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ppt_第1页
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ppt_第2页
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ppt_第3页
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ppt_第4页
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主讲:占如 默 西南大学文学院 一、教学目的 l了解中国哲学起源于五行说、八卦说、阴 阳说。 l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 l研讨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 l了解佛教的哲学色彩。 l宋明理学:元明清的官方哲学。 二、教学重点: l 1、中国哲学的起源: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 l 2、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仁、礼、中庸之道。 l 3、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道、自然无为、淡泊 名利、道家。 l 4、宋明理学的思想核心:天理心性、知与行。 l 5、传统宇宙观及人生境界。 l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 l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 和思想传统 一、 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l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五行说、八卦 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哲学 思想。 (一)原始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1、五行说: l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所谓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古代思想家用上述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 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提出了“五行相 生相胜(克)”的观点。 l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图: (图中红线表示 相生,蓝线表示相克) l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l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l四种变化:“我生” “生我” “我克 ” “克我” 2、八卦 l八卦是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 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 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l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 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1.易经 含64卦的卦形符号和卦爻辞 (1)64卦的卦形符号 卦画符号: - 阴 阳 少陽太陰 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八卦成像圖 太極 陰儀陽儀 少陽少陰太陰 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八卦成像圖 太極 陰儀陽儀 太陽少陽少陰太陰 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八卦成像圖 l(1)八卦卦象: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朱熹周易本义) l乾卦:乾三连,称为乾经卦。 l坤卦:坤六断,称为坤经卦。 l震卦:震仰盂,称为震经卦。 l艮卦:艮覆碗,称为艮经卦。 l离卦:离中虚, 称为离经卦。 l坎卦:坎中满,称为坎经卦。 l兑卦:兑上缺,称为兑经卦。 l巽卦:巽下断,称为巽经卦。 上下经卦名 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朱熹周易本义) “爻”及其读法 上九 九五 九四 六三 六二 初九 (2) 64卦的卦爻辞 卦爻辞附系于64卦符号下的文辞分别表明各 卦各爻的寓意。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 意;爻辞每爻一则,揭示该爻旨趣。 乾,元,亨,利,贞。卦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2.易传 含阐释周易经文的7篇专论七种 十篇,称“十翼”,后人统称易传 。 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 ,文言传,系辞上下,说 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1)彖传:断一卦之意。 分释64卦卦名、卦辞及一卦大旨。“彖”意为“断” ,谓断定一卦之义。 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 流形。大明始终, 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 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蒙彖曰,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 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 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 功也。 (2)象传:释卦爻之象。 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大 象传,释爻象者称小象传。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象传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小象传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 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3)文言:专释乾坤二卦。 分前后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 象征意义,故前又称乾文言、后又称坤文 言。 乾文言: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 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元、亨、利、贞” 。 坤文言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 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 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 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 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4)系辞:易学纲领。 申说64卦经文要领,条贯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是早期的易 义通论。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 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 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 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5)说卦:专论八卦取象。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 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 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 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 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6)序卦:说明64卦次序。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 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 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 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 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 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 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7)杂卦:打乱次序,说明卦旨。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 观之义,或与或求。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 盛衰之始也。 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 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遯则退也。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 也。鼎,取新也。 3.八卦的象征意义 l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自然界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人君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 意义阳刚柔顺 安静 惊动 决定 优柔 寡断 困难 障碍 明亮 光热 停止 独立 喜悦 吉词 方位西北西南正东东南正北正南东北正西 (1)八卦象征的取象依据 乾天;坤地;震雷; 巽风;坎水;离火; 艮山;兑泽。 (2)八卦特定的象征意义 乾,象征意义为“健”。 坤,象征意义为“顺”。 震,象征意义为“动”。 巽,象征意义为“入”。 坎,象征意义为“陷”。 离,象征意义为“丽”。 艮,象征意义为“止”。 兑,象征意义为“说”。 (3)八卦的象征外延 1)取“父母子女”为象征。 乾象征“父”,坤象征“母”,震 象征“长男”,巽象征“长女”,坎象征 “中男”,离象征“中女”,艮象征“少 男”,兑象征“少女”。 2)取“人体”为象征。 乾象征“首”(头),坤象征“腹” ,震象征“足”,巽象征“股”,坎象征 “耳”,离象征“目”,艮象征“手”, 兑象征“口”。 3)取“动物”为象征。 乾象征”马”,坤象征“牛”,震象征 “龙”,巽象征鸡”,坎象征豕”, 离象征“雉”,艮象征“狗”,兑象征“ 羊”。 4)其他 说卦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 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 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4)八卦的方位象征 1)“乾南坤北”方位 乾代表南方,坤代 表北方,离代表东方, 坎代表西方,兑代表东 南方,震代表东北方, 巽代表西南方,艮代表 西北方。 先天八卦 l先天八卦之所以叫“先天”,是因为 八卦是先于天地存在的世界本原 “太极”演化成的。先天八卦又叫伏 羲八卦。 l先天八卦方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 西,兑居东南,震居东北,巽居西南 ,艮居西北。 l先天八卦卦序是乾一,兑二,离 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 八。 l先天八卦既讲“对待” (对立) 又讲“流行”(运动变化)。八卦 之中,乾对坤,兑对艮,离对坎, 震对巽。 l坤震离兑乾,是进阳退阴 的过程; l乾巽坎艮坤,是进阴退阳 的过程;阴阳消長,循环往复。 l邵雍把坤、震二卦之间称为天根, 以其为一阳所生之处也;又把乾、 巽二卦之间称为月窟,以其为一阴 所生之处也。 2)“离南坎北”方位 离代表南方,坎代 表北方,震离代表东方, 兑坎代表西方,巽代表 东南方,艮代表东北方, 坤代表西南方,乾代表 西北方。 后天八卦 l后天八卦之所以叫“后天”,是乾坤与其 它六卦的关系是父母对子女、即乾父、坤 母、震长男、巽长女、坎中男、离中女、 艮少男、兑少女。因乾表徵天,而八卦又 出自於天,所以叫后天八卦。 l后天八卦方位震东兑西,离南坎北,巽 东南,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 l后天八卦卦序震、巽、离、坤、 兑、乾、坎、艮。(据说卦传 ) l然而,术数家却习惯取用八卦九宫 五行图之数坎一,坤二,震三, 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 八,离九。 l後天八卦主要讲流行,表征一年四季 循环,即震春、离夏、兑秋、坎冬。 3.周易占卜的基本方法: l周易系辞上记载的起卦方法为:“大衍之 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 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 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 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 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以钱代蓍”的“火珠林推卦法” l唐代贾公彦在周礼疏中说: l“但古用木画地,今则用钱。以三少(背面,无字之面, 阳)为重钱,重钱则九也;三多(正面,有字之面,阴) 为交钱,交钱则六也,两多一少为单钱,单钱则七也;两 少一多为折钱,折钱则八也”。 l这样,自下而上,用双手摇动后掷开铜钱,看其正、反面 排列情况,而定六爻之阴阳动变,从程序上就简化的多了 ,六次可成一卦。 l筮法有四个要素:蓍、卦、爻、辞,蓍草 是工具,过程包括“四营”、“十有八变 ”,得出卦象后,根据卦辞和变爻的爻辞 推测吉凶。 l起卦具体步骤为: l准备阶段:取出50根蓍草,抽出一根不用,只用剩余的49 根。 l第一阶段(分二):将上述49根蓍草任意分两组,其中每 一组最少不低于6根; l第二阶段(挂一):从上述两组蓍草中左边的一组中抽出 1根,将它挂在手里。 l第三阶段(一变):分别将上述两组蓍草以四除(揲四) ,每组的余数应当是1根,或者是2根,或者是3根,如果 正好除尽,将最后剩下的4根也作为余数。将两组的余数 取出不用(归奇),将被除尽的两组合并,总数应当是40 根或者44根。 l第四阶段(二变):将上述40根或44根蓍草再任 意分为两组,分别以四去除。将两组的余数取出 不用,将被除尽的两组蓍草合并,总数应当是40 根或36根或32根。 l第五阶段(三变):将上述40根或36根或32根蓍 草再任意分为两组,分别以四去除,将两组的余 数取出不用,将被除尽的两组蓍草合并,总数应 当是36根或32根或28根或24根。将上述剩余的蓍 草除以四,商有四种可能:9、8、7、6。 l经由以上三变,得到位置在最下方的开始的 第一爻。第一变余下的是九或者五,第二、 三变余下八或者四。九和八是多数,五和四 是少数。 l三变中有两次多数一次少数,即九、四、八 ,或九、八、四,或五、八、八时,称为“少 阳“,也称“单“,就是阳爻,记作“ “。 l三变中有两次少数一次多数,即五、四、八 ,或五、八、四,或九、四、四时,称作“少 阴“,也称“拆“,就是阴爻,记作“-“。 l三次都是少数,即五、四、四时,称作“老阳 “,也称“重“,是阳爻,但可能变成阴爻,记作 “。 l三次都是多数,即九、八、八时,称作“老 阴”,也称“交”,是阴爻,但可能变成阳爻 ,记作“”。 l“老阴”和“老阳”可能变化,称作“变爻 ”,可变之爻:九、六;“少阴”和“少 阳”则不变化,称作“不变爻”,不变之爻 :八、七。 l以数字表示,“老阴”是“六”,“老阳” 是“九”,即易经中的“初六”“初九”等 所指的六和九。相对的,“少阴”是“八 ”,“少阳”是“七“。 l三变中得到第一爻,同样再做五次,即可得 到其他五爻。但必须注意,“初“,“二“,“三 “,“四“,“五“,“上“的顺序,是由下而上。 l(3)问卜的占断 l不变之卦用本卦辞占,蓍占所得为不变之卦(每爻的营 数均为七或八)时,占官就根据经书上的卦辞进行预测, 而不考虑爻辞; l乾卦(全九)用“用九”爻辞占,坤卦(全六)用“用 六”爻辞占;本卦如果是全变之卦,即六爻全阳的乾卦和 六爻全阴的坤卦,此时需用一种特别的爻辞,乾卦以用九 爻辞,坤卦以用六爻辞。 l全变之卦用变卦辞占(乾、坤除外); l九六相杂则互变后用变卦占;蓍占所得之卦若为可变之 卦,即卦中至少有一爻营数为九或六,就须要根据复杂得 多的规矩进行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蓍占时所得之卦,即 本卦,必须将卦中营数为老阳和老阴的爻变成少阳和少阴 ,变后的卦称为之卦。蓍占所得的卦若是乾卦,即六十四 卦之首卦,下卦三爻的营数均为九,而上卦三爻的营数均 为七,就应在维持上卦不变的同时,将下卦三爻变为阴爻 ;这样,变后得到的之卦便是否卦,即六十四卦之第十二 卦。这样一来,蓍占所得的卦就变成了乾之否卦,即由乾 卦变成的否卦。 l本卦如果不是全变之卦,就须要找出卦中的宜 变之爻,宜变之爻本身可能是可变之爻,也可能 是不变之爻。根据天地之数计算,卦的总营数与 天地之数两者之差,是变卦的原因。因为,卦的 总营数最少为三十六(每爻皆为六),最多为五十 四(每爻皆为九),而天地之数为五十五。所以, 两者之间之差介于一与十九之间。 l宜变之爻取决于卦的总营数与天地之数两者之差。两者之 差若为一,初爻便是宜变之爻,此时,此爻若为九,则变 为六,此爻若为六,则变为九。两者之差若为二,二爻便 是宜变之卦,此时,此爻若为六二,则变为九二,若为九 二,则变为六二。两者之差若为六,六爻便是宜变之 卦,此时,此爻若为上九,则变为上六,若为上六,则变 为上九。两者之差若为七,六爻仍是宜变之卦;两者之差 若为八,宜变之爻则为五爻;其余依此类推。 l宜变之爻确定后,按以下程序得出预测: l 一、宜变之爻如系不变之爻(其营数为七或八) ,按一般规律,此时应以本卦变爻爻辞占之;倘 若卦中可变之爻(其营数为九或六)不止一个,则 应以本卦宜变之爻爻辞占断。 l 二、宜变之爻如系可变之爻(因其营数为九或六) ,则: l如果可变之爻少于不变之爻(即营数为 九或六的爻,包括宜变之爻在内,仅有一 个或两个,其余四个或五个爻的营数均为 七或八),按一般规矩,应以本卦卦辞占断 ; l如果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即营数为 九或七的爻,包括宜变之爻在内,有四个 或五个,营数为七或八的爻只有一个或两 个),按一般规矩,应以之卦卦辞占断; l如果可变之爻与不变之爻数量相等(即 包括宜变之爻在内,营数为九或六的爻共 三个,其余三个均是营数为七或八的爻), 按一般规矩,此时应兼用本卦卦辞和之卦 卦辞。 3、阴阳学说 l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的哲学范畴,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都有 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 释自然界两种即对立又统一的物质现象。 l(1)关于阴阳 l殷商和周代已有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 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 为阴。 l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 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 ” l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 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 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都属于 “阴” l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 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 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 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l(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l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 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l“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 阳系日月。 l“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 道:指“道理”、“规律” l“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l、阴阳之间的交感相错 l交感指阴阳的交互作用,相错则是指这种 相互作用十分错综复杂。 l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 件。 l、阴阳的对立制约 l阴阳的对立制约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反: l指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如:上与下、 水与火。 l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 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 ,表现出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 动态联系。 l、阴阳的互根互用 l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古人称之为阴阳相成: l指凡阴阳皆相互依存,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 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如 果没有上,也就没有所谓的下。 l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 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特点。 l、阴阳的消长和平衡 l消长,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古代思想家以 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其基本形式包括: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阴阳皆长,阴阳皆消。 l“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 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 往往不易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 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做“平衡”。 l、阴阳的相互转化 l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 其对立的属性转化。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 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于消长变化之中 ,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 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 (二)百家争鸣形成儒道两大哲学 l影响最大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 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最终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l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是由两家和两教 构成的。 二、原始儒家 l原始儒家是指儒家学派创始时的儒家,代 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 经典有诗、书、礼、乐、 易、春秋。 l儒家的哲学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 去探索哲学,而是从精神境界、道德修养 、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讨哲学的真谛。儒 家哲学更侧重人生哲学,研究处世之道。 (一)贵仁 l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其涵义有 四: l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为人 的根本。 l 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於天下,为 仁矣。 l二是“仁者,爱人”,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 ,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l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祭。又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l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 “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 l“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l四是“杀身成仁”。作为君子,作为仁者 ,要把“仁”作为做人的最高的标准,甚 至为“仁”,不惜一切代价。 l“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二)尊礼 l儒家倡导的“仁”是合乎“礼”的。 l孔子视礼为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 区别华夷的标志,一切的一切都要合于“ 礼”的规范的要求。 l礼本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典章制度。夏朝和 商朝统治者用礼规范其成员的行为思想, 西周沿袭夏礼商礼,并加以增补,使之完 备。 l“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 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礼” 是指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 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礼”是儒家政治哲 学的核心。 l孔子的“礼”被孟子发展为“施仁政,行 王道。”强调保护人民,行施仁政和王道 。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l主张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 联系的方面,即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 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 l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 之。反对 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 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 患。 l 政治上宽民,反对不教而杀,反对单纯使 用刑罚的苛政,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三)尚中 l儒家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庸”之道,他 们把中庸思想当作最高的道德标准,根本 的哲学原则,治国的根本方略。 l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l中庸中说:中庸是“执其两端用其中”。 l中庸又叫中行、中道。要求人在处理事务 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l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 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他认为过和不及 都不好,都偏离中道。 l孔子的“中庸”思想,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 “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 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 、“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 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l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 l孔子的“中庸”思想还具有品德修养的意 义。中庸应用在修身立德上就是伟大寓于 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要求“执中 ”。不必讲权势,去做异端的人。也不必 做出惊天地的事情,只要在平凡的生活中 尽心尽力,就实现了我们的生活目标。 (四)重教 l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l对于学习目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 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l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圣人”、“君子”之 类的理想人物。 (五)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l内圣外王理论在儒家的篇目之一的大学中得到了总结 ,具体体现在所谓的八条目中。 l大学主张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人们修持的程 序与目标,所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l朱熹在四书集注里的解释说,“格”是探究、穷尽,“物 ”是事物,“致”是推及、达到,“知”是认识。 三、原始道家 l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司马谈在论六家 之要旨中,把先秦的学派概括为道德、 儒、墨、名、法、阴阳六家。 l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其他 还有关尹、彭蒙、田骈等。 l老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同苏格拉 底和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 l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把握道家思 想的经典。 l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的专著,前后理论 一贯,层层推出,哲理博大精深,是一部 哲学诗,用韵精细。 l庄子一书,其中内篇是他所作, 整个一部庄子的哲理性也很强。 l 主要著作除老子和庄子外,还有 管子的心术白心内业等 篇,汉初淮南子、晋人的列子以 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经法 以及道原称和十六经等。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l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体系的宇宙观、认识论、方 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 l 司马谈认为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l在哲学上以虚无无形的道作为世界的根本,以柔 弱因循作为道的作用。 l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 l1、认识论上以道为本: l道家学派把道当作世界的本原,提出一个 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道家 哲学最主要的思想,也是对中国哲学的一 个重要贡献。 l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 l(1)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 “道”是一个有点神秘的、实有的存在体 。 l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 有信”。都说明 l他认为道是宇宙间永远存在的、绝对的, 他不会因为外物的变化而消失,它是永远 运动的或变化着的事物。 l老子开宗明义说的:“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 l(2)庄子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 为万物都是变化的,万物有共同性。 l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便叫做“ 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 l2、在处世之道上,主张自然无为。 l“自然”是指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 心态。 l“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 ,不特意去做某些事,顺其自然。 l “无为而无不为”。 l老子主张为人应淡泊名利,不执着于外在 的物欲,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超脱解放 , l老子认为应“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怀 若谷,持重守静。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 往来的境界。 l庄子则认为应“无待,无己”的逍遥之举 ,可以超脱。即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 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处于无牵无挂的逍 遥境中。 l要达到这一境界的内心功夫是“心斋”, “坐忘”,“守宗”。 l3、轻物重生 l 老子强调身体重于名和货,要求统治者重 身贵身。 l 老子以后,各学派都发展了轻物重生的思 想,尤其是杨朱学派,他们倡导的拔一毛 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行为准则,把道家轻 物重生的思想推向极端。 l道家要处理的问题主要包括治身与治国两 个方面,即庄子天下篇说的内圣外 王。 l内圣就是内备圣人之至德,强调治身问题 ; l外王就是外施王者之仁政,强调治国问题 。 l道家各派虽追求内圣外王的统一,但思想 都带一定偏向性。老子和黄老学派更关心 外王,即治国方面,杨朱、列子、庄子学 派倾向内圣,即治身方面。 (二)道家学派 l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道家 著作共37种,993篇。 l因对道与无为的理解不同,道家内部可以 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列子学派、黄 老学派、庄子学派等。 l主要是老庄学与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 l(1)老子学派 l 老子一生由史官和隐者这两段生活构成。 l史官负责天道、礼法、记录历史等,所以老子拥有关于自 然、社会和人生的广博知识。 l隐士的经历使老子可以摆脱职业的束缚,以自由的心态反 思现实社会。 l丰富的知识、自由的思考,再加上动荡的社会,共同造就 出道德经的深刻思想。 l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 l老子之道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 l1. 道为无形无象的无; l2. 道是普遍的法则; l3. 道为混成之物。 l道的提出是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提供一种 有效的统治方法。这种方法体现在无为的 观念中。 l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就是辅助万物按固有的规律发展,而不 敢有所作为。 l老子体系中,无为与自然是关系密切 的概念。无为是对道或君主的要求,自然 指道或君主无为下万物或百姓的自主状态 。统治者无为,百姓生活就自然。 l无为表现的是柔弱的态度。老子认为,与 刚强相比,柔弱是生命的象征。老子贵柔 说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 l有人认为老子哲学本质上是君人南面之术 。然而,老子哲学所揭示的智慧带有普遍 意义,没有局限在统治方法的范畴。 l人们可从不同方面解释老子思想,从而使 道家学派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l()杨朱学派 l 杨朱是魏国人,是战国初期思想家,杨 朱学派的创始人。 l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l杨朱学派的思想史料散见于孟子庄 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等书中。 l杨朱思想的特点是为我、贵己和轻物重生 。轻物就是轻视外在的功名利禄;重生就 是指重视个人的生命与内在本性。 l孟子批判杨朱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 利天下,不为也。 l韩非子显学说:今有人于此,义不 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 一毛。并称杨朱学派为轻物重生之士。 l淮南子则说杨朱学派全性保真,不以 物累形。 l老子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问题 ,杨朱进一步发挥这种思想,强调为我、 贵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除重视个 人生命价值外,可能还包含重视个人的独 立自主性的思想。 l杨朱后学子华子等更关注生命意义的问题 。子华子从人的欲望能否得到适度满足来 判断生命质量,认为全生是指六欲(生、 死、耳、目、口、鼻的欲望)皆得其宜。 l还认为如果六欲都不能满足,就叫迫生。 l(3)列子学派 l 列子是郑国人,名御寇,与杨朱大致同时 代。 l据说曾跟随关尹学习,思想以贵清为基本 特征,要求人心和外物接触时,保持清虚 的状态。 l汉书艺文志里说,列子著书八篇, 但早已失传。现存列子八篇是晋代人 作品,内容多半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 寓言,其旨意虽大体归向老庄,却又明显 受到佛经的影响。 l列子思想的核心是贵虚。虚是道的表征, 也是对人心的要求。 l在心和道之间,列子强调气的作用。他认 为心与道的合一通过守气的途径实现。 l 战国策韩策载,韩国的史疾认为列 子的思想贵正,即强调正名,主张循名责 实。这与黄老学派的刑名之学非常接近。 l()黄老学派 l 黄老学派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 流派,是道家的主流。 l所谓黄老学派,就是依托黄帝,主要发挥 老子思想的一个学派。 l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西汉盛极一时。史 记乐毅列传赞中提到的黄老学者有河 上丈人、安期生、乐瑕公、乐臣公、善公 。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后 、安丘生、王生、黄生等也是黄老思想的 信奉者。 l汉书艺文志里托为黄帝的书有21部 ,除了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经法十六 经称道原等四篇古代佚书,是 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 l黄老之学的特点是道法结合,提出道生法 的观点,突出刑德观念,主张恩威并施以 巩固政权。 l在以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 家、墨家、名家的思想。 l黄老思想核心内容就是以虚无为本,以因 循为用。虚无之本指道。与老子一样,黄 老学派也把道视为万物的本原。不过,老 子强调有与无的统一;黄老学派强调虚无 无形。 l黄老学派重视因循的观念。从宇宙论上讲,是道 因循万物的固有形态;从政治论上讲,是君主因 循臣民的固有形态。只有道是虚的,才不与物发 生抵触,可以遍流万物而不忤。 l管子概括为静因之道,静是指人心保持虚静 ,不藏任何偏见,因是因循事物的本性,发挥其 特长。 l虚无与因循的观念在政治哲学中最明显的 表现是君无为而为的原则,要求君主不直 接处理具体的政治事务,而是交由臣子负 责。 l在道家中,黄老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 一套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操作的政治原则, 并对法家发生深远的影响。 l()庄子学派 l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 。他反对提倡仁义,明确是非,认为仁义 是黥刑,是非是劓刑。抨击统治者所谓的 仁义和法治。 l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 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其 洸洋自恣 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l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人 合称老庄。庄子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形 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 、文风。 l先秦哲学中有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庄子 用相对主义理论回答了这两方面问题。 l庄子也把道视为世界最高原理。庄子对道 本身的理解,主要强调虚和通这两个特点 。 l 庄子认为,道不仅是无,而且是无有。正 因为属于纯粹的虚无,所以它与任何事物 都不会抵触、对立,因此道就是大通。 l从这样一个虚、通的道出发,庄子发展出 很多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是心斋、 坐忘、齐物、逍遥等。 l庄子人间世:虚者,心斋也。心斋 就是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境保持虚静纯一 的状态。 l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 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指物 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l心斋和坐忘是齐物的前提。齐物是指宇宙 间一切事物,都应当同等看待,也就是万 物一齐。人总是自是而非彼。原因是成心 在作怪。 l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 ,而泰山为小;莫寿於殇子,而彭祖为夭 。表现的就是大小、寿夭之间的相对性。 由此便可以获得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认 识,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 l庄子追求的理想是实现逍遥游。逍遥是一种心灵 境界。庄子用无为解释逍遥。无为是指心灵不被 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 状态也叫无待。 l这时人们抛弃了私心、功名与利禄,彻底置身于 宇宙大化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 游无穷。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l庄子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庄子对生命 的关注,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 l 1、在布满荆棘的人世间中,保护生命免受伤害 ,尽其天年而不中道夭折,这是全生的问题; l 2、在与道的合一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 生命在面对现实的无奈中,也能充分享受精神的 自由。 四、中国佛教哲学 l中国化了的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 且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充满了人生哲 学的色彩。 l中国佛教引导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 脱。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 直悟生命的本性。要求人们忍受苦难,顿 悟成佛,实际上是要求人们道德人格上的 完善。 l佛家的诸佛平等及普渡众生的思想,体现 了佛家的美好愿望和社会责任感,佛教的 戒律也是要求人们完善自我的品格,在思 辨上,中国佛教有一套自己的运思模型, 有自己的认识方式。 酝酿期:魏晋南北朝佛教哲学 l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阶段: l格义(用诸如玄学等中国本土的语言概念来理解 佛教的东西) l教门(要求回归到佛教自身经典上来理解佛教 原汁原味道理,但不同的派别选择了不同的宗主 经典) l宗门(经过不同派别的争论,最后形成了中国 化的佛教:禅宗) 1、僧肇:格义阶段的典型代表 l僧肇是当时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大弟 子之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理论家 。他对当时在中国流传的大乘空宗和魏晋玄学 各派的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各派的理论都不 够彻底,还不能充分和正确地表达佛教大乘空 宗所谓“空”的基本理论。 l因此,他从更彻底的大乘空宗立场,对佛 教和玄学各派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总结,建 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 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 论等,收集在肇论一书中。 l(1)宇宙论:妄心是世界(三界)形成的 根源。 l夫所以有三界者,为以执心为本,迷真一 故,即有浊辱,生其妄气。妄气澄清,为 无色界,所谓心也。澄浊现为色界,所谓 身也。散滓秽为欲界,所谓尘境也。故经 云:三界虚妄不实,唯一妄心变化。 l(2)不真空论:世界之若有若无(有而无 ,无而有) l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 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 ,幻化人非真人也。 l根据佛教“缘起”说(“缘”指各种 条件)的理论证明物的“非有非无” 。 l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 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 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 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l从哲学上常讲的“名”“实”关系来 说明万物的“不真”。 l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 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 ,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 ,万物安在? l(3)物不迁论:物总是相应于特定的时 空位置而不变 l*注意对于同一个现象的动静不同观察 。 l即动以求静 l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 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 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 l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 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 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 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l各性住于一世 l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 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 ,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 l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 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 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 。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 l(4)般若无知论:最高的智慧无有所 知 l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 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2、慧远:神不灭论 l 慧远是东晋最博学的佛教学者 道安的弟子。据高僧传记 载,慧远“少为诸生,博综六 经,尤善老庄”,对 儒、道经典有很深的研究,以 后又随道安出家研究佛教理论 。 l他离开道安后,长期住在庐山,聚徒讲学 和翻译佛经达三十余年。同时,慧远虽然 居住庐山,但广交达官贵人,因此他的影 响遍及大江南北,以至深入宫廷。他的主 要著作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 论、三报论等,后来收集在僧佑编 辑的弘明集中。 (1)慧远神不灭论 l首先,慧远认为,“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 名,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这是反 对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精神也看做一种物质性 的“精气”,从而认为“精粗一气”、“神形俱 化”的理论的。 l他认为,神不是物质性的东西,“夫神者何邪?精 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 妙物而为言”。(沙门不敬王者论) l其次,神既然是不灭的,那么神是如何从 一个形体转到另一个形体中去的呢?慧远认 为,这就像火传给薪一样。 l慧远:“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 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惑者见形朽于一 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 终期都尽耳。” 补:范缜“神灭论” l一个比喻:薪火之喻锋刃之喻。 l范缜: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 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 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 而利存,岂容神忘而神在也。 l无明为惑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 俱游,冥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 l失得相推,祸福相袭。恶积而天殃自至, 罪成则地狱斯罚。此乃必然之数。 l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 情感,而应自来,岂有幽司? (2)明报应论 (3)三报论 l一曰现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 受。 l二曰生报。生报者,来生便受。 l三日后报。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 、千生,然后乃受。(三报论) 3、竺道生:一阐提迦皆可成佛 l竺道生(355434)东晋佛教学者,本姓 魏,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寓居彭城, 官宦世家,幼年跟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 。后来从鸠摩罗什译经,是鸠摩罗什的著 名门徒之一。 l(1)佛性“本有” l道生作佛性当有义,认为佛性是众生的内在本性,道 生把毗昙学讨论的法身,般若中观讨论的法性、实相等结 合到涅盘学中,认为法身、法性、实相体现到众生的本性 之中,就成为佛性。佛性在众生心中是本来具有,“本有 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也”(大般涅盘经集解如来性品 ,大正藏卷三十七)。 l(2)顿悟论 l他主张佛性人人“本有”,认为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 (佛般泥洹经)经义不够圆满,提出一阐提迦(佛教用来 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说受到 “旧学僧党”的攻击,被逐出建康。 l后来大本涅盘经在凉州译出,其说得到证实,于是在 庐山宣讲此经。 l他的顿悟成佛之说,在南北朝初期曾风行一时。 l(3)涅槃思想 l竺道生是涅槃思想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 ,他融汇毗昙学、般若学和涅盘学三者来 发挥其涅盘佛性思想,时人称其为“涅盘圣” 。 l(4)教法分类 l 此外,道生把佛陀一代的教法分为善 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法轮 ,世称“生公四轮”。道生的四种法轮,与慧 观的“二教五时”,同为后世判教的渊源,贡 献颇大。 鼎盛期:隋唐佛教哲学 l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 到隋唐达到了鼎盛的时期。很快风靡于社 会的各个阶层,不再局囿于贵族和士大夫 阶层,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l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量佛教典籍被翻 译,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和佛教在中 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宗派。隋唐时期也是 佛教宗派形成的重要时期。 l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主要有天台宗、唯识 宗、华严宗和禅宗, 而各派都有自己的认 识世界的方式。 (一)天台宗 l隋唐间,出现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宗派,第一个 宗派即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即法华经 为主要教义根据,因此又称“法华宗”。 l智顗得法于南岳慧思,慧思受教于北齐慧文,慧 文悟南天竺龙树中观论宗旨,传“一心三观 ”禅法。追朔渊源,则尊龙树为初祖。 智顗著述: 智顗著作宏富,大部分系由其弟子灌顶据讲演记录 整理而成,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 摩诃止观,此三书称“天台三大部”。智顗自撰 净名经疏、小止观、觉意三昧、法界次 第章、法华三昧行等;难以考订为自著抑弟子 记录的现存有16种: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维摩经玄疏、仁王经疏、 金刚经疏、 四念处、观心论、观心食法、观心诵经 法等。 主要思想 1. “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是天台宗一切修习方法之概括。“止 ”(亦作“止寂”或“禅定”)是使所观察对象“ 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观”(意为“智慧 )是在 “止”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对象 ,得出佛教观点、智慧或功德。 “止观双修”即是通过“止”或“观”的具体宗教 实践,从而体认佛理,把握佛法真精神,获得佛 教慧解。佛教特别重视“止观”法门,它是断除 一切烦恼,远离颠倒虚妄,成就定慧二法、获得 根本解脱的法门。智顗说:“当知此二法,如车 之两轮,鸟之双翼”。 “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 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 ,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 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 胜因,观是智慧之由借。”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一念三千”: 智顗认为,宇宙千差万殊,森罗万象,是一念 之偶动出现的三千诸种事物。他在摩诃止观 中阐述了一念三千的思想,认为一法界即有 十界,又各有三种世间,故有三十种世间;一 界有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就有三千种世间,由 此而有三千世界。而此三千世界,纷然杂陈, 乃在一念心中,也就是说三千世界是由一心的 活动而发生的。所以止观辅行记中说:“ 三界无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