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仲淹知庆州的措施和影响毛雅琴(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毛雅琴(1984),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宋元史。 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宋夏战争初始,多数战役都以宋的失败而告终。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五月,范仲淹由延州迁知庆州,到庆历四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零九个月,抗击西夏。范仲淹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疆,采用清野固守政策:择良将、练甲兵以治军旅,筑城修堡以强防御,军民屯田以实边郡,安汉抚羌共御强敌。这些安边之策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宋军的战斗力和环庆边境的整体防御能力,扭转了战局。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重订和约。以后二十多年,宋夏和睦相处,极少边事。范仲淹知庆州具有积极的影响。【关键词】范仲淹;庆州;宋夏战争;措施;影响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西夏元昊即位,党项的势力空前强大。自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元昊建国称帝以来,奴隶主统治集团出于他们贪婪的阶级本性,对财富的获索越来越迫切,他们已不满足于正常的贸易、贡赐等方式从宋朝得到的财富,对土地肥沃、物产博饶的中土垂涎三尺,企图直接进行掠夺。而元昊向宋廷提出“许以西郊之土,册为南面之君”1的要求后,宋夏关系趋于破裂,关闭榷场,禁止互市,矛盾激化。于是,从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开始,元昊“依贺兰山为固,地方万里”,2不断发动对宋战争。 党项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民族,能骑善射,又好掳掠,而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又明显优于农耕民族。因此,宋夏战争一开始,宋就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一、范仲淹知庆州的时代背景 北宋初年社会繁荣、安定的表象中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和民族矛盾,宋初社会因循守旧、冗兵、冗政、冗官造成了国力的积贫积弱,面临者“外藩叛”、“盗贼起”、“水旱作”、“民力困”、“财用乏”3的危机情况。这就直接导致了在西夏侵略之时宋的被动,全国性的武备废弛和边防空患。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夏兵十万围延州。战争一开始,宋西北边防就暴露了许多弊端:边防空虚、城寨边堡失修废坏;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整体防御能力极度疲弱。任宗宝元元年,元昊称帝遂发动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宋军丧师败绩,仅好水川之战,宋师“将校士卒死者万三百人,关右震动仁宗为之旰食4致使“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5北宋在战争中招架不住夏兵的进攻,那就很难在和谈中取得平等的地位,在这种处境下定盟议和,只能订城下之盟。这一切表明,宋夏双方战争难以马上结束,议和的条件也还没有成熟。 正是在宋朝政府“欲战不能,欲和不得”的尴尬处境下,范仲淹从他的饶州(今江西鄱阳)贬所被调到陕西前线,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被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五月改为陕西都转运使,七月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苏州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他幼年丧父,苦读成才,从小“以天下为己任”,具有灼热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政治抱负。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五月,范仲淹迁知庆州(甘肃庆阳),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庆历四年(1044年),元昊请和,范仲淹召拜枢密副使。从庆历元年五月至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零九个月。北宋环庆路统领庆州、环州、邠州、宁州、乾州共五州。据北宋崇宁时统计,有二万七千八百五十三户,九万六千四百三十三人。北宋庆州含有安化、合水、彭原三县。是一个多民族集居之地。以吐蕃族和党项族为主,这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交织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庆州又是北宋政权同西夏政权的接壤之地,而在西夏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党项族为了打通由今宁夏到陕西关中的通道,把庆、环、宁、原诸州作他争夺的主要对象。党项羌族及其他种落的叛乱、侵扰、抢夺,加之北宋官吏的欺压盘剥,庆州一带经济凋敝,民力困乏,“天圣初,环庆等路数奏刍粮不给”。6在这种情况下,庆州人民“群窜他邦,其者断吭绝胵,死以期免”。7范仲淹正是在适应加强庆州防务,抵御西夏入侵,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沿边人民的这种客观形势的要求下,来到了北宋的边防阵地庆州。 二、范仲淹知庆州的备边之策 范仲淹一到任,立即着手对环庆边务进行整顿,实行清野固守、增强防御的政策,很快使环庆防线渐趋稳固。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上书所言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事,仁宗悉用其说。 (一)择良将、练甲兵以治边军 范仲淹知庆州,广识人才,选拔有识之士。他培养的狄青为泾州都监,推荐种世衡知环州,推荐滕宗谅任庆州知州,荐举姚嗣宗充学官,举荐高敏为邠宁环庆都监主管蕃部事务,又有张亢、庞籍等骁将兴角崭露,这些名将屡建奇功,为抵御西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范仲淹大胆改革军制,操练兵将。把州兵分隶六将,根据战时敌兵多少分兵抵御,改变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积弊,提高了边军的战斗力。范仲淹积极组织边军的裁汰,上书精减年老病弱的冗弱将士,杜绝这些将士发往边上,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范仲淹发现官军兵策、战机、军需、设防均有弊病,亦不同意陕西四路沿边招讨使副使韩琦低估西夏军事优势欲集中各路兵马,大举反击的主张。他为了扭转战局,改革军政体制,选拔下级有功军官,召募四方弓箭手,废除按军阶高低先后出阵的机械制度,采取临阵选择战机的应变战策。于是,夏兵一听到范仲淹的名字就害怕起来,人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8范仲淹与韩琦精诚合作,名重一时,人心归之。 范仲淹知庆州,军纪严明,爱抚士卒,军队守战力俱强。他深知军威不肃、令无威不行之理,奖罚分明,恩罚并树,使将士畏法而爱己,建立起严明的军纪,使之成为提高边军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故宋史范仲淹列传有言:“范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9 正因为有范仲淹治军有方,才极大地提高了环庆边军的战斗力,有效抵御了夏兵的来犯。 (二)修城筑堡,以强防御 “庆阳域接羌胡,黠酋窥伺不常,苟城池弗严,曷以御之?”10所以,处在宋夏交界处的庆州,城寨的建设、坚固则是其防御的重要举措。 范仲淹初到庆州,就发现该地地形复杂,城寨不足,仅有的也因年久失修难以自持,何谈御敌。于是,他就着手组织军民在重要的关隘修筑城寨以阻敌、御敌。宋史.范仲淹列传记述:“庆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11大顺城建成后,仁宗扶案赞叹并赐号“大顺”。由此,边犯越来越少了。 随后,范仲淹又组织军民在庆州、环州境内修筑了白豹砦、金汤砦、风川砦、业乐城、肃远城、细腰城等28座城砦。此外,对肃远、马岭、定边、永和、安塞等砦的城墙加高,护城沟壕加深加宽,增强防御能力。他还先后在庆阳境内修筑44个烽火墩,联络环县以西、镇戎以东的明珠、灭藏、康奴三族两万多人及环州内侧千余帐,从而形成城、堡、寨、墩相呼应的战略防御体系,成为拱卫环庆的重要屏障,有效抵御了夏兵的倾扰。 (三)军民屯田,以实边郡 范仲淹知庆州之际,先后向朝廷上攻守议再议攻守。其中,有感于前线供给困难,借鉴汉赵充国屯田、魏武屯田、唐天宝八载屯田之策,范仲淹决定在庆州进行屯田,即所谓“假士兵弓手之力,以置屯田为守之利也。”12在这一思想支配下,他和好友滕子京在庆州实行军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增强经济收入以足军需。范仲淹还多用士兵,使其携家属驻守边防,给以土地,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这些措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第一,开垦了许多荒田,积累了不少军用粮食,减轻了农民负担。第二,多用当地士兵并使其携带家属的办法,可使士兵以边塞为家,产生顾恋之心,从而保家卫国,世为边用。第三,驻军屯田自给,减少了军粮运输之苦,节省了民力,并可防止商人对粮食的囤积。范仲淹在庆州还有以下几项军政措施深得人心:前任以凤翔府天兴令兼摄庆州,至则苛敛刍粮,民不堪忍受,逃亡自杀者往往有之,公即檄放天兴令还任,罢一切苛敛,使人们如平时之乐;改土兵刺面为涅手,战时戍边,平时从农。这是范在试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西事起,戍兵大增,乃住民坊、寺庙,公为筑城北营房。修筑时发现将兵遗骨,出资掩埋;庆州缺水,范发工匠于城之西北,凿井百余,解决饮水问题;关辅之卒,以往戍守,三年一替,难免懈怠,改为一年更替,皆大欢喜,且可提高战斗力。 范仲淹在庆州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主张发展商业,增强了收入,减轻了人民负担。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庆州已成为粮丰草茂、兵强马壮的边防要镇。 (四) 安抚羌汉,共御强敌 庆州处在汉羌民族杂居地带,是战争的前沿,获得羌民的支持的御敌的重要方面。因此,范仲淹一到庆州,即慰问、安抚熟蕃,给流离失所者拨得土地,给欠缺种子、农具者,官为贷借,对于曾与元昊暗中勾结的酋长600余人,范仲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若仇已和断,辄私报之及伤人者,罚羊百、马二,已杀者斩。负责争讼,听告官为理,辄质缚平人者,罚羊五十、马一。贼马入界,追集不赴随本族,每户罚养二,质其首领。贼大入,老幼入保本砦,官为给食;即入砦,本家罚羊二;全族不至,质其首领。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13范仲淹通过犒赏、安抚,妥善处理了各族间的关系,瓦解了西夏与之结通的阴谋,使之成为汉军的同盟。 在安抚诸羌的过程中,范仲淹也非常重视羌兵的训练,承继并完善了北宋前期惫防西北名将曹玮的蕃官蕃兵制度。上奏朝廷选用有威信的蕃将抚驭蕃部,他推荐羌族中享有威望的名将种世衡知环州,切实体现了诸羌的诚意和信心,使羌汉人民更加紧密地并肩站在了宋夏战场的前沿。宋史范仲淹列传载:“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14 范仲淹固寨修堡以解除西夏对延州的直接威胁,通过改制复振宋军的士气,又重任种世衡筑青涧城以切断夏兵南下的通道,同时招抚流亡,拒要塞之地营兵屯田以御强敌,从而赢得了抗西夏战争的初步胜利。 三、范仲淹知庆州的意义和影响经过范仲淹几年的苦心经营,环庆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强。 庆历二年九月,元昊大举入侵泾原,葛怀敏身亡军败。范仲淹率汉羌军队6000余人援泾,令镇戎军截击夏军,断其归路。还派军追击百余里,深入西夏腹地,大获全胜。西夏人相互告诫,“无以延庆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百万甲兵。”15 随着延、庆整体防御体系的完善,延、庆边军整体战斗力的增强,宋夏战争的被动局面终于扭转。在以后的战斗中,西夏虽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伤亡惨重,致使国困民怨。“元昊虽数胜,然死亡创痍者相半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之有谣以怨之。”16由于战争连年的破坏,严重的自然灾害,又失去了宋每年给予的岁币,西夏困弊不堪,终于在庆历四年(1044年)重新乞和,宋夏重订和约。在以后的20多年里,宋夏交往渐趋正常,百姓和睦相处,极少边事。 纵观范仲淹在庆州的举措,他能够紧紧抓住问题的核心,针对北宋王朝长期以来的济贫积弱情状,他改革了军事上的积弊,减轻了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矛盾,他以恩信团结少数民族,对防御党项贵族的侵犯是很有好处的,这样就壮大了北宋的力量,削弱并瓦解了敌人。范仲淹主张安定沿边党项人和汉人的生活,恢复屯田,这是有利于缓和民族紧张局势的。大开军屯民屯,既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又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还增加了经济收入。范仲淹在庆北和环北神筑大顺城、永平旧寨及大批堡燧烽墩,从而在西夏边界建立了一道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防御体系。选拔智勇敢战的青年将领,应募沿边蕃汉弓箭手,形成了全民敢战的局面,很快扭转了北宋被动的北方战局,也使饱尝战乱的庆州边民得以短暂的息苏。这就使武力建立在强大的民众力量支持之下和可靠的经济保障之上,使北宋王朝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攻可破、退可守,攻守相施。这样,范仲淹经过四年多的时间,通过一系列的军政改革,形成了一套积极防御战略。当战局的发展有利于北宋时,元昊终于认识到:上策是坐到谈判桌上求和。 范仲淹知庆州四年的统帅、经营,强固了环庆防务,这是宋夏战局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关键。宋夏和议像一块里程碑,将两国关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首先,和议后北宋恢复了保安军(今陕西丹志)、镇戎军(今宁夏固原)、高平寨(今山西高平)等榷场。榷场及各个领域交流的恢复,为北宋财政状况的好转,政局的稳定和边防的加强创造了条件。这在当时不仅有军事意义,也有经济意义。京师开封,也允许西夏使臣“就驿贸易”,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未断,这时则更加活跃了。其次,宋夏和议,消除了北宋的西顾之忧,使之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其主要敌国辽的威胁。事实上,正当宋夏交兵的时候,辽国也乘机寻衅,勒索土地。如果真的夏国西侵,辽又北扰,宋朝两面受敌,其危机就更加严重了。可见,和议对宋朝的安危所系者甚大。第三,宋夏和议后,两国友好,边境晏然,人民得免于战争的重负和摧残,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虽然和议后宋朝每年要给夏国岁币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但那是宋仁宗在保守派怂恿下,急于了却西事,以便腾出手来镇压货物防范内地人民的反抗,不听范仲淹等人的劝阻而承诺的。但尽管这样,宋夏和议对人民、对社会、对历史的发展带来的利大于弊,因而仍不失为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在由战到和的漫长过程中,范仲淹出将入相,身当重任,勇赴国难,处置也很确当,充分体现了一位封建政治家、谋略家远大的眼光和雄伟的气魄。他的活动,不仅屏蔽了宋朝国境的安全,而且对维护宋夏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他们的根本利益,对于促进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范仲淹之所以能作到这些,与他从小“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分不开;与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境界也分不开。 范仲淹知庆州的功绩使庆州人民对他的纪念代代不已。由于他“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人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17宋嘉祐五年(1060年),庆州百姓为缅怀他的边陲功勋,在府城敬立“范文正祠堂”。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都御使马文升重修,增祠韩琦,改称“韩范祠”。马文升在碑记中曰:“生而为名将相,殁而载在信史,使人仰慕于无穷,或血食于千百年之后而不已者,其必有大功德于生民祀稷也。登斯堂,拜二公之相者,忠君爱国之心,岂有不油然而兴耶?”18 总之,范仲淹知庆州四年,由于他苦心经营,经略得宜,大大提高了宋边军的战斗力,增强了环、庆整体防御能力,扭转了宋军在宋夏战争中的被动局面。边患始少,百姓安居,庆州人民世世代代都在纪念他。注 释:12416元脱脱.宋史.夏国传(卷四百八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994-13997.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6.5911131417元脱脱.宋史.范仲淹列传(卷三百一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271-10276.6元脱脱.宋史.志.下六.茶下(卷一百八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7.4409.7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二)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10.8张习孔,田珏主编,刘占武等.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三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10.247.10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10.12明傅学礼.庆阳府志(卷十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12.15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7.5.18明傅学礼.庆阳府志(卷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12.参考文献:1.刘永明.范仲淹在陇东J.发展.1996,(5).2.李仲立.范仲淹在庆州A.庆阳古代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6.3. 李海洋.范仲淹知庆州J.史料研究.2004,(3).4. 李清凌.范仲淹与宋夏和议J.历史教学与研究.1983,(1)12-17.5. 方健.范仲淹评传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6. 姚自昌.庆阳大事纪年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2(274-279).7. 姚自昌.庆阳历史事略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4(136-140).8.卢晓河.范仲淹知庆州与宋夏战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3).9洪焕椿.宋辽夏金史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1.Abstract Song and initial war, most battles are in the Song ended in failure. CLASSICS Qingli first year (1041) May Zhongyan known by the extension of the state moved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