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一第三单元语文理论课程教师教案.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1.gif)
![[高一语文]高一第三单元语文理论课程教师教案.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2.gif)
![[高一语文]高一第三单元语文理论课程教师教案.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3.gif)
![[高一语文]高一第三单元语文理论课程教师教案.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4.gif)
![[高一语文]高一第三单元语文理论课程教师教案.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f8e47271-226d-4642-85a6-101d516240c85.gif)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 苏 省 职 业 学 校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20102011学年 第二学期)专业名称 文 化 课 课程名称 语 文 授课教师 学 校 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课题序号3-01授课班级授课时数2授课形式串讲、诵读授课章节名 称游褒禅山记(1-2段)使用教具 多媒体教学目的 1、读准难字字音 2、读准难句,不能读破句子。 3、疏通课文1-2段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句。 教学重点1-2段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课文的正确朗读与重点字句的理解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课外作业1、熟读课文2、翻译1-2段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介绍山、碑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记叙 介绍洞 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二、简介作者三、背景简介四、范读课文五、正字正音六、领读课文,七、朗读指导八、齐读课文九、研读1、2段十、归纳一二段十一、齐读两段十二、布置作业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都知道“记”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可以记叙, 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那么,作为游记,有什么共同点呢?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1、庐冢(zhng) 2、盖音谬(mi)也 3、窈(yo)然 4、咎(ji) 5、无物以相(xing)之 6、何可胜(sh ng)道 7、王回深父(f) 8、今言“华(hu )”如“华(hu )实”之“华(hu )”者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一)研读第一段1、重点字词:一词多义:A.“卒”:死。“卒葬之”。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文字。“独其为文”。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C“道”:道路。“有碑仆道”。说、讲。“何可胜道也哉”。道理。“传道受业”(师说)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极”: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词性活用: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B“名”: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二)研读第二段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三)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提问: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明确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人”。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课题序号3-01授课班级授课时数2授课形式串讲诵读授课章节名 称游褒禅山记(3-4段)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 一、疏通第三段,掌握重点字句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 三、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四、 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点1、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2、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3、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教学难点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课外作业一、背诵并默写第三段二、完成教与学本课练习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第一段:禅院华山洞仆碑: 音谬也 深思而慎取第二段:前洞:平旷游者众(略) 力足以入后洞:深、暗、险记者少(详) 火足以明 未尽志,悔 与怠者出意志不坚 非有志不能至奇观常在险远 非有物不能至 尽吾志,则无悔 非有力不能至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复习检查二、齐读第三四段三、研讨第三段四、小结第三段:五、研读第四段六、讲析第五段七、总结三、四、五三段八、总结全文九、布置作业十、附图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虚词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研读第三段请生翻译本段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字词“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句式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讨论: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讨论归纳:从五方面阐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说明力的重要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提问:1、作者怎样生发议论的呢? 明确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沦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乏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 3第五段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4、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过渡衔接;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提示: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一、主题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二、结构: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三、特点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课题序号3-01授课班级授课时数1授课形式讲练结合授课章节名 称游褒禅山记练习课使用教具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巩固本课知识点2、背诵段落默写检查 教学重点巩固强化知识点教学难点知识点的记忆与默写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课外作业完成书后练习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一、齐读课文二、背诵第三段三、抽背四、练习检测五、默写课文测试练习题:一、古今异义1、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二、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7、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一说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三、“其”字的用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9、既其出助词,无义。1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课题序号3-02授课班级授课时数2授课形式串讲、诵读授课章节名 称石钟山记(1-2段)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了解苏轼生平思想作品、能通畅地朗读全文、能翻译12段、初步体会作者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苏轼生平思想作品、能通畅地朗读全文、能翻译12段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课外作业1、熟读课文2、翻译12段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石钟山记 苏 轼游因存疑郦说人常疑之李说余尤疑之 夜游见闻 大石侧立栖鹘惊飞 游历释疑 鹳鹤怪叫水声轰鸣 肯定命名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石钟山介绍四、背景简介五、范读课文六、领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七、齐读课文八、疏通课文第一节九、疏通第二段十、布置作业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 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的诗、词、文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 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其它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苏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见图片展示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文章。蠡(l) 郦(l)磬(qng) 聆(lng) 桴(f)铿(kn) 硿硿(kng) 莫(m)栖鹘(qh) 磔磔(zhzh)鹳鹤(gunh) 噌吰(chnhn) 罅(xi)窾坎(kunkn)镗鞳(tnt)识(zh) 无射(wy)(一)重点实词:以为:认为 临:接 微风鼓浪:鼓,激荡 常:一直,时间副词 钟磬:(磬,qng,古乐器名,曲尺状平面体,上有空,系在架上巧计发声。用玉或石头制成。 偏义复词:偏在“钟”) 访:探寻 双石:两块石壁 腾:传扬 徐:慢慢 歇:消失 (二)课文内容分析1、指导朗读第一段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每句最后的字,四声基本都全了,读起来很有顿挫感,“胡”还是轻声。 还须注意,作者质疑的反问句也要读出反问语气! 2、质疑。 (1)石钟山的地理位置(背答) a原话: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位置,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的。 (自圆其说即可) (3)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有哪两种解释?提出这两种解释的人各持什么依据?人们对此持何种态度?作者对这两种解释提出质疑的理由是什么? a依据事实 b人们的态度 c质疑理由 郦说 a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b人常疑之 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说 a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b余尤疑之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齐读第一段。(一) 1、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通译) 舟:名作状, 适:去(“之”、“诣”也有到去的意思) 因:因此 元封:年号,六月丁丑,阴历六月初九日 古人用干支纪日 固:通“姑”,姑且 莫:“暮”的本字 独:副,仅 搏:击 且且:也也 有大石当中流:(当,d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察:细看 浅深:同义复词,偏在深 涵澹:形容水波荡漾 澎湃:形容波浪冲刷 与风水相吞吐:相,指示性副词,代风水。 汝识之乎:(识zh),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因笑谓:因,副,于是 古之人不余欺也:就是古之人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条件:一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二是代词作宾语。 2、指导诵读: “余固笑而不答”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作者为什么笑?笑寺僧和小童,也笑李渤) ;那段景物描写也要读出作者恐怖惊惧的心理,有如临其境感。作者“因笑谓迈曰”想想该怎样读出感情?(愉快自得的笑,反映出探得山名由来的兴奋和自豪) (二)探疑 1、作者何年何月何由和谁一起探寻石钟山的? 用原文的话回答: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板书背诵要点) 2、在真正去之前,庙里小童沿用李渤之发做了演示(为什么要插这一笔?答曰:以讹传讹,可叹李渤谬论流毒之广。) 文中哪几句话: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3、因为作者固笑而不信,所以亲自考察。考察中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领军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数据分析师职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护理学基础与临床路径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网络安全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北京昌平区六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 远古动物微课课件
- 家政合伙合同协议书
- 【绥化】2025年黑龙江绥化市“市委书记进校园”企事业单位引才1167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合肥市2025届高三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合肥三模)历史试题+答案
- 肯德基假期兼职合同协议
- 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班会 课件
- SL631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1部分:土石方工程
- (二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英语试卷(含标准答案)+听力音频
- 数学-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武汉二调)试题和解析
- DL∕T 5370-2017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通 用安全技术规程
- (高清版)TDT 1075-2023 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 投标货物的包装、运输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