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简版.ppt_第1页
国学经典解读简版.ppt_第2页
国学经典解读简版.ppt_第3页
国学经典解读简版.ppt_第4页
国学经典解读简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经典 解读 2 目录 导语 名称之起源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 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 清代学者将学术分为三类: 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 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 文学。 除此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 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 导语 讨论哲学的,在国学以“子”部为最多,经部 中虽有极少部分与哲学有关,但大部分是 为别种目的而作的。 周秦诸家,儒道两家所见独到。 导语 佛学 自魏晋至六朝,其间佛法入中国。佛法入 中国所以为一般人所信仰,是有极大原因 的:学者对于儒家觉得太浅薄,因此弃儒 习老、庄,而老庄之学又太无礼法规则, 彼此都感受不安。佛法合乎老庄,又不猖 狂,才高之人都归入此道,猖狂之风减熄 。 儒家经典 论语:仁者爱人 大学:明明德 中庸:诚 孟子:养浩然之气 概论 宋初,周敦颐出,才辟出哲理的新境域。 二程是周敦颐的学生。其中程颢(明道)思想精 深。 南宋儒学以朱熹、陆象山(陆九渊)的思想为代 表,朱熹“道学问”(讲天理-自然之理);陆九渊“ 尊德性”。陆“先立乎其大者”谓“六经注我,我不 注六经”,主张一切皆出自心。 明代王阳明承继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其他们的 学说并称陆王心学。阳明讲“致良知”。 概论 陈立夫在中华文化将广受世人之尊敬 一文中说: “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集结十二亿人民为一 家,持续五千年光荣历史而不坠者,以吾 祖先及早发明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的原理 ,垂于后人,遵守弗渝, 概论 “此一原理,称之曰道,于理而言,称之曰公; 于己而言,称之曰诚;于人而言,称之曰仁; 于事而言,称之曰中;于功而言,称之曰行; 综合此五者的应用而言,称之曰德;其见诸日常 生活的适当言行,称之曰礼。” 我中华民族之祖先,对其文化的着眼点,为人类 的幸福与世界的和平,故在礼记. 礼运篇中, 已有“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的理念。 概论 人从天道学来的一个字是“公”。即无私。所 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人从天道学来的二个字是“诚”。“诚者天之 道”“至诚无息”,诚是真实无欺,是智慧, 是仁爱,是力量。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 先诚意。 概论 人从天道学来的三个字是“仁”; 人从天道学来的四个字是“中”;各得其所, 各遂其生,恰到好处,称之为“中和”,故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育,则 人道也在其中了。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中 极重要的美德。 人从天道学来的五个字是“行”;易经乾 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概论 中华文化,以天下为着眼点,而以“大公”为基础 。 中华文化,本乎天道,具有宗教之精神,又无迷 信之色彩之色彩。 中华文化,崇尚以德行人之王道;反对以力假仁 的霸道。 中华文化,崇拜智者、仁者、勇者,立庙以崇祀 ;而不崇拜富有者,惟对富而好施者赞扬之。 中华文化,重视伦理,尤尚孝悌;重视助人,以 助人为快乐之本。 论语 孔子理论的重点: 孔子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 道。 为人之道包含“心地修养”与“人 格完成”之两义。 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的含义与特点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 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问孔子如何行仁。孔子说,做人处事能 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就是行仁了。 恭:庄重;宽:宽大;信:诚实;敏:勤快; 惠:施惠。) “仁且智”的生命 孔子倡导的是一种“仁且智”的德性生命。 孟子曰“仁且智,圣也。” 孔子常以仁为主,仁智对显:仁者安仁, 智者利仁”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 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乐水: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智者似之,故 乐水。乐山: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 ,故乐山。性与之合,故乐。仁和智都属于德性 ,非由言辞可明,故孔子借山水以为形容。) 义命观与主体性之肯定 义 1、“义”是事理之当然,也是人事所当为。 2、孔子言“义”不外:公正、合理、合宜、 正当责任、道理、义理等意思。人的言行 合义与否,须通过心来衡量,义所表达的 是应然的道德判断(价值判断)。 义命观与主体性之肯定 命 命有两种含义: 其一,天命、性命,此须敬畏、服从 、践行。 其二,命运、命遇、命限,表示客观 限制,此须知之、受之、安之。 义命观与主体性之肯定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是知命,“而为之”是“尽义”。 一方面要承认命的存在与限制,另一方面 尤其需要明白义而自我做主。 后者属于道德世界中的价值创造之问题。 在孔子看来:人生之意义,不在命而在义 。 孔子之说是君子学 君子首先要立大志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伦理意志既非生于自然,也非源于神鬼 ,更非来自其他超越经验自然的根源。 仁道源于人性本心,道德实践的动力在于 个人意志。所谓“仁者”即能确立人生志 向者。 】 君子与小人之别 孔子以君子和小人的人格类型两分 法来表达伦理实践正反方向。 君子代表有个人伦理选择意志者;小人代 表欠缺此意志而顺应私欲、习俗和不当追 求者。两者在心态朝向和言行方式上形成 对立,反映着人性品德图谱上的两个极端 。 君子与小人之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所了解的是道义,小人所知道的是利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相和,但保留自己独立见解。小人只相同 ,但并不相合。”小人之所以不和,是因为他们各 有私利、各有己之欲求。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 阿比之意。君子尚义,故有不同。人小尚利,故不 能和。】 君子与小人之别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的心胸气貌宽广坦荡,而小人的心胸气貌 却常是迫促忧戚。”】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 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其中“本”兼指 信仰和基础;“道”指目标和方向。】 君子与小人之别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他人。” 求:要求、期待、责成。】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 受,而可小知也。 【一个君子,不可从小处去欣赏他,但他可以委 以重任。一个小人,不能委以重任,但可于小处 被欣赏。】 君子做人的原则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 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 成仁。 君子做人的原则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 人谓之恕。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恶, 与他人之心心所欲所恶,无大悬殊。故尽 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恶施于人。忠恕之 道即仁道。) 君子处世之道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 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以德报怨,如何?孔子说, 那么以什么来报德呢?应该以公平正直 来报怨,以德来报德。”以直报怨:直 者公平无私。我虽于彼有私怨,但以公平 公道回报。不因怨而加刻,也不因怨而加 厚。) 君子处世之道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国家在正道上,应该说话正直,行为正直; 国家不在正道上,应该行为正直,而说话委婉 。)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动听的言语会混淆道德判断。小事情不能忍 耐,就会破坏了大计划。) 大学 朱子章句:大学之书,古之大 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 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的基本内容 经文 经文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朱熹的 观点) 经文的主要内容是“明明德、新民、止于 至善”三条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传文 传(chuan):阐述经义的文字。传文十章是曾子 之意,而由门人记之。(朱熹的观点)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知止定静安虑 得,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 大学之道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内心的光明之德,在 于使民众自新,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知 道了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确定志向,确定 了志向才能心意宁静,心意宁静才能随遇 而安,随遇而安才能虑事周详,虑事周详 才能达到至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 道了事情的先后次序,便接近宗旨了。 内圣外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 译文: 古时要把彰明内心光明之德推及天下的人 ,先治理自己的国家;要治理自己的国家 ,先整顿自己的家族;要整顿自己的家族 ,先修炼自身;要修炼自身,先端正内心 ;要端正内心,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 真诚,先增强见识;增强见识的途径在于 探究事情的原理。 内圣外王 齐:整顿、治理。 格物:推究事物的本源。 重点: 1、儒家的志向治国平天下; 2、实现这一志向的基础正心修身; 3、正心修身的前提格物致知、诚意。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 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 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 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 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 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 中庸和大学、论语、 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 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含义 朱子章句:“中庸为何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 传而作也。” 朱子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朱子章句: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 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以书, 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 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 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 ,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的结构 朱子章句: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 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 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 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 第一章正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 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 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 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 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 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依据所处地位而行事,不生非分之想。身 处富贵,就做合乎富贵身之事;身处贫贱,就 做合乎贫贱身份之事;身处夷狄,就做合乎夷 狄身份之事;身处患难,就合乎患难身份之事 。这样,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况都能安然自得 。身处上位,不作威作福;身处下位,攀援奉 迎。端正自身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 么怨恨了。既不报怨命运,也不责怪他人。所 以,君子以安然自处来顺从天命,小人却铤而 走险企图侥幸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射 箭之道与君子之道有相似之处,射不中靶子, 不抱怨靶子,而是检讨自己的箭术。 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 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 ,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 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 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 译文: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引导。 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不诚就没有万物 ,因此君子以诚为贵。诚并非自我完善即 可,它还要成就事物。完善自身是仁;成 就事物是智。仁和智是性的固有属性,是 使事物与自身相融合的准则,所以任何时 候用它都是适意的。 极高明而道中庸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 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 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 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 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 此之谓与。 译文 译文:伟大啊,圣人之道!它是那样的充盈而美满 !它生发繁育了万物,崇高穷极于苍天;它是那样 的广泛,礼的大纲有三百条,礼的细目有三千条。 这些都有待于圣人才能施行。因此,如果不是至德 之人,就不能成就圣人的至道。所以,君子重视德 行、天性勤学好问不敢懈怠,追求广大而又穷尽精 微,达到极其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 已知的道理而又获取新鲜的智慧,有敦厚的态度且 崇尚礼仪。因此,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身处卑贱而 不自弃。国家有道,他的主张足以兴邦;国家无道 ,他的沉默足以自保。诗经说:“明达又有智 慧,就足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孟子 程子对孟子的评价:孟子有功 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 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 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字,孟子 便说出许多养气出来。只 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 皆前圣所未发。 民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评论】思想是孟子的一个重要内容。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译文】君主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也 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君主以老百姓的忧虑为 忧虑,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虑为忧虑。以天下 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虑为忧虑,做到 了这些而未称王天下者还从来没有过。 养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 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 译文 (公孙丑)“请问,夫子擅长于什么呢?” 孟子说:“我能够分辨各种言论,善于培养我 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比较难说清楚啊。它作为气,最 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 它,就会充盈天地之间。它作为气,要与义和 道相配合;没有义和道,它就会萎缩。它是由 于义在内心不断积累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 过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它 就萎缩了。 人之善端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 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心的, 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能算是人;没 有是非心的,不能算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 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如人有 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能,是 自暴自弃;说他的君主不能,是暴弃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发端的,知道扩大充实它 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 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大充实它们,就足以安 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它们,那么就连侍奉父 母都做不到了。 反求诸己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 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译文】爱抚他人却得不到他人的亲近,就要 反问自己是否“仁”;领导民众却领导不好, 就要反问自己是否有智;礼待人,他人却不理 睬,就要反问自己是否恭敬。凡事所做的事情 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寻求自身的原 因。自身端正了,天下就会归服。 求放心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 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 不走, 丢失了本心而不知道去找,真是悲哀啊!鸡狗 丢失了人们倒知道去找回来,而本心丢失却不知道去 找回。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不过就是把那失掉的本心 找回来而已。 人不可无耻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人不可以不知耻。对不知耻而感到羞耻,就可以 免于耻辱了。 【朱子集注】赵氏曰“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 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也。”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 ,何若人有? 【译文】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 知羞耻的。若不以自己不如他人而感到羞耻,又怎么赶得 上他人呢? 【补充】知耻近乎勇。中庸 修养心性的途径 养成心莫善于寡欲。其人也寡欲,虽有不 存焉者,寡矣。其为他多欲,虽有存焉者 ,寡矣。 【译文】修养心性的最好途径是减少欲望。如果一个 人欲望很少,即便善心有些丧失,那失掉的也是很少 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善心还有所保留,那 也一定很少了。 【朱子集注】欲,如口鼻耳四肢之欲,虽人之所不能 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学者所当深戒 也。程子曰:“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老子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上善若水 无为 致虚极,守静笃。 “道”的三种意义 “道”这个字在老子中出现过73次,符号 形式虽然一样,但其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 。 1、实存意义上的“道” 2、规律意义上的“道” 3、生活准则意义上的“道” 规律意义上的“道”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第40章)老 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 不依照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 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 ;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是要返回到 原来基始状态。它蕴涵了两个概念: 相互对立、返本复初。 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 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 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关系说明道和德的关 系:德是道的用,也是道的显现。 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这 一层次的“道”,就是“德”(老子书上虽 然还称之为“道”,但其意义与德相同) 生活准则的“道” 老子认为这个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 即是“德”),蕴涵了如下特性和基本精神: 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 持,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 ,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出来 的基本特征与精神。 其中“自然无为”,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 思想,其他的思想都是围绕这一观点而开 展的。 “虚”“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万物的 根源是虚静状态。面对世事的纷争搅扰, 老子提出这一主张,希望人事的活动,能 够致虚守静。 老子喜欢用“谷”来比喻“虚”。“上德若谷”( 第41章)运用到人生方面的时候,“虚”含有 “深藏”的意义。 “静” 老子谈“静”,特别着重在政治方面来立 论。 他说“清净为天下正。”可见“清净的作 用是多么大。 他又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57章) “静” 静、重是相关的,持重者恒静,所以老子 重“静”也贵“重”。 他认为一个统治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能 够持守“静重”。 执政者不宜轻率急躁,尤其不可骚扰民安 。 所以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 ) “柔弱”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 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 强。”从经验世界中,老子得出这样的结论:刚的 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而难以摧毁,所以能 够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而是柔弱者。因此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 知,莫能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 “柔弱” 老子说的柔弱其中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 格。 他关于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逞强” 的作为而提出来的。 逞强者必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也就是老 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 。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 为样态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 出“柔弱”的主张。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 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 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捶打尖利的锋 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 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 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 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 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 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 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 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重视自己的身体 如同重视灾祸一样。什么叫得宠和受辱就感到 惊恐不安?得宠(本质上)是卑下的,得到宠 爱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 ,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 重视大祸患一样?我之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 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哪还会有什么 祸患呢?所以,能够看重自己的身体,并以这 样的态度去处理事情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 给他;能够爱惜自己的身体,并以这样的态度 去处理事情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解读 本章讲的人的尊严。论述的是贵身爱身之道 ,重在修身。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都须反 身自责,因为这两件事情都损害人的尊严。 孟子:“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这 种贵贱都是别人给予的,别人是高高在上的 。 老子认为,作为行道者应该清静无为,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 不为外界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所困扰,能看穿 荣辱得失,才能全性保真,维护自己的人格 尊严,遵循自然规律,担当大任。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 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 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 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 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译文 达致极端的空虚无欲,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 。 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观察其中循环往 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又返回 到它的本原。归回本原,叫做“静”,静叫 做“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常叫做 “明”。不认识“常”,就会轻举妄动干出 凶险之事。能够认识“常”,才能包容;包 容才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普遍,能够 普遍就能够符合天地自然,就能符合道,能 够符合道就能够长久,终生没有危险。 解读 本篇论述的是修身之道,特别强调的是“ 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致虚”就是 空虚其心,排除一切蒙蔽心灵的欲念;“ 守静”,就是坚守清净,顺应自然,绝不 妄为。两者互为因果。这是道的法则,也 是修身的要义。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很扼要 地将老子的思想概括为:“无为自化,清 净自正”。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 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展,低洼反而 能够充盈,破旧反而能够生新,少取反而 能够多得,贪多反而会感迷惑。所以圣人 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所 以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现住;不自我 夸耀,所以有功;不自高自大,因此长久 。因为不同他人争,所以没有人能争得赢 他。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等话, 哪里能是空话呢?确实能让人保全啊。 解读 本章阐述了处世的辩证法。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将矛盾的双方 根本对立,截然分开是错误的。圣人 正是由此总结了道的柔弱、俭啬、谦 卑的特征,作为天下的榜样,不自见 ,不自伐,不自矜,所以,“天下莫 能与其争”,这就是“曲则全”的道 理。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 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 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为轻率的根基,清净为躁动的主 宰。所以圣人的行动,总是持重守静 ;虽有荣誉,也是处之泰然,超脱于 物外。一个大国君主,怎么能以轻率 躁动来治理国家呢?轻率就失去了根 基,躁动必然丧失主宰。 解读 稳重为轻率的根基,清净为躁动的主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持重 守静乃是抑制轻率躁动的根本。得道之人 ,胸襟淡泊旷达,不为名利所困,居高位 而不得意忘形,富甲天下而不狂妄自大, 卑为布衣泰然处之,贫无衣食也不怨天尤 人,所以能安居淡然。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 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 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 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注释】谿:山间小水沟,溪涧。天下谿 ,言其处于天下低洼之地。 译文 知道自己雄强,却甘守雌柔,愿为 天下的溪涧。作为天下的溪涧,就 会永葆永恒的德,就会恢复到婴儿 的纯真状态。知道自己的洁白,却 甘守屈辱,作为天下的空谷。作为 天下的空谷,永恒的德才能充足, 才能恢复到质朴的状态。 解读 本章说明知雄守雌的道理,重在修 身。 守雌贵柔是老子一再强调的道的原 则。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 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 兴起;将要夺取的,必先给予。这 就叫做隐微的征兆。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有利的手 段不能随便向人炫耀。 庄子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刻意 人间世 大宗师 逍遥游【大气磅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 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 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 逍遥游【大气磅礴】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 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逍遥游【大气磅礴】 【译文】 列子乘风漫游,飘然轻妙,过了十天半个 月才回来。他对于福报之事,并无用心在 意。 如果能把握天地之本性,顺从六气之变化 ,畅游于无穷的世界,他还有什么需要依 赖的呢!所以说,至人无一己的私念,神 人无功业的束缚,圣人无名声的羁绊。 逍遥游【自足平和】 (尧让天下于许由)名者,实之宾也,吾 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予无所用天下为。 【译文】 名,不过是实的附庸,难道我要当这个附庸吗? 鹪鹩于深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偃鼠到河边 饮水,所需不过满腹。我要天下干什么! 逍遥游【自足平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 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虽然,犹有未树 也。) 【译文】 (宋荣子可谓不同凡俗)举世赞誉他,他也不得 意;举世非议他,他也不沮丧。他能确定自我与 外物的区别,辨别光荣与耻辱的分际。(尽管如 此,他还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更高的境界是无 己、无功、无名。) 齐物论【大而化之】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 小言詹詹。 【译文】 大智慧从容舒展,大而化之,小聪明固执 偏狭,锱铢必较,是是非非;大言说气势 如虹,“小嘟囔”啰啰嗦嗦,叽叽咕咕, 支支吾吾。 齐物论【大而化之】 【评论】 大而化之是庄子的主要心术之道,是庄子 能够获得人生与思想享受的重要法门,也 是庄子的魅力之所在。 为了言说大而化之的好处,庄子一定要说 明小而病之、争之、毁之、执着不解之、 抠抠搜搜之的害处。 齐物论【小而病之】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心开。与接为构,日 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 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近死 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 ,姚佚启态。.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 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 以生乎! 齐物论【小而病之】 【译文】 (不能大而化之,就只能小而病之):睡 梦中仍然精神交错,心思重叠,惦念混杂 。而醒来则千头万绪,心乱如麻,形体不 安。心灵与外物纠缠矛盾,整天勾心斗角 。有的吞吞吐吐,有的藏奸不露,有的谨 小慎微。小恐惧忧心忡忡,大恐惧惊魂失 魄。 齐物论【小而病之】 发话时就像放射利剑,专门窥伺别人的是 非作为打击的对象;有时就像发过誓一样 缄口不言,此所谓等候时机,以守取胜 .。走向死亡的心灵,已经无法使其恢 复生机。他们时而欣喜,时而发怒,时而 哀伤,时而快乐;时而忧愁,时而叹息, 时而恐惧,时而反复,时而轻浮,时而放 纵,时而癫狂,时而扭捏。 齐物论【小而病之】 .林林总总日夜迭替不已,扰烦心灵,但 就是不知这些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罢了, 罢了!早晚悟出其中的奥秘,也就知道它 们发生的根由了! 齐物论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大廉不廉,大勇不忮。 【译文】 真正的道是无从命名指称的,真有雄辩高 见的人并不言说,大仁者并不自言为仁, 大廉者也并不自诩为廉,大勇者从不伤人 。 齐物论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 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 ,吾恶能知其辩! 齐物论 【译文】 毛嫱、丽姬,世人所认为是美的,但鱼儿 见了就会潜入水中,鸟儿见了会高飞天空 ,麋鹿见了会急速逃走,这四者有谁知道 天下何种之美才是真正的美呢?依我看来 ,那些仁义之端绪,是非之路途,纷然杂 乱,我又怎能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齐物论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 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 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 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齐物论 【译文】 至人太神妙了!林薮焚烧不能让他感到炎 热,江河冻结也无法让他感到寒冷,就是 雷电劈山、狂风掀海也不能让他感到惊恐 。像这样的至人,乘云气驾日月,遨游于 四海之外,生死之事尚不能撼动其心,何 况世间的区区利害呢! 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 随无涯,殆已!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刻意 庄子外篇刻意也是一篇论述养神 之道的文章。“刻意”,即磨砺心志,使 之行为高尚。作者 认为,那些处处表现自 己清高、以教诲世人为己任的、致力于建 功立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