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第一课.ppt_第1页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第一课.ppt_第2页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第一课.ppt_第3页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第一课.ppt_第4页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第一课.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 (第一课:理论依据) 养生源流 养生原则 五行学说 自然、人体与五行的关系 食物的滋味与内脏的关系 饮食益损 (介绍:颜色与人体内脏的关系) 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基本原则 春发:春天,万物生长,花木发芽,春暖花开, 是万物升发的时节,由于寒气未尽,应早睡早起 ; 夏长:夏天,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 结果,长势旺盛。人们应晚睡早起,心态平静; 秋收:秋天,是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的时令。此 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以保 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 冬藏:冬天,是生机潜伏,万物蜇藏的时令。此 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们应早睡晚起。 回首页 五行学说 五行:水、木、金、火、土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的含义: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 火。 火生土,因为火灼热,所以能焚烧木,木被焚烧就变成灰烬,灰即 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是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 山,有山必有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是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 可 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是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性相克的含义:五行之所以相克,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故水生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 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回主页 食物的滋味与内脏的关系 食物的滋味:酸、甘(甜)、苦、辛(辣)、 咸 食物滋味与内脏关系: 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 肾 本草纲目中关于五味与内脏的注释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回首页 五行与自然、人体的关系 回首页回首页 饮食益损 黄帝内经、孙思邈的等的 观点 食忌、延命录等的观 点 回首页回首页 内经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 理以密,长有天命。酸多伤脾,肉(月刍 )而唇揭; 咸多伤心,血凝而色变;甘多伤肾,骨病而齿败;苦 多伤肺,皮槁而毛落;辛多伤肝,筋急而爪枯。” 真人言:热食伤骨,冷食伤脏。热勿灼唇,冷勿痛齿 。饱食勿大语。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 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 五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不得过分。春不 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如能不食此五脏,尤顺天理。燕不可食,入水为蛟 。蛇所吞亦不宜杀之。饱食讫即卧,成病,背疼。 饮酒不宜多,多即吐,吐不佳。醉卧不可当风,亦不 可用扇,皆损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伤五内。醉不 可强食,令人发痈疽,生疮。醉饱交接,小者令人面 皯咳嗽,大则不幸伤绝脏脉,损命。 饮酒,热未解,勿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饮食勿 沐发,沐发令人作头风。荞麦和猪肉食,不过三顿成 热风。干脯勿置秫米瓮中,食之闭气。干脯火烧不动 ,出火始动,擘之筋缕相交者,食之患人或杀人。羊 脾中有肉如珠子者,名羊悬筋,食之患癫痫。诸湿食 不见形影者,食之成疰,腹胀。暴疾后不用饮酒,膈 上变热。” 食忌云:“凡新病瘥,不可食生枣、羊肉、生菜 ,损颜色,终身不复,多致死,膈上热蒸。凡食热脂 饼物,不用饮冷醋、浆水,善失声若咽。生葱白合蜜 食害人,切忌。干脯得水自动,杀人。曝肉作脯不肯 燥,勿食。羊肝勿合椒食,伤人心。胡菰合羊肉食之 ,发热。” 延命录曰:“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食宜常少, 亦勿令虚。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冬则 朝勿令虚,夏则夜勿令饱。饱食勿仰卧,成气痞。食 后勿就寝,生百疾。 孙真人曰:“久饥不得饱食,饱食成癖病。饱食夜卧 失覆,多霍乱死。时病新瘥,勿食生鱼,成痢不止。 食生鱼勿食奶酪,变成虫。食兔肉勿食干姜,成霍乱 。人食肉,不用取上头最肥者,必众人先目之食,食 者变成结气及疰疠。凡食皆然。” 养生源流 五谷为养,五果为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 经气。 黄帝内经 素问脏器法 时论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孙思邈千金方食治 篇 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唐、宋时期 元朝和明、清时期 回首页回首页 原始社会 我国的食疗历史悠久,要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 原始人为了生存,在采集野生植物和捕获猎物的过程中,饥不择食,常常 因误食某些有毒的动植物,而发生中毒、死亡现象。人们通过长时间无数 次得尝试,逐渐认识到哪些植物可以充饥,哪些动植物可以治病,哪些动 植物可导致中毒死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人进一步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别为食物、药物和 毒物。 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会民知所避就。当此 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踏破青山,尝遍百草,虽遇毒而坚持不懈, 终于发现有些食物不仅可以充饥食用,还能治病疗伤。这样初步积累了关 于食物、药物和一些既可充饥又可治疗的动植物的知识。对古代食疗的形 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结束了饮血茹毛的原始状态。原始人 学会了用火,变生食为熟食,提高了食物的质量,进入了烹调热食的新时 期。到奴隶社会后,烹饪技术也逐渐形成。史料记载:早在商代,就有了 烹调制药治病的方法。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发明了羹和汤等食品。传说 中医治病用的汤剂就是伊尹发明的。很多资料表明,药物的治疗是在食疗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祖们很重视药膳的防病和治病作用。药食同源是 食疗的起始。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西周时期朝廷就有专职从事饮食调节工作 的“食医”,独为侍候帝王;随时调配膳食,用蔬菜、水果、鸡、鸭、鱼、 肉配以名贵滋补药材,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供帝王享用。“食医”的地位在“ 疾医”(内科医生)和“疡医”(外科医生)之上。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 调理师了。 春秋战国时期 成书的中医名著皇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 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如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主,五畜为益,五 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经气。”。讨论了药 疗与食疗对人体各有所长,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治疗 的作用。 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着为数不多的内服方剂,10 首中有6首位食疗方剂,说明了食疗法的重要性,也为 后世的食疗理论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实践的经 验。 战国时期的医家都很重视食疗法,名医扁鹊曾经说过 :“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 疗不愈,然后用药。” 秦汉时期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中,记载了很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 种。如:苡仁、枣、藕、山药、芡实、 蜂蜜等,都被列为“轻身延年”的上品 药。汉代名医张仲景的“扶正,祛邪” 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 疗方法,而且在医学专著伤寒论中 记载了临床上对米、药合用的丰富经验 ,创立了瓜蒂散、黄连阿胶汤、猪肤汤 、百合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疗 名方,促进了食疗的发展。 唐、宋时期 是我国食疗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了 备急千金方一书的第26卷“食治篇”是现存最早 的药膳专著,其中详细介绍了食治理论和具有食疗作 用的谷、肉、果、菜等食物154种。后来其弟子孟诜在 千金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食物和药物 至241种,写成补养方一书,后又经孟诜的弟子张 鼎改写成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膳、 食疗专著,共收集记载了食物227种,分别介绍了食物 的性能、效用、烹调方法及进食原则等。宋代政府令 王怀隐等集体编写了太平圣惠方,其中“食治论 ”记载了28中疾病的药膳疗法。与此同时,陈直著的 养老奉亲书着重论述了药膳治疗老年病,提倡老 年人“若有疾患,且先选择食疗之法,审其疾状以食 疗之。”全书记载药膳处方162首,使药膳有了新发展 。 元朝和明清时期 元朝是药膳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御医忽思慧编写了药膳和营养专著 饮食正要,书中记载药膳菜肴94种,抗衰老药膳处方29首,特别 是谈到少数民族所常用的食物,不仅介绍了食物烹调和饮食的合理搭 配,还阐述了膳食中加入各种性能的中药后,对人体机能和不同疾病 的作用。是唐朝以来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专著。 明、清时期,药膳学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明代著名医药大师李时珍编 纂的巨著本草纲目收载了众多药膳,仅治病充饥的药粥就达42种 ,药酒多达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