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杭州北关夜市 宋朝南迁后,更致力于 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 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 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 移的过程完成。 (3)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注意:政治中心和重心仍在北方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南 宋 圩 田 今 貌 圩田(围田):在湖泊、河流内四周筑堤, 然后抽走堤内的水,造成农田。堤上设有闸门,水 灾时关闸防洪,旱灾时开闸放水灌溉。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材料一 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四 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 南方114北方48 南 直 浙 江 福 建 四 川 广 西 江 西 湖 广 广 东 北 直 山 东 山 西 河 南 陕 西 272611922212517135112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 (2)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 者。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造成了经济重心和政治军事重心的分离。 (5)促进了大运河的发展和海上运输业的发展。 (6)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南方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 展。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五: 从农业空间布局看:从农业空间布局看:经济重心的经济重心的 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和互补的需求。衡和互补的需求。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知识线索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知识结构 中原人口的 大量南迁 时间:两晋之际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之际 共同原因:战乱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古代经济重 心的南移 原因:中原人口南迁 社会环境 原有潜力 过程:孙吴东晋南朝开发 中唐以后 宋都南迁后 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 (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 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D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右图为吴松弟所著中国移民书影 ,该书详细论述北方人口南迁的具体背 景、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造成的影 响。这一南迁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 是( )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C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3.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 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 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C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一: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 生产模式: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日益完善。日益完善。 备忘:备忘: 精耕细作:采取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进行细致精耕细作:采取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进行细致 的土地耕作的土地耕作 和维护,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维护,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的生产方式。的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三: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三: 经营方式:经营方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男耕女织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式的经营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四: 从所有制形式上看:从所有制形式上看:以地主土地以地主土地 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五: 从农业空间布局看:从农业空间布局看:经济重心的经济重心的 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和互补的需求。衡和互补的需求。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中国农业起源(起源、格局、产业结构)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灌溉水利工具) 三: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 1、起源:采集经济向耕作种植发展 2、格局:南(长江)稻北(黄河)粟 3、产业结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原始_ _ _质耒(li)耜(s)等 商周 为主, 出现 春秋 战国 _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_耕(_犁) 西汉_耕推广 唐朝_犁(标志步犁定型) 1、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2、灌溉工具: _、 _ 木、石、 骨 木、石、骨、蚌青铜农具 铁 牛铁 牛 曲辕 翻车 筒车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水利工程 上古 春秋战国 两汉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治理黄河、坎儿井 粗放型 精细型 (一)千耦其耘 时间:商周时间:商周时期时期 原因:生产力低下原因:生产力低下 特点特点: 大规模简单协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实质实质:奴隶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 三、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关系方面)(生产关系方面)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耕农 经济、个体农耕)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联系土地制度) :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工具因素 生产关系因素: 1、含义: 2 、形成 时间: 原因: 、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注重 生产结果,小农经济注重生产结构)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基本特征;分散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封闭性) (脆弱性) 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 和民族性格 (落后性) 、特征 (稳定性) 1、废井田、开阡陌: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土地经营方式之一 第二课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 (二)商周时期 -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三)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与土 地私有制并存 (二)商周时期:井田制 原因:生产力发展,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 发展: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内容:周王层层分封土地给各级贵族,土地分公田和私田 与分封制的关系:分是政治制度、井是经济制度,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 础,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 瓦解:春秋 a.原因:生产力、王室衰微、各国税制改革 b.表现:公田抛荒、私田变私有 c.瓦解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 注: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春秋时期生产力UP土地私有普遍针对 此情况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主观上承认 土私 、春秋时期各国税制改革(齐国和鲁国) 原因:土地私有普遍 目的:刺激生产积极性、+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概况:齐国 管仲 相地衰征;鲁国初税亩(按土地好坏收税,有土必交税 so保证财政收入) 影响:客观上承认土私,加速井田制over 2、封建土地私有制 (2)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来源、用途、性质 ) 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来源、地位) (三)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主体) 1、国有制 含义:国家政权控制的土地 用途: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目的: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增加 税收,缓和矛盾 类型:屯田、均田 (1)确立 : 商鞅变法(原因、内容、作用) 含义: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方式: 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根源: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概况: (3)发展土地兼并 战国:开始出现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 的主要途径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 遍 危害 (影响 ) 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 措施:均田、限田 思考: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 ,均田制会出现什么怎样的困境? (三)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兼并 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均田制的目的:限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缓和社会矛盾, 增加财政收入 均田制的前提:政府掌握部分土地 均田制的原因: 土地兼并影响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 均田制的内容: 1、农民只有使用权 2、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的特点: 不触动贵族的利益;授田农民必须交租税、 服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均田制的实质: 封建国家的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的影响: 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 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实行均田制(485北魏隋唐) 思考:由于土地兼并,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地主手 里,那么土地经营方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B、租佃关系 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一)原始社会: (二)奴隶社会: 共同劳动 千耦其耘集体耕作 (三)封建社会: A、以自耕农形式为主(明清之前) B、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 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 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发展历程: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战国 产 生 比较 普遍 仅次于 自耕农 普及 全国 汉代:土地兼并 严重 田庄经济 汉代 宋代 明清 宋代:“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土 地兼并更激烈 明清:日益普遍,并占主体地位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产生并且普遍化的原因: 主要原因:土地兼并,人多地少 其他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农民身份提高 B、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4)(契约纳租方式确立)影响: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雇佣劳动关系) (货币地租) 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经营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的过程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氢稳定装置操作工职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感光材料乳剂熔化工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操作工三级安全教育(班组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信息科学技术试题及答案
- 应用会计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银行信贷测试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保密专业试题及答案
-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课件
- 畜牧考研专业试题及答案
- 测绘专业试题及答案
- 汽车底盘安全培训课件
- 食品添加剂培训课件
- 儿童安全用电防范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轮椅转运的题库及答案
- 电商直播干货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老年脓毒症相关脑病诊疗急诊专家共识解读
- 2025年秋期新教材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学计划+进度表
- 2024年宁波市宁海县国有企业招聘笔试真题
- 一氧化碳试卷及答案
- 果蔬加工工艺学:果蔬汁
- 石景山区语文一模试卷讲评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