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doc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doc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doc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本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及关键所在。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直、兵、胜”等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重点“3”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二、说教法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交与学生;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师生共同探讨课文的思想内容。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课前资料交流,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资料交流: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先设计了资料交流,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熟悉文章的背景资料,为学习文章做好准备。 诵读教学法。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因此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多读,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读后进行评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讨论。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讲话,介绍孟子。 多媒体总括: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教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一遍,听录音朗读,学生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2、第二遍,请一组学生齐读,其他组的学生注意找他们读错的字词和断句错误的地方。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通过以上三个小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为下文的进一步探讨铺好道路。(三)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教师集中加以讲解。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多媒体展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实词、虚词):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数罟 数之以桑 衣帛 养生丧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等词语。 这一个环节的设置,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四)深入分析,师生探究1、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教师针对背景点拨提示)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大概内容。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2、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探究学习一: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设置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孟子的论辩特色,也加深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六)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设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主张: 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 (对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分析理解探究学习二: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三)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学生齐读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通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