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古:遗存及整理分析与类型学.doc_第1页
大学考古:遗存及整理分析与类型学.doc_第2页
大学考古:遗存及整理分析与类型学.doc_第3页
大学考古:遗存及整理分析与类型学.doc_第4页
大学考古:遗存及整理分析与类型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 遗存的整理分析与类型学第一节 整理和分析的目的一、 整理的重要性 从考古学研究的程序来看,首先是材料的收集。然后便是对所收集的材料(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和文字记录)进行科学的整理,只有在整理的基础上才能对遗存所反映的社会信息和内容作合理的解释。 整理本身也是一种研究,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因为整理本身是其它各方面研究的基础。如果这种基础是坚实可靠的话,那么才能保证其它研究的科学性。否则,便会给其它研究带来很大的水分甚至会直接导致研究的失败。 第2节 技术性整理和遗存的鉴定分析 一、技术性整理: 所谓技术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出土遗物进行加固、修复,写号及其它种种保护性措施。 2、对器物进行照相,绘图和分类制作卡片,并登记造册。 3、核对遗物和记录是否有出入,对原始记录进行分类归档。 4、现场拍摄的照片要进行暗房处理,对于照片要编号归档。 二、遗存的鉴定分析 (一)人工遗物的鉴定分析 1、石器的鉴定与分析(1)石料鉴定:主要是借助地质学的知识,目的是了解石料的种类、性能和产地,这样可以推断当时的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对石料软硬度的掌握程度。其中特别侧重一些产地比较少的稀有石料。(2)制作过程或方法的鉴定:比如是打制的还是磨制的,若打制的属哪能种打制方法。(3)功能鉴定:主要包括对器物使用痕迹的观察,根据器物本身的形状大小进行推测;根据民族志上已知的工具进行类比等。2、陶器的鉴定分析、(1)质地鉴定:利用中子活化技术,对陶土成份进行鉴定,以了解陶土的产地和来源;另外还可以从表面观察到陶质中是否夹砂或掺杂其它物质。(2)制作过程分析: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成形、器表处理、烧制技术等。从制作成形来看:分手制、轮制和模制几种。其中手制又包括捏制、泥条盘筑、泥圈套接、贴附等。轮制又可分为慢轮修整个快轮成形两种。(3)从器表纹饰来看:是否经打磨处理,是素面还是纹饰陶,纹饰陶又可分为刻划、压印、绘彩、刮削等种。(4)从烧制技术来看:可以利用科学的手段检测陶器的烧成温度。(5)功能鉴定:一种是根据文献记载。如鼎、鬲、豆等,文献上有明确记载,说明了它们的使用功能;另一种是靠对器物的使用痕迹进行观察,如附近陶器表面有烟薰的痕迹表明它是炊具,有的陶器里面有水锈,表明它是水器,还有的器物中盛有粮食,表明它是储蓄器等。(二)自然物的鉴定与分析 1、植物鉴定主要用的是确定其种属。(1)灰像法 一般较常用的是灰像法:由于植物皮壳中的SiO2骨架比较稳定,所以通过加热使其变为白灰,便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SiO2骨架的不同形状,进而判定出土植物的种属。(2)花粉分析法 另外,可用花粉分析法,推断古植物的种类。花粉分析又叫孢粉分析,它是孢粉学的一部分。花粉分析的对象是岩石、土壤、石油、煤和蜂蜜等物质中所含的孢子和花粉。孢子和花粉是与植物繁殖有关的一种植物器官。孢子由孢子植物产生,花粉由种子植物产生。 2、 动物鉴定在考古发掘中,我们经常可以采集到许多动物的骨骼,即兽骨。通过对兽骨的鉴定,不仅可以了解动物的种属以及由此反映的生态环境。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对家畜起源的研究。 3、 人骨鉴定 主要包括性别鉴定,年龄鉴定,人种区分,骨骼上的人工变形和古病理等。主要有骨骼测量和DNA分析3、 遗迹的鉴定和分析 除各种遗物需要鉴定以外,遗迹也有鉴定和分析的必要,而这种工作多在发掘现场进行。如: 夯土可以用测量土质比重或土壤密度的方法来判断(郑州商城)。 有时为了确切地知道房屋的居住面到底有多厚,我们对其进行解剖。 在室内整理时,着重点是综合分析各类资料,据现有部分尽可能复原该遗址的全貌;另一方面,从整体布局着眼,确定各种遗址的功能。 当然,所有遗址分析都以发掘时是否科学为前提。若发掘本来就不准确,那么室内分析的结果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 第三节 研究性整理构建遗存的时间框架 (确定遗存的时间框架,就是考察遗存的年代,即对遗存的年代进行研究。) 一、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 1、绝对年代:如果可以确定某一遗存是距今多少年或距今多少到多少年的有限工具使时间范围。这叫做该遗存的“绝对年代”。绝对年代是以公元来记年的。2、相对年代:如果了解确定某一遗存比另一遗存早或晚,但不知早多少年或晚多少,刚叫做“相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事物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二、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的确定 (一)绝对年代的确定 绝对年代的判定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这些利用有纪年的资料进行断代,第二种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或手段测定遗存的年代。 1、利用有纪年的资料进行断代 常见的遗存本身有纪年的资料主要有碑刻、题记、墓志铭,以及各种器物的铭文(青花瓷、青铜器、钱币)等。 2、用自然科学方法测定年代 主要有14C测年法(5730年半衰期)、热释光测年法(可测陶器)、含氟量法、古地磁法、钾氩法和树木年轮法等。(2) 相对年代的确定 相对年代的研究有两种互相联系的方法,一是地层学,二是类型学的方法。 地层学是根据堆积的相互叠压、打破关系所反映的不同层位来判定遗存的相对早晚,它为确定遗存之间相对早晚关系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本出发点。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即有其局限性。 类型学的方法将是下一节的讲授内容。 第4节 类型学一、类型学的适用范围与定义 类型学又叫器物形态学或标型学,是考古工作者在室内整理时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的适用范围是所有的遗存。具体地说,类型学是科学归纳、分析,并加以分类。判定遗存相对早晚关系的一种方法。类型学的研究开始于最简单的分类,即根据遗存索取客观属性(主要是指它的形态)进行多层次的分类。 2、 类型学的分类概念类:是指各种用途的器物。如:按功能将遗迹分为F、H、M,把 遗物的分成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等。或是据遗存的质地把墓葬分为土坑墓、木椁墓、砖室墓等,把遗物分为石器、陶器(陶器里又有刀、缸、盆等)、瓷器、铁器等。型:是指同一类遗存共存几种样式。如刀类里面又可分为长方形 石刀,半月形石刀,壶类里面又可分为敞口壶、敛口壶等。式:包括同类同型遗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即在每一型中区分出若 干具有年代意义的式别。根据这些式的年代早晚,排出其逐步演化的序列。类:一般用汉字表述 型:用英文大写字母A、B、C字母表述式:用罗马数字I、II、III字母表述3、 以地层学为基础的类型学研究 通常来说,类型学的研究是以地层学的研究为基础的,即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具体地说:要把同一类遗存按其在遗址中出土的层位关系分析其型式上的不同,考察是否在形态上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并且根据各个单位中,不同类型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考察各遗存在形式上的的逐步过渡现象是否具有同步关系。这样可以总结出一些确实固有时代推移而造成的型式演进序列,从而确认这种序列是类型学上的早晚序列。 研究举例:层位关系:假设一个遗址发掘了两个探方(T1、 T2)T1有两上单位,T2有两个单位 首先据两探方的层位关系得知:M1 M2,M3、M4为平行关系。 M1和M2均出有石刀和陶碗,其中: M1 M2由于M1 M2,所以可进一步将刀和碗进行分式。即将A型刀分两式,I式单孔,II式双孔;将B型刀分两式,I式单孔,II式双孔。将碗分为两式,I式平底,II式圈足。 4、 无层位关系的纯类型学分析 在考古发掘材料中,往往有许多缺乏层位关系的遗存需要确定其年代的早晚,在这种情况下,类型学比较发挥着更大的独立作用,即纯类型学研究。纯类型学研究的考虑方法,是在某一类器物的众多的型式中,先设定其处在极端的型式,然后分析其它型式可否解释为是处在极端型式之间的过渡型式。 5、 分期和断代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研究相互配合,便构成了考古学遗存的时间框架。这种研究,通常称作“分期”或“断代”。 所谓分期:一般是指把全部遗存划分为一个个的发展阶段,并考虑各阶段之间是否相接。 所谓断代:有时是指所划分的每一个时期应断在什么样的绝对年代范围。 应着重指出的是,考古学的分期和一般历史学分期是有所不同的。它不是按朝代,也不是按社会发展阶段来划分的。考古学的分期往往是遗址的分期。遗址的分期又是各种遗存的综合分期。 考古分期一般是以代表性遗址的地层划分命名的(如商代考古的分期有“二里岗上层期”等);也有用一个遗址来命名的(如商代考古中的“小屯”期);也有把一个遗址分得很详细,直接用该遗址的分期结果命名的(如王湾一期到三期,半坡四期)。 第5节 考古学文化及分类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英国柴尔德在史前时期的多瑙河中表述:“某些特定类型的遗存陶器、工具、装饰品、埋葬习俗、房屋形制它们经常一起反复出现,这种稳定共存着的诸文化组合体,可称为文化集团,或简称为文化。考古学文化与民族学无区别,文化是实际存在民族的特殊创造,文化被视为事实,不是考古学家的发明。” 夏鼐的定义是:“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陶器和某类型石斧和石刀和某些类型古器物和装饰品,经常在某一类型墓葬(或某一类型住宅遗址)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的特定类型的东西合在一起,我们叫它为一种文化。因为这一群东西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或墓葬中,这表明它们是属于同一时代遗留下来的,因为他们的一起出现是经常的现象,并不是个别孤立的事实,这表示他们是属于同一社会的产品,这个社会因为有共同的传统,所以遗留下来这些 考古学遗址的共同体。 两人的定义归纳为四要素: 共同人工性特征; 同一时代; 共同地域; 人们共同体的共同传统。 2、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A、以第一次发掘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为名(如老官台文化、秦王寨文化)。B、以典型地点命名()以地区或河流命名(如“河套文化”、“多瑙河文化”)。C、以遗存中的某一项内容来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几河印纹陶文化、石棺墓文化、彩陶文化等)。D、用文字记录上族名来命名(如巴蜀文化、楚文化等)。 3、 考古学文化的分类 1、共时分类法:以张忠培为代表。 目前,往往把新发现的但不能确定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称为“类型”,或者这种遗存发现很多,但不好定性,也称为“类型”。 2、地域分类法:以邹衡为代表。 与共时分类法大抵相同,主要应用与历史时期。李伯谦应用这一方法,把先商文化分为五个地域类型: 河南、冀南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称“二里岗类型”; 分布于冀中,称“藁城台西类型”; 豫南、鄂东北,以湖北黄陂盘龙城为代表,称“盘龙城类型”; 陕西关中地区,以东部耀县北村和西部扶风易家堡为代表,称“易家堡类型”;山东、苏北,与岳石文化相似的遗存,没有定名。 3、历时分类法:以严文明为代表。 文化 文化分期 文化分期 类型 类型 类型分期 类型分期 小区 小区4、谱系分类法:以苏秉琦为代表。 这种方法即“区系类型”,也有人认为是学说。张忠培和俞伟超认为,区系类型就是谱系研究。苏秉琦认为:“在准确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在较大的区域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这里区是块块,系是条条,类型是分支”。 苏秉琦在关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一文中,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划分为六大区: 陕晋豫邻近地区 山东及临省一部分地区 湖北和临近地区(又分汉水中游、鄂西地区、鄂东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轴心的南方地区(又分赣北地区、北江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又分辽西地区、河套地区、甘青宁地区) 划分完大区和下区后,苏公又将各区的考古学文化按时间早晚关系依次排列起来,再讨论他们之间的文化关系。 第6节 发表材料 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整理和研究,要形成文字材料将其发表,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利用这批资料,从事考古学研究。发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发掘报告,一是发掘简报一、发掘报告(终结报告) 发掘报告应该对发掘中出土的全部遗存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报道。这些报道应以细致的观察,必要的测量和可能做到的各种技术鉴定为基础。所以编写考古报告的过程基本上也是对遗存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二、发掘简报(中间或初级报告)如果发掘工作要持续几年才能完成,然后再写正式报告,并需要几年才能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