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体味文化.doc_第1页
第一课 体味文化.doc_第2页
第一课 体味文化.doc_第3页
第一课 体味文化.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1:体味文化1“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下列对于“文”与“道”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文”是“道”的物质载体,“道”是“文”的精神内涵“文”与“道”的关系反映了文化与物质的关系透过“文”可以悟“道”,透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文”属于文化的范畴,“道”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A B C D2某作家在谈及“文化是什么”的话题时描述道:“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虚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上述描述说明()A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B文化素养是教育培养出来的C文化通过人的社会行为体现出来D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3每年的艺考生们多上过“速成”培训班。就像对待流水线上的产品,培训班要求艺考生按照统一套路、统一方式学习,快速达成参加艺术考试的基本能力。事实上这种“速成艺术”与真正艺术工作者素养相去甚远,原因就在于()A统一方式学习无法培养人的素养B艺术素养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积淀C培训机构不具备个性化指导能力D“速成”无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4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B文化是神的恩赐C文化是精神的产物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5下列属于文化形式的有()思想理论信仰法律文学政治ABCD6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属于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 语言和文字A B CD72015年5月14日16日,印度总理莫迪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莫迪总理参观了兵马俑并被古老的中华文明所震撼。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能够相互转化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8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美国B2015年1月,韩美再次举行联合军演C2015年中央财政拨款48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D2015年9月,天津举办国际马拉松赛9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说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C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10“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不明觉厉”这些貌似“成语”的四字词组,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并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D网络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11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人们必须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选择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A B CD12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据此,有人认为,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不正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生产力等也是重要的力量。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6分)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读书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爱读书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爱读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读书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活动,必然推动社会发展。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爱读书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14.(26分)(2015黑龙江佳木斯一中期中检测)有专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一项文化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就是培育和巩固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即通过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思想意识整合,加强国家整合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该专家观点的正确性。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国家治理提供精神力量,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培育和巩固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家治理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16(18分)2014年11月30日晚,成都西南剧场内吟诵起伏,礼乐声声,首届西南地区“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圆满闭幕。自古以来,国学经典首先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承,然后通过诵读以语言的方式呈现,让今人与古人进行对“话”。此次的经典诵读活动,无疑是国学经典传承和发扬形式上的一种回归,给国学经典增添了更为原始、醇厚的韵味。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大赛的意义。答案:(1)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修养。(2)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