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作业前置】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务农材料二(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教诫太子诸王材料三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论政体材料四 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 贞观政要 论贪鄙材料五“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李贽史纲评要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政策或思想?(2)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五阐述了什么看法?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知识梳理】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治国思想上:吸取随亡教训,“存百姓”的思想。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经济: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文化:完善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对突厥和吐蕃。外交:采取开放的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2.评价如何评价唐太宗?功绩:进行统一战争。强调存百姓思想,用人唯贤,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慎法文治,对边疆安抚怀柔,对外政策友好开明,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封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过失: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滋生。总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太宗的治国之道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3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的关系。 提示:用贤和纳谏是唐太宗为后世称道的两大优点,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唐太宗的选人标准是不管什么阶层的人物,只要有才干即加以重用。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而且,唐太宗还善于各取其长,这样就可以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作用。纳谏,是唐太宗从另一方面笼络人才的手段。皇帝纳谏,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有利于王朝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用人和纳谏,反映了唐太宗所具有的可贵的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同时,这对于推动“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很大作用。 4.对政治人物进行评价的方法(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同一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价。(2)确定评价标准。我们评价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有一定影响力。(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课本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我的疑惑】生成问题【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点一】材料一:朕之小女,长自闺中,言适远方,岂不钟念?但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始允诚祈,更敦和好降(嫁)彼吐蕃赞普,即于今月廿七日,朕亲自送于郊。 唐大诏令集材料二: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国蛮,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黩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 贞观政要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唐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出发点是什么?(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基本观点和依据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探究点二】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规律总结】反思【检测反馈】(时间:5分钟)【检测反馈】(时间:5分钟)1.有人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位皇帝:“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这位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2.(2013杭州高二检测)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这一记载()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发展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完全是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A.B.C.D.3.“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D.知人善任,唯才是举4.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了唐朝出现下列哪些时代风貌()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A.B.C.D.5.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说:“安事劳民。”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B.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C.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属唐中央6.(2013北京高二检测)贞观年间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B.朝鲜、日本的僧人来中国求学C.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D.玄奘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7.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C.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D.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8.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贞观十六(642)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政策或思想?国君要“简静”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君舟民水,要重视人民的作用;善于纳谏(2)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原因: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维护地主阶级统治(3)材料五阐述了什么看法?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材料五认为魏征善谏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善于纳谏。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它揭示了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里,君主的意志往往起了决定作用。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从题干后世人君之德、制度之美、人才之盛未有过焉者也等信息综合判断可推知是唐太宗。2.【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秩序稳定的情况;资治通鉴为宋代史书,没有必要为唐朝粉饰、美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信息“为官择人”可知是选择人才,而不是纳谏。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注意运用排除法,唐太宗时期,尽管出现贞观之治,但并不是没有土地兼并现象,故排除带有的选项。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运用排除法,唐初北方边患问题严重,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6.【解析】选A。佛教早已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而景教、回教、摩尼教则是在贞观年间传入国内的外来宗教。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D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唐朝时,随着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疆域比过去扩大了很多。8.【解析】选B。本题考查唐太宗晚年政策变化的原因。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唐太宗晚年政策变化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缺乏制约机制。从材料中不愿纳谏及诏书的内容也能得出选B。【探究点一】(1)材料一表明唐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出发点是什么?采取了和亲政策。出发点在于实现同吐蕃和好。(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基本观点和依据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基本观点是不以武力迫使少数民族顺从。依据是前秦的败亡。应以民族平等的原则促进民族团结。【探究点二】【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从增设监察机构、增加监察官员和扩大监察权力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题,根据材料二从隋朝皇帝和大臣身上找原因,再综合材料信息指出唐太宗从自身反省、任用谏臣和完善制度等方面所作的努力。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政策或思想?国君要“简静”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君舟民水,要重视人民的作用;善于纳谏(2)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原因: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维护地主阶级统治(3)材料五阐述了什么看法?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材料五认为魏征善谏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善于纳谏。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它揭示了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里,君主的意志往往起了决定作用。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从题干后世人君之德、制度之美、人才之盛未有过焉者也等信息综合判断可推知是唐太宗。2.【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秩序稳定的情况;资治通鉴为宋代史书,没有必要为唐朝粉饰、美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信息“为官择人”可知是选择人才,而不是纳谏。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注意运用排除法,唐太宗时期,尽管出现贞观之治,但并不是没有土地兼并现象,故排除带有的选项。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运用排除法,唐初北方边患问题严重,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6.【解析】选A。佛教早已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而景教、回教、摩尼教则是在贞观年间传入国内的外来宗教。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D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唐朝时,随着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疆域比过去扩大了很多。8.【解析】选B。本题考查唐太宗晚年政策变化的原因。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唐太宗晚年政策变化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缺乏制约机制。从材料中不愿纳谏及诏书的内容也能得出选B。【探究点一】(1)材料一表明唐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出发点是什么?采取了和亲政策。出发点在于实现同吐蕃和好。(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基本观点和依据是什么?你从中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室文具用品采购供应合同协议
- 采购合同评审与审批模板
- 早餐水彩课件模板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1《口算乘法》课时练(含答案)
- 历史的长河:九年级语文历史题材课文教学教案
- 职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的交融探索专科生之路
- 早教清洗双手课件
- 早教培训课件
-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作物种植养护协议
- 纪念129爱国运动课件
- 新员工社保讲解
- DB1508T 152-2024 玉米品字型播种北斗导航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 2025-2030中国复合外套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商用厨房设备维护保养规范
- 完形填空20篇(15空)-牛津译林版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高频易错点专练(带详解)
- 《新媒体营销与运营实战(微课版)》-教学大纲
- 耳鼻喉科规培汇报
- 2025年蔬菜专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心理健康指导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压力开关校准培训课件
- 重庆渝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