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250-2012 宁麦14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T 2250-2012 宁麦14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T 2250-2012 宁麦14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T 2250-2012 宁麦14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T 2250-2012 宁麦14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 B22 备案号:37027-2013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 DB32/T 2250-2012 宁麦 14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 production Of Wheat Cultivar Ningmai 14 2012-12-28 发布 2013-02-28 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2/T 2250-2012 前 言 为规范该品种的繁种管理,提高其种子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波、郑安俭、彭宏、杨海波、潘叶飞、丁丹、汤玉军、李莉、焦庆清。 DB32/T 2250-2012 1 宁麦 14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宁麦 14 的特征特性、种子生产区域、质量及产量目标、产地环境及栽培技术、原种 生产、大田用种生产、种子加工及品种真实性鉴定。 本标准适用于宁麦 14 种子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T 17317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NY/T 851-2004 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DB32/T 1566-2009 中筋小麦宁麦 14 生产技术规程 3 品种特征特性、种子生产区域、质量及产量目标 3.1 品种特征特性 春性中熟品种,生育期 211 天左右。穗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半硬-粉质。幼苗直立,叶 色较淡,株型中等偏松散,株高 83 厘米左右,耐肥抗倒性一般。分蘖及成穗数中等,穗大粒多,千粒 重较高。亩有效穗 33 万左右,每穗 38 粒左右,千粒重 41 克左右。接种鉴定:中感赤霉病、白粉病, 感纹枯病,高感梭条花叶病,高抗穗发芽。 3.2 区域 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3.3 生产种子质量及产量目标 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2008 的规定。产量目标 450kg/667 4 产地环境及栽培技术 4.1 产地环境 应符合 NY/T 851-2004。 4.2 栽培技术 参照 DB32/T 1566-2009。 5 原种生产 5.1 单株(穗)选择 DB32/T 2250-2012 2 5.1.1 选择的材料 从育种家最具有品种典型性的株(穗)行(系)、原种或繁殖材料中选择单株或单穗。 5.1.2 选择的数量 根据大田用种生产规模、小麦繁殖系数及后期复选、决选淘汰率确定需选择的单株或单穗数。一般 最终每亩所需单株 500 个,单穗 2000 个左右。 5.1.3 田间选择 抽穗灌浆期,根据宁麦 13 品种典型性重点考察抽穗期、株叶型、株高、抗病性,进行单株初选, 做好标记。成熟期,对初选单株考察穗部性状、抗病抗逆性、成熟期等,进行复选。穗选在成熟期根据 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即可。 5.1.4 收获脱粒考种储藏 收获单株或单穗,晒干挂藏,脱粒装袋、考种,熏蒸、储藏。收获运输晾晒脱粒过程中严防机械混 杂,种子袋内外两个标签,注意储藏室或仓库干燥,种子水分不高于 13.0%,药剂熏蒸后储藏。室内考 种重点考察穗型、穗粒数、粒型、粒色、粒质、籽粒饱满度、均匀度等,有一项不合格即淘汰。 5.2 株(穗)行种子生产 5.2.1 株(穗)行种植 按株 (穗) 单独种植, 单株播 2-4 行, 行长 2-3m, 单穗种 1 行, 行长 1m,行距 20-30cm, 株距 3-5cm, 点播或稀条播。间隔 20 或 40 株(穗)行种一对照,行区留 50-60cm 走道,四周设保护行。播种前绘制 田间种植图,按图编号种植。 5.2.2 田间观察记载 根据附录 A(资料性附录)进行。 5.2.3 性状考察 5.2.3.1 苗期 考察幼苗习性、分蘖性、叶色、长势、抗寒性等。 5.2.3.2 抽穗期 考察抽穗期、株型、叶型、抗病性等。 5.2.3.3 成熟期 考察株高、穗部性状、整齐度、抗病性、抗倒性、抗逆性、成熟期、熟相等。淘汰生育期、苗株叶 穗型不一致及抗病抗逆性差的行,做好标记。 5.2.4 杂株去除 去除正常株(穗)行中的杂株,包括变异株、分离株及混杂的非本品种的单株。 5.2.5 收获脱粒考种储藏 分株(穗)行单独收获,其他同 5.1.4。室内考种重点考察粒型、粒色、粒质、籽粒饱满度、均匀 度等,是否符合原品种典型性作为取舍标准。 5.3 株(穗)系种子生产 5.3.1 株(穗)系种植 DB32/T 2250-2012 3 经室内考种选留的株(穗)行种子,按株(穗)行单独种植,每个种植成一个小区,小区面积、行 长和行数根据种子量确定,小区长宽比 1:31:5,行距 20-30cm,等量等行距稀条播,小区间空一行, 每隔 8 小区设一对照。其他同 5.2.1。 5.3.2 田间观察记载 同 5.2.2。 5.3.3 性状考察 同 5.2.3。 5.3.4 杂株去除 对选留的株(穗)系在杂株率不超过 0.1%时去除其中的杂株,包括变异株、分离株及混杂的非本 品种的株。 5.3.5 收获计产考种 分系收获、 计产, 并与邻近对照比较, 其他同 5.1.4。 考察各系籽粒并测量千粒重, 考察项目同 5.2.5。 最终决选出的系混合即为株(穗)系种子,用于生产原种。 5.4 原种生产 5.4.1 原种种植 决选出混合的株(穗)系种子稀播扩繁。亩用种量 5-6kg,采取机条播或机械撒播。 5.4.2 去除杂株 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去除变异株、分离株及混杂的非本品种的植株。 5.4.3 田间检验 按照 GB/T3543.13543.7 进行田间纯度检验,并达到 GB4404.1-2008 要求。 5.4.4 收获储藏 单机单收单晒,其他同 5.1.4。 5.4.5 两圃制生产原种要求 两圃制生产原种,省略去株(穗)系种子生产步骤,即用株(穗)行种子直接扩繁原种。 6 大田用种生产 6.1 选择种子生产基础好意识强的基地,田块要求见 4.1。 6.2 使用上述生产的高质量原种,机条播或撒播。 6.3 栽培技术参见 DB32/T1477-2009。 6.4 去除杂株同 5.4.2。 6.5 田间检验同 5.4.3。 6.6 收获储藏同 5.4.4。 6.7 室内检验参见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13543.7-1995),合格即可作为大田用种。 7 种子加工 7.1 所有种子须经精选加工包装。 7.2 用于市场销售种子包装应按照种子法有关规定和种子行业规范执行。 DB32/T 2250-2012 4 8 品种真实性鉴定 须对生产种子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确保生产种子符合品种特征特性的要求。 DB32/T 2250-2012 1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小麦田间调查记载标准 A.1 物候期 A.1.1 出苗期 全区有 50%以上单株幼芽鞘露地面时的日期,第一叶伸出芽鞘 1.5 cm 时为出苗(以日/月表示,下 同)。 A.1.2 抽穗期 全区有 50%以上麦穗顶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 A.1.3 成熟期 麦穗变黄,全区有 75%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胚乳由面筋状变成蜡质 状,手捏不变形,可被指甲切断的日期。 A.2 植物学特征 A.2.1 幼苗生长习性 出苗后一个半月左右调查,分为三类,“伏”(匍匐地面)、“直”(直立)、“半”(介于两者 之间)。 A.2.2 株型 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茎的松散程度分三类:主茎与分蘖垂直夹角小于 15为紧凑;大于 30为 松散;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 A.2.3 叶色 拔节后调查记载,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蜡粉多的品种可记为“蓝绿”。 A.2.4 株高 分蘖节获地面至穗顶(不含芒)的高度,以“cm”表示。 A.2.5 芒 一般划分为五类。芒长 40CM 以上为长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 40mm 以下为短芒;芒的基部膨大 弯曲为曲芒;麦穗顶部小穗有少数短芒(5mm 以下)为顶芒;完全无芒或极短(3mm 以下)为无芒。 A.2.6 芒色 分白(黄)、黑、红色三种。 A.2.7 壳色 分红、白(黄)、黑、紫四种。 A.2.8 穗型 划分为六类。穗子两端尖、中部稍大为纺锤形;穗子上、中、下正面和侧面基本一致为长方形;穗 部下大、上小为圆锥形;穗子上大、下小、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为棍棒形;穗短、中部宽、两 端稍小为椭圆形;小穗分枝为分枝形。 A.2.9 穗长 DB32/T 2250-2012 2 主穗茎部小穗节至顶端(不含芒)的长度,以“cm”表示。 A.2.10 粒形 分长圆、椭圆、卵圆和圆形四种。 A.2.11 粒色 分红、白粒两种,淡黄色归人白粒。 A.2.12 籽粒饱满度 分为三种,“1”饱满;“2”半饱满;“3”秕。 A.3 生物学特性 A.3.1 生长势 根据植物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拔节、拔节至齐穗、齐穗至成熟记载,分强 (+)、中(+)、弱()三级。 A.3.2 整齐度 A.3.2.1 植株整齐度 分三级,整齐(+)(主茎与分蘖株高相差不足 10%);中等(+)(株高相差 10%-20%);不整齐 ()(株高相差 20%以上)。 A.3.2.2 穗整齐度 根据穗子大小分整齐(+)、中等(+)、整齐()三种。 A.3.3 耐寒性 分四级,“0”无冻害;“1”叶尖受冻发黄干枯;“2”叶片冻死一半,但基部仍绿色;“3”地上 部分枯萎或部分分蘖冻死;“4”地上全部枯萎,植株冻死。与返青前调查。 A.3.4 倒伏性 分四级,“0”未倒或与地面角度大于 75;“1”倒伏轻微,角度在 6075之间;“2”中度倒 伏,角度在 3060之间;“3”倒伏严重,角度在 30以下。 A.3.5 病虫害 依据受害程度,用目测法分 0、1、2、3、4 五级记载。 A.3.6 落黄性 根据穗、茎、叶落黄情况分三级,以好、中、差表示。 A.4 经济性状 A.4.1 穗粒数 单穗实际粒数或单株每穗平均结实粒数。 A.4.2 千粒重 以晒干(含水量不超过 12%13%)、扬净得籽粒为标准,随机取两份 1000 粒种子,分别称重,取 其平均值,以“g”表示。如两次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