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永嘉精神的人文解读.doc_第1页
[中学教育]永嘉精神的人文解读.doc_第2页
[中学教育]永嘉精神的人文解读.doc_第3页
[中学教育]永嘉精神的人文解读.doc_第4页
[中学教育]永嘉精神的人文解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嘉精神的人文解读内容摘要:时代语境中的“温州模式”所揭示的“永嘉精神”不仅限于近代知识界所概括的所谓以“事功”为主题的文脉。“永嘉精神”中的“经世致用”,是千百年来学界为应变各自的时代困境,借壳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思想中的一个层面而抽取出来的理论依据。以“事功”为主题的“经世致用”,是“永嘉人”向生命之外扩展空间不断地创造的一个方面;“永嘉人”借山水诗所表达出的向生命意识之内不断的清理是永嘉精神的另一组成部分;而“永嘉人”传承久远的“耕读传家”那种对家园和“道统”的守护则是永嘉精神第三个主要方面。关键词:永嘉精神 温州模式 商业时代 优秀商帮 人文解读北京首届当代商会论坛召开之际,因“温州模式”与永嘉之学存在历史的渊源,论坛组委会约我谈一谈“永嘉精神”。我以为在展开论题之前需要厘清两个前提:首先,“永嘉精神”绝非是仅限于今天行政区划的永嘉一县之域的人文符号。“永嘉精神”是在浙东南一个广阔的多的地域里植入本土并与之共振、脉动,成为这一广袤地域人文灵魂的基因。这个区域或可用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中,外地人模糊的地理概念里,对这一地区的习惯称谓, 既“温州人”一词来比拟。其二,“永嘉精神”也绝非仅限于近代知识界所概括的所谓以“事功”为主题的文脉。“永嘉精神”中的“经世致用”,是千百年来学界为应变各自的时代困境,借壳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思想中的一个层面而抽取出来的理论依据。当然,以“事功”为主题的“经世致用”,是“永嘉人”向生命之外扩展空间不断地创造的一个方面;可是,人们往往忽视了永嘉精神中向生命意识之内不断的清理的那些借山水诗所表达出的玄理;人们更忽视了永嘉人“耕读传家”那种对家园和“道统”的守护精神。向外,是永嘉人“求利”所粉饰的人生;向内,是永嘉人“和义”所洗刷的人生;守护,是永嘉人向内不断的拆卸与向外潇潇洒洒去建造的一种平衡,也是永嘉人的幸福哲学。仍须强调的是,在展开永嘉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之前有必要阐明:一个特定的文化中心,可以依据它在连续性的时空体系中进行层次的区分。而文化中心以及相应地域层级的形成,是我们研究文化区域独立性与完整性的一个关键所在。已往的许多文化地域研究已然将文化空间与经济空间、行政空间混淆在一块。这是必须从本质上进行区分的。在地理空间上,“永嘉文化”的中心区域即在括苍山脉与北雁荡山脉的怀抱中,以青嶂山为主脉发源的楠溪江流域止落之处,今永嘉县周边的浙东南各县市。从文化地域格局层级关系的地理过程,我们可以推演永嘉文化产生的主导性影响,向南,是瓯江流域各市县,以洞宫山脉最高峰百山祖为界,最南辐射至闽东的太姥山区域、西南则至闽北的仙霞岭;向北,括苍山环抱西北,毗连雁荡山、天台、灵江上游的仙居;西倚仙都,东瞰大海。即古称的三山地区(括苍山、雁荡山、太姥山)走出这个地理空间永嘉人文的遗迹便渐远而淡薄。永嘉精神所包容的永嘉学派、耕读传家、山水诗源三种文化符号是今天公众语境中温州精神于“筚路蓝缕”时所开拓的。永嘉精神沉淀着生命的礼赞,折射出“永嘉人”所具有的丰富色彩:社会学的、哲学的、工商学的、伦理的、民俗的、审美的、诗意的。历史的箫声山海经卷10载:“瓯在海中”。晋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晋时临海永宁县即今永嘉县一带。古永嘉地区四季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古越人提供了衣食之源和利兼水陆的生活环境。也为人口的繁衍、流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加封勾践第七世孙摇为东瓯王,东瓯故城在今永嘉县瓯北、楠溪。其时,东瓯王国之辖地包括今温州市、台州地区和丽水地区。这是该地区出现的第一个行政建置,将温、处、台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置永宁县,兼今温州市和丽水地区,县治在今永嘉县罗浮山下,此为东瓯置县之始。东晋南渡时期,为适应人口户数的增多和土地开发的扩张,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析临海以南置永嘉郡,郡治在今永嘉县。自永嘉建郡后,以琅琊王氏、陈留谢氏为首的北方的豪门士族带着自己的家族、部曲纷纷流入浙东南。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许多豪门世族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在古永嘉地区封山占水,修建田庄别院。如临海太守希 (王羲之岳父希鉴之子)就在永嘉郡开辟湖田营造庄园。时任永嘉太守孙绰叹道:“播流江表,已经数世。一朝拔之,岂能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这些南迁士族产业日丰已无心北归了。大量的土地垦植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永嘉一带成了“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的膏壤沃野(谢灵运诗句)。接着,西部的缙云、瓯江上游的丽水,灵江上游的仙居也被开发利用。如公元505年在瓯江上游兴建的浙南最大的水利工程通济堰。唐太宗贞观元年,永宁并入永嘉县。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又析永嘉、安固(今瑞安)二县置温州,州治在永嘉。此为“温州”得名之始。可知,古时温州就叫永嘉,所以现在的温州人,过去均称永嘉人。唐安史之乱,中原板荡,古永嘉地区却相对稳定,又有大量宗族迁入。如唐宗室李集,举家避乱永嘉,遂世居大罗山。有科考以来闽籍太姥山地区的第一位进士,曾任左补阙的薛令之家族迁居永嘉梯云坊。至唐末,徙居永嘉各县的士族更多,如颜真卿后裔等。这种背景下的聚族而居,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值得关注的是,并非仅是中原士族的南渡,更有闽人的大举迁徙进入永嘉,构成了南北交融的具有大包容性的永嘉人文。以永嘉学派几个关键历史人物的祖籍为例,即可见这种大融合之一斑:周行己,祖籍闽中太姥山赤岸,系洛学、关学的传播者,永嘉学派的鼻祖;薛季宣,祖籍闽中长溪,永嘉事功学说创始人;陈傅良,祖籍闽中长溪,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的老师。唐顾况永嘉诗云:“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神奇的楠溪江山水造就了无数的杰出人物和灿烂文化,到两宋时期,孕育了辉煌的“永嘉学派”和“永嘉四灵”。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中评价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足见永嘉学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显著地位。因永嘉是古时温州地区历代都、郡、州的治所所在地,故永嘉文化代表或泛指浙东南地区的文化。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南宋时期永嘉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当时,永嘉地区出现了富工、富商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永嘉学派在某种层面上代表了这些新兴阶层的利益。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强调买卖自由,尊重富人,提倡实事和功利。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指出:“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目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宋元学案卷五十二艮斋学案黄宗羲按语)。永嘉学派的“事功”之说,在历史的延伸中,奠定了今天闻名于世的“温州模式”的人文基础。在文化人类学的考察视野中我们将之称为:“永嘉精神”。永嘉事功之学在传播中的误读误会永嘉精神为事功之学,始於朱熹。朱熹曾与陈亮辩英雄、论汉唐、言王霸,往复数十通,始终不能契合。因为朱熹看见陈亮承认汉唐、承认权变,就为之痛心疾首,以为陈亮是看重汉唐的事功而以成败论是非。陈亮是不是朱子所以为的那样呢?陈亮对朱子说:“来教乃有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则前后布列区区,宜其皆未见悉也”(甲辰秋书)。其后陈亮的乙巳春书之二又说:“来论谓亮推尊汉唐以为与三代不异,贬抑三代以为与汉唐不殊。如此则不独不察其心,亦并与其言不察矣”。这一则是指出朱熹对陈亮所言本质的“不察”。丙午秋书又强调:“若王霸可以杂用,则天理与人欲可以并行矣”;“不深察其心,则今可止矣”;若如此跟朱熹没法再谈这个问题了。学者间的误解本也正常,但问题在于,朱熹是大学问家,有很强的传播影响力,很多学人多是根据朱熹对陈亮的理解来理解陈亮的。以为陈亮真是以“成败论事非”的;以及“但有救时之志,除乱之功,则其所为虽不尽合义理,亦自不妨为一世英雄”(与朱子书)。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牟宗三就说:陈亮是“只肯定英雄生命之原始价值的英雄主义”;再如香港大学的劳思光教授说:陈亮是以为凡能成功必有其“理”的事功之学;这些都是对陈亮的误解。的确,陈亮是强调权变的,如五谋臣传序说:“君子行权於正,用智以理,若庖丁之解牛”;但是,他在肯定通权与适变的同时要求“行权於正”。朱熹对陈亮不了解,当然也就不可能了解叶适。叶适自己就讲理学,永嘉诸君亦无不讲理学。水心文集卷十有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表达了叶适对朱熹的整体评价,明言:“孔孟之道二千年间若存若亡,到了程、张、朱、吕诸君才标明颜曾思孟之道统,并揭中庸、大学以为教。朱子则辨析毫厘之微,尤其激切”。这里的“辨析”就是“义利之辨”。该文因朱熹而上溯程张,兼及吕祖谦,这些人都是他所推崇的。宋元学案卷三十二说:陈傅良、叶适、陈亮、蔡幼学、朱伯起於郑伯熊门下,而郑又与王十朋、林光朝、吕祖谦、郎鹏举诸君出於周行己门下,称为“永嘉学案”。正因永嘉之学出於洛学,所以朱熹作伊洛渊源录才会写信找陈傅良求永嘉诸贤事迹。今人但见叶适有不同于程伊川朱熹的若干见解,就把他们分疆异派地对立起来看,其实,叶适与伊川朱熹只是同一系统内的差异。叶适在温州新修学记中叙述永嘉之学派及其学术内容时说:“故永嘉之学,必兢省 物欲者,周作於前而郑承於后也”;接着又说:“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永嘉之学,一方面是“竞省以 物欲”,一方面又要“弥纶以通世变”,这两者合起来才是永嘉之学的全貌。前者是程朱的继响与同道;而后者“弥纶以通世变”的精神则是永嘉学派的特长。后世讲事功的人,将永嘉诸子诠释为功利主义斗士,多是借此来批评孔孟的“迂阔”,而申张自己在不同的变革时代所要借用的的功利思想。一叶以障目,殊不知叶适正是主张“迂阔”的。在水心别集卷三的一篇士学上中,叶适痛乎陈言,说:大家自以为是的功利办法,历史证明其根本不能久长,反而是被视为“迂阔”的孔孟义理,则长存於天地之间。而后世学人往往不能掌握“迂阔”的真义,希望大家能真迂阔些。叶适论经世的思想前提是:讲义、讲王道、讲存心,自然就能兴天下之大利;反之,只讲功利,其结果反遭失败。所以,永嘉事功之学所提出的“弥纶以通世变”绝非根本,根本在于, 要在这竞言功利的社会中揭示“义利”的人己之辨,关涉“觉于道”或“迷于世”,这是个困难的问题。今天,纵横天下的温州企业家面对“义利”,究竟有多少“觉于道”又有多少是“迷于世”?永嘉精神的近代想象永嘉学派主要活跃于南宋,最终在宋元之际断裂。道光年间,在清末学术裂变中永嘉学派在近代迎来了复兴的契机。以张振夔、孙希旦、孙铿鸣、孙依言、宋恕、陈虬、陈黻宸等人为代表,温籍知识分子开始从学术资源的枯竭来思考区域文化衰落不振的原因,这对浙东南地区而言,意味着区域文化的重光。道光之后的学界,产生了汉宋之学对立的分裂局面,而永嘉之学的传统资源却“综汉宋之长而通其区畛”。永嘉学派最主要的调和手段是通过“以史学补汉学之短”这一重要途径展开的。晚清有志于复兴永嘉学派的温籍知识分子,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给予史学高度的重视。孙依言在其子孙诒让的协助下点校整理了永嘉丛书,丛书收录了温州历代文献13种,从时间上,自北宋末期程学南传开始,一直贯穿到南宋中期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全盛期。孙氏父子的主要贡献集中在地方史领域,入选书目构成了一部永嘉学派发展的学术史,这一工作对永嘉学的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后起的陈黻宸、宋恕则对通史展开研究。陈黻宸191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讲中国通史,其讲稿撰成中国通史一书。陈黻宸结合清末学界的风气,针对性地呼吁重视社会史研究。他认为社会史研究是研究政治的基础。宋恕著作有永嘉先辈学案等,指出永嘉学派的“纯”与“实”,界定了永嘉学派的主题是“事功”。以经世致用的目的研究史学,是近代温州知识分子复兴永嘉学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使永嘉学派在近代思想史的版图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温籍知识分子提倡新国学和躬行西学来处理国学和西学的关系,他们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中开物成务、富国强兵的有益成分,在呼吁作新国学的同时,温籍知识分子对西学的吸收也是比较彻底的。他们不但从书本上吸收西学,还身体力行,率先在教育、实业等领域引入西方文明。如陈虬的利济医院开创了中国初等医科教育的先河。孙诒让不仅为浙南初等师范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积极发展农工商业,以实业救国,曾多次被提名、担任一些近代企业的管理者。章太炎曾评价说:历史上,在驰骋商场的同时,在学术上又能达到“三百年绝等无双”的,唯孙诒让一人。而造就孙诒让这一中国知识分子奇迹的文化资源之一,正是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时代的永嘉人徐定超在两浙师范学堂监督任上,起用经亨颐为教务长,延聘鲁迅、马叙伦、沈尹默 、李叔同等为教席。两浙师范学堂遂成为当时浙江规模最大的一所新型学校、一个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从近代温籍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辩证态度,可以看出永嘉学派的内在精神。永嘉学派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和对事功的推崇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永嘉学派对“合内外之道”的不懈追求和可贵探索,使得温籍知识分子在文化路线上采取了既有别于国粹派、又有别于西化派的态度,他们对西学的躬亲实践更是超越了当时知识界的大多数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嘉学派在近代实现了生命的延续。在对时代变革的想象中,近代浙东南的知识分子从永嘉学派的文献中汲取了思想精华,在近代中国社会情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可以说,“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思想灵魂,叶适认为这是向儒家“道之本统”的回归;“融会中西”则是永嘉学近代存续的主体觉醒和文化自信。叶适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记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对于浙东南地区的知识分子而言,复兴永嘉之学的诉求,首先是振兴区域文化的一种努力,一种文化近代性的想象,一种知识分子的理想。这一努力以永嘉学派思想为文化资源,并在晚清学术语境中独树一帜地进行了实践和理论创新。其最终的成果是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兼容并蓄,从而存续了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每当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学人往往把重视研究实际、注重事功的永嘉学派作为纠正时弊的利器。“事功”则成为从永嘉之学中抽取出来为时代想象作支撑的理论,成为一种强调实践创新的语境原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强调永嘉学派最早提出的“事功”思想,也是永嘉学派最大的特点,主张利与义的一致性,反对道学家的空谈义理;强调“道不离器”,“既无功利,则道义者无用之虚语尔”;继承传统儒学中“外王”和“经世”,提倡“学与道合,人与德合”,杰出人物应是“实德”和“实政”的结合;坚持以民为本,改革政弊,重视历史和制度的研究,希望以此寻求振兴国体的途径;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永嘉精神的现代实践永嘉精神是永嘉文化影响区域内社群品格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是当代社会价值观在浙东南地区的具体化。以改革开放语境中的“温州人”为例,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也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面对历史机遇中碰到的、既定的并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那么,作为历史文化的永嘉学派和作为时代精神的“温州精神”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永嘉学派的出现与当时温州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由于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温州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因大兴水利、推广早熟耐旱的“占城稻”、采用先进耕作方法、普遍推行使农民有较多人身自由的租佃制等因素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地少人多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北宋“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国策,促使人们去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两宋时期的温州手工业就很发达,它是全国十一个造船业中心之一,全国五个造纸业中心之一,漆器业、制瓷业、印刷业、丝织业等都很兴盛,名噪一时,丝织业还出现两浙路罕见的“机户”现象。“机户”是宋代纺织业中的小型作坊或机织家庭的专称,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并出卖纺织品,属独立手工业者。这种社会形态与当代温州地区改革开放初期的遍地的家庭作坊何其相似。当代温州地区社会环境与南宋时期比较,地少人多的紧张关系基本类似,必须发展非农产业来扩大生存空间,以寻求新的生存机遇。这使得当代温州人更容易接受和选择在类似生存环境上产生的永嘉学派。改革开放初期,创新是极其艰难的,强大的守旧势力和顽固的守旧观念常常使创业者处于两难境地。在面临两难选择的条件下,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作为价值参照来回应当下种种困惑则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永嘉之学为“温州人”冲破旧框框,从实际出发,寻求适合发展自己的道路提供了理性的价值参照。永嘉学派“以利和义,而不以义抑利”的观点无疑肯定了熙熙攘攘的温州人逐财言利的正当行为。改革开放初期,国人不敢言利,也羞于言利。而温州人却不耻言利,认为会赚钱、能赚钱是值得自豪的。没有逐利的冲动,我们评价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失去了现实依托。永嘉之学无疑为在世俗眼光逼视下不敢昂首挺胸的商人提供了闯荡世界的精神支柱。温州人足迹遍布全世界,就象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论穷乡僻壤还是通衢大邑都活跃着温州人的身影。温州之所以引起世界的一片喝采和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在外地闯荡的温州商人带来的。永嘉之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人们敢于从实际出发,不受空谈理论的束缚提供了理论依据。永嘉学派的思想独树一帜,有着很强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成份。然而,永嘉之派毕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代里产生的,并不能引导它源生地的本土走向市场经济。应当说今天的“永嘉精神”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将不断完善。永嘉精神通过社会实践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正“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永嘉精神继承了永嘉之学,但从根本上说是浙东南区域人文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时代精神离不开历史文化支持,永嘉精神为今天人们热议的“温州人精神”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永嘉之学对温州人精神的影响来看是传统思想与现代化的结合。举一个永嘉人敢为天下先的例子。2010年1月14日,筹备中的“温州国嘉超市管理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注册的核名程序。作为全国永嘉超市的联合体,在此之前,“乡情就是信用证”,民间融资加上人际资源,永嘉人的超市模式不断复制,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永嘉县有超市从业者上10万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和周边县城、集镇等地创办了1万多家超市,其中长三角分布有8000多家门店,年销售额超过600亿元。“国嘉超市”的目标,是整合遍布全国的永嘉人超市,打包成为一家统一品牌的超市巨无霸,然后上市,使之进入现代资本运作体系,与外资零售业巨头展开正面竞争。把永嘉人经济转化为永嘉经济,实现内外永嘉人互动发展,这是全面转型的“超市巨无霸”。“国嘉”这一嫁接国际资本的举动,几乎脱离了永嘉超市业的原有发展轨迹。这看似“偶然”的发展轨迹,而在永嘉超市业的前世已然充满了“偶然”,这次整合或许又是一次为新“温州模式”探路。其实,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都面临类似问题。改革开放初,温州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率先在全国发展个体、私有经济,并培育了一批领先全国的优势产业。但3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先发优势已逐渐褪去,民营企业的成长已遇到规范化经营环境的制约,小而散的产业格局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球化竞争。此时提出产业整合正当其时。寄情山水以求缮性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任永嘉郡守期间,遍游永嘉山水,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山水诗,遂使楠溪江成为山水诗的摇蓝,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找诗魂的胜地。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 诗云: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谢灵运外放永嘉任太守。这首诗即是在其任上写的。此诗采取先纪游,继写景,后兴情悟理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诗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繁复、曲折,阴暗、清冷,营造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达到“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境界。“践夕”二句,道出:羲和鞭白日,忘却了时间的推移情境。其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 之声了,在寂寂中把思想寄情于老庄,安性守道。最后带有玄言的诗尾是说:或许摒弃“知”,才是真正的“知”。恬静无为养育了“知”,而“知”又反哺恬静无为,纯粹平和的精神境界得到了“缮性”。谢灵运以他丰富的山水诗创作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也被誉为山水诗风的创始人。而“永嘉四灵”正是继承了山水诗的传统。“永嘉四灵”代表着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当时生长于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叶适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他的诗“用工苦而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他不满“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永嘉四灵”亦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诗体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在当时的诗坛得到广泛的反响。叶适曾刊印他们的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认识价值上“四灵”的诗歌在“自吐性情”中隐含着永嘉之学积极用世与以“人本”论诗的内在追求。四灵“小而好”充满灵性的诗篇为何在当时独标一格,形成前抗“江西”、后启“江湖”之势。这种以小搏大的现象,体现着古今永嘉的文化精神。“四灵”自觉地借助永嘉群体创作力量,通过文化结义同声相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种善于量力取资,集群创新,“出豪芒之奇,而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