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doc_第1页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doc_第2页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doc_第3页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3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二、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三、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2)图表数据的解读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物质运输的动画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教师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问题1:什么样的分子能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问题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问题3:观察此图表,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不断从外界摄取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产生的废物排出去,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物质是怎样通过细胞膜出入细胞的呢?演示:清水中滴一滴红墨水,清水很快就变成红色,为什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回答,并提出一些问题:“蛋白质在某些物质运输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仔细观看演示学生小组交流得出扩散的概念无蛋白质生物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索物质跨膜过程的兴趣。(教师适时评价,鼓励他们观察得仔细)发挥学生想像力,结合生物的特点认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授课过程:(一)被动运输教师引导:回顾“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与这种扩散比较。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教师设问:提出“水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载体蛋白的作用教师讲述: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被动运输;展示多媒体动画(二)主动运输举出一些逆浓度或者逆电化学浓度进行跨膜物质运输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些物质怎么样进行跨膜运输,需要什么条件?同时展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多媒体动画,启发学生对新出现的跨膜运输方式进行观察,对比。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表P71;P73;P63背景资料: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 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倍,而红细胞中的Na+ 浓度却是血浆中Na+ 的浓度的16。联系第一节内容并设问:这些离子为什么能逆浓度梯度运输呢?强调主动运输的特点: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为什么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三)大分子的运输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以及播放FLASH动画1、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2、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学生总结:自由扩散的概念。特点:物质由高浓度一边扩散到低浓度一边,既不需载体,也不消耗能量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得出协助扩散的概念特点: 物质由高浓度一边扩散到低浓度一边,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学生思考: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能量吗?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学生仔细观察,积极讨论师生得出:主动运输的概念特点:物质从低浓度一边被运输到高浓度一边,不仅需要载体的协助,而且也需要消耗细胞活动产生的能量学生根据阅读文字和观看动画,经过讨论,对大分子跨膜运输进行描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以填表格形式,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进行比较(1)被动运输(2)主动运输(3)大分子的运输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归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