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场生产技术与管理问答.doc_第1页
鱼场生产技术与管理问答.doc_第2页
鱼场生产技术与管理问答.doc_第3页
鱼场生产技术与管理问答.doc_第4页
鱼场生产技术与管理问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场生产技术与管理问答池塘环境包括哪些要素?池塘水质的好坏是池塘养鱼成败的关键。鱼类生活的环境对鱼类生活,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池塘的环境条件是很复杂的,包括诸多因素,这诸多因素除了对鱼类影响外,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因而不可孤立地去看待某一因素对鱼类的影响,而应把众多因素联系起来,从整体加以考虑。池塘环境从大方面来说,主要包括物理性,化学性、池塘的生物和土质等项,每项各包括很多因素,它们从两方面影响鱼类和池塘鱼产量,一方面直接关系着鱼类生长,发育,繁殖,另一方面又通过影响池塘的生物、物质循环而影响鱼类。两者最后都影响到鱼产量。因此,要想在有限的水体中获取高的产量,就必须严格控制池塘的条件,使其满足鱼类生长,发育,繁殖,同时也满足天然食物需要,对不良环境必须加以改造。水温对养殖鱼类有什么影响?(1)水温直接影响各种鱼类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生长。各种鱼类对温度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增加鱼类生长加快,繁殖力增强。这正是众多养殖场选择于温泉地域和利用工厂化余热养殖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北方地区,因水温过高而直接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状况并不多见。但由于水温低造成池塘生物不利于鱼类生长的例子却屡见不鲜。(2)水温影响池塘的溶氧而间接影响鱼类。众所周知,水中的溶氧与温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池塘的溶氧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加之鱼类在高温下的耗氧增强及其他生物耗氧加快,会造成鱼类浮头死亡。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明显,必须引起注意。池塘的水温还直接影响池塘中生物的组成,因为这些生物直接或间接作为鱼类的饵料,从而也间接影响鱼类生长。(3)水温影响鱼类性腺发宵,决定产卵时间。(4)水温直接影响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强度,在最适水温范围内,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同时细菌的分解作用也大大加快,因而能提供更多无机物被浮游植物利用,加速饵料生物的繁殖,池塘物质循环的速率也随之提高。池塘水温有哪些变化?池塘的水温并非停留在同一水平,而是不断变化着的。主要表现在季节,昼夜的差异上。但池塘水温变化并非同气温变化同步,有着它的特殊性。(1)季节变化,由于水温的比热比空气大,因而水吸收和放出热力都较空气大,不易产生激烈的变化,池塘水温变化较气温要小,一天平均温度,水温高于气温,白天平均水温低于气温,夜晚则高于气温。不过,由于池塘水体较小,常常和气温相差不大。水温的年变化幅度小于气温,最高最低月份较气温来得晚,水温一般1月份最低,7、8月份最高。(2)昼夜变化。一天中的平均温度,一般下午23时最高,早晨6时较低,但昼夜变化的幅度并不大。(3)池水的基本热能来自太阳的光能,所以水的表面较热。水为不良热导体,传热性较小,热能传播主要靠风力和对流,因而白天由于太阳的热能,上层水温较高。夜间由于水中能量与空气的交换,会造成水的对流,而使上、下水层的温度趋于一致。水温怎样改良?目前养殖单位由于条件、财力之限制,还不可能对水温完全控制和调节。池塘水温的改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鱼池的灌水应从春季开始,先浅后深,有利于池塘水温的提高。至夏季加至最高水位,使水温不致于超出鱼类适生长的适宜温度,便于鱼类栖息和生长。(2)池边不宜种高大树木,池中不生有挺水和浮叶植物,以防遮挡阳光,影响水温提高。(3)引用溪水、井水,在进入池塘前应有较长的流程,或在贮水池贮存一定时间,以提高水温。(4)风力较大地区,池边种丛林以防大风,使池塘保持一定水温。(5)有条件地方可利用地下温泉水或工厂余热水提高水温。观察水的透明度有什么意义?从水的透明度可以看出浮游植物的密度,但是透明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浮游生物,还与其他悬浮物(如泥沙等)含量有关,如果泥沙很多,就引起透明度降低,对养鱼是不利的。透明度可用透明度盘(扳)测定。该盘为一金属圆盘,一般用油漆漆成白黑相间的颜色,圆盘中间有孔,孔中系绳,绳上每隔1O厘米用颜色作好记号,测定时,将圆盘沉入水里,直至恰好能看见白色,这个深度即为水的透明度,用厘米表示。如无特制的透明度盘,可用白瓷或白塘瓷盘代替。为了避免泥沙和其他沉积物的干扰,必须在无风天气测定透明度。透明度过大,浮游生物少,水瘦;透明度过小,又常常是蓝藻水花的表现,也不好。一般说来,肥水的透明度宜在2540厘米,而以3035厘米为最好。在有些养鱼资料中,主张肥水的透明度为2025厘米,但根据大连水产学院对无锡菱湖和广东九江等老养鱼区高产鱼池的测定,透明度几乎都没有这么低。低于2025厘米的水,不是蓝藻占优势,就是水浅受泥砂的影响所致。水的运动对养鱼生产有什么影响?静水池塘池水也有运动现象。池水的运动和湖泊一样,有波浪、混合流等形式,不过均没有湖泊那样显著。造成池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是风和水的密度差,水的注入和流出也可以产生池水的流动。池水运动微弱,主要是因为池塘面积小,在受遮挡的池塘,水的运动更加微弱。池水运动虽然微弱,但对促进水中氧的溶解和传递,改善水质状况有一定的作用。风力使水面形成波浪,能加速空气中氧的补入,特别面积较大的池塘,风力引起的波浪较大,水中溶氧增加也较多。风力不仅可向水中增氧,而且可起混合作用,使池塘上下水层混合,把上层溶氧较高的水传到下层去。因水的密度差而产生的对流是池水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白天池塘上层水接受太阳热力,水温升高,由于水的透热性和传热性小,下层水温升高慢,因此下层水的温度比上层低,密度较上层大。在这种情况下,水层间不会产生对流,特别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水的热阻力(即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下层水被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上层水所替换的阻力)很大,因而风力混合上下层水的作用大大下降,造成白天上下水层的密度差十分明显。但一到夜间,气温下降速度较快,当气温低于表层水温时,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变大,即开始下沉,下面温度较高密度较小的水就向上浮,开始了对流。对流的范围逐渐向下层扩展,打破了原来水层阃密度分布的稳定状态,在表层水温继续下降的情况下,最后可使整个池水的密度和温度趋于一致。池水对流的强度与天气有密切关系,气温下降愈快,上层水温下降也快,对流也愈强。它与风力大小也有关系,风力对水起混合作用,能促使上下层水的密度和温度趋于一致。如果夜间天气较热,风力小,气温下降很慢,则上下水层的对流就很弱或基本不对流,水层间的密度分布仍较稳定,上下层水温差仍较大。池水的对流对养鱼生产有密切关系。通过夜间的对流,把上层溶氧较高的水传下去,使下层水的溶氧得到补充,改善了下层水的水质,同时加速了下层水中和淤泥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从而加快池塘物质循环的强度,提高池塘的生产力。但是由于白天池水不易对流,上层水中较高的溶氧无法及时送往下层,上层水中大量(过饱和)的氧即溢出水面而白白地浪费掉。至夜间发生对流时,上层水中的氧已减少很多,虽然使下层溶氧得到一定的补充和提高,但由于下层水中耗氧因子多,消耗量大,使溶氧又很快下降,这样就加快了整个池塘溶氧消耗的速度,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和凌晨池鱼浮头,这是天然状态下池水对流对养鱼不利的一面。如果池水对流在人工控制下提前于中午或下午进行,则可及时把上层水中饱和或过饱和氧送往下层,不让大量氧溢出水体而浪费掉。由于下午光照应可满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下层氧被消耗后,能得到上层氧的不断补充,这样既增加了下层水中的含氧量,又提高了整个池塘的氧量,对改善水质和防止翌晨池鱼浮头都有好处。中午或下午开动增氧机或搅水机,能促使池水垂直流转,可收到这种效果。氧对养殖鱼类有什么影响?水中溶氧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低氧对鱼类生长是很不利的。日本叶氏用含氧量2.17.2毫克升的水(22)进行饲养鲤鱼的试验表明,鲤鱼的生长量,摄食量和饲料利用率,在含氧量41毫克升以下时均急剧下降,水中含氧在41毫克升以上,饲料利用率才保持平衡,生长和摄食量的突变点为21毫克升氧,而且摄食和生长髓含氧量升高而加快。鱼池中过饱和氧一般对鱼类没有什么危害,但饱和度很高有时会引起鱼类发生气泡病。溶氧过低则会引起鱼类浮头,严重时窒息死亡,水中溶氧对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池塘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改善池塘溶氧条件,特别是底层水的溶氧条件,能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消除或减少有机酸和氨等有害的中间产物,改良水质,加强池塘物质循环强度,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饵料生物的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养鱼生产中,应十分重视池塘的氧气条件,改善溶氧状况是取得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怎样改良溶氧状况?改良池塘溶氧状况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使池塘受风面增大,加强风力引起波浪和对水的混合作用,以加速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提高池塘溶氧量。池面应有良好的通风和日照条件。不应有阻挡通气和遮蔽日光的高等水生植物和高大树木等。(2)池水不宜过深,防止下层缺氧。清除池底过多的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淤泥,合理施肥和投饲,不使池水被过多的有机物污染而耗氧,是改善池塘溶氧条件的重要措施。(3)当池水含氧量过低时,及时向池中加注含氧量较高的河、湖水等,以补充池塘氧的不足,如缺乏良好的水源或水源受工业废水污染不能引用,可进行原池冲水,即用水泵抽起池水仍冲回原塘,借以增氧,不过这种方法增氧效果较差些。(4)利用增氧机增氧,这是目前精养鱼池改善溶氧条件、防止浮头的较好方法,最好采取增氧和搅水相结合的方法,即鱼将浮头或浮头时开机增氧,防止浮头;平时在晴天中午开机搅水,造成池水垂直流转,把上层水中过饱和的氧送到下层去,不仅可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还能预防或减轻翌晨鱼类浮头。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对养殖鱼类有什么影响?水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从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分解而产生。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氧相反,是白天少而夜间多。在一般情况下,鱼池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应超过20毫克升,过多的二氧化碳对鱼有毒害作用。二氧化碳超过90毫克升时,鱼呼吸困难,超过200毫克升时,鱼便昏迷而死亡。一般在自然情况下,池塘中的二氧化碳不易达到使鱼类麻痹致死的浓度,只有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二氧化碳的麻痹作用才表现明显。冬季结冰后,水中的二氧化碳不易逸出,同时逐渐增多,而氧气的含量又逐渐低少,所以冬季容易出现因CO2含量过高造成鱼类大批死亡。水中硫化氢的主要来源是在水中缺氧和水质被极度污染。由于蛋白质分解而产生硫化氧,或者是从含有硫酸盐的水中,由于还原细菌的活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再与二氧化碳及水作用而产生。硫化氢对鱼类有毒害作用,它可与血红素中的铁化合,使血红素失去携氧能力,造成鱼体组织缺氧。另外,1毫克硫化氢要消耗14毫克氧气,因而硫化氢可导致水中氧气剧烈减少。在鱼池中,硫化氢是不经常产生的。溶氧充足的鱼池,硫化氢的浓度不应超过1毫克升,在越冬池中不应超过07毫克升。溶解与胶态有机质对养殖鱼类有什么影响?天然水中都会含有相当数量的溶解和胶态有机质,这些有机质的重量常常超过同客积水中浮游生物的含量,水中有机质按其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色物质,主要由水生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尸体分解形成的,平均含有24的粗蛋白质,易为水生生物作为营养原料利用,另一类是由周围陆地或沼泽流入的有色物质(腐殖质),平均仅含6粗蛋白质,不易为水生生物所利用。溶解有机质,是细菌,原生生物和一部分藻类的食物,对其他水生动物的营养也有辅助作用。近年来,试验还发现,水中溶解的有机质对垒类的营养作用较原先估计的大得多,鱼类通过鳃和皮肤的渗透,不仅可以吸收无机盐类,还能吸收有机质,其中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之类的高分子有机物。胶态有机质可以被一部分滤食性动物(如蚊类幼虫等)直接滤食。某些溶解的有机质有辅助水生生物生长的作用,有时用人工配制培养液培养某些藻类不能成功,但在培养液中加入土壤或湖泥的析取液时,则生长良好。近几年,通过对天然水的分析表明,天然水中确实有生物索、硫胺索、维生索B12和一些氨基酸等存在,可能是对生物生长有辅助作用的有机质。但是,有些试验工作也发现某些溶解的有机质对生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有些藻类分泌的有机质甚至能毒死水生动物。此外,水中有机质过多,由于分解过程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沼气、硫化氢等气体,以及各种无机盐类,也间接地对水生生物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水生生物能够在有机质所污染的水中生活的能力称为污生性,鲫,鲤,鲢,鳙等鱼的污生性都很强,青鱼、草鱼稍差,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污生性最差。营养盐类和微量元素对养殖鱼类有什么影响?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天然水中常见的氮的无机化合物有铵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2-)及亚硝酸根离子(NO2-)。另外,氮还作为有机化合物的成分存在于水中。铵盐是植物的肥料,铵离子可以被水中植物直接利用。天然水中的铵主要来自水和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含氮有机物在细菌的作用下首先分解成铵离子,鱼体的排泄物中也含有较多的铵。鱼池中含铵过多对鱼的生长是不利的,铵态氮的含量以不超过2毫克升为宜,一般天然水域铵的含量达不到这么高,如果往鱼池中投喂过多的豆饼浆,特别是池水的浮游植物不繁盛时,能够使水中铵盐的含量大大增加。使用化肥也要注意一次不要施用过多,要少施勤施。亚硝酸盐在水中更不能有较多的积聚,因为它不稳定,很容易被氧化为硝酸盐。在施有机肥料的鱼池水中含亚硝酸盐较高。亚硝酸盐含量高,表明水体被大量含蛋白质的有机物污染。所以,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常作为水被有机物(例如粪便等)污染的一个指标。硝酸盐同铵盐一样也是植物所必需的养分,硝酸盐本身没有毒,在鱼池中含量高没有害处。但硝酸盐含量过高,间接表明水中有机物太多,这就有造成缺氧的危险,浮游植物繁盛的池中硝酸盐及铵盐的含量都不会太高,因为浮游植物会很快把它们消耗掉,但冬季这种池中的含量则会相应增加。磷是构成细胞核质的原料。水中的磷以磷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含磷的有机化台物能分解成无机的磷酸盐,溶于水中的磷酸盐是水生植物很好的养料。在天然水域中磷酸盐的含量都不高,在未被污染的水中含磷酸盐一般不超过05毫克(P2O5)升。有的地上水由于流经含磷的岩层,水中含磷较高。磷是最重要的生物元素之一,因为天然水中含磷量少,常因此抑制了鱼池中藻类的增长,因而也影响鱼的生长和发育。适当施磷肥对提高鱼产量有很好的效果。当水中磷酸盐的浓度很高时,鱼类可以通过口腔、鳃和体表的渗透作用而直接吸收磷。据试验,水中磷酸盐浓度增加到10毫克升时,鲟幼鱼的生长速度则提高1倍。硅是硅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淡水中一般不缺乏。池塘中有哪些生物?池塘中繁殖着各种类群的水生生物,主要包括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附生藻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其中许多种类是饲养鱼类的天然饵料,特别以浮游生物为最重要。有些种类和饵料生物争夺营养。妨碍饵料生物的繁殖,有的直接危害鱼类或者引起水质变坏。养鱼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采取措施,促进饵料生物的繁殖,抑制或消除有害生物的发生。(一)高等水生生物池塘中的高等水生植物有芦苇,浮萍、菹草、轮叶黑藻等。它们吸收水中大量的营养物质,遮盖阳光妨碍通风,影响主要天然饵料浮游生物的繁殖,影响水温和溶氧量的提高。因此,在养鱼池特别是鱼苗池中一般是不让这些植物繁殖的,如果大量繁殖必须加以清除。(二)底牺动物池中的底栖动物主要有昆虫及其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蜒幼虫等)、水蚯蚓,螺,蚌等。它们大都是青、鲤等鱼的食物,在池塘中具有一定的生物量,但与浮游生物比较,则其对池塘生产力的影响相差甚远。一些对鱼苗有害的昆虫如龙虱幼虫、红娘华,蜻蜒幼虫等须清除。(三)附生藻类主要附生于底泥表面,星蓝绿、黑绿,黄褐或绿褐色等,主要种类为蓝藻、硅藻和绿藻,大型的丝状绿藻(青泥苔)也附生在池底。天热时这些附生藻类常与底泥混在一起浮至水面,成为许多片状浮泥。附生藻类是鲮、鲻,鲷等鱼的主要食料,常与瘸屑、泥土等一道被鱼吞食,因此也是池塘中天然食料的重要组成之一。(四)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等,而以细菌最重要。池塘中细菌的数量很大,每毫升水中含数百万个不等。它们不仅在池塘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水生动物和鱼类的重要天然食物。细菌群聚体可达数十微米大小,能被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直接摄食。有机碎屑表面带有密度极大(达450亿个细胞克重)的细菌,鱼类摄食有机碎屑时也就吞进了大量富有营养价值的细菌。细菌对饲养鱼类除了有益的一面外,也有有害的一面。有些种类在缺氧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还原性的有害物质,使水质变坏;有些种类则会引起鱼病,造成鱼类死亡。提高溶氧量、中和酸性、防止池水被有机物过度污染等,是促使有益细菌繁殖、抑制有害细菌发生的有效措施。(五)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养殖鱼类的幼鱼和鲢、鳙等成鱼的主要食料,在天然食料中它们与池塘鱼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池塘浮游生物有什么特点?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其他水体一样,有金藻,黄藻、硅藻、甲藻,裸藻、绿藻,蓝藻等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由于池塘水体小,环境变化较剧烈,并且受养鱼生产的人为影响很大,因此使得浮游生物的变动也很大。在种类上常有重新组成的情况。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相邻的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往往不同。数量变动的幅度也很大,每升水浮游生物可在数百万至数亿个不等。池塘因含有机质较多,因此喜有机质的绿藻、蓝藻极易形成优势种,特别是在夏季,硅藻、隐藻也较喜有机质,亦能形成优势种。在鱼类密度较大的精养鱼池,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由于被鱼类摄食的结果,往往不易大量繁殖。很多池塘的优势种常是微细的浮游植物(如绿球藻目的一些种类)构成肥水池塘浮游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它们繁殖的数量多、时间长,因此对池塘生产力的作用可能是较重要的。池塘浮游生物有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等变化。发生季节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温度、光照和营养盐类等的影响。早春硅藻大量出现。夏季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达到最高峰,特别是绿藻、蓝藻大量繁殖。秋季数量逐渐降低,绿藻、蓝藻数量有所减少,硅藻,甲藻数量上升。冬季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大大减少,池塘在冰封的情况下,繁殖着少量的硅藻和桡足类等。南方地区的池塘冬季往往呈现绿色,这是由于绿藻等繁殖较多的缘故。由于昼夜光照强度不同,浮游植物繁殖的数量也不同。不同的浮游生物具有不同的趋光性(一般浮游动物喜弱光,浮游植物喜强光),因而造成浮游生物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一般清晨上下水层浮游生物量相似,日出后上层浮游生物量逐渐升高,下年光照最强时上下层浮游生物量差值最大。夜间上层浮游生物逐渐下沉,至清晨上下层又趋于均匀分布。浮游生物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是造成溶氧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受风力影响,浮游生物在水平分布上也呈现不均匀性,一般下风处多于上风处,水平差异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与风力成正比。浮游生物的水平变化,是造成溶氧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浮游生物与池塘水色及肥度的关系如何?池水的颜色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反射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如富有钙、铁,镁盐的水呈黄绿色,含有腐殖质的水呈褐色,含泥沙多的水呈土黄色并很浑浊。但鱼池的水色一般主要是由浮游生物所造成。由于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内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池塘浮游生物繁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就使池水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浓度。我国渔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根据池塘水色判断池水肥瘦与好坏的丰富经验。这种经验值得用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总结提高。池塘水色的变化很复杂,这里只能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瘦水与不好的水。瘦水水色清淡或呈浅绿色,透明度较大,可达7090厘米以上。浮游生物数量少。水中往往生长丝状藻类(如水绵、刚毛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如菹草等)。下面几种颜色的池水,虽然浮游植物较多。但大多属于难消化的种类,因此为不好的水:暗绿色: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浮膜,水中团藻,裸藻较多。灰蓝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水中蓝藻较多。蓝绿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天热时有灰黄色浮膜,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较多。(2)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带黄色,浑浊度较大,水中多数是鱼类半消化及易消化的浮游植物。(3)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浑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中,一般为2540厘米,水中浮游生物数量较多,鱼类容易消化的种类如硅藻,隐藻或金藻等较多。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有时枝角类、桡足类也较多。肥水按其水色可分两种类型:褐色水(包括黄褐、茶褐、褐带绿等):优势种多为硅藻,有时隐藻大量繁殖也呈褐色,同时有较多的微细浮游植物(如绿球藻、栅藻等),特别是褐带绿的水。绿色水(包括油绿、黄绿、绿带褐等):优势种多为绿藻(如绿球藻目)和隐藻,有时有较多硅藻。(4)“水华”水。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浮游生物数量很高,池水往往里蓝绿色或绿色的带状或云块状水华。据在无锡市鱼池观察,“水华”水中大量繁殖蓝绿色的裸甲藻,并有较多的隐藻,这些都是大型的具鞭毛的种类。裸甲藻喜光集群,因而常形成水华。池水透明度较低,约2030厘米。这种水含浮游生物极多,遇天气不正常时容易大量死亡和腐败,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渔民称“臭清水”。这时溶氧被大量消耗,池水缺氧,极易引起池鱼大批死亡。因此,当发现池水将要突变时,必须及时注入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加溶氧置,防止水质恶化。据试验,保持较长时间的“水华”水而不让水质恶化,可以加速鲢、鳙鱼的生长和提高鱼产置。土质对水质有哪些影响?与水接触的池塘土壤,从多方面影响水质,了解土壤的各项性质。对养鱼是很重要的。首先,池塘土壤必须有较好的保水性,才能保持池塘土质的水位和肥度。如果土壤渗水性大,不但需经常加水,而且影响水质变肥。其次,土壤中含有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它们对水质的影响很大。如火山岩土壤含有大量钾盐,溶解在水中后使池水也富有钾;土壤中含有氮等无机盐,溶解于水后增加了池水的肥度;建造在盐碱地上的池塘,水的碱度。硬度均很高;土壤中的有机物经过细菌的分解作用变为溶解于水的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盐,同样增加了池水的肥度:等等。土壤中并含有特殊的有机物一腐殖质,它不但能向水中提供营养物质,而且与土壤中的矿物胶粒一起,对水中的无机物特别是一些营养盐类发生吸附作用,这对池塘施肥有重要影响。池塘底质与一般土壤不同的是通气状况不良,土壤间隙完全被水所浸没,氧的来源主要是水中溶解的氧,微生物状况由于氧供应不足亦有不同。池底土壤内嫌气性细菌数量较多,有机物的矿化过程较陆地土壤慢,甚至较在水中还慢,并容易产生有害的中间产物,对水质带来不良影响。池塘经过一定时期的养鱼生产,底部积存了一定厚度的池塘淤泥,使池塘原来土壤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其作用被淤泥所代替。淤泥对水质和鱼类有哪些影响?由于死亡的生物体(浮游生物、细菌等)、鱼类的粪便,残剩饲料和有机肥料等的不断沉积,加上泥沙混和,使鱼池底部逐渐形成一层淤泥。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其成分很复杂,大致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类,非腐殖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质是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转化成简单的化台物,同时经过生物化学的作用又重新合成的复杂的和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呈黑色或黑褐色,是一种胶体物质,有巨大的表面能,能吸收并保持大量阳离子成分。它和土壤中的粘土矿粒一起,对水中一些离子状态的物质发生吸附作用,并能与其他离子代换而达到动态平衡。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吸收固定的无机营养成分。据测定,淤泥含有机物质4258,含氮量0314,含磷量02,含钾量1205。这些物质经细菌分解和在适当条件下被交换释放,可源源不断地供应水中氮、磷、钾等养分,被浮游植物等吸收利用,可以说淤泥是“池塘肥料的仓库”。生产实践证明,具有一定淤泥的池塘,池水较没有或很少淤泥的池塘容易变肥,浮游生物繁殖多,鲢,鳙等鱼产量高。在池塘施肥后,淤泥中所含的大量胶体物质,能吸附一部分有机物(如一些有机酸离子)和无机盐类(氮、磷酸、钾等离子)暂时保住这些肥分。以后再逐渐释放至水中,供浮游植物利用。因此,淤泥在这里起着一定的保肥和调节肥度的作用。新开池塘施肥后肥度和水质往往不稳,变化较大,主要就是缺乏足够的池塘淤泥。淤泥过多也会恶化水质,造成映氧死鱼。因为淤泥中的有机质分解需消耗大量氧,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不完全,产生硫化氢、氨、有机酸等有害物。在夏,秋高温季节,遇到天气不正常,如下雷阵雨或突然转北风,池塘表层水温迅速降低,引起池水对流,上层含氧量较高的水传到下层去,下层水上升,还原性的有害中间产物被带向上层,一方面促使这些物质迅速氧化而大量消耗氧,造成整个池塘缺氧,另一方面这些物质也可能直接危害鱼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泛池,引起池鱼大批死亡。淤泥过多也容易发生鱼病。因为在缺氧还原条件下,酸性增加,水质恶化,病原体易繁殖,同时在不良环境中,鱼体抵抗力减弱,故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池塘底质怎样改良?池塘底质改良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1排干池水,挖除过多的淤泥(可作饲料地、农田或果园的比质肥料),池底淤泥一般保留25厘米左右。在平时不排水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挖泥等方法去除过多的淤泥。2池塘排水后,可让池底经过一段时期的日晒或冰冻,使土壤干燥疏松,有利于促使淤泥中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消除积存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并可杀死许多害虫,类鱼寄生虫和致病菌等。3必要时施放石灰,其主要有以下作用是;(1)杀灭鱼类寄生虫,病菌和害虫等;(2)改变酸性环境,使池塘呈微碱性;(3)钙离子浓度增加,pH值升高,可使被泥淤吸收固定的营养成分交换释放,增加池水肥度。(4)提高池水的碱度和硬度,增加缓冲能力。施石灰的数量视淤泥多少而定,一般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80千克,溶化成石灰水全池泼洒。4如果干池期较长,可考虑种植一些农作物,有利于促进有机物矿化分解,更好地改良底质,又可收获一部分经济作物或绿肥。什么是小型消费者或分解者?它们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排泄物和尸体中的复杂有机物分解,吸收其中某些分解产物,并释放出能被生产者植物所重新利用的简单的化合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如果没有它们,动植物尸体将会堆积成灾,物质不能循环,生态系统将毁灭。池塘中的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池塘施肥有什么作用?在池塘中施用各类肥料是怎样培养了鱼的天然食料,又是怎样提高池塘鱼产量的呢?下面简单地分析一下它的作用过程。1有机肥料例如施用各种粪肥、绿肥时,肥料下池后,最先培养起来是腐生性生物,主要是细菌,其次是一些纤毛虫类和鞭毛藻。施肥以后池水中的细菌数量迅速增加,附着在肥料上的细菌数量更多,这些细菌本身成了很多浮游动物(例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的良好食物,所以这些浮游动物就紧跟着繁殖起来。有机肥料经过腐败细菌的分解,再加土其他细菌(如各种硝化细菌)的作用,最后转化成了浮游植物能够利用的无机盐类。所以,随着浮游植物的数量增加,浮游动物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了。池水因此逐渐转绿,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进一步加强了浮游动物的食料基础。浮游动物是绝大多数鱼类早期发育的主要食料。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中的鲢、鳙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池塘中浮游生物丰富了,它们的产量也相应的提高了。杂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的鱼类(如鲤、鲫,青鱼等),它们也都是施肥的受益者,这些鱼类能不同程度地利用一些浮游动物以及浮游生物的尸骸和有机肥辩残余所组成的“腐屑”,它们的主要食料底牺动物又大都是以细菌和上述“腐屑”为食的,在这种条件下它们也会得到大量的繁殖和增长,鱼产量也就相应地提高了。2无机肥料施用无机肥料的作用过程和有机肥料有所不同,池塘施放无机肥料以后,不需要经过细菌分解过程,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盐类溶解于水中,可直接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浮游植物很决地增多起来,池水变绿。无机肥料对于细菌并非完全没有作用。细菌特别是自养型细菌都要利用无机盐类作为必要的营养物质,所以施用无机肥料也能促进它们的繁殖。其中施磷肥对促进固氮细菌和硝化细菌繁殖的意义尤其大。它能增加水中可利用氮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浮游植物的增加促进了浮游动物的增加这些生物死掉,被分解为无机物质,可增加了池水和底泥中的无机物质,又可促进细菌的增长,同时也带动底栖生物的增加,从而增加各种鱼类的食料,提高池塘鱼产量。综合上述分析,通过池塘施肥有以下作用:(1)池塘施肥,可打破天然鱼产量限制,大大提高鱼产量,建立更高一级动态平衡。(2)池塘施肥不但可提供饵料,而且可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存提供更高一级生态平衡。(3)池塘施入的有机肥,某些离子可被鱼直接利用。池塘施入的无机肥,可维持池塘的酸碱平衡,并创造鱼类生存的适宜环境。常见的无机肥料有哪些?(1)硫酸铵。白色结晶粉末,酸性,吸湿性小,久放不致失效。不能和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混合,含氮量一般为20左右。(2)硝酸铵。白色结晶,中性,吸湿性大,贮存时要密封。不可和易燃物放在一起,以免引起燃烧和爆炸不可与石灰,草木灰混合,也不可与过磷酸钙混合。含氮量在33%34%左右(3)氯化铵。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呈粉末状或粒状,酸性,吸湿性较硫酸铵略大,不可与石灰、草木灰混合,可与过磷酸钙混合。含氮量在2425左右。(4)碳酸氢铵。白色粉末,碱性,略带氨昧,易潮解和挥发损失,含氮量17%175%(5)氨水。无色或黑色,碱性,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含氮量15%17%。(6)过磷酸钙。为灰色粉末,常含有少量杂质,酸性,一般含水溶磷为1420。不可和石灰、草木灰等混合。使用过磷酸钙时要注意水的pH值必须保持7左右,如果偏碱容易形成不溶性的磷酸二钙或磷酸三钙,偏酸则容易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铝、磷酸铁等。无机肥的施用有哪些注意事项?无机肥料是速效性肥料,一次不宜施得过多,每次每亩24千克。(1)优点:肥料成分准确,数量易掌握;施入水后直接以离子状态存在,可直接被浮游植物利用,肥效快。作用不持久,过段时间会出现“停滞”效应;用量少、施用卫生:耗氧少,不易引起泛塘。(2)缺点:无机肥进入水中呈游离态,易被土壤等吸附,降低肥效;无机肥很难培养出以鞭毛藻类为主的肥水;施用无机肥很难培养出浮游动物。使用无机肥料时,应注意水的化学性质。如果水的碱度和硬度都过低,就会缺少对pH值的调节能力,当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因二氧化碳被吸收,可使水的pH值高到10以上,可能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目前,比较合理的施肥方法是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其优点是;无机肥料可促进水中细菌的发育,加速有机肥料的分解,而有机肥料则可减少无机肥料被池底淤泥吸收的机会,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肥和无机肥料混合使用时,由于藻类较易繁殪,水中溶氧量始终很高,改善了水中氧气状况。一般说来,基肥宜以有机肥料为主,追肥以无机肥料为主,追肥根据水色,每隔37天追1次。常见的有机肥有哪些?1施用特点(1)优点:有机肥料营养全面,肥效持久;有机肥料本身具有多种效益,可直接作为饵料被鱼利用吸收;有机肥料可络台某些重金属离子,减轻毒性;有机肥料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pH值,起缓冲作用。(2)缺点:有机肥料以溶解态,胶态、悬浮态、残渣等形式存在,施肥的用量不易掌握,用量大,不卫生;有机肥在池塘中需氧化才能被浮游植物利用,耗氧大,不适当时会引起鱼浮头。2常用有机肥(1)绿肥。包括菊科植物、豆科植物或其他无毒而茎叶柔软、易于腐烂的植物施肥方法是将植物堆成一堆放在背风向阳的池边浅水处,任其腐烂分解,隔12天翻动1次,待茎叶烂后,将残渣捞出。(2)粪肥。包括牲畜粪、人粪尿等。粪肥在使用前要充分发酵,人粪尿在发酵时还要加12石灰消毒,以杀死病菌和寄生虫,腐熟的人粪尿用两倍水稀释,然后绕池边泼入,牲畜粪腐熟后堆在池的一角,粪肥的施用量一般每亩250500千克。3混合堆肥将绿肥、粪肥混合发酵而成,其方法是青草4份,牛羊粪2份、人粪尿1份,外加相当于肥料总量1的生石灰,装入发酵坑或缸中,一层青草,一层粪肥,一层石灰,依次装入。堆好后加水至肥料完全浸入水中为止。上面用泥土密封使其发酵,腐熟后即可应用施用量每亩约250千克,用水稀释后,除去沉渣,将肥汁均匀泼入鱼池。有机肥料施入鱼池,有一小部分被鱼类和饵料动物直接利用,起了人工饵料的作用,但绝大部分是在分解以后起作用的。影响施肥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寡,受诸多因素作用,施肥只是这诸因素之一。要想达到施肥预期的效果,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可能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加以运用1水温:水温高低直接影响生物新陈代谢,因而影响到它们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细菌对有机肥料的分解作用也依水温不同而变化。水温较高时,分解作用旺盛,肥效较快;水温低时则相反。因此,在水温低时应适当增加施肥量,水温高时应少量多施。2pH值:施肥以后pH值最好和浮游生物繁殖条件相一致。3池塘中氧气状况:施肥和池塘含氧量是一对矛盾。施肥不足,水质较瘦,虽然含氧量较高,但是鱼类天然饵料不足;施肥量过多,则容易污染水质,造成池塘溶氧缺乏,因此,必须掌握适当施肥量。既要使水质较肥,天然食物多,又要使水质含氧量不致过低,影响鱼类生长。4底质:底质含大量淤泥,本身具有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能力,但由于胶体吸附作用,在施用无机肥时降低肥效,因此,在含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无机肥应少施、勤施。什么是合理施肥?池塘中生物群体在数量,质量上处于最佳状态,且保证鱼类正常生民时施肥,叫合理施肥。人们在长期生产中总结出“三看”施肥原则,即:看水色,看天气,看鱼,所谓看水色,指水色呈褐色,茶褐色,透明度2530厘米左右;看天气,指阴天少施肥,不施,晴天上午施肥,有机肥严禁在傍晚34点施肥;看鱼,指在施肥时应掌握鱼活动情况,吃食情况,观察鱼是否浮头。浮游生物数量与种类的变化和所施用肥料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施用有机肥料后,喜有机质的浮游植物(如鞭藻、隐藻等)首先大量出现。如果施无机肥料,硅藻、栅藻等将成为主要种类,施肥量的多少和浮游生物亦有密切关系。在施肥量较大的情况下,绿藻和蓝藻大量发展:施肥量较小时,硅藻中的许多种类如纺锤硅藻、圆盘硅藻等将成为优势种类,施肥后,由于水中营养物质的增多,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鲢易消化的浮游植物一般45天可以达到繁殖数量的高峰,鲢不易消化的浮游植物7天左右可以达到高峰,浮游动物47天可以达到高峰。在浮游动物中,首先大量出现的是原生动物,其次为轮虫,再次为枝角类,最后为桡足类,由于原生动物用分裂的方法繁殖繁殖的速度快,所以很快就达到高峰,轮虫在通常情况下用孤雌生殖,所产的卵亦不多,一般只有1020个,因此达到高峰数量所需的时间亦长些。枝角类在一般情况下,亦用孤雌生殖,性成熟所需时间较长,因而要达到数量高峰所需时间也较长。桡足类性成熟所需时间更长,因而在数量上达到高峰,需更长的时间。鱼苗池施肥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好时间,使培养出来的浮游生物,正适合于苗鱼的需要。鱼饲料有哪些特点?人类在生产实践中,除了采取施肥方法,培养天然饵料,满足摄取天然饵料的鱼类生长需要外,还需要投喂人工饵料,以满足鱼生长的需要,以便大大提高鱼产力。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不断从摄取的食物中得到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如果营养成分不足或缺少某一种,鱼就会生长缓慢,容易得病甚至死亡。因此,在静水养鱼中,除注意水的含氧、温度,水质等生态因素外,还必须重视饲料作用。鱼类饲料是池塘养鱼最重要的基础,也是鱼类养殖最大投资,投饲的成功与否对于经济效益影响极大。因此,如何解决饲料问题,已成为推动养鱼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鱼类是栖息于水中的变温动物,营养要求与陆地动物有所不同,鱼类的肠道较短,肠道内的细菌作用较弱,主要依靠消化酶使摄入的食物变成很小的或具其他适宜特性的分子,以便于吸收。但由于酶的活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受温度与pH的限制,因而鱼类对营养的要求与别的动物相比也特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比家畜、禽类高,如鸡,牛、猪等动物饲料蛋白质含量占20左右,而某些鱼饲料却要达到3050,而且随种类不同和生长阶段不同,对蛋白质含量要求有很大变化。2鱼类饲料对碳水化合物的要求却较低,如碳水化合物投喂过多,鱼便会因无法吸收,肝脏内糖积累过多而形成病态。3鱼类饲料对脂肪品质要求严格,否则由于氧化脂肪或腐败的油脂而破坏维生素E,使鱼发生背薄病。鱼类饲料的种类有哪些?凡是能为鱼提供营养物质且可被鱼利用的东西均称为饲料,各种饲料的成分不同。目前我国饲料种类繁多,根据饲料性质可分以下几类:(1)动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营养完全,蛋白质含量较高,且必须氨基酸丰富,又较平衡,是很理想的饲料,但这类饲料来源有限,价格偏高。我国目前常用动物饲料有鱼粉、蚕蛹粉、血粉,肉骨粉、羽毛粉、贝类、甲壳类、蚯蚓,蝇蛆等。动物性饲料的脂肪含量较高,在使用时应注意产生腐败脂肪酸而导致鱼类中毒。(2)植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由于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普遍被一些养殖生产单位所接受,植物性饲料种类较多,它的最大特点除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外,还含有脂肪和较多碳水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维生素B,作为养鱼饲料有重要价值,常是制作配合饲料的重要成分。一些鱼类常用的植物性饲料营养成分见表53。(3)特殊饲料这类饲料主要补充鱼体矿物质和维生索,主要有食盐,贝壳粉,骨粉、Ca、P等。另外,为达到特殊目的而添加的饲料如抗氧化剂、粘合剂等也称为特殊饲料这些饲料都不作为主要饲料投喂,而只是少量掺和。什么是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有什么优点?配合饲料,是指根据鱼类的营养要求和各种饲料的营养成分,把各种饲料按比例配合、加工成营养完全适宜鱼类生长需要的饲料。(一)配合饲料优点(1)营养全面,便于鱼类利用,降低饲料系数。(2)扩大饲料来源,单一投喂不食的食物将其加工处理后作为饲料来源,可解决饲料不足问题。(3)减少饲料营养成分在水中散失,减少浪费,防止水质因饲料污染而恶化。(4)适宜自动化投饵,使养鱼向机械化、工厂化发展。(5)可在配料中加入防病药物,防治鱼病。运输前有哪些准备工作?鱼苗、鱼种的运输是养鱼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目的是根据生产需要,把鱼种鱼苗从一个地方或水域运送到另一个地方或水域。运输的中心问题是千方百计提高运输成活率,安全到达目的地。因此运输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1)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要根据运输任务,选择最适宜的运输工具和方法,安排运输时间,路线和措施,做好人员的分工,同时与交通部门配合好,不致脱节和出现疏漏。(2)运输工具的准备:事先要准备好一切必备工具,并经周密检查和试用。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并准备一定数量的备用工具。(3)了解沿途的水源和水质,预先调查运输途中的水源、水质情况,确定适宜的换水和暂养地点。(4)注意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运输前要切实掌握天气形势,遇有暴风雨或大风降温等情况,要停止起运。(5)运输的苗种要事先经过拉网锻炼;运输的苗种应规格一致,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并经过拉网锻炼,使鱼体具有适应运输要求的能力。运输需要哪些工具?(1)塑料袋充氧运输:塑料袋充氧运输,已为世界各地广泛采用,它具有体积小、操作方便、装运密度大、成活率高的优点,适合于水,陆、空运输,此法运输鱼苗和夏花效果好。通常用的塑料袋为7040厘米,装鱼的密度随水温的不同而不同。在使用塑料袋运输时应注意:(1)装水1325,装鱼后排出空气,充入氧气,扎紧袋口,平稳放在木箱或纸合内密封运输;(2)空运时,塑料袋只可充氧入成;(3)装鱼半小时后,检查确实不漏气,方可运输;(4)运输亲鱼时,可根据鱼体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塑料袋。(2)鱼篓,形状为上圆下方,用竹篾编成,内用棉纸棉油粘贴,不漏水,鱼篓规格各地不同,同一地区也有大小,若运输时装水400千克,可装鱼50千克,这一方法仅适用于短途运输,使用时应注意:(1)防止漏水;(2)装水的量不应超过鱼篓的23以防水溢和鱼进出。(3)帆布桶:帆布桶用粗帆布制作,用铁架和木架支撑,形状为方形或圆柱形,桶大小一致,运输时装水400500千克。使用帆布桶运输时应注意;(1)鱼进桶后,应用击水板击水,这样可送气增氧,不让鱼浮头;(2)运输途中发现水质变坏,应及时换水;(3)运输密度过大时,可用氧气瓶充氧运输。(4)活鱼运输车和活鱼运输箱;一般由2吨、4吨载装汽车改制而成,主要有活鱼箱,增氧系统,水泵和动力系统三部分组成,使用活鱼运输箱,在水温20以下时,鱼、水比1:1水温在2030时,鱼、水比1:2;水温高于30时鱼水比1:3。该方法可连续运输十几个小时,长的达20个小时,运输成活率较高,达90%以上,主要用于运输食用鱼,也可运输鱼苗和鱼种。活鱼运输车的改装费用较大,不能一车多用,基于此原因,有关单位开始研制活鱼集装箱,并已在实际中运用。使用活鱼运输车,箱时应注意;箱顶应留30重米的干舷,以免溢水应尽量避免急刹车,因急刹车时,由于鱼水的惯性作用使鱼与箱壁碰擅而造成损失。除以上运输工具及方法外,还有担架运输,活鱼船运输由于这些工具在内地不常用,故省略不谈。运输过程中有哪些应注意事项?(1)操作要迅速敏捷,精心细致,切忌粗糙,以免碰伤鱼体,用击水板增氧时,板不能离开水面击打,应在水面均匀地上下游动。(2)运输途中要密切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如果击水增氧时鱼仍在浮头,要立即换注新水。换水时,一次换水量一般为总水量的13,水温相差不要超过5。(3)运输最好在春秋两季,水温25以上的夏季应加冰降温。(4)运输路途较远,时间超过1天以上,鱼运输到达目的地后,需下箱暂养时,插箱的水域应水质良好、溶氧充足,并且没有敌害生物。鱼下箱后要稍停片刻方可喂养蛋黄或粉浆。(5)运输途中喂食后,要用吸筒或胶管及时将污物、粪便和残饵吸出,以保持水质良好。影响运输成活率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运输成活率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鱼的种类和体质,以及水质和水温。(1)鱼的种类和个体大小不同对氧气的要求,以及对水质,水温和高度密集条件的忍耐力也不同:通常鱼越小,水温越高,消耗的氧气相对越多,装运的密度应相对小些。鲢、鳙鱼消耗氧气比鲤、草鱼要多,适应能力也较差,在高度密集时容易死亡,装运的密度也应该小些。(2)鱼的体质对运输成活率也有很大影响:鱼体肥壮、无伤病,忍耐缺氧的能力强,经得起高度密集和长途运输,装运的密度可以大些。鱼体瘦弱或有伤病,忍耐缺氧能力弱经不起高度密集和运输,则应当少运或不运。(3)运鱼的水质要清新无毒,溶氧量高:运输途中,水中的氧气依靠水面的不断晃动增大与空气的接触,使空气中的氧气较多地溶解在水中。但为了保证充足的氧量,应采取换水、击水、送气、充氧等措施增加水中溶氧,以提高苗种运榆成活率。(4)水温与鱼的活动、耗氧有密切关系:一般水温升高,水中溶氧减少,鱼的活动加强,耗氧量增高。水温下降,则水中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