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第1——3单元-苏教版.doc_第1页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第1——3单元-苏教版.doc_第2页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第1——3单元-苏教版.doc_第3页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第1——3单元-苏教版.doc_第4页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第1——3单元-苏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2、 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2、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3、 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教学难点1、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2、 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教具学具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修订栏一、 激发兴趣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探究它的奥秘吗?1、 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发现什么?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共性。2、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聆听思考观察思考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引出支点。有没有阿基米德要的硬棒一样的东西。引出硬棒。要使上面的这些物体工作,要不要给它施加力?引出力。在力的作用下,这根硬棒将会发生什么?引出转动。告诉学生这就是阿基米德要的东西,它叫杠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不求和定义一样,只要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二、 探究新知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出示自学要求:杠杆的详细概念。要求学生与自己归纳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深化理解并记忆。寻找杠杆的五要素。要求画下不懂的部分。留着集体讨论交流。尤其动力臂和阻力臂。2、 讨论交流你现在能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了吗?杠杆的五要素有哪些?提问:还有哪一个要素你不是太清楚?着重和学生交流动力臂和阻力臂。强调:仔细理解定义!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到底是哪一段!指导学生从上面的图中选一幅自己最有把握能画对的图,画出它的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指名板演。行间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集体就板演内容订正。对照定义尽量使每一个学生能一次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及其画法。三、 基本练习下图中那个是支点?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小组交流寻找共性按照提纲自学课本小组内互说独立思考画下不懂的部分留着交流先自己说一说再小组交流深化理解弄清究竟动手实践集体订正指一指说一说组内交流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四、拓展练习画出下图中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五、 实践应用提问:观察下面的两幅图,想一想:1、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提示:看一看支点是否相同,预习课本。答案就在课本中。激发学生预习杠杆平衡的条件。2、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翘起?要想大人翘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那么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提示:答案就在课本的下一节中。明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请同学们做好预习。通过实践应用启发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记题思考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练习册第2、5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二课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2、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教具学具起子、钩码、支架、钳子、剪刀、镊子、托盘天平、刻度尺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修订栏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 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撬起?要想大人撬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二、导入新课借助预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三、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1、出示挂图提问:如图所示的一个平衡支架在支点左端第三格处挂有两个钩码,要使支架平衡,支点右端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思考回答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提示:画一画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直觉: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提问:那么杠杆平衡时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引导学生将公式变形为: 2、检验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否正确。在杠杆的左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的右端用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的位置拉杠杆,使杠杆处于平衡位置,记下所有示数。填入上表。次数F1/NL1/cmF2/NL2/cm3、深化理解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杠杆恰好处于水平状态时的情况,此时L1=L2,F1=F2。很显然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一般的情况。将钩码左端的一个固定位置,在右端用力向不同的方向(非竖直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分析:动力臂变小了,观察动力的大小变化。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若L1=L2,则F1=F2;若L1L2,则F1F2;若L1F2。(1)省力杠杆:L1L2,F1F2,费距离(2)费力杠杆:L1F2,省距离(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也不费距离三、实践应用1、已知F1=10N,L2=20cm,F28N,求L1?2、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行走。甲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 )乙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甲图中手施加的动力( )乙图中手施加的动力。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独立发言理解记忆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获得结论理解记忆独立练习四、拓展延伸1、如图有一木条,支点在中间时刚好平衡,现将木块的左端的一半锯下放在剩余部分的上面,则木条将( )2、一米长的杠杆,左端挂80牛顿的物体,右端挂20牛顿的物体。要使杠杆平衡,支点O应离左端A多少厘米?如果两端重力各增加10牛顿,要使杠杆平衡,则支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厘米? 3、如图所示,等臂杠杆的两端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铁球,杠杆保持平衡。若将两球同时没入水中,则杠杆( )A.仍保持平衡 B.挂铜球的一端下沉C.挂铁球的一端下沉 D.无法确定4、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A位置拉到B位置,在此过程中力F的大小变化是(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以上各题,进行订正。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小组合作完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集体订正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练习册第3、5、8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三课时:杠杆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实验,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3、通过分类,把握分类的基本原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了解杠杆的各种用途,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教学难点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教具学具羊角锤、筷子、汽水瓶、各种起子、各种剪刀、钳子、镊子、钓鱼竿、托盘天平等教学内容一、温故知新: 1、分析右图中拔钉子的锤子,指出它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2、提问:上节课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其表达式是什么? 3、杠杆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利弊?板书: 当 L1=L2时,F1=F2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当 L1F2,费力费力杠杆(省距离)当 L1L2时,F1F2省力省力杠杆(费距离)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二、实践应用:1、讨论天平、案秤、杆秤各属于哪一种杠杆?(1)为什么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2)为什么利用杆秤(案秤)可用质量较小的秤砣称量较大物体的质量?师生活动思考后回答 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 小组讨论修订栏教学内容一、温故知新: 1、分析右图中拔钉子的锤子,指出它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2、提问:上节课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其表达式是什么? 3、杠杆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利弊?板书: 当 L1=L2时,F1=F2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当 L1F2,费力费力杠杆(省距离)当 L1L2时,F1F2省力省力杠杆(费距离)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二、实践应用:1、讨论天平、案秤、杆秤各属于哪一种杠杆?(1)为什么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2)为什么利用杆秤(案秤)可用质量较小的秤砣称量较大物体的质量?师生活动思考后回答 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 小组讨论修订栏2、提问:你还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物体是杠杆?是哪种杠杆?出示下列物体的实物或图片:羊角锤、筷子、汽水瓶、各种起子、钳子、镊子、钓鱼竿、托盘天平、手推车、老虎钳、铁皮剪刀、裁衣剪刀、筷子、扫帚、指甲剪等引导学生一起分析:(1)以上物体中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等臂杠杆: (2)以上物体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省力杠杆: (3)以上物体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费力杠杆: 3、实际生活 阅读上面的这幅图,思考:这几把剪刀各有什么用途,这样设计得合理吗?为什么? 4、应用杠杆如图所示前后两人抬一个大而均匀的木箱匀速上楼。(1)以木箱的重心为支点,画出每个力的力臂,比较两人用力,F前( )F后。(2)要使两人用力相等,应怎样抬?你有几种方法?联系实际思考独立思考小组汇报全班开放讨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组内交流以上各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后教师作重点评讲。集体订正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练习册第2、6、8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课时:认识滑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2、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4、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学具杠杆、两只单滑轮、两只双滑轮、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绳、钩码若干。教学内容一、设置情境提问:每周一升国旗时,国旗是如何被升上旗杆的?激发学生思考:旗杆的顶端有什么?引入滑轮,板书课题:滑轮二、探究新知1、探究定滑轮的奥秘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升国旗想一想定滑轮有什么特点?能说几个说几个。提示:人是不是站在上面把国旗拉上去的呢?它能不能和物体一起移动?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奥秘?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研究一下。出示定滑轮的有关图片:师生活动独立思考思考后议一议观察思考全班交流修订栏引导学生观察:如图11-8所示,甲图是一个等臂杠杆的示意图。现在把等臂杠杆进行如下的等效变换:先把直棒加宽变形成一个圆轮,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乙),再把圆轮的边缘挖一个槽,这就变成了一个滑轮,最后把它固定使用就成了定滑轮(图丙)。使用定滑轮时,把重物系在绳的一端,将绳绕过滑轮的槽,在槽的另一端用力拽绳子,如图丁所示。无论你横着、斜着或竖直向下拉绳子,通过凹槽里绳子的作用,都可将你的拉力转变成向上的拉力,从而把重物提起来。从图丙可知,定滑轮是绕轴转动的,轴是定滑轮的支点。动力臂与阻力臂等长,均等于滑轮半径。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动力等于阻力。由此可见,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使工作更方便。定滑轮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船员向下用力,可以升起船帆;向下拉动窗帘的引线,可以使窗帘闭合或拉开;建筑工人站在地面上从不同角度用力,都可以将不太重的建筑材料提升到高处。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定滑轮有何特点?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定滑轮的特点:(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使工作更方便。(2)它是固定的,不能随物体一起移动 2、探究动滑轮的奥秘师:定滑轮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感觉特方便,后来又发现只要将定滑轮不固定,将物体和滑轮连在一起移动会省一半的力!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动滑轮的有关图片:看图思考认真听讲小组交流记录联系实际思考领会理解记忆观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甲图中将要移动的物体现在由绕在滑轮上的左、右两段绳子牵拉着,可见,使用动滑轮可以小一半力。从图乙可知,动滑轮随时绕悬绳与滑轮的接触点转动,此点即为动滑轮的支点。再将动滑轮加工压缩变形成一根直棒,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丙),这样动滑轮就成了变形的杠杆(图丁)。若拉线都是平行的时候,动力臂为轮的直径,阻力的二分之一,即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力。 由此可见,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即把重物提升1m,你就得拉绳子2m),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动滑轮有何特点?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动滑轮的特点: (1)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 (2)动滑轮随着物体一起移动。三、实践应用1、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对折合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2、如图所示,物体A重20N,滑轮重1N,绳重不计,弹簧秤示数为25N,则物体B的重为_N。3、如图,滑轮B是一个 滑轮,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10N,则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观察思考记录理解记忆小组交流回答理解记忆独立思考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练习册第2、5、6、8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课时: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3、 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4、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5、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教学重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教具学具挂图、小黑板等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提问: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有何特点?用扫帚扫地省力吗?省距离吗?2、师:那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二、探究新知1、 探究斜面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车放在斜面下,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滑动,通过一定的距离。让学生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移动的距离。填入P14的表格。改变斜面的角度,重复上述步骤。(两次)引导学生分析P14表格中的数据。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板书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认识功学生自学功的定义。提问什么叫做功?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板书物体要受力的作用; 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师生活动独立思考观察思考小组讨论自学修订栏 3、探究物体做功了吗?让学生观察15的图片,思考谁做功了?为什么?谁没有做功?为什么?3、 学习功的计算公式强调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四、自学例题指名板演,其它同学独立完成。板书解 m 10kg9.8kg3m 294J答陈杰对水桶做的功为294J.集体订正。三、练习1、 下列哪种情况做了功( )、运动员将标枪投出去,运动员对标枪、人用力推石头没推动,人对石头的推力。、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桌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滑雪运动员从山顶滑下,重力对滑雪运动员、提着桶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举着杠铃原地不动、用力推着小车前进、重100kg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前进10m后撤去拉力,小车滑行了5m停下来。已知小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3倍,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J。相互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思考说说为什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练习册第3、5、7、8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课时:功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2、知道功率的公式P=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功率的单位“瓦特(W)”,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2、知道功率的公式P=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学具表、米尺等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修订栏 独立完成独立思考自学课本小组交流记录整理教学内容师生活动1W=1J/s1KW=1000w1MW=106W1、 指导学生了解功率的大小。学生阅读P18的内容,了解功率的大小。2、 估测自己的功率。指导学生课后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测自己的功率:上楼引体向上俯卧撑提问:从以上方法中选择一种测自己的功率的方法,思考一下:你应该测量那些量?用什么工具?指导学生认识: 测自己在不同状态时功率的大小一般不会一样。 测的功率并非自己的最大功率。强调测量时注意安全。三、基本练习1、 完成WWW的第1、2两题。四、 拓展练习1、小明用50N的力推着一个重力为300N的小车在水平桌面上以2m/s的速度匀速行驶5秒,求:小明对小车做了多少功? 小明推车的功率为多少?记忆理解阅读深化小组交流集体讨论回答深化理解独立完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练习册第2、3、5、6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课时:机械效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使用动滑轮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学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3、了解常用机械的效率,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究效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使用机械的历史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教具学具滑轮组、斜面等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提问:小明利用动滑轮将木料运上楼,对木料做功了吗?这个功的大小与用绳子将木料直接提上楼相等吗?(引导学生从实际考虑)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机械效率。(板书课题)一、 探究新知1、 再次探究动滑轮(1)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提着一个重物测出它的重力和移动的距离。记下数值。(2)使用动滑轮将这个物体提高相同的高度记下拉力和高度的数值。(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上述步骤。比较使用动滑轮和不使用动滑轮做功数值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究: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认识: 象刚才直接用手将钩码提到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功叫有用功。记作W有用。思考小组交流动手操作集体讨论理解 象刚才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需克服摩擦力做功,还要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功,虽然这些功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的,我们把它叫做额外。记作W额外。 如果把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叫做总功,记作W总。则总功应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W总W有用W额外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效率出示:下面有几种衡量机械好坏的方法你认为那种好?(1) 做功越多的机械越好(2) 做功越快的机械越好(3) 做有用功比例越多的机械越好指导学生讨论后板书: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100即:W有用/W总100讨论:W有用与W总谁大?所以的值应是多少?板书:W有用W总,所以1。一般情况下: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4050,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80。3、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提问: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引导学生探讨,给予必要的帮助。板书: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下列因素有关摩擦力 动滑轮的自重 重物的重量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主要有;在滑轮的转动轴中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力减小动滑轮的自重使机械在满载的情况下工作,以增大有用功的比例。4、练习:完成WWW第1、2题5、拓展延伸:完成练习册第8、9、10、题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深化理解集体讨论理解记忆理解小组交流或集体讨论深化理解独立完成 小组合作学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练习册第1、3、4、6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二课时: 机械效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究效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使用机械的历史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3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教学难点1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2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教具学具滑轮组、斜面等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提问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2 计算功的公式?二引入新课通过课文第一段引入新课。三新课教学1演示实验。(1)杠杆(图14-4)。 (2)动滑轮(图14-5),省力但没有省功。(3)学生把数据填入表格(P209)。2师生共同分析、结论: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3功的原理(P210)黑字体,学生朗读2遍。LhFG学生思考回答观察理解教学内容师生活动4介绍斜面。(1)做功的原理:FL=G h F=Gh/L (2)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3)利用斜面知识解释盘山路。5想想议议。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理解小组内讨论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练习册第2、5、6、8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形成初步的设计和动手能力,体验创造的乐趣。2学会拟订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提高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我评价、听取意见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敢于动手、乐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教学难点学会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学会拟订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教具学具杠杆、轮轴、斜面、滑轮组等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修订栏一、 导入师: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为了能够学以致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并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二、 实践应用1、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阅读部分的内容。了解简单机械的发展史。2、 提问:吊车实质上是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你能简述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吗?3、 探究:绞车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组合?你能简述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吗?4、 提问:你还知道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的知识?三、 实践操作1.要求学生自行探究、设计、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出示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1) 达到活动的基本要求的程度(2) 模型设计新颖(3) 提升相同质量的物体时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小组讨论、回答 小组内交流后回答 积极思考、相互交流 吃透标准教学内容师生活动(4) 模型制作的工艺水平(5) 活动成果展示2.学生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出示活动评价表格:(1) 提问:你们准备用哪些简单机械进行组合?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画出设计方案图。(2) 自行设计表格,测出用该机械提升重物所需的拉力与物重之比以及机械效率。3 班上展示各组的工作成果。4 根据全班拟定的评价标准,为各组的表现打分。5 讨论: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设计思路,你们制作的机械模型有什么特点?还存在什么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序号评价项目得分备注自行设计小组讨论解决展示设计成果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方案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自行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机械组合,并测试一下它的机械效率。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单元复习(一)杠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4.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5. 理解机械效率。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教具学具 杠杆、挂图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修订栏一、 复习作杠杆的力臂。1.(05南通)在图15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1的力臂和阻力F2的示意图图13OA图13OA2(05泰州)如上图所示,使用羊角锤拔钉子,动力作用在锤柄上A点. 请作出拔钉子时所用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 (注意:请在图上保留为确保作图准确所画的辅助线)3(05苏州)如上图所示,O是杠杆OA的支点在图中画出拉力F1和F2的力臂l1和l2.4如下图所示,工人师傅想把一个重800牛的油桶滚上一个台阶,他沿最省力的方向推动油桶在图中画出这个力F和它的力臂L(支点O已在图中给出)5如上图所示,曲杆AOBC自重不计,O为支点,AO=60cm,OB=40cm,BC=30cm,要使曲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的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二、复习相关的计算及杠杆的类型、特点1(05台州)下列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2(05温州)如上图所示,在扶正被风吹倒的树木时,下列措施中最合适的是( ) A 绳直接系在A点 B 绳直接系在B点C 在A点垫上橡皮,再系上绳 D 在B点垫上橡皮,再系上绳3有一根120cm 长的轻质杠杆,左端挂70N的重物,右端挂30N的重物,在O点支起后刚好平衡,则支点O距离左 cm;如果在两端各加挂一个10N的重物,要使杠杆仍平衡,则应将支点向 端移动 cm。仔细观察指名板演动手操作集体订正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相互交流后完成说一说解体思路说说解题思路自行解答集体订正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练习册第2、5、6、8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一课时:动能 势能 机械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教具学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沙,小木桩、铁架台等。一引入新课: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功和能的关系二新课教学1 能量演示:A玩具小车拉木块;B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伸长的橡皮筋拉木块。 问:三个物体是否对木块做功?(学生回答:做了功) 归纳:(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看它能否做功。2 动能(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演示实验:图1-1A 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B 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观察实验回答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教学内容师生活动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重力势能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演示实验:如右图结论: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和质量有关。(2)弹性势能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形变的大小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焦耳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理解消化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练习册第2、3、5、6题教学反思课时编号:备课时间:课 题第二课时:动能 势能 机械能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教学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教具学具滚摆、小球、木板、斜面。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三新课教学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2)演示滚摆实验。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学生回答观察观察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