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的实现---毕业论文_第1页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的实现---毕业论文_第2页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的实现---毕业论文_第3页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的实现---毕业论文_第4页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的实现---毕业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的实现Office Automation SystemRealization of Documents Transferring Module姓 名:学 号:学院:软件学院系:软件工程专 业:软件工程年 级:指导教师: 年 月32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安全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加快信息的传输速度,都需要实现办公自动化。本系统基于B/S结构,采用ASP.NET和SQL Server 2005进行开发。具体分为五个模块:收发文管理,生活娱乐,办公工具,社区论坛,后台管理。其中收发文管理模块是系统的核心,实现公文的收、发文处理;生活娱乐模块包括电子地图,网上订餐以及公司热门活动;办公工具提醒处理个人工作事务,包括日程安排,个人通讯录,电子邮箱等;社区论坛让大家在此畅所欲言,方便了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后台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对各栏目进行管理等。本文重点分析收发文管理模块。其中定义收文为来自公司外部的公文,定义发文为公司内部发起的公文。公文的主要流转节点分为拟稿、审查、签阅和办理。可以按照后台定义完成的系统流程进行流转,亦可实现用户自定义流程。本文详细介绍了收发文流转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系统可以自由灵活的定制工作流程,了解公文的处理情况。关键词:办公自动化;收发文;B/S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d a wider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ffice Automation. Nowadays, the speed-u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makes it necessary for both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o apply OA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efficiency and speed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This system is base on B/S structure, using ASP.NET and Sql Server 2005 to develop. Mainly including 5 modules, i.e. Documents Transferring Management, Living And Amusement, Working Tools, Community Forum and Background Management. Thereinto, Documents Transferring Management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manages sending and receiving documents. Living and Amusement module includes electronic map, Internet order and pop activity of company. Working Tools remind of managing individual affairs, including calendar plan, personal address list, E-mail, etc. Community Forum in which everyone can voice their opinions freely, thus make it convenient for the stuff to communicate and transmiss information. Background Management module consists user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of different sections, etc.This paper analysis focused on how the Documents Transferring Management Module is realized. System defines receive document as documents from outside and send document as documents from inside. The primary nodes of document are examination, signature, transaction. Documents can moving by flows which defines on background and flows that defines by users.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design scheme in which an automatic flow of documents in processing can be realized. This system can create workflows in a flexible way and get information about the documents.Key Words: Office Automation;Documents Transferring;Browser/Server.目 录第一章 绪论41.1 引言4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41.3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阶段61.4 办公自动化国内外发展现状61.5 论文的主要工作7第二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分析82.1 收发文模块需求分析82.1.1 功能性需求82.1.2 接口要求82.1.3 非功能性要求82.2 应用架构分析92.3 开发运行环境122.3.1 ASP.Net122.3.2 SQL SERVER数据平台13第三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详细设计153.1 模块总体设计153.1.1 收文模块153.1.2 发文模块163.2 数据库设计173.2.1 数据库描述173.2.2 设计原则173.2.3 数据库对象命名约定183.2.4 数据表设计19第四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部分代码和运行效果234.1 收文模块运行效果234.2 发文模块运行效果354.3 其他子功能运行效果36第五章 总结40致谢语42参考文献43ContentsChapter1 Introduction41.1 Introduction41.2 Background And Purpose41.3 Seedtime Of OA61.4 OAs Develop At Home And Aboard61.5 Main Work7Chapter2 Module Analyse82.1 Requirement Analyse82.1.1 Functional Requirement82.1.2 Requirement Of Interface82.1.3 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82.2 Architecture92.3 Development Environment122.3.1 ASP.Net122.3.2 SQL SERVER Data Platform13Chapter3 Detail Design153.1 Module Design153.1.1 Receive Document Module153.1.2 Send Document Module163.2 Database Design173.2.1 Description of Database173.2.2 Design Principle173.2.3 Naming Convention of Database Object183.2.4 Datasheet Design19Chapter4 Process Effect234.1 Receive Document Process Effect234.2 Send Document Process Effect354.3 Other Function Process Effect36Chapter5 Summary40Acknowledgement42References43第一章 绪 论1.1 引言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70年代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门技术科学,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在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是适应信息社会化的需要,基于软科学的理论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正在逐步成熟的综合技术。办公自动化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的一种办公方式,是计算机应用中一个非常活跃和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技术应用领域1。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不断更新,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构筑企业内部信息网(Intranet)、实现办公自动化(OA)、实现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已成为众多的企事业单位的当务之急。传统OA(办公自动化)在网络时代己经显得落后,基于客户端软件的单机操作或者简单的文件共享和邮件传递己经远不能满足现代办公的需要。就算是采用服务器端/客户端的办公产品,系统管理员也会为数目众多的PC端的软件和数据维护焦头烂额。因此现代办公要求将共享交流、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统一到一个基于服务器端的软件上来,更充分地利用以宽带为主的内联网,降低维护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很多提供ASP服务的网站看准了这个市场,也纷纷构建自己的网上办公室,提供出租服务赚取租金,比如采用Web Office的赛迪网和21CN。企业在其网站上租用网上办公室可以方便的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和协同工作;企业与各地分支机构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工作;企业与客户间的信息沟通和服务支持等。国外软件不一定切合中国国情,因此不一定比国产软件好。如著名的Notes,虽然性能非常好,但是价格十分昂贵,一个2000人的中大型企业的购买价格在200万元左右。Exchange是广泛应用于公司内部的E-mail系统,有一部分的企业协同办公功能,但没有企业公告牌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也没有语音系统,一个2000人的中大型企业购买价格也在百万元左右。CISCO仅提供语音交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办公软件系统。国内有些同类软件采用基于Notes的二次开发,成本往往也居高不下。相比之下,我们开发的网上办公软件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在客户机上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和储存数据,仅需维护服务器,就可轻松实现共享交流、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实施费用却十分廉价,更重要的是,该系统通过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和通信技术让企业部门各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传递,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各系统的应用价值,为国家各级政府的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提供支撑的软件平台,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易于实施与维护,价格便宜,易于升级等特点,适合于各企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等使用,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1.3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阶段OA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第一代OA从80年代中期起步,第一代办公系统以个人电脑、办公套件为主要标志,实现了数据统计和文档写作电子化,完成了办公信息载体从原始纸介质方式向电子比特方式的飞跃。随着PC技术的进步,诸如WPS、CCED等字处理软件比较普遍的使用,再加上各种各样打印机、复印机的出现,在办公室随时完成各类文件的编辑、打印就成为现实,这也是第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特点。另外,由于第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所需要的各类设备比较昂贵,因此,第一代办公自动化只有那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企事业单位才能够使用。第二代OA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以Lotus Notes为代表的群件技术的面世,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性演进,第二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以网络技术和协同工作技术为主要特征,实现了工作流程自动化,收发文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向工作流自动化方式的飞跃。随着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各类比较专业性的软件公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个人平台软件系统进入了图形化阶段(如:windows系列产品的出现与成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事业单位很容易就能够组建自己内部的局域网。另外,在办公软件方面,由Lotus公司推出的Lotus系列办公软件,包括Lotusl-2-3、Lotus Notes/Domino等,特别是Lotus Domino产品的推出,使得实现协作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成为可能34。随后,基于Lotus Domino平台的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阶段,许多稍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都有能力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借助OA系统实现各类文档的传阅与审批等协作性的工作。由于这一阶段的OA系统在操作方面的局限性,使得OA系统在企事业单位的高层得不到充分的推广,也就没有实现OA系统最本质的功能,即辅助领导进行决策的功能5。第三代OA: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度的掌握和利用知识越来越成为企业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知识前所未有的重视,使以工作流为中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始提升到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第三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前两代相比,第三代OA是集文件审批管理和知识管理于一体的应用系统,并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功能与知识共享机制,确保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向专家学习、向单位现有知识学习,使员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从而在提升每个员工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企业与机关的整体创新和应变能力。第四代OA:办公自动化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新一代的OA产品彻底摆脱了传统OA的束缚,注重的是企业的实际需求及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实现,正在向着协同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需要一个能够有效监控企业运作,协调各种企业资源,分析企业运营状况,协助做出分析和决策的OA系统。对于IT部经理而言,需要一个可扩展,可高度汀制,功能纵深,应用集成,有效解决“孤岛”难题的OA系统;而对于项目经理则需要一个能够帮助他分解项目、调控和管理项目的资金、人力、物料和进度,并对项目作出各角度分析以帮助项目小组更好完成项目的OA系统;对于普通员工,需要一个个性化的个人工作界面,可以共享知识信息,与企业其它各部门人员保持沟通,共同完成各种事务,并协助他有效制定个人工作计划的OA系统。随着Internet/Intranet和Web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推广,使得Internet/Intranet正逐渐成为企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工具。系统设计使各模块可独立存在;整个软件易拆分,易组装,灵活方便;采用了先进的安装盘制作方法,提供全中文安装界面提示以及全套系统安装时所需的软件,安装速度快,操作简便,保证软硬件双重加密,数据安全可靠;良好的系统开放能力和可扩展性,同时可根据各个不同企事业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其业务模块。第四代OA系统的建设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已经走向协作与管理、信息集成处理相结合的发展阶段,同时兼顾用户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与移动办公,充分辅助现代企业提高现代化的办公效率。1.4 办公自动化国内外发展现状1985年,我国第一次办公自动化规划研讨会上提出了下述办公自动化的定义:“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使人们的一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和办公室工作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及信息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在我国经历了个人办公自动化到网络协作办公的历程。在我国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OA产品,例如:浪潮集团的DCwork、北大方正OA系统、中软同天公司的同天OA、神州数码Easyflow、华天公司的华天动力OA、北京永不停顿公司的Non-stopV4.O等。目前国外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特别是群件产品,如IBM Lotus Notes/Domino和Microsoft Exchange的出现使办公自动化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提供的工作流平台及非结构化数据库的功能使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实现非结构化文档的处理、全文检索、工作流等重要的功能。同时Lotus Notes还提供了与企业业务系统的连接方式,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1.5 论文的主要工作通过对现在办公自动化的了解,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介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2.进行收发文模块的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B/S模式体系结构和开发环境,并且采用了.Net三层架构的开发方法。3.确定收发文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后台数据库。4.收发文流程运行效果展示。5.项目总结,指出存在的不足。第二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分析2.1 收发文模块需求分析2.1.1 功能性需求收发文:收发文系统用于单位对收文、发文的拟定,审稿,签阅,办理,检索等管理。在收发文模块,企业追求自动化、智能化,方便上下级及员工之间的信息和传达,一方面使办公环境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另一方面,能高效及时的文件传达和处理,提高办公效率。这样就要求:1提供面向办公人员,具有对公文的收、发为一体的公文管理系统,使办公人员能动态实时跟踪文件的办理情况。2.为领导阅示批示、签发文件、部门阅办文件、会签文件提供一种快速方便的电子办公手段,并能使领导、主办部门准确地了解文件的运转情况,便于督促文件的办理,提高办文效率。2.1.2 接口要求系统主要使用者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办公室白领,但是本着简单易用的原则,本系统不采用过分复杂的操作,所有操作均是常用的网络使用方法。系统人机接口部分均用文字输出,不使用任何错误代码。在用户操作界面附有专有名词解释。用户操作出错后,使用弹出窗口方式指出,窗口内部是对错误操作的文字描述。2.1.3 非功能性要求现在各家公司所招在职员工多则高达几千人,这样的数据量不会对数据库的存储和速度造成影响。2.2 应用架构分析一、B/S模式结合所需开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际需求,我们确定该系统框架应该良好的支持以下需求:1有较强的移植能力,对现有网络不用进行大规模改扩建,系统实施成本及运行成本低。2健壮稳定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提供最现实的开放性基础网络服务。3支持独立设置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由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应用服务器负责业务流程管理和事务协调。4系统具有强壮的数据操纵和事务处理能力,以及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约束。通过分布式结构减轻系统整体负担。5用户界面风格统一,使用简单,利于系统的推广使用,方便系统安装和维护升级。6提供了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和统一服务。支持多种网络结构和网络协议。根据对现有软件系统的网络应用通用架构的分析,我们确定采用B/S结构,如图2-1所示。作为系统开发的首选模型,并在必要时结合使用C/S结构对B/S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网络安全和认证方面进行补充,以确保系统的可靠运行。图2-1:B/S模式B/S模式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协议的三层网络服务框架。它简化了客户端软件,只需装上浏览器作为客户端的运行平台,而将所有的开发、维护和升级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这一点非常符合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需求。用户使用浏览器上网,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在Web服务器端处理请求,查询数据库,执行应用程序,并将结果信息组织成HTML页面发送给用户,在用户的浏览器上显示,组成了一个三层B/S模式。二、.Net三层架构所谓三层体系结构,如图2-2所示,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开发人员可以将应用的商业逻辑放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上,把应用的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分开。在保证客户端功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洁的界面。这意味着如果需要修改应用程序代码,只需要对中间层应用服务器进行修改,而不用修改成千上万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从而使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应用系统核心业务逻辑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简化了应用系统的开发、更新和升级工作。图2-2:.Net三层架构.Net三层架构各层的作用6:1:数据访问层(DAL):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2:业务逻辑层(BLL):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3:用户界面表示层(USL):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可以表现成:aspx,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2.3 开发运行环境开发语言:C#开发技术:ASP.Net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5,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操作系统:Windows XP数据库:SQL Server 20052.3.1 ASP.NetASP.Net是建立在微软新一代.Net平台架构上,利用普通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在服务器后端为用户提供建立强大的企业级Web应用服务的编程框架。ASP.Net与现存的ASP保持语法兼容,实际上我们可将现有的ASP源码文件扩展名“.asp”改为“.aspx”,然后配置在支持ASP.Net运行时的IIS服务器的Web目录下,即可获得ASP.Net运行时的全部优越性能。 ASP.Net与ASP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编译(Compile)执行,而后者是解释(Interpret)执行,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效率。实际上我们可以把ASP.Net的执行过程看做是编译后的普通语言运行时代码充当一个和前端浏览器和中间件用户交互的应用程序,它接受用户的请求,输出HTML流到客户端显示。除此之外,ASP.Net还可以利用.Net平台架构的诸多优越性能,如类型安全,对XML,SOAP, WSDL等Internet标准的强健支持7。ASP.Net可完全利用.Net架构强大,安全,高效的平台特性。ASP.Net是运行在服务器后端编译后的普通语言运行时代码,运行时早绑定(Early Binding),即时编译,本地优化,缓存服务,零安装配置,基于运行时代码受管与验证的安全机制等都为ASP.Net带来卓越的性能。 对XML,SOAP,WSDL等Internet标准的强健支持为ASP.Net在异构网络里提供了强大的扩展性。2.3.2 SQL SERVER数据平台SQL Server 是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端到端的数据解决方案,它为企业中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平台用于企业数据管理和商业智能应用。SQL Server 2005 为IT专家和信息工作者带来了强大的、熟悉的工具,同时减少了在从移动设备到企业数据系统的多平台上创建、部署、管理及使用企业数据和分析应用程序的复杂度。 通过全面的功能集、和现有系统的集成性、以及对日常任务的自动化管理能力,SQL Server 2005 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解决方案8。图2-3显示了SQL Server 2005数据平台的组成架构。图2-3:SQL Server数据平台SQL Server 数据平台包括以下工具:关系型数据库: 安全、可靠、可伸缩、高可用的关系型数据库引擎,提升了性能且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XML)数据。 复制服务: 数据复制可用于数据分发、处理移动数据应用、企业报表解决方案的后备数据可伸缩存储、与异构系统的集成等,包括已有的Oracle数据库等。 通知服务: 用于开发、部署可伸缩应用程序的先进的通知服务,能够向不同的连接和移动设备发布个性化、及时的信息更新。 集成服务: 可以支持数据仓库和企业范围内数据集成的抽取、转换和装载能力。 分析服务: 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可用于多维存储的大量、复杂的数据集的快速高级分析。 报表服务: 全面的报表解决方案,可创建、管理和发布传统的、可打印的报表和交互的、基于Web的报表。 管理工具: SQL Server 包含的集成管理工具可用于高级数据库管理和调谐,它也和其他微软工具,如MOM和SMS紧密集成在一起。标准数据访问协议大大减少了SQL Server和现有系统间数据集成所花的时间。此外,构建于SQL Server内的内嵌Web Service支持确保了和其他应用及平台的互操作能力。 开发工具: SQL Server 为数据库引擎、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ETL)、数据挖掘、OLAP和报表提供了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相集成的开发工具,以实现端到端的应用程序开发能力。SQL Server中每个主要的子系统都有自己的对象模型和API,能够以任何方式将数据系统扩展到不同的商业环境中。 SQL Server 2005 数据平台为不同规模的组织提供了以下好处: 充分利用数据资产: 除了为业务线和分析应用程序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库之外,SQL Server 2005也使用户能够通过嵌入的功能,如报表、分析和数据挖掘等从他们的数据中得到更多的价值。 提高生产力: 通过全面的商业智能功能,和熟悉的微软Office系统之类的工具集成,SQL Server 2005为组织内信息工作者提供了关键的、及时的商业信息以满足他们特定的需求。SQL Server 2005目标是将商业智能扩展到组织内的所有用户,并且最终允许组织内所有级别的用户能够基于他们最有价值的资产数据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减少IT复杂度: SQL Server 2005 简化了开发、部署和管理业务线和分析应用程序的复杂度,它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开发环境,为数据库管理人员提供了集成的自动管理工具。 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 (TCO): 对产品易用性和部署上的关注以及集成的工具提供了工业上最低的规划、实现和维护成本,使数据库投资能快速得到回报。 第三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模块详细设计3.1 模块总体设计3.1.1 收文模块图3-1:收文流程详细收文流程(图3-1)9:1.由收文岗位人员拟稿,发送给相关人员或领导审稿。2.相关审稿人,看到页面提醒,点击连接进行审稿,或者直接进入收文模块的“待审收文”,对收文提交审稿意见。3.审批人可对该收文进行修改和转交审稿、转交办理以及转交签阅(即向最高领导转交签阅)。4.收文按照1拟稿-2审稿-3签阅-4办理流程进行,完毕后(第1,2是必须流程,3、4流程无先后顺序要求,也非完全必需),该收文办结。5.收发文拟稿人员可全程看到文件办理过程,文件办结后,由其存档。6.收文阅办单据最终能够满足内控要求,能够汇总显示全程批办痕迹和个人签名。7.提供拟稿、审稿、签阅和办理收文的记录以及各种待办和已办列表。3.1.2 发文模块图3-2:发文流程详细发文流程(图3-2)9:1.由发文岗位人员拟稿,发送给相关人员或领导审稿。2.审稿人员审稿后,发给相关人员定稿,并提出会签意见。3.会签的文件应该先由会签的公司领导依次会签完毕后,才能由主要领导签发。即没有会签完毕的文件,不会到主要领导那里。4.收发文岗位人员可全程看到文件审稿和签阅过程。5.发文阅办列表最终能够满足内控要求,能够汇总显示全程批办痕迹和个人签名。 6.提供拟稿、审稿、签阅和办理收文的记录以及各种待办和已办列表。3.2 数据库设计3.2.1 数据库描述本数据库采用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支持平台采用Windows XP。数据库生成和维护工具采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SSMSE)。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是一种免费、易用的图形管理工具,用于管理 SQL Server 2005 Express Edition 和具有高级服务的 SQL Server 2005 Express Edition。SSMSE还可以管理任何版本的 SQL Server 2005 创建的数据库引擎实例10。3.2.2 设计原则一般来讲,在一个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试运行阶段,因为数据量较小,设计人员和测试人员往往只注意到功能的实现,而很难注意到性能的薄弱之处,等到系统投入实际运行一段时间后,随着数据的日益膨胀和应用范围的扩展,才发现系统的性能在降低,这时再来考虑提高系统性能则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而整个系统也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个打补丁工程。因此在设计阶段,对于系统影响较大的数据库平台的设计应该科学化。结合本系统的开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上:1、规范命名不同的数据库产品对对象的命名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数据库中的各种对象的命名、后台程序的代码编写应采用大小写敏感的形式,各种对象命名长度不要超过30个字符,这样便于应用系统适应不同的数据库平台。2、慎用游标游标提供了对特定集合中逐行扫描的手段,一般使用游标逐行遍历数据,根据取出的数据不同条件进行不同的操作。尤其对多表和大数据表定义的游标(大的数据集合)循环很容易使程序进入一个漫长的等待甚至死机。在必须使用游标的时候,也可考虑将符合条件的数据行转入临时表中,再对临时表定义游标进行操作,可使得性能得到明显提高。3、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为了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通常采用过多的表间关联(Relation),尽可能的降低数据的冗余。表间关联是一种强制性措施,建立后,对父表(ParentTable)和子表(Child Table)的插入、更新、删除操作均要占用系统的开销。另外,最好不要用Identify属性字段作为主键与子表关联。如果数据冗余低,数据的完整性容易得到保证,但增加了表间连接查询的操作,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合理的数据冗余也是必要的。使用规则(Rule)和约束(Check)来防止系统操作人员误输入造成数据的错误是设计人员的另一种常用手段,但是,不必要的规则和约束也会占用系统的不必要开销,需要注意的是,约束对数据的有效性验证要比规则快。所有这些,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应根据系统操作的类型、频度加以均衡考虑。4、数据库性能调整在计算机硬件配置和网络设计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到应用系统性能的因素不外乎为数据库性能和客户端程序设计。而大多数数据库设计员采用两步法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进行逻辑设计,而后进行物理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去除了所有冗余数据,提高了数据吞吐速度,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清楚地表达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多表之间的关联查询(尤其是大数据表)时,其性能将会降低,同时也提高了客户端程序的编程难度,因此,物理设计需折中考虑,根据业务规则,确定对关联表的数据量大小、数据项的访问频度,对此类数据表频繁的关联查询应适当提高数据冗余设计。3.2.3 数据库对象命名约定1、数据表名称:以字母TBL开头,后随数据表逻辑名称组成的字符串。例如:“文件”表TBLFILE。2、数据项名称:取数据表逻辑名称(或缩写)加数据项逻辑名称组成的字符串为数据项的物理名称。例如:“收文代码”项RDocCode。 “文件名”项FileName。3.2.4 数据表设计数据库ER模型,如图3-3所示。图3-3:数据库ER图表3-1:收文信息表tblReceiveDocument列名称描述类型主键(PK)外键(FK)AllowNullDefaultID自动编号intPKnoRDocID收文编号varchar(50)noFlowID流程编号varchar(50)yesRDocFrom来自机关varchar(50)noRDocCode收文代号varchar(50)noReceiveDate收到公文日期datetimeyesRDocDate收文拟稿日期datetimeyesRDocReason收文原由varchar(50)noReceiveRemark收文备注varchar(150)yesDrawOpinion拟稿意见varchar(150)yesCheckOpinion审查意见varchar(150)yesSignOpinion签阅意见varchar(150)yesTransactOpinion办理意见varchar(150)yesDrawPerson拟稿人姓名varchar(50)yesCheckPerson审查人姓名varchar(50)yesSignPerson签阅人姓名varchar(50)yesTransactPerson办理人姓名varchar(50)yesDrawStatus拟稿状态varchar(1)no0CheckStatus审查状态varchar(1)no0SignStatus签阅状态varchar(1)no0TransactStatus办理状态varchar(1)no0CheckFlow审查流程状态varchar(10)nofalseSignFlow签阅流程状态varchar(10)nofalseTransactFlow办理流程状态varchar(10)nofalseUpdateDate最后更新varchar(50)nogetdate()表3-2:发文信息表tblSendDocument列名称描述类型主键(PK)外键(FK)AllowNullDefaultID自动编号intPKnoSDocID发文编号varchar(50)noFlowID流程编号varchar(50)yesSDocTitle发文标题varchar(50)noSDocCode发文代号varchar(50)noSDocDate发文日期datetimenoSDocDegree发文机密程度varchar(50)noSDocAmount发文印发数量intnoSDocMostly发文主送varchar(50)yesSDocCopy发文抄送varchar(50)yesSDocTopic发文主题varchar(50)yesSDocTyper发文打字员varchar(50)yesSDocCollater发文校对员varchar(50)yesSDocContext发文内容varchar(1000)noSDocRemark发文备注varchar(150)yesCheckOpinion审查意见varchar(150)yesSignOpinion签阅意见varchar(150)yesTransactOpinion办理意见varchar(150)yesDrawPerson拟稿人姓名varchar(50)yesCheckPerson审查人姓名varchar(50)yesSignPerson签阅人姓名varchar(50)yesTransactPerson办理人姓名varchar(50)yesDrawStatus拟稿状态varchar(1)no0CheckStatus审查状态varchar(1)no0SignStatus签阅状态varchar(1)no0TransactStatus办理状态varchar(1)no0CheckFlow审查流程状态varchar(10)nofalseSignFlow签阅流程状态varchar(10)nofalseTransactFlow办理流程状态varchar(10)nofalseUpdateDate最后更新varchar(50)nogetdate()表3-3:自定义流程表tblFlow列名称描述类型主键(PK)外键(FK)AllowNullDefaultID自动编号intPKnoFlowID流程编号varchar(50)noFlowName流程名字varchar(50)noFlowKind流程类别varchar(50)noRORS收文或发文流程varchar(50)noCheckPerson审查人姓名varchar(50)yesSignPerson签阅人姓名varchar(50)yesTransactPerson办理人姓名varchar(50)yesCheckFlow审查流程状态varchar(50)nofalseSignFlow签阅流程状态varchar(50)nofalseTransactFlow办理流程状态varchar(50)nofalseUpdateDate最后更新varchar(50)nogetdate()表3-4:文件信息表tblFile列名称描述类型主键(PK)外键(FK)AllowNullDefaultID自动编号intPKnoFileID文件编号varchar(50)yesFName文件名varchar(50)yesSName发送人姓名varchar(50)yesRName接收人姓名varchar(50)yesReadStatus阅读状态varchar(10)yes未读SStatus发送文件状态varchar(1)yes0RStatus接收文件状态varchar(1)yes0ShareType共享类型varchar(50)yes表3-5:自动编号表tblAutoNo列名称描述类型主键(PK)外键(FK)AllowNullDefaultID自动编号intPKnoAutoNoCode自动编号代码varchar(3)noCFormat自动编号格式varchar(10)noCPrefix自动编号前缀varchar(3)yesCSuffix自动编号后缀varchar(3)yesMaxSerNo最大号码intnoLastUpdate最后更新日期datetimenogetdate()第四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