辙迹可录,冯氏实其中心人物,治词史者所不容忽也” 。可以说以冯延巳的词为代表的南唐词正是通过对晏殊、欧阳修等北宋初的词人的影响也间接地影响到了后世。那么究竟欧阳修、晏殊词和冯延巳的词的风格有哪些相似之处? 先看冯延巳的词。最能代表冯延巳词的作品的是鹊踏枝十四首词,如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梅落繁枝千万片。独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这首词写的主题是惜春怀人。开篇三句写的是梅花飘落,隐含了“生命有限,好景不长”的感慨;“昨夜”这两句是说词人的愁原来是由于宴会结束了,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再细看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四周是冰冷的的环境,更加烘托出了惆怅是因为宴会结束了,也是由于孤独寂寞等待所思念的人的到来,由于从早到晚都还在等待佳人的归来,但结果却是音信全无,因此词人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抑制不住流淌下来的泪水把红绡都湿透了。这首词写的很含蓄委婉,意味深长。我们来看看这首词开头的三句,乍看似乎是在写景。梅花像雪一样,随风飘飞,这景色是非常美丽的;虽然梅花已经凋谢,但仍然多情,还要像雪一样飞舞。但是,若我们把梅花不仅仅当作景物来看待,而是当作生命来看待呢?这景象就是十分悲哀的了,“犹自多情”这一句,更加加重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看,把这自然生命的悲剧和人生的各种悲剧联系起来呢?这三句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如叶嘉莹所说的,“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 作者在这首词中的感慨,似乎是不可确指,飘忽无端的。但通过合理的想象,我们似乎又可以从中看见作者内心的世界,理解他的痛苦与悲哀,联想“昨夜笙歌”。 这种联想,是由作品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来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大自然中的花飘落了,与人生中的人生短暂、事事无常,是那么的相似,人们执著地认为在彻夜笙歌、沉酣美酒之中去追求去把握住生命,可是一瞬间,能把握住的一切全都消失在了虚无之中,就像繁茂的梅花落去,就像雪一样四处飘零。梅化离开了枝头,都会流连“多情”,都会舍不得;人生中的好景不长、笙歌宴会都散去了,又怎么不让人感到悲叹、无奈呢! 这个词所凝聚的人生失落的悲哀,懂得“梅落繁枝”所代表的多情生命的陨落逝去的意义。而这些,正好体现了冯延巳的词意蕴深广的特点。晏殊得其俊:所谓俊,就是俊朗疏淡的意思,是说面对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不会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表现出的人生观是一种超脱的,洒脱的。归隐山林这种逃避式的洒脱显然不是冯延巳的方式,他的方式是一种对自己的安慰,来寻求心理的平衡。就像他所做的词抛球乐坐对高楼千万山 ,雁飞秋色满阑干。烧残红烛暮云合,飘尽碧梧金井寒。咫 尺千里 ,犹忆笙歌昨夜欢 。这首词被秋天那种萧瑟的气氛笼罩着,但是开头“坐对高楼千万山 ,雁飞秋色满阑干。”这句却意境空阔和高远,从而让这首词摆脱了伤感,呈现出了一丝丝波澜。晏殊效仿了这种写作手法,常常在词中运用这种以意境高远的句子来进行自我安慰,将充满悲伤的词中加入了一些恬淡。如破阵子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金菊满丛珠颗细 ,续燕辞染翅羽轻,年年岁岁角。 犬酒一杯新热,高歌数闽堪听 。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流水 ,迢迢去未停。这首词整体上是通过对世事无常,时间容易流失的描写来表达人生无法安定的这种伤痛。但词中却加入了这样的一句“美酒一杯新热 , 高歌数阅堪听”,把词带入了另一张境界,一种随遇而安的思想,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注入了其中。这两首词是如此的相同,都是对生活那么的珍惜,但是却无法消除各种痛苦和烦恼,但态度都是积极进取的。再如浣溪纱: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贫。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因为人的一生短暂,所以别离就更加显得悲伤。诗人借助于频繁的对酒当歌,来排解这种无法避免的痛苦。下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两句以健笔来写闲情,刚柔相济,气象宏大广博。唐人诗云:“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李峤汾阴行)“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只有杜司勋。”(杜牧杜司勋)而晏殊说山河辽阔,离人已经无处找寻;风雨加速化的凋零,春光又怎么能强留?与徒然的去努力,不如好好把握住今天,不要再让时机错过。这首词表现了晏殊既有对时光有限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又试图对这种悲剧意识作一种超越。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在山河风雨中寄寓这种情怀,显得特别旷远、俊朗,引人深思。再如冯延巳词抛球乐: 坐对高楼千万山,雁飞秋色满阑干。烧残红烛暮云合,飘尽碧梧金井寒。咫尺人千里,犹忆笙歌昨夜欢。 词中也有对昨日欢乐的留恋,也有对今日“人千里”的惆怅,但是那种“坐对高楼千万山”远扬的情思与超迈的意兴却冲淡了离别的悲伤的情调,使人非常向往,让人思考。这正是冯延巳的词的“俊”的表现。 然而晏殊的词“春风不负东君信,偏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采桑子),“阳和二月芳菲徧,暖景溶溶,戏蝶游蜂,深入千花粉艳中”(采桑子)等,这些词描绘景物都特别细致,用笔十分清新,格调与婉清丽也体现了晏殊学习与借鉴冯延巳词的“俊”的特点。欧阳修得其深:冯延巳的词之所以深,他的最大特点不是为写景而去写景,而是有些什么寄托在其中。词中的内容并不是专门指代什么,所以常常能令读者产生很多方面的联想与想象。冯延巳的词中的“深”,表现为他的词充满了忧患意识,具有“沉郁顿挫”这样的风格。整部阳春集可以说是心灵忧思的记录,让人读来有些许沉重的感觉。冯延巳的词的题材仍然是男欢女爱,相思别恨,伤春悲秋等一些花间词的传统的题材,但明显的是比花间词更加深刻。同样是写愁,冯延巳可以把忧愁表现得更深,更广。在冯延巳的词中到处表现为浓得化不开 的愁。作为一位当时朝廷的宰相,为什么他的愁如此之多,如此之浓呢?这很明显是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他虽是一个宰相,可是南唐这个小朝廷国势愈发衰弱,政权还处于风雨飘摇中,经常有外敌来犯,年年对外用兵打战,国家岌岌可危,然而冯延巳对生活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能力,能深刻地体味生活,他可以把这种感受写入词中,所以使他的词常常流露出对生命有限和好景不长的叹息,流露出莫名的忧伤和哀愁,这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他独特的词的风格。冯延巳所作词“日日花前常病 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 ( 鹊踏枝 )表现了对生活执着的追求,欧阳修也作词“把酒送春惆怅甚, 长凭 , 年年三月 病厌 厌 ” (定风波)对冯延巳进行效仿,这些无不体现了冯延巳对欧阳修的影响。先看冯延巳的词上行杯: 落梅著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与欧阳修词浣溪沙比较: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摧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道:“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上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王国维认为,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出自冯延巳的词句“柳外秋千出画墙”,只是比冯延巳的词句更加生动。 另外,历来对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一首词作者颇有争议,有的认为作者是欧阳修,有的认为作者是冯延巳。这首词之所以在历朝历代引发诸多的争议,实际上正显示出了欧阳修的词风与冯延巳的词风十分相近,难以辨别。除此之外,欧阳修许多词的确受到冯延巳的词的影响十分深刻,欧阳修的词与冯延巳的词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欧阳修词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在这里,这首词用“梅残”、“柳细”和“草薰风暖”轻巧的勾画出了季节的变化,利用相思的人的空间距离,一下子把征夫、旷妇的思念相互融为一体。欧阳修故意把二个人的思念安排在梅残春暖的特定的新春时节,使本来就处在离别痛苦中的征夫和旷妇因为春意的撩拨,愁绪显得愈发浓烈。因为两个人处在不同的空间,表现上必定就有所不同。征夫去远行,而且越行越远,所以离愁也就没有穷尽的时候。当欧阳修写道“离愁渐远渐无穷”的时候,仿佛又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征人骑在马上那种无精打彩的画面,这个景象无比真切,景象的情怀扣人心弦,又用“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生动比喻构成了清新而又充满愁绪的意境,把征夫的离愁表现得十分沉重和深刻。旷妇则是登楼远望,但是欧阳修写出来的却是“楼高莫近危栏倚”,以劝旷妇不要倚高楼危栏表明旷妇因为思念而常常倚高楼危栏。虽然说是登高的确可以望得很远,旷妇望尽平川目光却被春天茂密的大山阻隔,哪里会看得见春山外丈夫渐行渐远的身影,莫名的惆怅与感伤化作缭绕的思绪和满眼的泪水,不知道从何说起。两人相距那么远,却因为春山显示出的离愁与共,使两颗心靠得那么近。欧阳修也善于营造词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他所表现的征夫的意境和旷妇的意境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协调,深深的悲愁思绪而又给人审美的享受。再如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高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首词“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也是借男女之间的离愁抒写人生忧患的感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情之所至,金石为开,也许是给对方安慰,但更是给对方的一种宣言和体悟,人生总是有聚少离多,在世俗间的烦恼和痛苦中,更加应珍视那转瞬即逝的欢乐情爱,“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苦短的生命里拥有点滴的璀璨,在不尽如意的孤独旅程中才可能有不断去进取的勇气,欧阳修的词大大抒发了执着和豪迈的精神,正是冯延巳词的更进一步的深化。冯延巳词“谁道闲情抛掷久”、“鲛绡掩泪思量遍”,感情真挚深沉。而欧阳修的词句“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是说我不会放弃,我要看尽洛城所有的花。这个感情的真挚执著不放弃,正好与冯延巳的词有很大相似之处。这是欧阳修得其“深”。因此冯延巳在五代词坛最先用忧世忧生的寄托来言词,并结合深幽微婉和沉郁蕴藉的艺术手法,将词的境届做了很大的开拓,成为影响北宋词风的重要的力量,当然,说冯延巳词影响到晏殊和欧阳修并不是说晏殊和欧阳修仅仅只受到冯延巳的词的影响,晏殊与欧阳修毕竟是北宋初的著名大词人,他们的词学习前人,也不可能仅限于冯延巳而己,不过我们不可否认冯延巳的词对以晏欧为代表的北宋初词人有巨大的影响。2,自我抒情化词在冯延巳这里开始有了士大夫的高雅的情趣和文雅的风范。在词中大量抒写了士大夫的真切生命体验与人生感受,这个则是他的词呈现自我抒情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冯延巳有了很多有寄托寓意的作品,冯延巳在词中抒发了他本人的深切感慨。柳塘词话评冯词云:“诸家骄金俪玉,而阳春词特为言情之作”。指出了冯延巳与花间词的各位词人相比较,更进一步的在词中抒发了自我真性情的特点。他的词在借用伤离别的这种方式抒发忧生忧世的情感时,擅长于省去具体的人和事,在一个比较模糊与抽象的时空背景中力求突出其忧患的感受与心境。这种忧患的感受和心境,不是因为具体人物和事件而生成,所以往往能传达出一种人们共同拥有的普泛化的人生的体验。这样,冯延巳在他的词中所抒发的虽然是个人自己的失意和人生悲哀,但是却能引起读者们丰富的想象,甚至能让读者从词中得到一些哲理性的启发。陈世修说冯词“思深词丽,王国维赞誉冯词“深美宏约,都说出冯延巳的词具有“深”的这个特点。冯词这个“深”的特点,不仅仅是指其内容含意深刻,而且还是说他的思想深刻,富于感化也就是进行自我抒情化的力量。这对后来宋初的词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冯延巳是在南唐词人中首先将词的境界提升到了对整个人生的思考高度的先行者。又如其鹊踏枝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这首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任然是“思致深”,具体的人与事虽然交待得不是很清楚,但却写出了极深的人生关于忧患的体验,非常能引发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存处境与不同的心境的读者各方面的联想与思考。特别是最后那句“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一般凡是有过美好的过去但是现已经失去这种美好生活的人们 都能被这句深深的打动,一般凡是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而有深感困惑的人们也能被这句词感染。由此可见,冯延巳词写出了人们普遍用有的一种生命的体验。此外,由于冯延巳的词将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放在一个省略了具体人物与具体事件的环境里,而且放在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的背景下抒情,所以,“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就不是简单的写了现时的无奈,还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人生进行富有哲理意味的思考与追寻。叶嘉莹认为“南唐词特别富于一种感动兴发的意味,它由自己感情本质的威发的生命,引起读者的感情、品格、心灵、情操的一种联想”。冯延巳的词中对人生世事的深刻体会无疑是他的词充满感发力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冯延巳的词不仅仅对人生有很深刻的体悟。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说出了一种普遍的人生的感受。而且冯延巳词中表现出来的执著地人生态度也能够给人哲理的启示。既然人生是那么的无常,是场注定无从避免的悲剧,那么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人生呢?在冯延巳看来,正是因为人生的无常,所以才应该更好地把握好人生。如: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单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史。玉楼春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美的向往,自觉并且强烈的流露出一种珍惜现在、热爱生活、善待美好、乐观的人生态度。只有感情够丰富了,才能体察自然界的生长变化,慨叹变换的云雪、春云的聚簇、梅花在寒冬的时候开放、丝丝波纹就像酒绿一样,才会伤感于年华的易逝。然而这又不是“情多”的全部,它更在于从人生的深处理性的认识事物,透视人生的真义。所以,它必然是识大体的、理性的,睿智的,必然是尊重自然和珍视生命的,同时也一定有化解、升华感情的力量。因为这样,才会在情伤过后,认识到“芳菲次第长相续”的真义,才会有“莫为伤春眉黛整”的自我安慰。对自然和宇宙规律的理性认知,又使得这首词具备了一定的哲理性。同样具有哲理性的宋初词人晏殊所做词烷溪纱里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