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化学专业范文提纲职称大学本科大专论文社科管理教育.doc_第1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化学专业范文提纲职称大学本科大专论文社科管理教育.doc_第2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化学专业范文提纲职称大学本科大专论文社科管理教育.doc_第3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化学专业范文提纲职称大学本科大专论文社科管理教育.doc_第4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化学专业范文提纲职称大学本科大专论文社科管理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档案编号: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学生姓名:黄清华指导教师: 姜鹏D 教授学科专业: 化学教育研究方向: 化学方向学 号:06035061205006学习中心: 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08年5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提纲、初稿,最终形成本文;2. 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 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论文作者签名:黄清华 日期:2008 年5 月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论文作者签名:黄清华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2008 年5 月 日期: 年 月论文作者信息:工作单位: 安徽省枞阳县将军初中 联系电话: 05562093523 通讯地址: 安徽省枞阳县将军初中 邮 编: 246725 _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走进化学世界和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两个单元中,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本单元学习水的组成以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本节课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是运动的,以及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性,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3.重点、难点分析分子和原子一节是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对化学教学来说,是从宏观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转向微观世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教学,初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转折点,它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学习化学基础理论,能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能掌握物质之间的内存联系和变化规律,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等教材具有指导作用。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物质结构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思想性,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知识,难于直接感知。因此,对分子和原子一节教学的探讨更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是全章的教学重点,是今后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它是化学学科的骨架,贯穿整个化学教学中。因此,分子和原子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本节重点是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难点是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而指导学生抽象思维是难点又是重点。4、教学对象分析分子和原子一节作为物质结构理论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本身的逻辑系统的要求。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因此,分子和原子一节,可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物投影、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教学策略(1)让学生通过宏观现象和物质变化的事实,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2)学生初步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后,进一步展开讨论,用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3)在认识分子和原子基本性质和概念的基础上,用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和简单的物质变化,指导学生由宏观现象认识微观本质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启发、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指导学生由宏观现象认识微观本质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5)结合本课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课堂练习,达到巩固重点的目的,反馈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通过练习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2、教学方法教法运用为了让学生素质得到提高,让思维得到更高发展,使学习更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讲授时尽可能具有形象性,并充分利用实验来丰富感性认识,进行逻辑推论。本节课适宜采用: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酒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三、教学程序分析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课本P49【实验32】【观察】品红溶液逐渐扩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烧杯中溶液经振荡后变成浅红色。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这就是分子的有关性质。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投影课本P50图36、37,展示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及移走硅原子后的文字,同时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提问】那么什么是分子呢?(1)分子的概念要了解分子,先要了解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问题思考】我们知道: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讲解】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x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x1023个,我们知道大约20滴水的体积才是1ml,水分子这么小,当然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那么1.67x1023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如果我们用10亿人来数1.67x1023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运用具体的数字和形象化的事例,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请你们猜一猜当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B.分子之间有间隔【问题思考】100mL(水)十100mL(酒精)=200mL(液体)吗?【学生探究】用量筒量取100ml的酒精,把酒精染成红色(其目的是与水的颜色区别,使现象更明显),再用量筒量取100ml的水,倒入烧杯中混合,再测量混合后的液体的体积,结果小于200ml,进而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2吗?【学生讨论】可能是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可能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老师提问】我们在家里做房子时,经常看到将一车石子和一车沙子混合,结果总体积小于两车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人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学生探究】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而分子或原子的本身没有改变。C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学生探究】学生按要求完成P50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我们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图1)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路过臭水沟时,你能闻到臭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等等。【学生提问】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教师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提出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什么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呢?【学生探究】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人少量的红墨水,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红墨水的扩散过程。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从而得出: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教师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体积小;分子的质量小;分子能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问】为什么不是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或者物质的性质的最小粒子?【讲解】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仅仅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单个分子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分子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问】为什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呢?【讲解】水蒸发是水分子受热微粒受热蒸发,从液态分子微粒变成气态分子微粒,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的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水电解就不一样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水分子就不在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实物图形模拟出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2)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础上的,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学生探究】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又如何理解呢?动手做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并观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新汞原子重新组合成氧气和金属汞的模拟演示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氧化汞分解的变化过程,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我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个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所以我们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分析】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感知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两种新物质氧气和汞,实验现象是宏观的,但其原理是微观的,从微观的原理过渡到宏观的现象是化学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怎样用微观的反应原理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就难以解决了。只有通过实物模型生动、形象地模拟其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像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3)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联系: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3.练习反债,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按图3所示装置,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去中间玻璃片后,预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此现象能发生,说明什么问题?当学生回答出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启发学生讨论,分子运动是否停止?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能巩固、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认识。【本节课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4.分层作业,巩固新知1.必作题(1)物质的分子间有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_成_,_重新组合成新的_(3)化合物分子是由_种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分子是由_种原子构成的.(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2.选作题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3.思考题(1)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2)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人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四、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分子的概念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分子总是不断运动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原子的概念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五、教学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