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论.docx_第1页
论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论.docx_第2页
论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论.docx_第3页
论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论.docx_第4页
论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论.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摘要】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 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产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其结构的重组。经过半个世纪的变革,美国等西方国家成功应对金融脱煤对商业银行所造成的威胁,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在金融脱媒效应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建立了健全的金融体系,实现了竞争和互补的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功能,并最终推动西方世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改变着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的媒介效应减弱,新兴金融脱媒日益显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对策应对金融脱媒抓住脱煤这一机遇,实现我国银行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成就上,充分论述了以下三个重要步骤:首先,从理论上全面梳理金融脱媒的生成和作用机制,在充分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和动机,明确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最后,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现实视角的金融功能合理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转型提供意见和建议。【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资本市场【Abstract】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lso known as the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it is to point to in the cas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the money supply to bypass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s, directly to the demand side and the issuer, complete the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of funds.Since the 1960 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of commercial Bank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Commercial Banks to meet the challenge, innovative products, open up new business areas, the restructuring of its structure.After half a century of change,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success out of coal to the threat of a commercial bank, and the capital market, money market under the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effect got fully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financial system, to achieve the competition and complementary function of the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and ultimatel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west. 3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the economy and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chang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banking in our country,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bank medium effect is abate, emerging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address the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take off the coal to achiev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and financ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improve the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ful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three important steps: first, the thesis theoretically the generation and mechanism of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in the full theory basis;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motivation, clear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of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commercial Banks;Finally, draw lessons from developed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to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view of financial function reasonabl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provid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Commercial Banks;The capital market 1引言11.1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11.1.1我国金融脱媒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经济政策的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2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31.3论文主要内容32我国金融脱煤的发展现状32.1金融脱煤的概述42.1.1金融脱煤的定义42.1.2金融脱煤的特征42.2我国金融脱煤的发展现状42.2.1 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42.2.2 居民投资方式多元化,储蓄存款分流62.2.3 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结构变化,银行贷款额减少62.2.4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金融体系呈现多元化格局7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73.1金融脱媒使银行客户结构变化83.2金融脱媒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83.3金融脱煤促进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93.4金融脱煤给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制造了条件94借鉴美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经验94.1美国应对金融脱煤的策略94.1.1业务模式以及产品创新94.1.2通过上市扩大经营领域94.1.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质量104.2中国应对金融脱煤的意见与建议104.2.1转变业务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104.2.2混业经营,向全能的银行模式转变104.2.3拓展电子交易平台,为民提供便捷服务10结论11参考文献11致谢12 1引言1.1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规律,近年来,我国政府监管机构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金融脱媒,分散过于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金融脱煤的深化。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的现有主要以批发性利差为盈利模式的将发生变化,零售业务与非利差的收入将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在现有存款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的存款成本意识和沉积效率显著增强,有效的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在我国,银行仍然是金融体系处于主导地位的,在整个经济和金融中负重要责任。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的现状,动因和发展趋势,找出有效的策略来应对这种情况,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分析金融脱媒和指导银行的自身定位,确定非中介化的程度,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从国家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多是从金融实践出发,局限于金融脱媒有限的描述和讨论策略,对金融脱媒的产生和作用机理缺乏详细的理论阐述,以及缺乏对金融脱媒的影响趋势和程度的科学测量;在研究视角方面更加关注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竞争替代关系,缺乏金融功能理论分析的分工合作。在全面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讨论金融脱媒的过程和机理,寻求措施量化方法的影响,从金融功能的视角来观察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非中介化的挑战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全面转型,最后为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提供意见和建议。1.1.1我国金融脱媒发展的原因和动力金融深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表现在金融总量的扩张,金融在国民经济比例增长。根据资源分配的理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整个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高度,只有通过调整财富分配机制来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在金融体系里,金融脱媒作为催化剂促进资本资源合理分配,它的产生和作用机制是以此为的基础。 首先,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等市场主体业务性能的提升,对资金的需求更大,融资结构比较复杂。与此同时,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主要的单一的间接融资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因为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转型,各种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储蓄倾向明显,制约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体系的风险不断向银行内部集中,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率,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信托和其他资本市场, 鼓励银行跟资本市场的合作,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例,减少银行体系信贷基金的比例,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质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让资本供给和需求双方选择更加多样化,同时对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地位。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GDP总量为636463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了7.3%,经济平稳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也相对稳定增长。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的资金管理意识也得到了提升,投资不再是传统的银行存款,更多地参与进来资本市场,加剧了银行负债非中介化。因此,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金融脱煤的物质基础。经济政策的推动 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为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从而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 该计划以确保我国顺利度过危机的阶段,但由此产生的高通胀已经成为金融脱媒的催化剂。2010年2月到2012年2月CPI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形成两年负利率的时代。持续的负面环境使储蓄存款大量外流,出于对货币价值需求的考虑,居民开始接受基于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造成了银行负债的非中介化。经过这次事件后,居民提高了主动理财意识,不满足于银行存款带来的收益,即使银行储蓄存款的利率恢复正常,银行储蓄存款也难以回流。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而使金融信息的获得更加方便, 尤其是在2012年,互联网的兴起,对金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金融脱媒”。各大银行逐渐在互联网和其他新业务来应对网络金融领域的冲击。2013年央行报告显示,在10月份一个月内银行的住户存款减少了将近9000亿元。究其原因,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他们与货币基金合作推出收益率将近5%的产品以及配合它的高流动性吸引了大部分的闲置资金流入。面对这种局面,银行要留住存款将会更加困难。 根据天弘基金公司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余额宝的总规模达到5862亿元,用户数已经突破了一亿,为1.24亿户。除此之外,各大互联网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纷纷来瓜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这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这也对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自金融脱煤在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起源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脱煤的定义、原因、作用机制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将相关内容汇总如下:在金融脱媒的定义方面: Mishkin (2001)对金融脱媒做了系统的定义,金融脱媒的定义是指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控制,银行存款资金流向产生高收益证券资产的银行的资本外流现象。国内的学者李杨(2007)认为,金融脱煤指的是资金盈余者不通过金融中介就可以跟资金短缺者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唐旭(2006)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定义金融脱媒:狭义的情况下指的是存款利率上限控制,储户存款资金流动的货币市场工具现象;广义定义不仅指存款资金投入高收益资产,是指使用资金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在资本和货币市场的货币供应的行为。Schmidt(1999)、Capelle和Cluppey (2006) 、Nissen (2000)等人认为,金融脱煤在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正面效应,即促使银行做出自我变革,提高服务功能,促进形成和发展各种其他金融中介形式,如私募股权基金、风险资本等, 也就是产生“脱媒矫正”效应,这在根本上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银行应对策略方面:David Powell (1998) 认为,金融脱媒使很多传统的银行业务如贷款申请,审核,信用等分散给很多专门机构从事,它可以分散银行的责任,形成规模经济。Kevin Rogers和Joseph F. Sinkey Jr. (1999)提倡银行拥有少量核心存款和利息收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提高银行的价值同时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国内的学者将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国内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很多意见与建议。胡红业(2010)认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配置多元化以提高流动性,从而分散经营风险,提高资产收益率。朱静怡(2011)提出应对金融非中介化的创新价值链体系,它通过需求战略创新、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客户开发战略创新、价值三角创新连接起来而构成,为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各因素,来研究金融脱媒的挑战。1.3论文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主要研究金融脱煤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金融脱媒的内部动因。第三部分:对我国的金融脱煤程度进行度量。主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近年来金融脱媒在中国金融市场影响趋势和程度。第四部分:金融脱媒影响及其对策。通过研究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造成的影响及美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提供建议与意见。2我国金融脱煤的发展现状2.1金融脱煤的概述2.1.1金融脱煤的定义“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 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产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其结构的重组。2.1.2金融脱煤的特征(1)政策性对中国来说,银行业仍为主要的社会投资和融资中介机构。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为金融脱媒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从我国当前的本质鼓励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积极推动金融非中介化,这是在政府政策推动下,金融脱媒在中国具有制度变迁的特点。(2)相关性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将有关银行和金融市场串联起来,它可能导致双方的变化同时,既作用于银行体系,促使银行经营业务模式,并反映在金融市场,加强市场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因此具有相关性。(3)渐进性金融脱媒对银行的影响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通过微妙的市场变化进行的。金融脱媒也在不断地政策的调整,商业银行不断适应新的政策,导致新政策调整不断地在这个周期中进行。金融脱媒,首先对传统银行业务造成影响促使银行改变他们的业务系统,从而推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最终导致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4)动态性金融脱媒最复杂的在于其动态特性。过程、方法和工具等不断发生变化,不断出现的新形式,并摆脱单因素变化的束缚,全面进化成为主流。高度的复杂性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领略了这个新兴的衍生金融产品,让人们理解金融脱媒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动态地显示了未来金融脱媒的趋势。2.2我国金融脱煤的发展现状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逐渐对外开放,金融脱媒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公司治理等发生深刻的改变。金融脱煤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2.2.1 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负债)是居民储蓄存款业务,主要资金支出(资产)是贷款业务。近年来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总体稳定,但贷款业务增长明显放缓,短期贷款占比逐渐下降,中长期贷款占比继续上升。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的变化反映了金融脱媒对传统业务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一方面,从银行资产的角度主要是通过银行存贷款差进行分析,存贷款差是指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差额。可以看到在图中,2000 - 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差总是为正值且是持续增长的,存款增长高于贷款增长,这表明新世纪我国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大于资产总额导致内部流动性过剩,贷款业务萎缩,银行资产方倍受压力。其基本原因是金融脱媒的影响,金融非中介化使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企业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的银行信贷中介,寻求更高的灵活性和低成本融资,降低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内部结构失衡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网站另一方面,从商业银行负债的角度来看,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表的数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储蓄率呈现下降趋势,增长缓慢,这表明我国居民投资选择多样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在金融投资、金融脱煤化逐渐加深,如下图所示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2.2 居民投资方式多元化,储蓄存款分流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股票、债券、基金、保险、信托产品以及贵金属投资等金融资产形式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居民们也开始普遍接受了这些新的投资形式,居民的投资方式也各加的呈现出多元化,改变了以往以单一储蓄存款的投资理财方式。因此,银行的储蓄存款也得到了大量的分流,从而导致银行储蓄存款占银行资金来源来源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2.3 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结构变化,银行贷款额减少资本市场从国家取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的规模和质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满足不同投融资主体的需要。表:股票市场发展状况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筹资额(亿元)200715507898.05200816254264.48200917185711.162010206310275.20201123426780.47201224946852.87201324897011.57注: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有显著增加。人们可以选择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风险偏好的投资工具,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获得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回报。企业将不得不依靠资本市场融资,不仅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直接融资工具的灵活性非常适合企业根据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的情况,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会受到挤压,金融脱媒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两个方向上形成压力。2.2.4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金融体系呈现多元化格局尽管银行金融机构是在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其资产仍在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了发展,金融体系在我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互相竞争的局面,金融脱媒的影响日益明显。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体系,其中代表性的有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如表,我国金融机构已经进入了稳步增加并且稳定发展的时期。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内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冲击,现如今我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出银行金融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的多元化格局。表:我国非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类型20082009201020112012201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8491107127150176信托公司545863666768汽车金融公司91013141617货币经纪公司334455金融租赁公司12121718202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44444消费金融公司-4444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3.1金融脱媒使银行客户结构变化银行的主要客户结构组成是居民和大型企业。从银行的角度为企业资产的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灵活、高效的方式直接融资渠道,因此,那些资本运作能力强的大型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和其他直接融资手段完成融资,同时建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专注于内部资本配置,降低分支机构重叠使用银行信贷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导致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对贷款融资的依赖大大降低。商业银行面临损失大型优质客户转而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如民生银行关注代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但在这个市场也面临客户流失的压力非中介化。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支持的条件下,采取积极措施开放资本市场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如引入短期融资债券和建立创业板市场。但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失去这部分优质客户。从银行债务一方的角度来看,由于金融脱媒的影响,商业银行不仅失去了大量的优质贷款客户,客户流失的存款是非常严重的。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金融产品创新和专业金融机构的出现,使居民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更高的收益率及与投资者自身相匹配的理财产品让投资者不再依赖单一的存款理财模式,最终导致商业银行客户的流失。金融脱媒使优质客户流失也导致了客户主要结构的变化,由于优质客户的流失,银行为了确保资金收入必须增加信用一般的信用风险更大比例的中小企业客户和零售客户,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提高了管理的压力。3.2金融脱媒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首先,从资产来看,2014年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超过上一年1.53万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55万亿元,超过1.26万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84万亿元,相比之下,超过560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权融资2219亿元,相比之下,少289亿元;净企业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0.4%,上升3.9%。分析数据显示,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增长放缓,同时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直接融资等显著增长,企业债券融资比例增加。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债券成为大中型企业筹集资金的首选,业绩优良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企业板、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代理和股权投资基金等获得资金支持,这些资本市场工具的应用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从数据来看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有小幅下滑,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资本市场结构的调整,严格限制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这种现象是资本市场的回归阶段和调整,消化和吸收迅速扩张,不会改变资本市场继续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一轮调整完成后资本市场将更健康发展。其次,从负债来看,金融脱媒分流了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比例下降。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创新革命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投资品种出现在市场上,越来越个性化,更高的收益率,他们偏好匹配风险投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原始存款大量流向新的金融产品,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替代效应,最终导致商业银行客户的损失。最后,金融脱媒的影响下传统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减少,盈利能力下降。面临损失高质量客户,商业银行被迫采取优惠措施和新的营销策略稳定现有客户,挖掘新客户和竞争压力导致营销成本的增加,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政府一直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削弱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垄断定价能力。3.3金融脱煤促进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金融脱煤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这使得银行不得不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首先,金融脱煤使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不协调,期限越来越短的存款无法与中长期的贷款需求对应,将降低银行的流动性,增大了流动性风险。其次,金融脱媒使客户的质量发生了变化,优质的客户的大量流失使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大大提高,而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则要远远大于大型企业,因此增大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再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市场风险的管理能力。3.4金融脱煤给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制造了条件首先,金融脱煤虽然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款出现了分流,但银行的基本功能作为一个金融结算中介系统依然没有改变,所有的资金都在银行系统中操作,只是形成发生了改变,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流失,而且可以大大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其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金的流动性也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加大了资金流向复杂性,因此企业更加的重视现金及资金管理,这就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借鉴美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经验金融脱媒起源于美国,当时也对美国银行业冲击很大。但面对挑战,美国银行业通过创新来应对威胁,在不断创新中,摒弃了原有的银行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对挑战不仅没有垮而且还造就成了一个更为强大金融机构。因此美国应对金融脱煤的策略值得我们借鉴。4.1美国应对金融脱煤的策略4.1.1业务模式以及产品创新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促进了业务模式和产品的创新。如:1972年,美国对银行支票账户的创新性引入,以及对货币市场基金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创新, 以及九十年代出现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使得银行有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转变。这些创新使银行向综合化、全能性的方向转变。金融脱媒50年以来,通过不断创新,在银行的资本市场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消费者银行业务大幅增加,新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传统的业务的收入比例逐渐减少。4.1.2通过上市扩大经营领域 商业银行只靠自身的资金条件难以达到资本和规模扩张的目标效果,因此可以通过上市来满足资金需求。上市不仅可以筹集资金,提高知名度,提高商誉等无形资产,更重要的是可以分散股权,这使得公众持股的公司,减少了大股东操纵银行的道德风险,便于银行做出正确的决策。上市还可以通过全球化的并购给商业银行带来规模经济、业务多样化、客户共享、节省运营成本等许多好处。在80年代,美国银行业开始置身海外,全球资本市场的全球并购,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配置。例如,花旗集团通过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具竞争力的服务最广泛的集成环球金融集团。4.1.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脱煤程度显得越发明显,所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毋须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高品质服务。1995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网络银行,导致了银行网络化革命。网络银行之所以得到了大力发展,是因为它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能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银行全方位服务。因此,银行为了迎合客户需求,不断推出各种信息化产品,正确的把握了市场方向,提高了服务质量。4.2中国应对金融脱煤的意见与建议4.2.1转变业务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是以存贷款业务的收入为主,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金的流动性也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加大了资金流向的复杂性,因此人们更加重视资金管理,而这也给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银行应大力发展包括清算、交易、代理、托管、担保、承诺等中间业务,转变原有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业务模式。同时发展信用卡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4.2.2混业经营,向全能的银行模式转变随着银行破产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完善,现如今,商业银行并购的法律环境也趋于成熟。混合经营是银行未来发展模式转变的趋势,中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美国商业银行全能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全能化经营为客户提供集成各种投资理财管理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在当今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兼并和收购国内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资金重组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并且让银行重新焕发活力,使得由原来的部门银行转变为业务面广、综合竞争力强的全能性银行转变。4.2.3拓展电子交易平台,为民提供便捷服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交易平台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第三方支付平台尤胜。他们以在线支付、银联电子支付等快速便捷的优点,使得人们乐意接受。他们一方面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和网络银行业务竞争者,但另一面,也使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更容易,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按照互利共赢的态度,“取长补短”,并加强与这些平台合作,形成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积极拓展网络平台,应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网上电子银行因为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消费习惯,可以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也可以享受到银行全方位的服务,才深受大家喜爱。因此各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市场方向、建立完善电子支付网关系统,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结论金融脱媒作为20世纪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自从在美国出现以来,已经对全世界商业银行的传统商业经营模式造成了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改变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的媒介作用减弱,金融脱媒趋势显现。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研究对策应对金融脱媒,抓住金融脱煤这一机遇,促使我国银行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在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相结合,首先阐明金融脱煤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其次,分析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和原因,度量最近几年的金融脱煤趋势,阐明金融脱煤的影响及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