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学 魏敏【教材分析】 本课所涉及内容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二思想政治(下)第七课第一节第一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教版)。它是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并进一步正确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基础和前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通过剖析“人性自私论”进一步理解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能力目标:通过剖析“人性自私论”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鉴别、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树立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初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通过正面举例和反面剖析突破难点。【教学方法】坚持启发探究式教学,采取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模式,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名人观点等,运用提问、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鼓励质疑,寻求合作,帮助释疑,最终水到渠成地得出知识结论。【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板书设计有机结合,既发挥多媒体生动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又通过板书,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何为价值观? 通过复习,衔接前后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第七课是第六课知识的延伸,并顺利引入新课。 人生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怎样判断人生价值的大小?是看钱的多少、荣誉的大小、社会地位的高低,还是其他的什么呢?要清晰明了地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得了解“人”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名人观点)“人是陆栖两脚动物”亚里士多德“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柏拉图“人是食品的过道”达芬奇“人是自然的仆役”培根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通过对名人观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并自主得出课本知识。 生:(略,小部分学生赞同,认为人确实具有名人们所说的属性。大部分学生不赞同,但说不出理由。) 师:(引导)柏拉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那“拔光了毛的鸡”也是人喽?!(学生略思后,大笑) 师:为什么笑,出了什么问题? 生:依据名人的观点,无法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没有揭示出人的本质属性。 师:那他们的观点就都是错的喽? (一小部分学生立即表态认为是错的,大部分学生认真思考后,提出辩证观点。) 师(总结):人作为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生物,与其他动物一样也具有一些自然属性。名人观点就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但仅仅依据这些观点,并不能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无法揭示出人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那人和其他动物到底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呢? 生: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意识、人有语言会思维、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会劳动并在劳动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 师:我们把这些性质都叫做人的(学生齐声回答)社会属性!(板书) 1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第三自然段及73页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了解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有哪些表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何区别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加深学生对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认识。并通过归纳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 生:自然性是人与动物共有,而社会性是人所特有。(板书: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区别) 师:社会性和自然性有没有联系呢?(要求学生阅读课本72页第四自然段及74页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自然性是社会性的前提条件,社会性制约自然性。(板书: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联系) 师:同学们还能列举其他“社会性制约自然性”的例子吗? 生:在遇到危险时,人可能会象动物一样为求自保而逃跑,但会受到社会和自己良心的谴责。 生: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但也有为美体的需要节食、减肥或吃减肥药的。吃还要吃得有尊严,有“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吃还要讲究形式,吃得有气氛、有情调。 师:好了,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理由如下。 (板书) 2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2)社会性制约自然性 师:我们在这里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有人却认为“人性本恶”,因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请看: (多媒体显示“自私论”观点1:)自私是一种人类本能。人类的自私是为了自己能更好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即使偶尔出现的一些看上去利他的行为,其本质上也是为了更好的利己。佐证: 在同一个资本家手下干活的工人之所以会互相关照、协同行动、团结起来对抗雇主,是为了各自的权益得到保障;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亲情、友情、爱情是为了慰藉自己的心灵;维持公共卫生、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最终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师:看起来很有道理,人性真的是自私的吗? (学生陷入沉思,教师适时点拔。) 师:你认为什么是“自私”? 生: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表现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逃避个人应对他人、社会的义务。 师:屏幕上“自私论”观点,认为什么是自私? 生:利己就是自私。 (将学生前后两问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自私”不等于利已,“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个人的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板书) (多媒体显示“自私论”观点2:)韩非认为,人性是好利恶害的,人人都喜欢得到利益而希望躲避灾祸。有谁会“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 (反驳此观点的事例不难找,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概括“自私论”观点的实质性错误只看到人具有“自保性”这一自然属性,而没有看到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自保性”这一自然属性会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板书) (多媒体显示“自私论”观点3:)韩非提出:“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师:卖棺材的盼望多死人,卖鞋的希望鞋早点破,这不是自私是什么? (辩驳此观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引导突破:假设一下,如果“舆人”和“匠人”不管做多做少,都领一样的工资,他们还会有上述想法吗?这说明什么?) 生:如果不与利益挂钩,就不会有“自私”的观念。 师(进一步引导):这里的利益是大家的公益,还是个人的私利? 生:个人的私利。 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个人的私利? 生: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私有制的产生私有观念开始出现。 师:喔,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开始形成私有观念,而且在私有制消灭,生产高度发展之后,“自私”这种观念也将失去滋生的社会土壤。这又说明什么? 生:自私观念并不伴随人类发展过程的始终。自私不是人类的天性! 师:上升到哲学高度,韩非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观点? 生: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板书) 师:不过,即使在私有制社会和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私也没有成为普遍的人性。如:苏武持节牧羊、飞将军李广戌边卫国、岳飞精忠报国、邓世昌舍身撞敌舰、巾帼英雄秋瑾、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人性自私论”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板书) 通过对“人性自私论”的剖析,着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鉴别、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剖析,我们知道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人性非恶,那是否就意味着人性本善呢?非也,个人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是由其所处的复杂社会环境所决定,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板书设计】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区别:自然性是人与动物共有,而社会性是人所特有。 联系:人的自然性 人的社会性2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1)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3“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1)个人正当利益不等同于“自私”(2)人的“自保性”这一自然属性会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不等同于“自私”。(3)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4)与历史和现实不符人性非恶,同样也非善,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前提条件制约【课堂练习】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 C )A上层建筑 B精神表现 C物质基础 D本质特征2一个人不仅为了自己生存,而且还要为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去奋斗和牺牲,做到舍己救人,舍生取义等,这是因为( A )A人的自然性受社会性的制约 B人的自然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C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D人的属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3每个人都会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在家庭中对父母而言自己是子女;在学校中对教师而言自己是学生;对同班学生来说,你又是学生;法律上你是国家公民;汽车上你是乘客。这些现象表明( D )A人是社会的产物 B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C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D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4(2007北京东城模拟)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水灾事故时,63名矿工被困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鞭,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谁也没有为水而争”说明( B )A人的自然性制约着人的社会性 B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C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同等重要 D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无关5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A B C D【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名人观点等,运用提问、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鼓励质疑,寻求合作,帮助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