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教学建议镇江一中王生.ppt_第1页
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教学建议镇江一中王生.ppt_第2页
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教学建议镇江一中王生.ppt_第3页
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教学建议镇江一中王生.ppt_第4页
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教学建议镇江一中王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的教学建议 江苏省镇江一中 王生 n建议的依据: n1、高考的要求:“三大能力”;教材知识的深刻、 学术性理解和灵活运用。 n2、课改的要求:“三个目标”;要注重历史思维的 过程与方法。 n3、体例的要求:专题体系与通史体例的关系。 n4、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要求。 n5、课标的要求(价值判断)。 n6、学情的要求(高一)。 教学目标 n总体目标: n1、知识目标:了解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演变的过 程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 n2、方法与能力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 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坚持阶级性与历史性的 统一的原则),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 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要懂得 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 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 n本专题的主题:近代中国政体的艰难变革从学习西方 物质文明向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 n具体表现: n1、变革的动力类型:内源性还是外塑性抑或二者的融合 ? n2、变革的属性:从属于世界近代化潮流中的民主化改造 范畴。 n3、变革的过程特征:渐进性;多元性;探索性(创新性 ,独特性);承继性;借鉴性。 n4、变革的结果:政体演变与政治文明的更新、政治革命 的演进、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社会全面改造紧密结合。 本专题的结构体系 n旧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n不足:与“背景”分离;缺少“戊戌变法”;太 平天国运动是否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 n成因:教材体系和课标的制约;争鸣观点 的回避。 n优点:专题探讨性、政治的承继性增强。 具体的教学建议 n视角:课标;教学重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教材及教学处理。 n教学程式:主题重点内容史料 问题探究。 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理解:“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 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重点问题: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双重性影响(历史 论证题目);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革命的性质 和特点(与古代农民战争相比较)。 教材及教学处理:联系鸦片战争的影响(P46“学习 思考”,如何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抓住“ 革命思想的变化”这一主线;淡化对革命过程具体 内容的记忆,加强对两种治国方案的理解,并在 此基础上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从一个极端走 向另一个极端;资本主义经济主张与反封建的政 治变革不对等;反封建而不反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 n课标理解: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n需要澄清的问题: n1、革命的性质:民族民主革命。不应完全定性为资产阶 级革命。革命的动力:华侨、留学生、知识分子、会党成 员、部分下层群众和较多的新军下层军官和士兵;目标: 民主政治与国家的现代化,革命一开始就注意防止西方资 本主义的弊端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和方向。 n2、对南京临时政府历史地位的认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民主共和国,确立了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准则:以人为本 (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就职演说“国家之本,在 于人民”,南京临时政府确认“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依法治国(现代法制理论与立法观念规范国家的运行 机制,五权分立思想);以人民治国的原则(首次选举国 家领导人、倡导公务员应做人民公仆和实施廉洁政治)。 n3、对革命党人革命精神的认识:不能简单 理解为软弱和妥协。根据当时的形势灵活 的方针和有限度的妥协,与放弃革命原则 有着本质的区别。 n4、要将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和无产阶级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认识其独特的“过 渡性”地位。 n5、要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理解该阶段的 历史。 重点内容及教学建议 n1、关于革命的背景:重点讲解(1)1901年“新政”和1906 年“预备仿行宪政”的意义: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需要 ;减少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立宪派欢迎(依仗封建性权 益获得扩大资本积累的便利),便于推行君主立宪;废科 举、兴学育才、推广科学技术,奖励设厂等,冲击着封建 专制主义,扩大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的发 展。(2)保路风潮。(3)新式学堂的发展。要挖掘出高 考命题的重点内容,要客观评价历史。 n2、关于革命的准备:补充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与保皇派的论战。要联系必修二、三的内容。如何联系? 关于社会转型期历史的教学要求? n3、关于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事件:淡化对史实的简单复述 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立足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离合关系,充 分认识革命派的革命策略和革命成功的原因,对其失败的 原因要客观分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要了解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n4、淡化对基本史实的记忆。探讨:丰富的 教学内容与紧张的课时之间的矛盾问题。 n5、可与前一专题的内容交叉、重整。教师 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处理。 n6、将民主革命与政治、思想诉求相结合。 n7、 对革命结果的认识和影响的评价:不能 简单理解为失败,对社会改造不要苛求, 急于求成。 官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 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 一次旧式的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是不彻底的,它没有完成反对帝国主 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 -周恩来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上的讲话 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长期历史中,占有一个重要 的地位。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但它提供了十分宝贵的 经验,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 -董必武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上的讲话 n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 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 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n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会议上的讲话 n梁启超的评价: n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觉得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理中国的事 (民族精神的自觉);觉得凡是中国人, 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民主精神的自觉) 。 n辛亥革命在开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现代化方面的 意义: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共同开创了中国政党政 治的先河;和平为主、战争为辅的运动进程体现 了政治革命的现代方式 ;新政权通过法律法令推 进社会变革,采纳了现代政治的全新手段;各方 代表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决定终结皇朝统治,建 立共和政体,其间各方势力均有所坚持,也有所 妥协,遵守了现代政治的规则与通例。辛亥革命 以此种方式降下帷幕,开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生活 之先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具体表现在: n(1)立宪派与革命派:开创中国政党政治的先河 n立宪派原有自己的理论依据,认为革命意味着流血牺牲, 混乱破坏,如果列强干涉,在当时的形势下还有亡国的危 险。此外,立宪派在救亡图存、追求民主、实行宪政等等 方面,与革命派并无二致。经过他们的努力,资产阶级政 治学说,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宪政的内容、目 的、方法,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得到迅速普及,民主政 治等术语成为当时的时髦语,人民改革政治、反对专制、 争取民主的政治热情高涨。正因为立宪派也推动了辛亥革 命的进程,所以在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人员组成中 ,除了陆军总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 等革命党人外,其他如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等 多为立宪派出身。这种格局,已初步具有西方政党政治的 雏形。而且,他们各自代表的力量,深刻影响着以后中国 政局的发展。 n(2)和平为主与战争为辅:进行政治革命的现代方式 n袁世凯的成功离不开立宪派。从自身利益出发,立宪派也 力主和平,周旋于革命党与袁世凯、满清贵族之间。在孙 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立宪派选择了袁世凯,原因就在于他 拥有北洋军,能逼使清帝退位,是当时实力与能力的代表 。辛亥革命以武昌城的枪声开端,以南北议和收场。对此 ,有学者批评其“妥协”,认为这是“不彻底性的表现”。然 而,后人并非历史中人,历史也不容假设。客观而言,政 治革命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无非是生产力的解放和秩序的 重建,而非徒显暴力与牺牲。能够用和平手段达到政治目 标的实现,本身即为成功。通过这种以和平为主、战争为 辅的运动方式,实际上已经初步实现了革命的目标,体现 了政治革命的现代方式。 n(3)法令与法律:推动社会变革的全新手段 n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人 治”,而后者却是“法治”。 在法律系统中,根本大 法是国家宪法。制定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南京临时政府的现代化努力在立法建制方 面的最重要成就。临时约法根据西方资本主 义“代议政治”原则,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政权形式和人民民主权 利,开创了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新纪元,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 、法规,旨在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步伐。 n(4)协商与谈判:解决政治矛盾的现代方法 n辛亥革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除了原有的民族 矛盾、阶级矛盾,清政府与袁世凯北洋新军之间、革命党 与立宪党之间乃至革命党内部无不矛盾重重。如何化解这 些矛盾,关系着革命的成败,更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与中国传统的换代不同,清末民初的换代不是“打”出来 的,而是“谈”出来的。尽管随后的历史发展留给后人许多 遗憾,但在各种利益驱动下产生的政治矛盾面前,各方代 表能够坐到谈判桌前,以协商、谈判方式决定终结皇朝统 治,建立共和政体,确实是史无前例之举。政治谈判,各 方势力均有所坚持,也均有所妥协,这其实是现代政治的 规则与通例。 n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 n第一,政治现代化: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成立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 n第二,经济现代化: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 专制统治,为经济的现代化准备了必要的“ 硬件” ;还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 软件” 。 n材料一:在辛亥武昌起义胜利之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前,孙中山 就指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 孙 中山在就任临时大誓词中,也把“图谋民生幸福”作为其任内的重要任 务,并为之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他指出:“夫民国新建,外交内政, 百绪繁生”。“建设之事,更不容缓”。“现在民国大局已定,亟当振兴 实业,改良商货,方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 n材料二:1912年3月,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胡汉民、张继、邓家 彦、徐绍祯、柏文蔚等59人联合发起创办“拓殖协会”,“以诱发吾民发 扬智力,俾咸知利人民即所以利邦国,利西北即所以利东南,尽力从 事于垦荒、殖产诸事业。庶几地无弃利,国无游民,于以富邦家,于 以固防圉”。 n 摘自萧润君孙中山与民初振兴实业的热潮 n材料三: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 简氏兄弟公开提出“中国人吸中国烟” 的口号, 激励爱国热情, 博得了社会各界人士赞同, 营业额猛增, 产品旺 销。从这年起每年盈利达百万元以上。辛亥革命后,南洋兄弟烟草公 司的卷烟竞因“销量过大,供不应求。各局索货万分紧迫。” n 史料来源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 n第三,社会意识的现代化: n(1)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 n材料一:(辛亥革命后)“民权弥张,民意 弥达,于是平等自由之风起矣。既日平等 也,故长吏与属官无上下也。” n 摘自民国经世文编 n材料二:(梁启超)“共和之局既定矣,虽有 俊杰,又定能于共和之外别有治国之途?” n 摘自1912年5月7日时报 n(2)现代国家观念初步形成 n材料一:(辛亥革命前)“人各私其家,驯至以私灭公之 弊,家族主义过重则国家主义社会主义因之而有所妨害 ”“恃有同宗之助,长族人倚赖之心,使民性堕落,国 力减损” “无赖之人,以亲亲之大义强索同宗之救助, 使个人不能自由享受其财产” “聚族而居,自为风气, 难于进化。” n 达化斋日记 n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 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 族之统一”。 n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n材料三:“自共和告成,合五族为一家,享同等之权利, 我四万万人,亦可以仅存国民之名称而不复有种族之界限 矣。” “凡满蒙回藏同为国民,无多立彼疆此界之分, 则内能结合,足以永靖乱源,外之宏大,益以巩固邦基矣 。” n 民国经世文编 n(3)自我实现意识开始萌生 n材料一:辛亥革命后两年中全国就有500家报馆,宣传新思想、新学 说,成为青年们努力实现自我意识的阵地。青年们纷纷以民主相标榜 ,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 (袁世凯)。” n 摘自辛亥革命前后 n材料二:(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 婚姻,合卺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 摘自崇明县志 (4)社会习俗观念的更生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 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