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doc_第1页
选官制度.doc_第2页
选官制度.doc_第3页
选官制度.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年级:历史系09级 姓名:焦艳萌 学号:2009012420晚清选官制度演变简要:选官制度,又称仕进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历代历朝的统治者也都信奉“中兴以人才为本”,因而把官吏的考核和选拔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晚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选官制度走向衰落,逐步演变为新式选官制度的重要时期。中国选官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科举取士到学堂选官再到尝试建立现代文官录用制度。选官方式逐渐的走向专业化和技术化,选拔的人才也逐步由儒臣到文官。选官制度延续到清朝,到了晚清时期,清政府极其腐败,但其统治秩序仍能维持运转几十年,这与晚清统治者致力改革和完善选官制度不无关系。因此,探究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渊源,分析其成败得失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字:选官制度 科举取士 学堂选官 文官为政之本在于选官用人,选官制度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王朝兴衰和统治特色。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莫不与选官方式的拓展,选官渠道的畅通,选官措施的完善息息相关。探究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就必然首先要了解自古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以把握清朝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脉络,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和研究晚清官员选拔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进程。在这里,本人只能简略概括一下。原始社会“选贤任能”的禅让制度,先秦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秦汉封建的“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隋唐以后不断发展完善的科举制度。清承明制,清代选官制度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选官制度的集大成者。它又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加以改进,建立了最为完善的选官制度。但鸦片战争后,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清代政治的推行。在内忧外患的危机情势下,晚清政府不得不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最终建立了学堂教育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录制度,议员选举制度等。一、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十九世纪上半叶,清朝的封建社会已迈入衰败的末世。庞大荣咋地封建国家机器已经生锈。鸦片战争使中国门户大开,腐败的清政府无力抵抗,只能一味的妥协退让,割地赔款,丧权签约接踵而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清政府的政治制度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下,晚清政府被迫开始寻求变革。伴随整个社会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的变革,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选官制度也开始发生变化。“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一)自然经济解体鸦片战争前夕,以英国为首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已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陆续输入,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随之获得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随之调整。封建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在华发展必然的引起了中国当时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并逐步出现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迫切要求反映自己声音的机会。从经济转型看,在传统社会里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旧有选官制度与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新兴的工业经济提出来对科学技术和新型管理者的要求。旧有的选官制度不能满足这种愈来愈强烈的要求,变革也就成为必然。(二)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是清代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随着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需要有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当时的传统教育不具有培养这方面阿人才的能力。为此,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科举制度的正统地位和传统的取士制度。旧有的选官制度也自然随着这种趋势儿调整。(三)晚清官僚大员的选官制度变革思想清代晚期,由于传统的选官模式日益失去其存在的依据和生命力,吏治更加腐败,官场愈加堕落。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很多封建官僚大员都极力主张去浮文,重实学,培养通经致用的新型实用人才。其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为代表。(四)西学东渐,西方民主政治理念输入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的爆发,是中国当时开明地主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探讨西方富强,中国贫穷的原因时,开始将思维和目光从军事、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在教育上,要求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五)积弊已深,科举式微以科举选官形式为主的古代选官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起到了笼络人心,稳定社会,巩固统治,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同时,科举制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如科举选才的单一性,科举取士限制很多。科举选官阻碍新式学堂发展,科举腐败日益严重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科举教育内容的空疏更加暴露无遗。它无法为社会培养造就和提供新型知识人才。二、晚清选官制度变革清朝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沿袭明朝的。虽然两者在性质、职能、结构等无实质性的差别。但到了清朝晚期,其政治体制可以说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特别是在官制上的混乱。排除中央官员的腐败无能不说,晚清州县官制度的紊乱问题就很突显。清代对于州县官的任职定有一套相近的制度。其中对州县官缺位进行类别划分,由吏部和各省督抚分掌提名权。可见督抚在州县官任用方面拥有很大的权力。这也就为晚清州县官任用制度紊乱埋下了伏笔。改革选官制度的提出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如龚自珍、魏源、曾国藩、冯桂芬等人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旧制度,旧思想。他们主张对旧制度进行改良,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官吏选拔思想。洋务运动时期,提倡采用西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的治国之才,扩展为科技人才、军事人才、对外交流人才等。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封建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康有为曾明确提出:“臣窃惟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其改革的主张主要体现在改革吏治,官吏选拔和培养等方面。维新派提出停八股,变科举,推行经济六科,又主张行征辟,复选举,开专科,纳西学,停捐纳,专职司,行公举,设议院,改武举建新军。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京城出逃,开始了所谓的“西狩”。在逃亡过程中,当权者也不甘寂寞,推行“新政”,企图通过改革政治,求自强振兴之道,以维持统治,体现在选官制度上,就是要“除旧建新”。光绪二十七年,晚清政府设立了“督办政务处”,管理全国各地官员章奏及办理全国官职、学校、科举、吏治改革等事务。新政变法诏书下达以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了时人的共识。新政时期,清政府首先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商部,后宇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又设巡警部和学部。自此,传统的六部建制瓦解,传统的选官制度有了新的内容,反映出新的特点:第一,满汉复职制度被否定和取消。第二,商部章程还明确提出更改旧有六部的办事方式,实行一种会议制度,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风气。第三,新设各部与旧有衙门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关系,致力于分工明确,权限厘清。同时商部章程还规定商人可充任官员,打破了传统的抑商观念。在光绪二十九年,废止科举选官制度。在这之前,废止科举已有端倪,先是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再来还递减科举取士名额,最后走到了废止科举选官制度这一步。1900年后,虽然科举制度尚未废止,但新的选官制度肇兴。晚清政府尝试着对选官制度进行创新,逐步形成了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晚清政府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要求各省均于省城改书院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的举人、进士,再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光绪三十年,制定癸卯学制,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在全国实施的学制体系。光绪三十一年,建立了学部,由它来管理学堂,。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在政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替了传统的有功名的人。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也是晚清招揽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晚清政府制定将归国留学生纳入类似科举的轨道,实行留学毕业生选录制度,对归国留学毕业生加以考试,按成绩给予科名,授予官职。晚清政府自预备立宪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广度为前代所无。通过官制改革,设官分职,发展新式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这一时期,新式选官制度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三、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一)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是清王朝在国内社会危机,各种权势集团的政治压力以及西方列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大挑战下被迫作出的一种积极的政治反应,是对清室危亡形势的迫不得已的应战。废止科举取士制度,实行学堂选官,毕业留学生选官,议员选官,士绅参政,选拔军事人才等都是必然举措,而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骗局和闹剧。(二)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奉行改制不改体,坚持实行封建专制主义,这就决定了其仍要保证君主独掌大权,在意识形态上严格控制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政治上进行专制高压。(三)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为现代文官制度出台奠基。晚清政府外部的西方列强,国内的洋务派、改良派、维新派、地方绅士、政府内部的满清贵族、驻外大臣、资产阶级革命派、晚清帝后等各种力量相互较量、冲突,导致的结果就是传统科举选官制度废止,新式选官制度形成。四、小结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虽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情势下迫不得已的权宜之举,但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如何借鉴西方先进制度和文明方面,无论如何,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还是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科举取士到学堂选官再到最后拟建立文官录用制度,晚清选官制度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和技术化趋势,开始由儒臣旧制向文官新制转变,从而推动了当时中国上层建筑的改革。任何一种选官制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朝代,不同国度的选官制度都是为其阶级统治服务的。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